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李伯庚编写的《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第2版)》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内容推荐

第一版《欧洲文化史》于1988年在荷兰问世,迅即在欧洲传播开来。1998年登陆美国、加拿大,引起强烈反响,多次再版。2006年推出第二版后立即雄踞欧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经久不衰。

《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第2版)》是一本既全面又具启发性的欧洲文化史概览。作者彼得·李伯庚从宗教、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及科技等各个角度来审视欧洲文化,将起源于古希腊,吸收多种文明精华的“非欧洲的欧洲文化”完整而全面地呈现给读者;破除了历来这类拈的“欧洲中心论”,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和众多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将这种传承与变迁娓娓道来;并从细节着手,将大众文化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等囊括进来,管中窥豹,带给读者更广阔的视野,为人类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绝佳资料。

《欧洲文化史: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上下第2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译序 面对大海的断想/001

导言 在历史中的今日欧洲/001

第一部 传承与变化:生存的新方式

第一章 欧洲还未命名的时期——朝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源自非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非欧洲起源的欧洲文化/024

第二节 农业、神殿和国家的兴起/028

第三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第一波/033

第四节 末次冰川时期后起源的欧洲/038

第五节 入侵、征服和变化:第二波/041

第六节 一种边缘文化?以色列宗教和国家的形成/042

第七节 另一种“边缘”文化?腓尼基的交通和贸易活动/043

第八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希腊的民主政制和它的局限性/045

第九节 又一种“边缘”文化?欧洲凯尔特人的部落社会/054

第十节 “欧洲的诞生”和希腊人的“世界观”;或,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057

第十一节 亚历山大大帝的世界/059

第二章 罗马和它的帝国——文化融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 在阿尔卑斯与地中海,伊特鲁里亚与古希腊世界之间:早期罗马人的扩张/062

第二节 由非正式帝国到正式帝国/066

第三节 罗马文化/074

第四节 罗马帝国和它以外的世界/077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沦亡和另一个王国的胜利?——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第一节 在犹太人世界里的演化发展:基督教的诞生/084

第二节 从犹太人到外邦人到基督徒:拿撒勒人耶稣及其追随者的功绩/085

第三节 罗马帝国的各种宗教/091

第四节 下层贱民的一个教派/092

第五节 一个既是罗马又是基督教的帝国之形成/097

第六节 公元4、5世纪的罗马及其邻近地区:政治帝国的瓦解和文化帝国的残留/102

第七节 帝国和语言/107

第二部 传承与变化:信仰的新形式

第四章 走向一种普世性宗教

第一节 基督教世界观:在基督教和欧洲的环境中幸存的古典文化/110

第二节 一种普世的宗教:基督教和欧洲的融合/118

第三节 一个新帝国的兴起:法兰克人的政治体制和基督教会对它的理论维护/121

第四节 文化与凝聚力:意识形态和教育在加洛林王朝统治下对欧洲的作用;第一次文艺复兴?/125

第五节 修道院的影响/129

第五章 地中海周围的三个世界——西方、东方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

第一节 从6世纪起的对峙和接触/132

第二节 先知的世界:伊斯兰/133

第三节 人间的上帝国:东正教派的基督教国/138

第四节 大地遥远的一角:罗马公教派的基督教国/142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西方基督教国与伊斯兰及东方基督教国的对峙/145

第六章 一个世界和多种传统——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

第一节 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152

第二节 教会和早期的国家/156

第三节 经济、技术的变化与早期的国家/1 58

第四节 国家的强盛和强有力的统治者?/162

第五节 城镇和早期的国家/165

第六节 基督教一统世界抑或各基督教国家组成的世界?/170

第七节 上层文化和各种大众文化:世界性的规范与地区性的差异/1 76

第八节 大学的重要作用/186

间奏曲 约公元1400—1800年的欧洲

第一节 农村的世界/195

第二节 城镇的世界/202

第三节 果真是两个世界吗?/206

第三部 传承与变化:对人与世界的新看法

第七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出现各种对人的新观点

第一节 古典文化的延续和人文主义的萌芽/21 2

第二节 拜占庭的沦亡成全了欧洲的进展: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进一步发展/21 5

