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井文化/中国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二)上古神话中并的发明者

人类从史前走来。那是走出混沌,始肇人文的时代。告别动物界的先民,一代又一代艰难地跋涉在宇宙洪荒之间,在漫漫的时光中,一点一滴地收获着,积累人文曙光初现时期的发明和创造。燧人氏首先举火,有巢氏率先造屋,还有伏羲、神农、黄帝、后稷、少昊、尧、舜,结绳为网,和泥烧陶,历法授时,教稼农作,服牛乘马,刳木为舟……就这样,从猿人相揖别的那一刻开始,在自然的王国里,缓缓地、慢慢地扩大着文明的领地,一步一个脚印,脚步如夯,走过狩猎时代,走过采集时代,为走向畜牧业文明,为走向农业文明,为走向工业文明以至更发达的文明,夯实了前进的路基。

这初期文明跋山涉水的历程,一部人类文化的创业史,该到哪里去寻觅?有史以前的历史,保存在上古神话传说里。

瑰丽多彩的中国神话,没有忽略人类文明创业史的重要一页:水井。

井的发明,在中国神话中的反映方式,与燧人氏、有巢氏传说有所不同。有巢氏、燧人氏的传说比较单一。上古本穴居,有圣人出,架木巢居,使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天下拥护他,尊其为“有巢氏”。燧人氏则是因为发明了钻木取火,使人们再不必茹毛饮血,民人大悦,号之日“燧人氏”。这二者,都用发明事项冠为名号,专人专项。可是,神话中却并没有一位“凿井氏”。

古代神话告诉人们,神农尝百草,后稷教稼。这两位的神功,全在于“饮食”二字中的“食”——解决食源的课题。关于神农和后稷,尽管还有其他传说,但尝百草非神农莫属,后稷开始种五谷的故事也是主角明确的。

这样说来,为“饮食”一词打头的“饮”,似乎比不得它所率领的“食”。水井的创始,并无“专业”领衔的大神。

水井的发明权属谁?几位神话英雄都同此事沾边。这就使得井的来历——从神话的角度看,远不如造屋、用火、种庄稼那样源头明晰。仅从神话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井的发明该如何描述,如果真要较出个子丑寅卯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大约在于井的发明,在时间上要比搭巢、钻燧出现得晚。架木构屋也好,钻燧取火也罢,各自都是那一个时期的最为重要的发明,它们成为那个时期的标志——就如有那么一个时期可以称为“蒸汽机时代”一样。井的发明虽然解决了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它却未能像有巢氏或燧人氏的发明,成为划时代的物质文明成果。

首创水井的时代,初期文明已拥有诸多成果。相对于燧人氏、有巢氏时代的发明事项之少,与水井相伴的发明之多,甚至可以说那是一个发明创造百花齐放的时代。反映在神话中,便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井的发明者不一而足,二是挂在这些发明者名下的发明也不一而足。不妨这样形象地表述:先民跨人文明门槛,是以实现了“钻燧”和“有巢”为进门礼物的;迈进门槛,再朝前走,在庭院里挖出第一口井的时候,先民们肩上扛的、臂上挎的、手中拎的,左置右设的发明已经很多。这就使得水井的发明者没能享受燧人氏、有巢氏那样的荣耀。他发明了水井,却没能做一个可以划时代的“凿井氏”。

然而,古代神话传说还是把井的发明作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汉代人写《淮南子·本经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伯益凿出水井,龙和神都视为天下发生的大变故,龙腾空乘云而去,众神跑回了天国昆仑山。

这传说,很有些意蕴在。它在讲:人类与鬼神,仿佛分享着一块地盘。人类未知的领域,便是鬼神得以长袖善舞的王国。人类长一点本事,就多一块地盘,神鬼则只好有所放弃,有所失守。以此,咀嚼品味“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和“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的传说,会感到神话创作者的逻辑推理,以及对文明成果的自豪与陶醉。  “作井”成,龙神惊,神话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们对于“作井”意义的估量。挖井出泉,使人们在承雨雪、汲河湖之外,另辟出新的获取水源的途径。这在文明史上,意义之重大,非同小可:多出一种水源,此其一;掘井;于本无水的地表掘出水,这与河边取水、洼里灌瓶——利用地表固有水源,在得水形式上有着质的区别,此其二;因为能够掘井,摆脱对江河湖汊的依赖也就成为可能,为了饮水需要,不得不依水而居的情况,便可以有了小小的改观——依井而居,此其三。

关于井的创造,古代神话有哪些描述呢?

