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事(坛经心读)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千万年的漫长历史,

如果放在宇宙间观察,

都不过弹指一挥间。

所以,

慧能才会说:本来无一物。

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

就能觉知到本来无一物,

觉知到无常背后那安静的空无,

那么,

能有多大的事呢?

内容推荐

敦煌版的《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出现于中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记录了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讲授自己的经历,以及如何顿悟成佛的法门。第二部分记载了慧能行化及灭度的史事,并非慧能亲说,而是后人编著。记录和编著的人均为弟子法海。《坛经》流传以来,影响深远,是中国佛教唯一的一本宗经。本书用优美的文字,按照经文的脉络,对佛教文化加以诠释、解读。

目录

序 天下本无事

序 刹那花开

第一章 慧能的道路

第二章 回到自己的心

第三章 坐禅不足是坐

第四章 无念是怎样的一种心动

第五章 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

第六章 到彼岸

《坛经》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试读章节

即刻,就回到自己的心

慧能在大梵寺讲授佛法,吸引了许许多多人。那天是上午还是下午,是晴天还是雨天,《坛经》里没有记载,只提到有“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这里的数字,估计是个概数。慧能开口讲的第一句话是:“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意思是把自己的心清净下来,念诵引导我们获得最终解脱的伟大法门。然后,他就沉默不语,“自净心神”。过了很久,才开始讲述自己寻求佛法的经历。

慧能开口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一种明白而坚决的召唤,召唤在座的各位立即回到自己的心灵。先回到自己的心灵,才来念佛,而不是企图通过念佛回到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只是靠念佛并不能把我们带回到自己的心灵。慧能安静地坐在那里,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只是坐在那里,自己就把心清净了下来。

慧能的姿态清晰地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心要靠我们自己去清净。即刻,没有任何犹豫地,无条件地,回到自己的心灵,而且,不靠什么外在的力量,自己回到自己的心灵。

这是慧能一开始就阐明的总的纲要,也是《坛经》的总纲,后来所讲的道理,大抵都围绕这个总纲展开。或者说,这是慧能所讲的南宗禅法的前提。无论要达到什么,你首先必须在当下,没有条件地,清净下来,让自己的心灵回到本性的状态。

在座的人各色各样,也有着各色各样的烦恼,他们大老远地来到大梵寺,期待着慧能为他们指明方向,寻找到解脱的出路。慧能一开口就是“净心”两个字,虽然没有录音机录下慧能的声音,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想象一千多年前,在偏远的岭南,一座普通的寺庙里,当慧能说出这两个字时,语调里蕴藏着怎样的澄澈和坚定。

要把在座的人从日常的浮游里拉回去,回到自己那里去,而且要让他们自己找到回去的路。我慧能怎么可能帮你解脱呢?你必须自己清净你自己的心,获得最终的觉悟。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立即,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

只有心灵属于我们自己

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因为只有心灵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一直呵护的身体,会渐渐腐朽;我们辛苦奋斗而获得的财富,不会跟随我们而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许悲痛,但很快会把我们忘记。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什么会陪伴我们而去,向着一个不可知的远方?只有我们的心灵。但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里,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身体、财富等等,唯独忘了现在、将来、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放眼望去,来来往往的、粗糙的、光鲜的、美丽的、丑陋的、年轻的、年老的、晃动着的面容,竞像一只只老鼠,穿行在由高楼与高楼、街道与街道,以及公文、数字、契约、票据、身份证构成的几何形的迷宫中,进行着一场无休无止的竞赛,在我们的面前,只是道路,似乎永远没有出口。

生命是一场过于漫长或过于短暂的旅行,游戏的规则闪烁不定。我们追逐金钱,追逐名利,追逐声色,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为每一枚新增的铜币、每一寸感官的享乐、每一点空洞的名声而欢喜,或者又不断地悲哀,不断地焦虑,又不停地追逐。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在遥远的海上,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藏着一部伟大的书,谁得到了这部书,谁就能永生。通往小岛的道路充满了艰难万险,无数的英雄为了探寻那部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有一个英雄成功地到达了小岛,取到了那部书,打开一看,每一页都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他自己的容颜。历经千辛万苦,上下求索,得到的真理是:你要回到你自己。回到自己,当然不是回到我们的容貌之上,容貌在岁月里像花一样盛开然后凋谢,永不凋谢的是我们灵魂的花朵,因此,回到自己,是回到我们的心灵。

在人事的纷杂喧闹中,我们向往而且追逐许许多多的东西,却唯独忘了我们自身:忘了我们的幸福源泉以及我们所要追逐的最终目标。在茫茫的尘世,在形形色色之中,我们能够依靠什么呢?一切有形的都会消逝,只有一种东西属于你自己,并且超越了有形无形,那就是你自己的心灵。所以,释迦牟尼的临终遗言是:自以为灯,自以为靠。