第三节 从人文主义到意大利文艺复兴/219

第四节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意大利以至其他国家/228

第八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成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第一节 经济、科技变化与“现代”国家的确立/231

第二节 文字从手写到印刷/234

第三节 火药和罗盘/237

第四节 国家和教会:基督教大一统的分解/243

第五节 印刷术、阅读和学校:教育开始向大众开放/248

第六节 同一性和多样化:印刷术带来的文化革命/253

第七节 欧洲和它的边界:国家意识和文化上的自我意识/261

注释(上册)/263

第九章 一个新社会——1 5世纪以后的欧洲与广大的世界

第一节 “旧”世界与更古老的世界/295

第二节 “旧”世界与“新”世界/301

第三节 “哥伦布式的交流”/305

第四节 美洲的各种形象和反照欧洲的多面镜/312

第五节 扩张的进一步文化后果/321

第十章 —个新社会——移民、旅行以及在欧洲的文化扩散与整合

第一节 移民、旅行与文化/329

第二节 不自愿的旅行:人口流动的文化意义/330

第三节 文化旅行的三种模式/333

第四节 旅行的实际情况/348

第五节 要不要旅行/350

第六节 旅行作为促进世界观念和文化融合的一个因素/352

第十一章 一个新社会——以文坛谋求正义的世界,反对分裂的现实世界

第一节 在文坛上:对和谐的追求/354

第二节 文坛与宽容的理想:理论与实践/356

第三节 文坛与它的敌人:国家主义的文化政策,把文化用于政治/362

第四节 文坛在无形的体制下如何沟通/365

第五节 文坛与思想交流的三个实例/367

第十二章 —个新社会——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

第一节 理性和启示之间的人文主义与经验主义/371

第二节 由科学上的经验主义到对人和社会的新展望/375

第三节 由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漫长的黎明/383

第四节 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截然对立?/387

第四部 传承与变化:消费和交流的各种新形式

第十三章 欧洲的几次革命——面向大众的自由与消费?

第一节 物质文化和突出的消费:直到18世纪末的消费者变化过程/394

第二节 生产与人口繁殖:直到18世纪末的经济与人口演变过程/398

第三节 社会与文化的演变过程:直到18世纪末的精英阶层融合过程/401

第四节 两个“革命”: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都具有文化性质/404

第五节 城市的工业文化:对时间的规定和消耗/416

第十四章 进步及其不满——民族主义、经济增长和文化自信的问题

第一节 各种革命和它们的后果/421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的政治文化/425

第三节 新的精英阶层、新的文化扩散机制和新的文化表现方式/428

第四节 金钱与时间、商品与闲暇:走向消费文化/444

第十五章 欧洲与其他各个世界

第一节 欧洲和它扩张中的世界/447

第二节 欧洲和拉丁美洲:关系割断了吗?/449

第三节 “旧”世界和“新”世界:北美作为自由的幻象/451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自由或奴役?进步或堕落?/454

第五节 欧洲与“美洲”:文化的共生现象抑或是“西方世界”的成长/459

第六节 进入“黑暗之心”:欧洲与非洲/460

第七节 “旧”世界和“更古老”的世界/464

第十六章 西方的没落——幻梦的失落?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

第一节 科学:实证主义和日益抬头的相对主义/472

第二节 在躲藏和残存中的欧洲/480

第三节 摇摆于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之间的“世纪末”意识日益增长/485

第四节 战火中的世界/490

第十七章 走向一个新欧洲?

第一节 科学、文化与社会/498

第二节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解体和重建/505

第三节 以时间或金钱为标志的文化/511

第四节 由“恋家”到“一心挣钱”——由群体意识到个人意识?/516

第五节 个性的维度——以文化来沟通:走向一个面目模糊不清的群体文化?/520

后记 今日欧洲:面向未来/532

译跋/549

注释(下册)/551

图片索引/583

地图索引/586

试读章节

早自17、18世纪,有些欧洲学者便开始从《圣经》之外去寻找远古人类的发展过程。当时,多数人还从《圣经·旧约》中以色列人的历史推算,神创造世界和人应当是在公元前4004年。显然,人类的历史比这种说法要悠久得多,也复杂得多。

