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学与现代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似乎对何谓佛教有一些误解。在这方面,作者坚信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西方人理解佛教的核心价值。作者把本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佛教的主旨;第二部分解释佛学的重要理论与学佛的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人们对佛教产生误解的原因;第四部分展望佛教未来的发展,特别在佛教传播与世界和平的关系的论题上会着墨更多。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借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佛教的主旨。

本书是献给初学者中对佛教一点概念都没有的人,但那些认为已了解佛教的人也可以从中受益。

内容推荐

本书有两大要旨:

一、为初学佛者提供入门的基础理论;

二、为有其他宗教信仰又希望了解佛教的人提供学习的平台。本书没有要求佛教以外人士转信佛教。

作者把本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佛教的主旨;第二部分解释佛学的重要理论与学佛的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人们对佛教产生误解的原因;第四部分展望佛教未来的发展,特别在佛教传播与世界和平的关系的论题上会着墨更多。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1部分:概论

 第一章 什么是宗教?

 第二章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三章 佛教与其他宗教作比较

第2部分:理解佛教的必备知识

 第四章 佛教如何解释我们生命中出现的现象?

 第五章 学佛的真正裨益是什么?

 第六章 修行的纲领

 第七章 佛经

 第八章 四圣谛

 第九章 八正道

 第十章 缘起法

 第十一章 六波罗蜜

 第十二章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第十三章 修学的四个阶段

 第十四章 三学

 第十五章 六和敬

 第十六章 空

 第十七章 三法印

 第十八章 一合相

第3部分:导致对佛教有所怀疑和误解的几个原因

 第十九章 对小乘和大乘佛法的解释与区别

 第二十章 对佛教思想宗派兴起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 误解佛教所引起的种种问題

 第二十二章 认为佛教是多神教的误解

第4部分:佛教理论如何与生活接轨并展望未来

 第二十三章 佛教理论如何切入现代生活?

 第二十四章 对未来的展望

结语

专有词语简介

附录1 简单解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附录2 “六度语音”的概念

附录3 通过交流与信息共建和平(演讲稿)

试读章节

佛教的两大核心概念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我们必须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佛教的主题,这个词语就是“觉悟”。如果我们接着问:我们觉悟后会知道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正好带出佛教的两大显著的理论。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理论,我们就开始看到了佛教重点的理论。

在佛教中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概念或理论。如果我们缺乏了一个重点,要理解佛教实不容易。当我们理解了这些重点理论,便会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还可以把佛教与基督教进行比较。这两个重点理论是:对“自性”的认识与因缘果报。

对“自性”的认识

对“自性”的认识可通过“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表达出来:

明=使清楚或明白

心=心思

见=理解

性=本性

亦即佛家所说:“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佛教哲学认为,一切众生皆本有真如“自性”,这种真如“自性”是纯净纯善的。“自性”人人本具,是与佛一样的智慧德能。但是这种“自性”受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等盖覆了而被障碍。这些障碍的原因有:贪,嗔,痴,亦可称为分别、执着、妄想。以佛教的理论众生是要通过修行来回复“自性”。如果我们成功地恢复了“自性”,便是破迷开悟,才算是向成佛的正道迈进。这正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如果不回复“自性”,那么我们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迷惘的境界。

可是很多对佛教的批评者没有看透这一点。一位著名的反对佛教者Saint-Hilaire就这样写道:

“在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赢得了绝对的荣誉,因为他们给出了人类灵魂、世界和上帝等方面的善良的概念;而且他们点燃的火焰在继续燃烧着并发出更亮的光芒。而佛教,恰恰相反,并没有一束神圣的火焰来展示自己,即便连一点火花也没有弹射出来;正如柏拉图所说,太阳的智慧并没有照亮那些佛教的世界。”

显然,这位作者明显没有考虑到“自性”的存在。大乘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载,佛陀初成道后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同样,在另外一本佛经《圆觉经》中,佛陀也说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圆满的“自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但是当人起心动念为自己,分别你、我和他的时候,或者以一种自私自利的思想支配行为的时候,他的“自性”就被障蔽了。

认识“自性”和回复“自性”的可能性是佛教的核心。

通过断除贪婪、嗔恨和愚痴等有次第的修行,可以达到明心见性。觉悟就是一个人成功地完全去除了贪、嗔、痴三毒。当一个人明心见性即意味着他对所有宇宙和生命的现象有了透彻、完美的认知。觉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成佛。佛家有说“见性成佛”,意味见性方可成佛,成佛就是见性。所有的佛教经书均重复强调了相同的概念。如果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中未能认识到这点,可说是一个极严重的错误。

学佛的目的是觉悟,也即“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意味着:

1.“自性”是人本有的。

2.由于贪嗔痴的缘故,“自性”为之所障蔽,而这种障蔽产生了痛苦。

3.消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要“无所住而行布施”,学习不断扩大我们的心量。如果我们按此方法不断去做,我们离成佛也就不远了。当我们逐渐彻悟事物的真相,人生的痛苦自然得以消除。