最终解脱的智慧就在你的心里

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心灵呢?慧能讲了一个根本的理由,那就是:“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所要寻求的获得最终解脱的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完全不必向外去寻找。事实上,除了我们的心灵,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为我们带来解脱的智慧。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为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人生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欲望和死亡两大事情。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有所欲望,因而就有所求,有所求就必然有所成败,败固然痛苦,但成功也不能带来恒定的幸福,因为得到的注定会失去,就如同人从生下来开始,就注定要死亡。因而,为了满足欲望而做出种种努力,最后以死亡终结,带给我们一生的是烦恼,是痛苦。

一些人终于明白,功名、财富、美色的追求与得到,并不能带来恒定的幸福,因为这些欲望,都是基于身体而引发,身体本身都会腐朽,依附于身体的一切也无法长存;于是,他们想从灵魂的层面上去看待欲望和死亡,企图穿透流动不已的尘世和身体,获得一种恒定的安静的境界。现在,坐在大梵寺、聆听慧能说法的人,就是这些明白的人,已经明白必须超越身体获得安定的人。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超越的方法,不明白怎样看透红尘幻影,怎样看透之后恒定于一种绝对的脱离了苦乐循环、生死轮回的空无境界,他们怀着寻求答案的期待而来,期待在慧能这里得到指引,得到解脱。但是,慧能却告诉他们,获得解脱的方法,你们不必大老远地到我这里找,其实你们自己的内心,一直就有解脱的智慧,你们要出离苦海,要觉悟,要成就佛道,你们自己就可以出离,可以觉悟,可以成就佛道。

所以,当慧能领着大家发完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接着就强调: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而是众生用自己的自性去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不是靠别的什么,而是靠自己的心灵去除虚妄,才能断掉烦恼。一部《坛经》,不论何种版本,从头至尾,都在反复呼唤:回去,回到自己的心灵那里去。

你本来就已经拥有了

因为我们不明白“本自有之”的道理,所以,总是在向外寻找、求取,而在寻找的过程里,我们不断地迷失,不断地错过“本自有之”的喜悦与美丽。身旁的风景,常常因为想着容易达到,被一次次地错过。然而,又那么渴望着风景,花了不少钱,受了不少罪,大老远地到所谓的风景区,挤在人群中探头探脑欣赏着那些人工的装饰;然后,一脸疲倦地回到家门口,突然觉得自己家门前的那一条小巷,那一棵古老的榕树,以及那斑驳的墙壁,其实也是蛮可爱的风景。

人真是奇怪,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快乐,但近在眼前的“本自有之”的幸福、快乐,总是被忽略或被弃置,而要向外不断地寻求。难怪莲池大师写诗感叹:“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崛多三藏对神秀的一个弟子说:“为什么不探寻自心呢?为什么不自心清静下来呢?”自心就在这里,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你只要做回你自己就可以了,用得着东奔西跑地四处寻觅吗?

天空就在我们的头顶,月光常常照在我们的窗沿,就像苏东坡所说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谁能够阻拦你享受此时此刻的风景呢?但是,就如一篇小说中的人物所言:能够享受它们的人并不多呢。因为我们忙碌,因为我们囚缚于所谓的工作与目标之中,因而吝于抬一抬头,停一下脚步,让心情在凝神的片刻,享受大自然本色的无处不在的形姿声色。

一位在集中营等待死亡的女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天空还不曾定量分配,我很快乐。这句语让人久久沉思。感谢上苍,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且没有即将死亡的阴影,然而,为什么我们仍在焦虑、烦乱中打发那永不重复的岁月?

生命中多少风景在我们热切的寻求之中失之交臂,远远离去,直到临终,回头翻翻生命的流水簿,才幡然感悟到我们曾经错过了什么。

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

所以,慧能才会说,最终解脱的智慧,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但由于我们的心迷失了,这种智慧也就无法发生作用。为什么迷失呢?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交付给外在的环境。我们以为,只要换了一个单位,就可以快乐,或者只要赚到了一百万,就可以快乐,诸如此类。

我们的一生,几乎都寄望于改变环境来达到自己的愿望。

因此,一些人总是在抱怨环境,一会儿是上司无才,一会儿是同事难处,于是,从这个单位换到那个单位,从这个城市移到那个城市;……一些男人或女人总是抱怨这世界上好女人或好男人太少,所以,他或她只能形单影只;……还有一些人不断地找寻健康的秘诀,今年吃红茶菌,明年吃胡萝卜,今年练瑜伽,明年练太极;……还有一些人不断寻求美貌的良方,一会儿去拉皮,一会儿去修眉,甚或去整容;……

忙碌着,奔波着,最终能够得到什么呢?