1698年,英国的一位医生爱德华·泰森到伦敦的码头去,因为听说有一头黑猩猩在那里展出。当这头黑猩猩死去后,他要求进行解剖。在把黑猩猩的身体各部分与人的身体各部分比较之后,他发现,其间相似的部分多于不同的部分。他把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名为《奥朗·阿奥唐》或《丛林人》(伦敦,1699年),其中认为,人和某些类人猿并没有根本的不同。泰森十分谨慎,对这个结论并没有更多发挥,因为当时人们都按《圣经》字面解释,相信神创造世界的最后阶段创造了人。但是,他的研究结论还是逃不过聪颖敏锐的读者。

1819年,一个名为克里斯钦·余根森·汤姆森的丹麦青年(1788-1865年)受丹麦国王委派,把丹麦的考古发现进行分类,而且研究的结果要上报国王。当时对考古发掘出的物品,不是看它们的科学价值,而是看它们是否漂亮。汤姆森经过考虑以后,把考古发掘的物品按质料和功用来分类。在这样分类的基础上,汤姆森把人类远古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既反映了技术上的进步,又反映了文化上的发展。从他的研究开始,创立了研究人类有文字以前的物质文明发展史。他的做法,受到一些学者的热烈支持,但是普通公众尚不能分享这个关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过于原始,不能作为欧洲文化的证据。

1847年,一位法国科学家尚·布歇·德·彼尔特发表了一部著作《古代凯尔特人的遗物和大洪水以前的人类》(巴黎,1847年),其中列举了他在索姆河流域阿布维尔的考古发掘得到的物品。虽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颇具独创精神的科学家,但多数人则蔑视他的思想,认为“大洪水以前的人类”是不可能有的事情,更别提有遗迹残留在欧洲了。

直到19世纪中期,一般人,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是持这样的观点。文明、文化被认为是以古希腊神殿和哲学、罗马的法律、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代表的。那些住在山洞,像猿猴一样的原人,使用原始的石器,怎能称做欧洲文化?怎能和欧洲人的自我形象相称?但是,19、20世纪考古发掘的进展,迫使欧洲人彻底修改自己祖先的形象。最后甚至承认,人类祖先是来自非洲那块没有文化的黑暗大陆。

显然,如何将人与拥有共同祖先的近亲黑猩猩区分开来,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围绕着智力究竟为何物之类的讨论就此展开,智力往往与自我反省、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等因素相关。根据最近的发现和解释,原始人类(homo habilis)中的智人是最先制作石器的,他们也可能最先掌握了取火的技艺(并且很可能也是他们最先从事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他们约于300万年到200万年之前起源于非洲,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大部分地区。在距今170万年左右,东非直立人为了食物和更好的气候,离开了东北非的发源地,进入欧亚大陆,最近的研究在格鲁吉亚和中国北方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在此之后很久,可能在大约80万年前,一部分东非直立人在今日的意大利和法国定居下来。我们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他们使用过的石器;至于这些直立人本身,已没有任何遗迹。[4]

公元前70万年到公元前40万年之间,一些群落或者也许只有一个群落的东非直立人进化成海德堡人 这目前尚在争论之中 这些直立人迁徙到欧洲。大约公元前25万年,被称为“尼安德特人”的另一类直立人开始出现。这是首先在德国西部杜塞道夫附近河谷中发现的。后来发现,同样的人种分布于法国、西班牙直到乌兹别克。从骨骼化石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健壮,平均身高在1.55米到1.65米之间。四肢短小,躯体高大;在气候温暖的季节,可以把脂肪储存体内,到冬季时,再慢慢消耗。尼安德特人的大脑体积比其他动物都大,因此智力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懂得制作石器,能够寻求生存的本领。

这些欧洲最早的居民,被气候和季节所驱赶,在山洞中居住,四处游猎。逐渐地,他们知道什么地区适于居住,并且学会使用火。但是,这些最早的欧洲人大概还没有语言,因此还无法彼此沟通,形成了一个在渔猎基础上的社会。