水井发明权的归属,除了上面提及的“伯益作井”,还有其他说法。请读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的归纳:

《淮南子》曰: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注:益佐舜,初作井。《世本》、《吕氏春秋》俱谓伯益作井。《世本》又云:黄帝正名百物,始穿井。《周书》亦曰:黄帝作井。而盛洪之《荆州记》则云:随郡有村,父老传炎帝所生村中,有九井,云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井的发明者是谁,高承列举了伯益、黄帝、炎帝三位神话人物。神话有黄、炎之争的传说,他们应该是同一时代的部落首领。伯益传说的时代要靠后一些,伯益与治水的禹同时。

对一般读者来说,伯益这名字’,比起炎、黄二帝要生疏一些,这里且先来说伯益。相传伯益为虞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为赢姓各族的祖先。《书·舜典》说,伯益做过掌管山林的官。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尧归天,举丧三年之后,舜任命官员,让治水有功的禹做司空,让契做司徒,派稷掌管农业、垂掌管百工、伯夷主祀礼,等等。这时,舜又说道:需要有人掌管“上下草泽鸟兽”。人们同声推举:“益哉!”舜便说:“益,汝作朕虞。”任命伯益为山泽草木鸟兽的主管——虞。伯益也表现出谦让之风,“让于朱、虎、熊、罴”。于是舜说:好吧,你与他们一道上任去吧。

朱,袁珂释为豹,《汉书人表考》:“江东语豹为朱。”伯益的这四位助手,若细说起来,也是可以切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话题的。仅说“虎”与“虞”相同的部首,就很有些意思;并且,虎为山君、百兽之王,也不只是比喻修辞或童话拟人。到了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做十二生肖的文章,“山中寅日,有自称虞吏者,虎也”。虞吏代虎,透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伯益曾受舜的指派,掌管草泽鸟兽,有研究者认为,“伯益作井”发明的应是陷阱,用来捕兽,这才合乎他的身份。这种看法,将伯益与水井的应用分隔开来,至少在两方面是可以商榷的。首先,关于伯益,还有辅禹治水的传说,这是不可忽略的;其次,《淮南子》“伯益作井”,汉末高诱注:“伯益佐舜,初作井,凿地而求水。”这位东汉学者相信,伯益“作井”讲的是水井而非陷阱。

伯益虽与朱、虎、熊、罴“同事”,充当虞官,但关于他的传说,主要故事还是和水相关的。《书·大禹谟》记录的传说讲,禹治水有功,舜将帝位让给禹。禹即位之初赶上三苗部族闹事,禹兴兵征伐,三苗并没有顺服。作为治水时的旧臣,伯益给禹出主意:“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曼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诺。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伯益的这段话,“满招损,谦受益”,是名言。此外,还讲到一个著名的传说,那是关于舜与盲父、继母及同父异母兄弟象之间的故事。对于三苗的叛乱,伯益建议禹不斥诸武力,而是采取怀柔感召的策略。他援引了舜的故事——舜未做帝王之前,父母和弟弟不容他,几次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舜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宽容地对待家人,终于感动了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了。禹赞同伯益的意见,撤回军队,广施德政,三苗果然前来归顺。

《孟子·万章上》讲到伯益,禹学着当年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的模式,“荐益于天”;禹死后,伯益也学习“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的样子,“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去占那帝王的位子。做法相同,结果不同。舜的帝位、禹的帝位都是推也推不掉的,而伯益似乎没有舜和禹那样的威望。伯益躲起来,让;百姓大概也并不怎么特别稀罕他,一齐跑去找禹的儿子启,结果是启袭了帝位,由此,开了王权世袭、家天下的先河。这就是屈原《天问》“启代益作后”所涉及的伯益与启的传说。

