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门(法华经心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选取了华严经的重要篇章和重要观点,为世人轻松讲述。费勇在解读华严经时,随时随刻注意与日常相连,与现代人所遇到的困境苦恼相联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产生摆脱人生疑难的求助欲,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

内容推荐

我们每个人总是局限在某种束缚之中,

常常以为无路可走;

佛陀在《法华经》里传达出一个信息:

任何时候,任何东西都无法束缚你,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都有着一扇门,

一扇为你而开的门,

只要你愿意去推开那扇门,

另外一个世界就会显现,

那时,你一定会明白,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绝路,

而是处处有出口,处处有门。

当绝望弥漫,

我想安静地读读《法华经》,

安静地告诉你:

不要绝望,

这事,那事,所有的事,

都有门。

目录

序 妙如莲花

序 推开那扇最隐秘的门

第一章 你的房子着火了

第二章 贫穷的游子其实很富有

第三章 你会成佛

第四章 佛的秘密

第五章 这是个很漫长的旅程 这是个很短暂的旅程

试读章节

佛陀讲了一个故事[出自《法华经·譬喻品》]

佛陀对舍利弗说:“我先前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十方三世的佛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巧妙言辞、种种方便法门,应机说法,都是为了无上正等正觉,为了教化菩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性智慧。那是说给菩萨听的。现在我再用譬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众生会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迪,并进而觉悟。”

接着,佛陀就说了一个故事:

“舍利弗,好比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城镇附近,有一个村落里,住着一位富有的长者。他拥有无数的财富、广阔的田地。他住的房舍,面积广大,却只有一扇门可以进出。家里人丁兴旺,有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剥落,梁柱腐败,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一天,突然起火。所有的人都置身在火海中。却只有长者看见了大火,其他人都没看到,还是照常游戏玩乐。长者自己可以很安稳地走出大门,但是如何让子女们也一起出去呢?火宅里的子女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已经在起火,在煎熬之中,一点也没有逃离出去的念头。

“舍利弗,长者马上想到:我的身手还有力气,可以用衣械或几案,把他们带出火宅,但一转念,房舍只有一扇门,通向门的路狭小,子女年幼,加上还迷恋着游戏的地方,万一堕落,肯定被大火所烧。因此,还得靠他们自己一个一个走出去。于是,长者立即告诉子女们,大火正在蔓延,房屋已经燃烧,赶紧抓住时机,走出大门,不要被火烧掉。

“虽然长者的言辞非常恳切,循循诱导,但是,那些子女们并不相信,还是沉溺于娱乐游戏,毫无恐惧,完全没有走出去的意思,不知道什么是火,什么是火烧房屋,什么是灾难;依’旧四处奔跑嬉戏,不时看着长者而已。

“火越来越大,子女们如此执迷不悟。怎么办呢?长者想了一个方便善巧的方法,让子女们逃出灾难。

“长者知道子女们各自的喜好。就对他们说:‘外面有很多的羊车、牛车、鹿车,车上有许多稀有的珍宝和你们喜爱的玩物,你们为什么不出去呢,还在房子里做什么?赶紧出来吧,只要是你们喜欢的,车上都有,我都会给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出去,才能看到车,才能拿到车上的宝物。’

“子女们听说有他们喜欢的珍宝,就人人踊跃,一起向门外跑去,一个接一个争着走出了火宅。

“到了门外,在十字路口,席地而坐。长者看到大家终于安全地走了出来,又高兴又激动。这时,那些子女们纷纷问:您刚才许诺我们的珍奇玩物以及羊车、鹿车、牛车在哪里呢?希望现在就赐予我们。

“舍利弗,当时长者赐予每个子女一辆大车,车子高大宽广,各种宝物装饰得十分庄严,周围有栏杆,四面悬有风铃。车的上端张设了幡盖,点缀着各种奇珍异宝,好不威风庄严!宝绳交错成网,绚丽的彩带纷纷下垂,车内重重叠叠,铺有华美茵褥,安放着红色的枕头。一头大白牛驾着车,大白牛皮肤光洁,形体美好,身体壮硕,筋力强健,步伐稳当,奔跑时迅疾如风。还有很多的仆从,侍奉守卫。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长者的财富难以计算,,各种珍宝数不胜数,当他看到子女们都走出了火宅,就决定对于一切的子女一视同仁,每人都得到一辆大白牛拉着的七宝大车。这时,子女们分别乘上大车,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原先完全不敢奢望得到的大车。

“舍利弗,你觉得怎么样呢?长者许诺平等赐予子女们珍宝大车,你认为是虚言妄语吗?”