在目前世界人口中,并没有发现代表着晚期东非直立人的遗传物质;他们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而灭绝,抑或是由于他们无法与新种类的原始人类竞争而消失,仍旧在探讨当中。比如说,由于气候的改变和大脑的进一步发展,智人在约20万年前出现了。他们起源于何处,起源于何时?在(亚)热带的非洲,他们的族群为了寻找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而迁徙,他们的智力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DNA研究显示,他们中的一小群人穿过红海,从今天的厄立特里亚迁徙到也门,那时候的红海有部分是干燥的陆地。以往靠采集野果,现在从事狩猎的人们从阿拉伯半岛进入亚洲,在大约7万年前到达南亚。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他们的肤色可能变浅了一些,或者与之相反,变得更深;一部分人可能长得更高,或者甚至变得更矮。事实上,2004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原始人类遗骨大约只有1米高。因此,人类的体型差异是多次变异的结果。仅仅在4万年前左右,被称做智人的一种直立人也移居到欧洲,智人也常被叫做克鲁麦农人,以在法国发现的地区为名。从解剖学的观点和行为特点来看,智人很像现代的人类。

回顾历史,我们得知这是一个转折点,地球气候周期性地进入“冰川期”。大约4万年前,在北欧、西欧和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地区,气候急剧转冷,冰川在山脉间迅速形成。在这最后一次冰川时期过去以后,地球气候转暖,人类经由地中海和多瑙河逐渐分布到全欧。在这过程中,尼安德特人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而被淘汰,最后面临灭绝。然而,这两类直立人在多长的时间内比邻而居,甚至相互接触仍旧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上述数千年间人类生活发生的变化,从考古发掘中已经得到证实。当时的社会是在渔猎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水平都比以前提高了。显然技术改进了。人们不再住在山洞,而用木头、兽骨构筑起房屋。这类房屋在现今法国,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平原,以至俄罗斯南部都陆续发现。

更引人注意的是,这时的人开始以图像来表现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崖洞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当时的绘画。这是1940年夏天在法国南部拉斯科克斯地区(Lascaux),一群到山里探险的孩子首次发现的。其后,在比利牛斯山和西班牙北部海岸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都有类似的发现。1995年,在法国阿尔代什(Ardèche)地区又发现更为惊人的崖洞绘画,其中有早期欧洲从未见过的兽类。考古学者鉴定,这是大约3万年前的作品。对这些艺术品的解释,现在还未有定论。难以断定的是:这些壁画是否纯为艺术创作?或是为教育男女青年辨认不同的野兽,为狩猎作准备;同时也学会分辨男女性别?其次,山洞也可能是用作宗教活动的中心。在其中,巫师举行宗教仪式,崖洞的壁画也可能是用以引人在精神恍惚中进入人类生活所依赖的兽类世界。[8]这些地区有这么多崖洞壁画,说明是古代欧洲人类集中的地区;或许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在各部落间需要协调关系,因而,要举行宗教仪式?此外,在德国南部山洞,除绘画外,还发现约在公元前35000年,用兽骨和象牙制作的女性人像。一些被考古学者称为“维纳斯”的人像尤其迷人,这些女性人像自然而又风格鲜明。在中欧各地都有发现,可能是反映当时的母系社会。

当时有没有语言?学者们在语言起源的激烈争论中,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究竟语言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些学说存在分歧,有的认为起源于公元前40万年;也有的认为直到公元前10万年才有语言。语言总是先于文字;对语言兴起的不同看法,自然也使文字产生的时间有各种不同意见。但从崖洞壁画出现的复杂图形,可以认为当时人们已经用图形来彼此沟通;也可能有某种更古老的沟通方式。

P24-27

序言

第一版《欧洲文化史》于1988年在荷兰问世后,迅即在欧洲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群中传播开来,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引发了欧洲文化界的轰动,读者们纷纷竟相购买。1998年,登陆美国、加拿大,又引起美洲出版界关注,并数次再版。香港版本国内于2004年引进第一版,由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知名学者,曾译《西方文化史》《西方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等经典著作)翻译。《欧洲文化史》甫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好评:被各大高校作为研究欧洲文化学科的必备参考教材;与此同时,深刻而不深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它成为了窥探欧洲文化潮流发展的入门级读物,获得了广大普通读者的青睐。

