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最后的皇陵/紫禁城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早期,起码在周朝以前,人死埋葬后,地面上不堆筑坟头,不栽树木,地的表面上不留任何痕迹。古书上称这种葬法为“不封不树”。之所以有这种做法,一方面因为当时还没有祭祀先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因为不想让人找到墓穴的准确位置,以免被盗。到了春秋后期,才开始出现坟头。当时人认为坟头高大就能表明死者尊贵,有权势。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坟头越堆越高大。堆筑高大的坟头,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这对于连生存都难以维持的平民百姓来说谈何容易!只有那些高官贵族,特别是君王们才能做到。这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权势,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役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拼命地将自己的坟头堆得高大无比。据有的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坟头当时竟有115米之高,一般的国君的坟头也有几十米之高。因为这些坟头就如山丘一样,有的坟头比小山还要高大,所以就称这些高大坟头为“陵”。“陵”字就是“大土山”的意思。俗话说“富贵莫如帝王家”。一国之中,只有国王(皇帝)最富有,最有权势,所以他们的坟头最高大,最有资格称“陵”。慢慢地,“陵”就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用词,其他任何人的坟头都不能超越皇帝的坟头,更不能称“陵”。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认为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以此来表明对死去先人的孝敬、尊重。所以要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就像生前居住的宫殿一样。当时,建皇陵是国家的第一号工程,称之为“钦工”,皇帝要派最信任的朝廷大臣为承修大臣;要聘用第一流的风水大师相度陵址;要调用全国最高水平的工程设计人员和建筑师;要采用国家最高级别的建筑形式;要使用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运用最先进的施工技术;调动国家最精锐的军队来保卫皇陵;采用最高的祭祀礼仪。汉代明文规定动用全国收人的三分之一来营建皇陵。陵寝之规模要看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如果适值国家动乱、财政紧张,那么所修建的陵寝就规模小、规制低,质量差。如昌西陵,它是嘉庆帝孝和皇后的陵寝。孝和皇后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十一。她当了29年皇太后也没为她营建陵寝。她死后33天,道光皇帝也驾崩了。新即位的咸丰皇帝一边调动全国军队竭力镇压刚刚兴起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一边还要办理皇祖母孝和皇后和皇父道光皇帝的丧事;同时还要营建孝和皇后的昌西陵。当时国家政局不稳,财政极度紧张,而这三件大事都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缩减昌西陵的规制。裁撤了方城、明楼;将大殿由重檐改为单檐;将配殿和宫门由五间改为三问。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花了44万两银子,比修建一座妃园寝用银还少。从昌西陵中能透视出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

我们再看看在清朝盛世建的乾隆帝的裕陵。不仅皇帝陵所有建筑一应俱全,而且石像生设了8对,超过了康熙帝的景陵和雍正帝的泰陵。在陵寝门前修建了清陵中唯一的三路一孔拱桥。地宫里雕满了佛教题材的经文和佛像。裕陵规模之大、用料之精、雕刻之美,在清陵中首屈一指。从裕陵可以看出乾隆盛世时国力的雄厚。

可见,皇陵还是国家状况的缩影。

二风水宝地

皇家很相信风水。他们认为把陵寝建在风水宝地上就可以“开福祉于隆基,绵万年之景运”。就是说如果将陵寝建在风水宝地之上,国家就会兴盛,国运就会长久,江山社稷就会稳固。清朝皇帝们似乎对陵址风水的要求较其他朝代的帝王更高更严。顺治帝的孝陵是清朝在关内建的第一座陵寝,陵址是顺治帝亲自选择的。《清史稿》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啸亭杂录》都记载了顺治帝亲定陵址的情况:章皇(顺治)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日:“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谕侍臣日:“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乌者(古代精通风水、占卜等的人),视丘惊日:“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

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死后停灵于东陵大红门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康熙帝生前始终未能解决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帝即位后就着手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他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理由是“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义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以此来证明暂安奉殿所在之地是一个风水宝地,在那里建陵是应该的。雍正皇帝对自己陵址的要求简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昌瑞山下的孝陵和景陵附近本来有许多的上吉佳壤,可是他都看不上,而是选中了遵化东北的九凤朝阳山。就在即将动工兴建之时,有位大臣发现这个地方“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雍正皇帝不能容忍自己的万年吉地有如此瑕疵,于是毅然废弃了九凤朝阳山吉地,派大臣重新相度陵址。后来选中了直隶易县境内的泰宁山,就是后来的清西陵这个地方。道光皇帝对陵址更为重视,甚至把对风水的要求放在了陵制之上。他说:“国家定制,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还说选择陵址时“惟择坤灵钟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广狭,不必过拘”。这一切都表明皇帝对自己的陵是否建在风水宝地之上是何等重视。他们是多么希望通过将自己的陵建在风水宝地上来达到江山永固、帝祚绵长、子孙兴旺的目的!