有人觉得生命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快乐,可是快乐的定义是非常主观的。不少人会认为财富、地位和荣誉是快乐的主要来源。当然,我们不可能鼓励人们去追寻这种快乐。我相信,快乐作为生命的目的,必须理解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快乐。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关于佛教的英文著作中,通常都把“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本质。理解“四圣谛”当然很重要,每一位严肃的佛弟子都应当了解它们,但是我们更应当明了的是,只有在回复“自性”的情况下,“四圣谛”才有意义。进一步说,如果在承认佛教是一个没有上帝的宗教的同时,又没有提供一个关于“自性”的解释,肯定是一个严重的遗漏。

我们能够彻底远离贪、嗔、痴三毒吗?原则上来说是“可以”的,尽管现今的人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是只要我们部分地消除三毒,同时减少我执、我慢、自私自利的念头,就可以在某程度上,或多或少感受到心量拓宽后从“自性”里透出来的喜悦。这种体验犹如饮水,冷暖自知。

明心见性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涅槃)。佛教哲学教导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证得觉悟。佛陀只是来为我们指出修行的方向,成佛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在这条路上一步步地走下去。

一些著名甚至是非常杰出的教授都还没有给予佛教的“自性”充分的重视。在接受Scott London的采访时,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的Ninian Smart教授说,在佛教的理论看来,人类的主要问题是“贪、嗔、痴”。他这样说当然是正确。但是Smart教授没有提及“自性”的存在,以及“自性”受到障碍所导致的结果。P16-19

序言

我发现佛法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和接触到的广泛事物生灭变异的理论,简单来说,它为生活中任何的疑问给予答案。

那么,怎样才能概括佛教的核心价值呢?首先,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均或多或少地拥有分辨是非的本能,我们称之为有“良心”。“良心”的最高境界,可与佛教解释的“自性”相比。“自性”是圆满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受到无明的影响,产生了贪、嗔、痴“三毒”。三毒不单单蒙蔽了我们的“自性”,同样也遮蔽了我们的良心。佛学就是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清除这些毒素,回复我们的“自性”。

佛学清晰解说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解决了我们人生的各种疑虑,铺设了幸福快乐的人生大道。

在佛学的教学宝库中,大量的教学资料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根据佛陀在世四十九年的讲法整理而成,这些资料又被称为经典。传统上,中国人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特别像公元7世纪在位的唐太宗和唐高宗就深深被佛法思想所吸引,支援将各种关于佛教的文献翻译成汉文,为佛法在中土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先祖的无量功德,中国人的子孙后代有了福缘用自己的文字去研修佛法,这也是佛教能在中国这片广大的疆域上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学者是如何研习佛教的呢?除非他们是在斯里兰卡、泰国和尼泊尔等国进行实地研究,否则现代学者都必须借鉴于同代其他学者的研究数据,但这些参考资料是否真确呢?除了从经典和注释查找外,我们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引证。如果一个人懂汉文,他会发现相对于英语版的佛学文献,汉语版中有更丰富实用的题材。

从现有的典籍来看,特别是那些英语版本,大道理常常被遗失,观点时有偏离,结果,令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偏见。从任何角度来看,即使佛法宗旨被轻微地误解,也会造成佛教表面上的不必要的复杂。

除非强调的中心点是正确的,否则人们会觉得很难接受佛教。本书将把注意力着墨在佛教的大道理上,使佛教变得容易被理解。在这本书中,我提供了很多佛教教学中使用的汉语词汇,并且(在英文版本)也提供了一些汉语常用名词,取材于汉语经典。这些经典中大部分在佛祖灭度后不久就已经存在。我提出这些汉语名词,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帮助那些初接触佛法而又懂得汉语的人较容易理解;其次是证明这些经典并非现代发明。

本书是献给初学者中对佛教一点概念都没有的人,但那些认为已了解佛教的人也可以从中受益。如果读者打算花些时间在佛法的研究上,我建议大家阅读净空法师写的著作。我特别推荐以下三本书:

1.《认识佛教》(净空法师);

2.《认识佛教节录》(净空法师);

3.《无住生心集》(净空法师讲述)。

这三本书解答了我学佛时遇到的许多疑问,提供了初学佛法的认知平台。过去的五十年,净空法师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佛教传播事业上。他录制了超过数千小时的佛经讲座,涵盖了广泛的佛法教学课题,以《金刚经》为例,净空法师就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每天开讲解释。而这部经典是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翻译成汉语版本。