彼得·李伯庚教授因《欧洲文化史》一书受到各界赞誉,被认为对研究欧洲历史做出了主要和独创性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扩大本书的阅读价值,彼得·李伯庚教授于2006年对第一个版本进行了修订,推出第二版。在修订版中,作者广泛收集并大量采纳读者意见,除了保留原书的精华部分外,还对在欧洲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方面做出了大量补充;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早期的内容进行了彻底修正;同时,引用更加丰富的史实内容支持其观点,并配以当代歌曲的歌词和许多插图,向读者展示了欧洲最新的文化潮流。此版一上市,立即雄踞欧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因此,本社也随之引进该书第二版,以飨广大读者。

在图书的结构方面,首先呈现的是赵复三先生倾情奉献的译序。他以欧洲文化历史为标杆,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比较与建议,并精炼出本书的特别之处,供读者参考;紧随其后的是作者的引言,彼得·李伯庚教授在这个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创作思路,每章所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定义与范畴,以及本书的结构与阅读建议;然后是在正文部分,读者将被置身于无数个精彩浩瀚的历史故事中,惊叹欧洲文化的神奇之处;书末尾的英文注释部分,则为读者拓展自身知识面提供了查找相关文献的精确线索。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点,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作为您的阅读起点。因此,编者建议读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安排阅读顺序。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欧洲文化的魅力。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该书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仍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使本书日臻完善。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后记

本书出版,要感谢作者李伯庚教授支持;感谢中山大学何博傅教授推荐,得香港铭源基金会资助;感谢潘耀明先生鼎力主事,明报出版公司邝素媚女士和编辑部多位同仁的辛苦努力。在此深致谢意。耀明先生嘱再写短序,谨从命。

十二三岁时读《论语·先进》篇里季路问事鬼神,季路问夫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那时正是曰本侵华战争开始的时候,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对一个弱冠少年也不放过,并不因为孔子的一句俏皮话,自己就得以在生死问题上滑过去。到入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跋涉和对人生的思索,所写的第一篇小文,题目是“未知死,焉知生?”。幼稚习作,并无足观,却是由孔子所受到的启发。从那时起,这问题便陪伴着我,直到今天;只是涉及个人的成分日益减少,因为它的重要性日益减轻了;超越个人的成分似乎日益增多,只因它成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生和死本来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人和民族大概也是这样。但个人的物质生命总是有限的;民族(或组成它的其中任何族群)的生命则似乎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奇怪的是,其中非物质的方面——智性的和心灵(即灵性)的追求——似乎是民族(族群)生命的决定性方面。一个民族(或其中任何族群)在非物质方面的衰亡,似乎直接影响到它自身的衰亡。

一个民族怎样走向老化,走向衰亡?从中外历史看,第一个症状是思想僵化。在成就中自我陶醉,强调本民族、本社会的独特性,拒绝学习、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成就;尤其是把影响自身社会最大的体制(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阶级的、个人的、文化的或宗教的体制)神圣化,形成民族的“心血管梗塞”。第二个症状是崇尚物质主义,社会成员沉湎于物质享受,陷于精神委靡。第三个症状是社会失去个人利益之上的共同目标,失去政治、经济利益等强制力量之外的精神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第四个症状是社会,无论自愿地,或被迫地,失去了思想上自我分析、批判反思的能力。人类历史里,一切民族社会,无一例外,都面对自身生死存亡,在这四方面不断经受严峻的考验。其实,这恐怕也就是区别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社会的地方。

别人和别的民族的历史道路是怎么走的?有什么历史经验呢?《诗经·小雅·鹤鸣》篇里,古代诗人谆谆提醒时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2500年,如今,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抑或仅成小摆设,供人玩赏?这是翻译本书时的一点困惑。是为跋。

赵复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洲文化史(上下第2版全球史视角下的文明通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荷兰)彼得·李伯庚
译者 赵复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81896
开本 16开
页数 5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4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500.3
丛书名
印张 3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6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