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人谈亲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来自数十名古今中外的名人教子的一手资料积累,其内容以案例形式呈现,从一个个情景引入,丰富、鲜活、发人深省,旨在传达正确、健康的教育理念。多重视角的呈现,能引起家长、老师的共鸣,是家长和老师可以共读的宝贵资料。

内容推荐

启发造成父母教育观念的经典智慧丛书,汇集数十位顶尖名人的教子启示录,培养孩子“敢从天上获取火种”的精神。

本书收录了来自数十名古今中外的名人教子的一手资料积累,从一个个情景引入,丰富、鲜活、发人深省,旨在传达正确、健康的教育理念。

目录

刘墉:和儿女一起成长

杨澜: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龙应台:读书用功是为了有选择权

李嘉诚:首先要学会做人

舒婷:给儿子的题词

包拯:正人必先正己

孙云晓:注重习惯的培养

朱棣文:踏着兴趣的阶石登攀

姚明:母亲教我以诚待人

蔡志忠:学会对孩子放手

李开复:与孩子做朋友

谢军:让孩子学做小主人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李振霞:用心织成网

梅琳达:给孩子平常的生活

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

戴尔:成功源自父亲的鼓励

傅雷:“成人”是“成才”的基础

史兰芽:父亲教会我做人

丘吉尔:父母给予的宽容和理解

李玲玉:教子不当遭瓶颈

王树声:劝子宽容待人

鲁迅:要有科学的家教思想

刘继荣:晚起的鸟儿吃晚起的虫子

全惠星:做爸爸不简单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哈里·波特”是怎样炼成的

钱穆:慈父严母成就一代鸿儒

杨红樱:大自然是女儿最好的课堂

弗洛伊德:单纯的生活造就丰富的思想

史宾塞:快乐教育

宋嘉树:“敢为天下先”

刘纯燕:把女儿当作朋友和“老师”

傅抱石:永不沉沦的心

伊莎多拉·邓肯: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距

马克·吐温:与众不同的惩罚

雨果:母亲帮他叩开文学的大门

赵小兰:特殊的家庭教育

阿基米德:胸怀大志的父亲

泰戈尔:大自然中的探索童心

富兰克林:酷爱读书的童年

叶兆言: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海岩:单亲的另类教子经

希尔顿:父亲教我学会了做人

安妮: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董建华:父亲的良苦用心

居里夫人:家教的艺术

斯特娜夫人:用母爱铸就“神童”

陆幼青:生命的留言

北岛:给女儿田田

池莉: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另一种生活

洛克菲勒:当猪开始独立的时候

冯小刚:努力完成女儿的任务

冯骥才:父子应是忘年交

三毛:纸人

梁实秋:家教

席慕容:反复的心

比尔·盖茨:不要限制孩子的梦想

周德东:和10岁女儿谈贞洁

戴厚英:送

试读章节

刘墉:和儿女一起成长

刘墉(1949~ ),祖籍北京,生于台湾,亚洲最杰出的画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小家境贫寒,成长中历尽坎坷,所以对幸福的家庭,有着超乎寻常的挚爱和追求。为了鼓励儿女们成功,他尝试了多种教育方法,既有“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也有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兴致来时,还用书信宣泄深深的父爱。于是,写给儿子便有了《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这成长三部曲,此套书风靡大陆。后来,刘墉又给女儿写了《靠自己去成功》《冷眼看人生》等书籍,总销量达千万册,成为亚洲父母教育子女的经典样本。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他的儿子成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女儿多才多艺,14岁就获得美国总统奖。

把儿子锻铁成钢

“如果我是比尔·盖茨的爸爸,知道儿子居然大二要从哈佛辍学,我会不会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亲,知道儿子居然去搞电影,我又会不会阻止?如果我阻止了,还会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大导演李安?”这是刘墉在写给女儿的《靠自己去成功》一书中写到的。

刘墉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刘轩。儿子17岁那年,他又得了个宝贝女儿。儿女们带给他太多的欢愉,也让他饱尝教育子女的辛苦。比如刘轩上小学时成绩不错,可胆子却出奇的小,蜜蜂、蚂蚁统统不敢捉,甚至不敢用手和泥。于是,刘墉和了一堆稀泥,逼儿子把手伸进去,还烹了蚂蚱让他吃,儿子恶心得呕吐不止。刘墉说:“我就希望你成为狮子,藐视一切困难,做兽中之王。”

刘轩上中学后,变得极富个性和主见,与刘墉的冲突也加深了。比如每当他写作业时,刘墉就把电视声音调到最低,生怕影响他,可当刘墉推开他的房门时,却发现他在跟同学电话聊天,刘墉气得火冒三丈。更甚的是,儿子不仅偷学摇滚乐手扎耳环,还早恋,这令刘墉非常头疼,父子俩天天激战。