其实,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那么,外界也就安静了,就像陶渊明早说过的:心远地自偏。如果你自己是好的男人或女人,那么,你就会遇见好的女人或男人。如果你的心是喜乐的,那么,无论做什么,即使只是随便走一走,你也会变得很健康。

如果你的心是美丽的,你只要做回你自己,做回上苍赋予你的那个样子,你就是美丽的。

释迦牟尼说过: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状下,一个觉者恒常地处于安详与和乐之中。有钱时快乐,没有钱时也快乐,有恋人时快乐,没有恋人时也快乐,有名气时快乐,没有名气时也快乐。不为自己的快乐设置任何条件,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

庞蕴居士问女儿灵照:“怎样领会古人说的:‘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灵照说:“这么大的年纪,怎么说出这种话?”庞蕴反问:“那你怎么说呢?”灵照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因为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倒不如做个希运禅师说的“无事之人”。

希运上堂讲法的时候,只对大家说:“没事了,大家散去吧。”

如果心是澄净的,又会有什么事呢?本来你自己已经具足一切,还需要什么事呢?

从埝禅师看到文远在佛堂里礼拜,就用拐杖打了他一下,问:“你在干什么?”

文远回答:“向佛礼拜。”

从埝又问:“礼拜干什么?”

文远回答:“礼拜佛是好事情。”

从埝说:“好事不如无。”

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发生彻底的觉悟,佛又能帮助你什么呢?

所以,当道信请求僧璨教给他解脱法门时,僧璨只是问他:“谁束缚着你?”道信略略沉思,就明白了。确实,有谁束缚着自己呢?我们本来就是解脱的,本来就是活泼无碍、自由自在的。

许多时候,我们好像置身于绝境,种种的尘世羁绊,毫无摆脱的可能。无法逃避工作,无法逃避家庭,无法逃避你不喜欢的人与事,也无法逃避你不愿意的厄运,……然而,当你澄定下来,当你返归到你内在‘的自性,你就会发现那一张罗网并非坚不可摧,随着你的领悟,一种轻盈,一种灵动的轻盈,把你从压力中提升。

由于领悟带来的发现,生命才可能变得美丽。

而美丽从来就在那里,那些街边的房屋,那些树木、河流,那些茶杯……它们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没有感触到蕴涵在它们之中的那一种美。我们能够发现美能够欣赏美的心,也一直在我们自己的深处,本来就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常常丢失了它。

P21-33

序言

这本书1998年初次出版的时候叫作《本来无一物》,2006年再版的时候改作《刹那花开》,这次再版改作《没事》。1998年到现在,刹那之间,十多年过去了;再好的事,过去了,再坏的事,也过去了;仿佛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其实,不说十多年,就说人的一生,甚至,人类千万年的漫长历史,如果放在宇宙间观察,都不过弹指一挥间。所以,慧能才会说:本来无一物。如果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能觉知到本来无一物,觉知到无常背后那安静的空无,那么,能有多大的事呢?

我把这本从前写成的书,再一次改名,用了很平常的口语:没事。希望带给自己和读者一点点信心。刹那花开之后,只是安静,再也没事了。无论多大的事,其实,都没事。最初接触禅宗,是因为迷茫,因为无助。阅读《坛经》的过程,是一个渐渐清晰、渐渐安定的过程。最初与佛经的相遇,从《坛经》开始,最初的心得,也从《坛经》开始。因此,我对这本书有独特的情感。感谢奇妙的因缘,能够第三次出版。我基本上没有作内容上的修改。我想保留最初相遇时的惊喜。在充满世故的日常里,那些最初的喜悦,如此珍贵。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家工厂,已经连续12个年轻人跳楼自杀。如果你留意每天的社会新闻,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跳楼。生活仿佛不堪重负,跳下去,就可以飞向天空。但是,所有跳下去的生命都重重地落在了地上。除了慈悲、爱,想不出还能说什么。这本书还叫《刹那花开》的时候,封面上有我写的一段话: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不管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能等待,不能有片刻的犹豫,刹那,就回到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世界也就跟着你澄定下来,一片宁静。到处,是花开的气息。此刻读来,觉得轻飘。

此刻,我已经明白,无论是原始的佛教,还是中国的禅宗,那些空无的理论,那些空灵的公案,实际上都来自于对于人间苦难的洞察,以及对于苦难的承担。此刻,如果正好在一个绝望的年轻人身边,能做的,也许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孩子,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然后,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去经历世间的悲惨。

2010年5月26日凌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事(坛经心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5168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