孟子在讲禹和伯益的这些故事时,也穿插着讲到舜与家人的故事,而舜的故事,前面已言及,又是同井相关的——“使浚井,出,从而掩之”。《史记·五帝本纪》记此事,舜的父亲瞽叟与舜的弟弟象,要谋杀舜,设下填井杀人的毒计:

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这段故事,讲舜听从瞽叟的支使,挖成一口井。据明代洪兴祖注《天问》所引古本《列女传》,预谋杀子的瞽叟,支使舜去“浚井”——淘井:

复使浚井。舜告二女,二女曰:“时亦唯其戕汝,时其掩汝,汝去裳,衣龙往。”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

让舜浚井,是阴谋陷阱。善良的舜得到神女娥皇、女英的指点,穿上龙形彩纹的衣服下井。瞽叟与象填井时,他化做一条龙,从井旁穿地而出得以免祸。明知被暗算而不违父命,这应了“孝顺”一词的第二个字。因此,舜的有关传说旧时被编人《二十四孝》,广为流传。清代《握兰轩随笔》说:“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日,去汝裳衣,龙工往。人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也。《括地志》云,舜井在妫州怀戎县西外城中,其西有一井,并舜井也。”这一传说曾广为流传,甚至连舜井的遗址都认定了。陕西民间传统灯画表现这一题材,画着舜的后母和兄弟象。舜从另一井中逃出,躲过暗算。画面中,井口架着辘轳。

就神话人物谱系来说,舜先而禹后。既有伯益为舜时虞官的传说,又有伯益辅助大禹治水的神话,而这则关于舜的孝顺故事又在讲,舜还没有成为帝王之前,水井即已存在了——这才有浚井之说。伯益作井,见于秦代《吕氏春秋·勿躬》。该篇列举大桡作甲子、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等二十种事项,其中讲到“伯益作井”。二十种事项,即是二十种给生活带来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发明。

秦始皇的年代,吕不韦组织写作班子,谈古论今,把井的发明归于伯益。伯益作井之说,很可能出自舜穿井或舜浚井的故事。伯益是虞舜时的虞官,由此讹传为“益佐舜,初作井”。

传说伯益曾佐禹治水,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伯益协助大禹平水患,同时留意记录山川物产,采集民风,不朽的伟大著作《山海经》就是他编撰的。这些传说,让人们看到一个渊博多能的伯益。如果需要“竞争”水井发明权的话,伯益自有他的实力。

伯益造井的传说,大约还同他的名字有些干系。益,就是“溢”的古字。前面已讲到《书·大禹谟》所记伯益的话:“满招损,谦受益”。此语,可以说是伯益最著名的格言,它恰是取之于水井。井以自满而得意的时候,正是要招至汲取之损的时候;井因水少而谦逊的时候,它将得到益——溢,增加水量,增高水位。挖井,总希望井水泉涌,取之不竭,汲之不尽,伯益之益(溢),不正是关于井的吉祥语、对于井的祝福话吗?可以设想,如果古人需要杜撰一个井的发明者的话,“益”无疑是这一人物理想的称谓,这就像“燧人氏”之于火、“有巢氏”之于屋一样。

“伯益作井”传说的形成,靠着多种因素形成的合力。除了以上诸条原因外,天文星宿也助了一臂之力。这方面的情况,且留在本书“天宇井星”一节探讨。

P9-14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饮水思源

 一 掘井

 二 汲井

 三 甜水井苦水井

 四 井的另用

第二章 历史之凹

 一 市井之井

 二 价值观:仁义德

 三 儒家·释家·道家

 四 因凹生事

 五 千年帝王史

 六 人物风景线

第三章 风俗大观

 一 凿井习俗

 二 井神井龙井鬼

 三 井之祀

 四 岁时习俗

 五 井与神秘文化

第四章 哲思文采

 一 井属阴

 二 天宇井星

 三 语言文学

 四 井的传说

序言

两横平行,两竖平行,两组平行线段的交叉,造就一个朴实无华的汉字:井。“井”写实,寥寥四笔,如一幅俯视图,表示滋养生命、灌溉五谷,也浇灌出一种文化的那类物体。“井”又是激情纵横大写意,书纵入地上天,书横天涯海角,不仅让人看井泉深深,还让人们读悠悠岁月里永汲不竭的文化故事,品味井文化与华夏文明的阡陌交织。