为了纠正刘轩的品行,锻炼他的吃苦能力,刘墉送他到美国偏远地区“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学,还逼他参加社区活动……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刘轩终于考上了哈佛大学。当刘墉四处电告亲友“我儿子考上了哈佛”时,刘轩却恨得直咬牙:“我宁愿流浪他乡,离开你这个狠心的父亲。”可骂归骂,他是真心钦佩老爸。

从刘轩上小学开始,刘墉就在台北主持“分秒必争”这个节目,每次节目开头,他总有几句开场白,谈文学、哲学和艺术,后来,他把父子问有趣的交流,也放进了开场白,观众反响热烈,说最好能写成书。于是,在儿子上了有“小哈佛”之称的美国史岱文森高中后,刘墉就把自己对儿子点点滴滴的爱和叮咛,化作篇篇文字,于是便有了《肯定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这成长三部曲。如今,刘轩己顺利地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刘墉也因此成了畅销书作家。

不过,刘轩像很多前卫而叛逆的年轻人一样,才智出众的同时,也有很多毛病,比如由于父母照顾他面面俱到,让他养成了做事不负责任,不懂得珍惜的坏习惯。另外,就是不务正业。刘轩虽是心理学博士,却非常喜欢动物,经常跑到动物园给狮子、老虎拍片,还做成幻灯片义卖。他还特别喜欢舞台剧,有一次在百老汇的演出里,他一会儿扮性感辣妹一会儿扮小丑,刘墉得知后气翻了天,说他“没远大志向”。妻子反问刘墉:“你小时候抓鱼摸虾尝百草,从不闲着,还从药店买回硫磺、炭粉、硝石自己做爆竹到处放,可比儿子淘气多了。”刘墉恍然大悟,谁都有年轻时代,都爱做梦,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他们一起“与时俱进”。后来,他对儿子完全放手,儿子跑到南极拍立体电影,又出书又当公司经理,事业做得轰轰烈烈。

用温柔把女儿“娇”成人才

刘轩17岁时有了妹妹。刘墉中年得女,非常疼惜。为了避免女儿出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弊病,他修正了教育方法,对女儿绝不包办代替,给她一片自由的天空:比如女儿喜欢在深夜两三点边洗澡边听音乐,他从不干预。孩子第二天上课睡觉被老师骂,她自然意识到应该如何提高生活和学习效率。女儿酷爱拉小提琴,即使考试没考好,她也坚持每天练琴,刘墉逢人便夸:“我女儿心理素质好,有毅力,成绩绝不会落伍的。”果然,女儿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前几名,还是班里的小干部。

但随着女儿的长大,她的坏毛病也日渐增多,比如内裤随地乱扔,因上网玩游戏专注而懒得接电话,刘墉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每抓住一件事,都要和女儿恳谈一番。孩子听不进去,他就把肺腑之言写在纸上,塞到她的饭碗下面。时间一长,女儿的行为规矩多了。又比如女儿追求时尚,12岁就穿着露脐装到处招摇,刘墉很反感,可又怕逼孩子脱掉异装伤了她的自尊,便说:“宝贝你不冷吗?感冒了便只能穿棉衣了。”女儿鬼机灵,知道爸爸向她提出抗议了,知趣地扔了露脐装。

在刘墉看来,女儿喜欢躺着看书,喜欢趴在地板上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这些坏毛病简直糟糕透顶。可当女儿拿来全A的成绩单时,他又无话可说。也许孩子一边听音乐上网、一边读书,做到一心几用,更能适应这个资讯时代吧。女儿搂着刘墉的脖子,直喊“理解万岁”。

别看刘墉的两个孩子是在美国长大的,但他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总逼着孩子学汉语。有时女儿功课紧,中文单词忘抄了,刘墉就罚她抄10遍。念汉语时如果发音不正,刘墉还拿木条敲桌子,威慑孩子。他对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现在强盛了,你们应该感到自豪,走到哪儿都不能忘了根。”

在这种亦紧亦松的教育方式下,女儿成长得极出色,小学时就是校交响乐队的首席提琴手,14岁时获得了美国总统奖,她主动参加艰苦的魔鬼音乐夏令营,现在已是美国华人圈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了。

像当年给儿子炮制“励志书”一样,刘墉也为女儿写了本书,叫《靠自己去成功》。他把自己对女儿的教育心得,以及在对儿子教育失误修正后的补偿,全部写进了书中。此书中,刘墉无所不谈,小到睡觉、穿衣,大到人生、世界,《当习惯成了自然》《谁不希望睡到自然醒》《有赢有输才是人生》……全是各种精彩的小故事,却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的“不要让孩子‘苦读’,要‘乐读’”“自由教育、快乐教育”等观点,不仅让千万孩子欢呼雀跃,也给了家长们以启示。他为两代人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也挽救了无数个因“代沟”而矛盾重重的家庭。

