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的细微(2)
内容
编辑推荐

自从“哈佛商业评论网”上线以后,我们便邀请了国内最有思想的管理者前来开博。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白立新博士的博客了,他的博文在网上总是好评如潮,有的还被选登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中文杂志上。

让我们跟着本书,一同去听白立新博士讲管理的细微吧!

内容推荐

白立新博士与企业多有交往,又具备咨询顾问的洞察力,所以,在我们看来,他的博客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博客范本。首先,他的文字总是贴近现实,从身边的企业和个人谈起,没有什么宏大得不着边际的议论,让人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故事。另外,他还很会讲故事,总是能让我们身临其境,看到活生生的商业场景,感受到某个老板的困惑或者多数员工的烦恼。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他总能点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小博文蕴含着大道理,这定要有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做基础方方做到。从这一点来说,要写好管理博客,一定要有博思,如有博士资质更佳。当然,作者本人的博士学历是绝对货真价实的。

他正是我们所要寻找和倾心交往的同路人,“哈佛商业评论网”的使命就是“汇聚管理同道,共享商业智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从这本博客文章选集中品读到管理的乐趣,让我们一起同行。

目录

第一章 稻盛和夫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稻盛哲学: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做CEO,一定要有“江湖感”

 稻盛哲学能走多远?

 稻盛和夫哲学的中国渊源

 过去属于德鲁克,未来属于稻盛和夫

 德鲁克:终生难忘的7堂课

 德鲁克对中国的预言,何以落空?

 对德鲁克最好的纪念,就是超越他

 张瑞敏与稻盛和夫: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可能挽救日航的一张卡片

 稻盛如果掌舵国航,一切将会怎样?

 当乔布斯遇见稻盛和夫

第二章 领导力

 一个领导力匮乏的世界

 见证激情燃烧的汤姆·彼得斯

 KPl越多,管理智商越低吗?

 假如杰克·韦尔奇当你的CE0

 让杰克·韦尔奇后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领导力是第一生产力吗?

 “三不主义”:一位企业家的反传统实践

 没有领导力,就没有执行力

 成败一瞬间:《削藩策》与《推恩令》

 IBM:一个百年企业的信念

 新式“组织生活会”,再现团队互信的光辉

 董事长与CE0:何时不再暗战?

 C10转型CE0的10项修炼

 可恨的老板必有可爱之处

第三章 人才发展

 敌人的炮声,连长的号声

 唤醒沉睡的司令

 为什么77%的美国人痛恨他们的工作?

 日本的人才观:胸无大志,国家栋梁

 企业做大的秘籍:知识升级,人才贬值

 B级人才,A级业绩

 快速打造卓越团队的“高压氧舱”

 开心工作的5个轻松建议

 躲开职业生涯的“甜蜜陷阱”

第四章 周末杂谈

 对于人类,起点即是巅峰

 吉利的对手其实是“被拴住的狗”

 强者如何衰落:窗子与镜子折射出来的道理

 我们为什么恨

 “刘翔摔倒一周年”的经济学意义

 唤醒温水中的青蛙

 有个替罪羊,真好

 假如上帝给了你一颗种子

第五章 转型及文化

 致“指责型文化”受害者的一封信

 转型中的知不知、能不能、愿不愿

 送给爱发火老板的一张图

 揭示“潜规则”的10大类问题

 让“潜规则”浮出水面的五步法

 企业是靠近天堂还是地狱?

 平庸与卓越的企业,其基因可能只相差2%

 猎头的一个问题,CEO的一串难题

 乔布斯手中无剑,联想心中有剑

 危机中转型,如何获得领导的支持?

 迅速而有力的猎豹式管理转型

试读章节

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

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

1.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

“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

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如见儒子入井,则生侧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

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工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论断。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3.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

阳明先生与其弟子于中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

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先生日:“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先生日:“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日:“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白蔽日,日何尝失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

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

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4.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P003-00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的细微(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立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9925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79.246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