舍利弗回答:“不!世尊。长者只是让他的子女免于火灾,保全他们的性命,并非虚言妄语。为什么呢?因为保全了性命,就是得到了最好的玩物,何况长者是以方便善巧,把他们从火宅中救了出来。世尊啊,即使长者一辆小车都不给他们,都算不上是虚言妄语。因为长者一开始就这样想:‘我要以方便善巧,把子女救出火宅。’仅凭这一因缘,就不能说是虚言妄语。何况长者知道自己财富无数,每个子女都会得到珍宝,得到同样的大车。”

佛陀告诉舍利弗:

“好啊,好啊,正像你说的。佛也是一样,是世间一切众生之父。对于众生的怖畏、哀恼、忧患及无明蒙蔽,佛要一扫而尽,不留残余,以此成就佛的无量知见,成就佛的十种神力(明白道理是非的‘觉处非处智力’、明白一切众生三世因果的‘业熟智力’、明白禅定深浅的‘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明白众生根性。优劣的‘根上下智力’、明白众生意愿的‘种种胜解智力’、明白众生质素及种性的‘种种界智力’、明白众生轮回因果关系的‘遍趣行智力’、明白过去世种种事情的‘宿住随念智力’、明白未来世及众生生死时限的‘死生智力’、彻底断绝自身一切烦恼的‘漏尽智力’)。成就佛的四种无畏(在众生中说法无所畏、随应说法无所畏、不见相在众生中说法无所畏、能断疑惑在众生中说法无所畏)。佛有强大的神通力量和智慧力量,具足种种方便权智,具足智慧波罗蜜。佛大慈大悲,永不松懈,永不困倦,不停地教化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佛出世于三界这陈旧腐朽的火宅,就是为了救度众生,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脱离忧悲、苦恼、愚痴、蒙蔽,脱离贪、嗔、痴三毒烈火,通过教化使众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佛目睹众生设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焚烧煎熬,目睹众生因为色、声、香、味、触五欲的缘故,受尽种种痛苦,死后又有地狱、畜生、饿鬼的痛苦,即使生在天上和人间,又会有贫穷困苦、受别离苦、怨憎会苦。总而言之,三界是痛苦的海洋,而众生沉没其间,一味享乐游戏,不觉不知,一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在三界火宅里东奔西突;虽然遭受着绝大的痛苦,却没有意识到是祸患。舍利弗,佛目睹了这一切,就在想:我是众生之父,应该把他们从苦难中救拔出来,赐予他们无量无边的佛道智慧和喜乐,让他们游戏在大乘佛法中。

“舍利弗,佛又想到,如果我舍去方便法门,只是以神通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为众生赞美佛的智慧知见,佛的十种力量,佛的四无所畏,众生并不能因此得到救度。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法幸免于生、老、病、死以及忧悲、苦恼,置身于三界火宅,熊熊的烈火围困着,怎么能知道佛的智慧呢?

“舍利弗,如同那位长者,虽然他身手还有力气,却并不运用,只是恳切地运用方便善巧的办法,引诱他的子女们脱离火宅,然后分别赐予他们相同’的珍宝大车。佛也一样,尽管有十力、四无畏,但并不使用,只是运用方便善巧的智慧法门,从三界火宅里,救拔众生出来,分别对他们讲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佛对众生说:你们不要把三界火宅当作乐土,切勿贪恋这粗陋腐朽的烦恼火宅,贪恋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境界。一味贪吝于生的欲爱,就会被欲火焚烧。你们赶紧离开三界吧,你们会得到三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我向你们保证,这绝非虚言。你们只要勤奋修行,就可以达到。

“佛应机设立方便法门,诱导众生走出火宅,又告诉他们:你们应当知道这三乘法门,都得到了诸佛的称叹,自在逍遥,通达无碍,既无所依,也无所求。乘坐这三种车辆,以无漏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禅、八定、八解脱、三昧等修行方法和道理,自娱自乐,就可获得脱离三界苦难的无量安稳,获得进入涅槃解脱的无量快乐。

“舍利弗,譬如有些众生,他们根性聪敏,能够随佛聆听教诲,深信不疑,情意恳切,精进不懈,渴望迅速脱离三界苦海,求得自我涅槃解脱的妙境,这就是声闻乘。好像长者的子女中有些为了求得羊车而脱离苦海。

“譬如又有些众生,能随佛聆听教诲,深信不疑,态度诚恳,精进不懈,一心追求自悟自证的智慧,乐于独处而喜好寂静,深知一切存有的十二因缘,这就是缘觉乘。好像长者的子女中有些为了求得鹿车而脱离苦海。  “譬如又有些众生,能随佛聆听教诲,勤苦修行,精进不懈,一心追求一切智、一切种智、自然智、无师智、佛知佛见、十力、四无所畏,发大悲愿怜悯无量众生,安乐无量众生,利益一切天上世间之众生,救度解脱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因为是菩萨所求的大乘,又叫大菩萨。好像长者的一些子女为了求得牛车而脱离苦海。