付出毕生心血,让儿女体验“父爱悠悠”

到目前为止,刘墉已出版近百本教育书籍,发行上千万册。所有的题材和灵感,均来自他和孩子间的“吵吵闹闹”。一天,他和刘轩因为一桩小事吵了一架,儿子气呼呼上楼了,他则在书房里生闷气。书桌前,他反思争吵的原因,逐条写下解决问题的方案,竟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文章。他高兴地跑上楼对儿子说:“你看看,我又有题材了,你老爸又赚稿费了。”他拿着文章一个劲儿向儿子道歉,父子俩言归于好。还有一次,刘墉认为儿子弹钢琴时弹错了一个音符,可儿子死活不认账,刘墉气得打了他一巴掌,孩子委屈地哭了。事后,刘墉一细看才明白是琴谱印错了,于是他掏出5元钱给儿子,美其名日“精神补偿费”。儿子竟说:“老爸你打得不够痛,给3元就是了。”这让刘墉哭笑不得,为自己的专制和野蛮羞愧不已。第二天,他也把这事写进了书里。

刘墉说,他写书的所有题材都取自他的儿女,说他心底想对他们说的话。只是他万没想到,这些絮絮叨叨的家庭随笔,却一下子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让父母和子女们争着与他交流教育感想。几年前,刘墉出版了《做个快乐读书人》,接到许多女生的来信。她们说非常羡慕刘墉的女儿,有个慈爱开明的爸爸。甚至有女孩说,刘墉是她的“偶像老爸”,叫他“墉爸”,刘墉得意极了。前不久,刘墉在上海为读者签名售书时,有个女学生问他:“为什么我爸跟你同龄,你看来那么年轻,我爸看起来却那么苍老?”刘墉说:“但他对你的爱,就像我对我女儿的爱一样深沉。”

刘墉想,如果他不写出《超越自己》那一系列作品,谁知道他对儿子“深深的期待”?如果他不写出《做个快乐读书人》,谁又能感受他对女儿的“温暖的爱”?所以他希望继续写下去,把日常和儿女们的交流通过纸笔表达出来,展示父母的爱。让孩子们都知道,在父母的严辞之后,有多少殷切的希望。

于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刘墉在“知天命”的年龄,竞开始学上网聊天、滑旱冰,甚至琢磨如何扮“酷”,比如染绿头发、穿破牛仔裤等叛逆行为。他希望用年轻的心态,藏起家长们惯有的耳提面命式的训导方式,跟孩子“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刘墉幼年丧父,所以他特别注意锻炼身体,不想儿女们和他一样,从小失去父爱。他很少交际应酬,尽量保持单纯、正常的生活作息。他也非常爱家、顾家,每次去外地演讲前,都会将他的书房、书桌整理干净,把庭院的花草树木安置妥当,留给妻子和孩子一个赏心悦目的家。所以儿子说:“我老爸是天下第一绅士。”

刘墉还有着一颗人世间最善良的心。这一切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小时候他与父亲走在街上,碰到乞丐,父亲总会拿出钱让他送过去;门口来了讨饭的,父亲也会让刘墉盛满一碗饭送去。所以成年后的刘墉,非常乐于带着妻儿参加公益活动。

在过去的5年间,他用版税赞助了大陆的200多名失学青年,并希望在未来建造50所希望小学,他希望儿女去给孩子们上英文课,传播知识的火种。去年,刘墉带女儿回大陆回访贵州惠水的“帆轩四小”,这是他用儿女的名字出资赞助的学校,遇到了11岁的女孩小珍,得知她因没钱治疗,眼睛几近失明。刘墉难过极了,带着小珍走访了贵州和北京的各大眼科医院,得知孩子通过角膜移植,至少能保住一只眼睛。于是,刘墉与女儿商量,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小珍。一番爱心感动了上帝,小珍如愿以偿恢复了一只眼的视力。

有人问刘墉的女儿,这世上需要救治的人太多了,干吗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倾注那么多的心血,女儿说:“只因为我们看见了!”刘墉常告诉儿女们,谁也不是救世主,但只要是目之所及的地方,就一定要把健康和财富送到那里。刘墉认为,他做善事,一方面是帮助穷苦的孩子们,一方面也是给儿女们做榜样,让他们从小懂得社会责任感,这样活得才有价值。

P1-6

书评(媒体评论)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

——凯洛夫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人谈亲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小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66867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