井是什么?平地凿凹,人与泉源的对话。这对话,一开口就讲了几千年。深奥的、浅显的,技术的、哲学的,理想的、道德的,风俗的、传奇的,抒隋的、寓言的,真是话题多多。于是,水之井就成了历史之凹,汪着水情也汪着人情。数不清的太阳在井里浮过,数不清的月亮在井里浮过,月亮朔望圆缺,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就来说一件20世纪50年代末的事。大庆油田开创之初,钻井队来了个新工人。问他打过井吗?很自信:在家时打过。边答边做掘地挖坑的动作——水井啊!人们笑了。应该说,在这位新工人的尴尬之中,有着古老的井文化的骄傲。

20世纪90年代末,在浙江金华老城区的酒坊巷,笔者慕名寻访一眼古井。它被冷落于街隅旮旯,静静地以水气熏染着井壁井口的苔绿。常有人汲水吗?邻近的住户摇摇头:“早用上自来水了。”老井被闲置,所幸还有人来汲水洗洗涮涮,因而没遭填塞。这令人生出沧桑感。要知道,此巷号“酒坊”,只缘守着甜井酿美酒。这是城里。其实,即使在乡间,自来水、机井、压把井也在不断地挤占水井辘轳的生存空间。如今说打井,油井、气井钻机开钻;开采地下水资源的井,也往往不是原本模样的砖砌石甃(zhou)井台辘轳了。

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谈论古代掘井技术,自然也不该漠视“沿海城市切莫再掘深井”的呼吁——2000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报道:辽宁营口和葫芦岛,由于过度采取地下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不断沉降,招引来大面积的海水倒灌,这两个城市已经成为“坐在咸水上的城市”。新的话题也出现了,不是琢磨将大地深处的甘泉汲取出来,而是设想以“回填淡水”等方式,逼地层下的海水退却。人类凿井汲泉的聪明,终于走到了尽头,开始向着反面转化。应该说,这是更高层次的聪明。

20世纪50年代至今,历史的一瞬间,生活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鸡上房,狗跳墙,一间土屋半间炕,喝井水,走泥路,煤油灯下补衣裳”,天津近郊杨柳青民间的顺口溜,回忆欠发达的当年,选了诸种已经消失了的典型事物,其中包括“喝井水”。水井就是这样,在历史的巨变当中,成了落伍者。现在谈井,仿佛在鉴赏文物,至少可以说是面对一种夕阳事物。历史的况味,便由其中生出来。

用电脑录下这些心得的时候,想到了网络。井字笔画间架中,珍藏着纵横交叉的结点。它有点像网络系统的微观局部。如果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拥有无穷无尽的结点,那么,井文化恰似大系统里的小单元。——请别嫌其小:它“小”,但它与“大”相通联,也就成了窗口。以窗之灵透,正可以得广角镜,获大视野。

好,就让我们一同上“网”,去叩访井字纵横交织的结点,做一回访问者,当一次观光客。

农历己卯秋九月

内容推荐

井的挖掘,冲破自然的局限,为文明的发展争得一块自由的空间。各种各样的井,以其各具特色的外观、清冽甘甜的水,造福苍生。由井而延伸出来的神话传说为世人的生活增添了驰骋想象的空间;作为人生社会另一种源泉的井文化,则世世代代供人汲取,流淌成风俗、演化成哲思,浇灌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读本”之一,全书共分4个章节,主要对中国的井文化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饮水思源、历史之凹、风俗大观及哲思文采。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井文化/中国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裕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1467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91.12-0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