“舍利弗,那位长者看到子女们安稳脱离火宅,到了安全的处所,就想到自己财富无量,应当平等地赐予他们大白牛车。佛也是如此。作为一切众生之父,看见上亿千的无量众生,通过佛应机设教而开示的种种方便法门,脱离三界火宅,跨越布满恐惧的险道,获得涅柴解脱的快乐。佛这时也想到:我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有十力、四无所畏,有诸佛教化的无尽法藏,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子女,应当平等地赐予他们佛乘大车,要以成佛的灭度来真正灭度一切众生,而非只是让某个人单独获得灭度。一切众生脱离火宅之后,佛都赐予他们佛乘禅定解脱的工具,从中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这种禅定解脱的工具就是实相智慧和一切种智,,是受到诸佛赞叹的成佛法乘,会产生清净微妙、绝对无二的乐趣。

“舍利弗,如同那位长者,开始以羊车、鹿车、牛车诱导子女们出离火宅,然后,分别赐予他们同样的大白牛车,有着庄严装饰、平稳安当、无与伦比的大白牛车。长者并没有虚言的过错。佛也是如此。佛先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诱导众生,然后以大乘——《法华经》的妙义来救度解脱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呢?佛有无边的智慧,有十力、四无所畏,有无量的法藏,有能为一切的众生开示如何成佛的大乘修习法门,却并非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舍利弗,你现在该明白了吧,因为这一因缘,佛才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把这唯一的佛乘,分别说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P3-9

序言

人总是要寻求某种庇护或解脱,因为人总是生活在有限的羁绊之中,即如一国之君,也有他所不能,因而也有烦恼,而且可能是比常人更深的烦恼。当烦恼发生时,人们会找寻摆脱的方法,艺术、旅行、心理治疗、瑜伽等等,都是减轻烦恼的方法,然而,都只是不同程度的域轻,并不能彻底地消除烦恼。智觊禅师指示了一条彻底摆脱烦恼的途径,那就是:一无所有、一无分别、一念三千。刹那之间成就一切,见性见佛。他说:“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说:“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运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

智觊禅师是天台宗的祖师,公元575年,他带着一帮门人,长途跋涉,到了天台山,一住就是十年。在天台山的时光里,智觊禅师经常诵读和讲解的佛经是《法华经》,留下了一本重要的著作《法华玄义》。《法华经》从此成为天台宗所师法的经典。据说,智觊禅师讲《法华经》,讲那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因为《法华经》的汉译全名是《妙法莲华经》。不过,这个妙字,并非梵文的本义。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由三个词组成,先后是:正法、白莲花、契经。鸠摩罗什把正法译成“妙法”,可以说深得汉语之妙。

《老子》里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妙是神奇、深微、微妙的意思。《庄子》里有“九年而大妙”。这个妙是美好的意思。在另外的文献里,妙字又有细微、遥远的意思。妙不可言,妙是无法言说的。如果一定要说,就只好说:如同莲花一样美妙。

哒部以莲花来命名的佛经,是释迦牟尼晚年所讲,代表了释迦牟尼最成熟的思想,因而被看作“经中之王”。佛陀说,《法华经》是最秘密的法。莲花也是稀有的花,并不是到处可以见到,是秘密的花,藏着许多秘密的特征,比如花和果实同时开放,开花即结果,再比如,植根于污泥,洁净出自污秽。莲花静静地开放,无论在热闹的城市,还是在荒凉的乡野,那种淡淡而永恒的香味,总是把入引向寂静。

记忆里,直接在名字中出现莲花的佛经,好像只有《法华经》。莲花一直是佛教的花。佛教的优美,以及对于世界的态度,都寄寓在莲花这个意象上。释迦牟尼刚刚来到世间,就会走路,每走一步,莲花就开放。禅宗有拈花微笑的美丽典故,释迦牟尼手中的那朵花是莲花。藏传佛教里的六字真言,意思是“心中莲花开放”。藏人天天念诵,期待的是心中有莲花开放。

不仅仅是莲花,甚或是一切的花,在佛教的言说里,都具有了某种意蕴深远的象征意义。花开是新的消息,新的启示,是一扇秘密的门,打开了一个一直在那里、我们却没有发现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人的心灵被赋予了最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创造了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一个尘世之外的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门(法华经心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费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5175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