笔者承认所掌握的佛教知识较为肤浅,但得益于净空法师的指导和鼓励,我鼓起勇气为初学者写这本书,我认为自己有责任为推广佛法出一点绵力,也许知识只是皮毛,但绝对坦诚地将所学道尽。尽管我所写的东西较为肤浅,但相信初学者可以由此认识佛法的基本理论。如果想更加深入研修佛法的话,笔者建议大家去阅读上面提到的三本书。当读者打算进行更具体的学习,笔者建议读者选择跟随一位大德深入研究佛学理论,使它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读者们亦可各自选择一本经典去好好学习。净空法师时常教导,学佛需要一门深入,常习熏修。例如研究《金刚经》,如果你耐心地读诵,深入研究经文中微妙教诲的话,成果是肯定的。

执笔撰写此书之时,我紧记两大要旨:

一、为初学佛者提供入门的基础理论;

二、为有其他宗教信仰又希望了解佛教的人提供学习的平台。本书没有要求佛教以外人士转信佛教。

我把本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了佛教的主旨;第二部分解释佛学的重要理论与学佛的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人们对佛教产生误解的原因;第四部分展望佛教未来的发展,特别在佛教传播与世界和平的关系的论题上会着墨更多。

指点迷津的地图

为了把读者引向学佛的正确道路,我想把这本书比作一幅包含了旅游者指南的地图。这幅地图完善地具有图例、注意事项,标明了你想游览的目的地的方位。试想像你是个正在运用地图的旅游者,你的目的地可以看作是河对岸的某个地方,也可喻意为你人生的目标。

你可以在地图上看到你的位置。在你到达渡河码头之前,你必须穿过各类崎岖的山丘和陡峭的斜坡。为了给使用地图的旅行者提供一个指南,还会介绍途中的森林、溪流、山水、地形以及穿越这个地区可能遇到的危险。假若你在途中遇到困难,此时这幅地图便会提供一些有关键性的建议。

第2章中所阐述的佛教核心,就如每个旅游者的目的地。回复“自性”就是我们的目的。佛教的因果关系向我们展示,要达到回复“自性”,就必须付出时间和努力,而过程一定是很漫长。每当我们因自己的短视、无知、疏忽、傲慢和鲁莽造恶业,伤害了自己,便会因此延长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路程。这个过程有如一个人需要经历轮回,甚至可能经历另一种生命形式的痛苦。造善业会使我们向目的地迈进重要的一步。显然,通往目的地的旅程或许不止一生一世。

第4章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较另一些人幸运。可以这样说,不幸的人就如那些跌倒并伤害了自己的人。这可以通过他们前生错误的行为得到解释。如果_个人因为自己的贪嗔痴而伤害了自己,他需要调整心情并竭力继续通往目的地的旅程。学佛的裨益(在第5章中论述)就如同一个愿意运用地图的人所获得的益处,学佛显然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第6章论及的修行纲领,就像一项建议,为你指引前路。这里所提供的是一条可行的路线,绝不是唯一的路线。

在第1l章论及的“六波罗密”也起同样的作用,这是另一条学佛的路线,殊途同归。

第7章谈及佛门经典,目的是为你提供学习的参考数据,翻阅这些经典可给你充足的信心,坚信自己走在正确学佛的道路上。

“四圣谛”(第8章)和“八正道”(第9章)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不同的境遇。这好比为你提供了一个指南针或照明灯,这样便可确保不论你处于黑暗中还是恶劣天气之中都能找到正确的路。

“缘起法”(第10章),“空”(第16章),“三法印”(第17章),“一合相”(第18章)都是佛教中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初学者或会难以掌握,但是对于提升对佛教的理解很有帮助。虽然理解这些概念并不是达致觉悟的前提条件,但是它们可充当指南针等工具,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三学”(第14章)非常实用,因为它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帮助你通过坚定的修行而取得成果。这可比喻为教导一个旅游者“晚上休息、在白天体力充沛的时候再穿过森林”的道理一样,协助你采取一种按部就班的策略。  第13章探讨的是验证我们成就的四个步骤。这些检测器就像沿途的标记,确认你已经到达了某一点并沿途引导你到达目的地。

我们明了佛教的核心之后,很多人可希望开始修学。在第6章的后半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简单指南。

我力图确保读者在了解佛教基本理论的同时,没有被佛教一些复杂的概念所困扰,不致于失掉应关注的主题。

净空法师认为,我们应当把“佛学”与“学佛”区别开来。这本书也将论及这些主题。

后记

每位读者的根基有别,吸收能力亦因人而异。只要读者能理解宗教的意义及本书谈到佛教的两大重点,笔者感到自己对撰写本书的努力已经没有白费。

这两大重点就是:

1.明白佛教的中心思想。

2.明白修行的纲领。换句话来说,希望读者们可领略到一套恰当的处世行为准则。净空法师用了二十个字来概括描述修行的心境,所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读者亦可牢记《金刚经》经文之提示:“应无所住,而行于报施”,亦有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短短一句,已道尽修行的纲领。

当然本书亦提供了其他丰富的佛学文献。从这些数据,读者们可更清楚理解以上两大要点,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希望读者们阅毕本书能得到些微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学与现代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百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149446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