尽管历朝历代的皇陵几乎无不建在风水宝地之上,但都未能避免他的王朝的覆灭。每一个帝王都未能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帝运长久。清朝最后的同治、光绪、宣统三帝竞都没有子嗣。同治帝只活了19岁,宣统帝在皇帝的宝座上只坐了3年就被辛亥革命的炮声赶下了台。

实际上风水的好坏对国家的兴衰、帝祚的长短、子孙的多少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有一个好的风水,只是有一个优美合谐的自然环境而已。

我们看看每座皇陵,特别是明清两朝的皇陵,都是群山拱卫,众水环流;负阴抱阳,避风躲洪;清荣峻茂,地势雄秀,是古代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的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对明十三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清东陵陵园总体建筑布局更是古代建筑、设计大师将人文美和自然美有机结合的一个杰作。P3-5

后记

拙作《解密最后的皇陵》一书终于付梓出版了。此书的写成和面世,实事求是地说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果。且不说行内的众多师友给我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单说我的家人,可以说每个人都为这本书尽了力。我的老伴周桂如身患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等多种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很需要我陪伴在她的身旁,可她自己宁可憋闷受罪守孤单,也大力支持我写书。我老伴今年住四次医院了,我的大儿子徐英辉为了不耽误或少耽误我写这本书,几次主动在医院为他妈妈陪床,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写这本书。我的二儿子徐鑫曾在东陵工作十几年,是位清陵爱好者,已出版了十余本有关清陵的书。他是我写这本书的得力参谋和顾问。写这本书时,需要多次到实地考证、核对和拍照,只要我需要,他二话不说,马上开车拉着我就去陵区和各陪葬墓。另外,本书还得到了王金霞、周国梁、李玉萍等人的帮助,书中也含有他们的心血。

万依先生及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裴焕禄老先生为我这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为出版事宜又召开大小会议多次,为出版社和作者沟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此,我向为本书付出了辛劳的上面这些人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徐广源

2010年11月29日晚

目录

前言

上编 清陵综述

第一章 清陵巡礼

 一 陵的起源

 二 风水宝地

 三 三大陵区

第二章 清陵的规制

 一 至尊至上的皇帝陵

 二 死后不同穴的皇后陵

 三 同葬一处的众妃园寝

 四 备受恩宠的陪葬墓

第三章 清陵的营建

 一 相度陵址

 二 修建陵寝

 三 陵寝命名及镌碑挂匾

第四章 清陵的管理和保卫

 一 最高长官

 二 一府两部的管理机构

 三 八旗绿营两类卫戍部队

 四 “圈”和营房

第五章 清陵的祭祀

 一 皇帝亲祭的祭祀及仪式

 二 样色众多的祭品

 三 祝文

第六章 清陵的葬制

 一 由火化改为土葬

 二 皇后先葬等皇帝

 三 帝后大葬典礼

 四 棺椁的等级制度

 五 随葬物品

下编 清陵各陵寝及内葬人物

第一章 关外三陵及妃园寝

 一 清朝第一陵——永陵

 二 努尔哈赤的福陵 

 三 清朝的第一座妃园寝——福陵妃园寝

 四 皇太极的昭陵

 五 鲜为人知的东京陵

第二章 清东陵各陵寝及内葬人物

 一 扑朔迷离的昭西陵

 二 关内第一陵——顺治帝的孝陵

 三 清朝第一座皇后陵——孝东陵

 四 典制大备的康熙陵——景陵

 五 关内第一座妃园寝——景陵妃园寝

 六 等级最高的妃园寝——景陵皇贵妃园寝

 七 富丽堂皇的乾隆陵——裕陵

 八 迷雾重重的裕陵妃园寝

 九 承前启后的咸丰陵——定陵

 十 等级最高的皇后陵——定东陵

 十一 规制标准的定陵妃园寝

 十二 铜梁铁柱的惠陵及其妃园寝

第三章 清西陵各陵寝及内葬人物

 一 西陵第一陵——雍正帝的泰陵

 二 标准规制的泰东陵——乾隆生母孝宪皇后陵

 三 西陵第一座妃园寝——泰陵妃园寝

 四 外式泰陵内仿裕陵的嘉庆陵——昌陵

 五 神奇的昌西陵

 六 关内规制最低下的妃园寝——昌陵妃园寝

 七 规制特殊的道光陵——慕陵

 八 由妃子墓改建的慕东陵

 九 中国最后一座皇帝陵——崇陵及其妃园寝

 十 宣统帝墓地 

第四章 陪葬墓及内葬人物

 一 陪葬墓概况

 二 关外三陵的陪葬墓

 三 东陵两侧的陪葬墓

 四 陵区东面的陪葬墓

 五 陵区南面的陪葬墓

 六 西陵陵园内的陪葬墓

 七 西陵陵园之外的陪葬墓

第五章 陵寝的寺庙和行宫

 一 陵寝的寺庙

 二 陵寝的行宫

后记

序言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各王朝建立了数十个皇宫。皇帝们营建了数百座皇陵。皇宫、皇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性质、含义却有着天渊之别。皇宫是阳宅,是皇帝处理国政和他的后妃、子女们居住的地方。皇陵则是阴宅,是皇帝及其后妃、子女死后生活的另一个世界,是他们灵魂的□宫。皇宫,可以几个朝代共同使用。比如清朝就使用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皇帝的寝宫可以多个皇帝居住,比如紫禁城的养心殿,自从雍正皇帝正式确定为皇帝的寝宫以后,一直到清朝灭亡,清朝的8个皇帝都住在那里。而皇陵则不然。皇陵必须是一个皇帝建一座(后来追封的除外)。

由于皇陵是在不同时期营建的,其规模、规制、质量、用料、.技术等均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制约,所以每座皇陵能折射出那个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状况,是当时国家荣辱兴衰的表征。

皇陵不仅是研究某一朝代、某一皇帝在位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而且是研究清朝皇帝个人的重要史料。

皇陵,还是研究这一时期古代建筑的难得的实物资料。因为每一个朝代的皇陵不是一座而是在时空上相连接的多座。每一座都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

皇陵,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清代皇陵现在都已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文明史上已占有重要位置。

明清时期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清朝的陵寝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具有清朝特点的陵寝制度。

清朝皇陵对外开放已几十年,但世人对清陵的了解还很有限,还存在诸多疑问。

笔者从事清代陵寝研究30多年,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了解清陵的迫切愿望,对清朝的皇陵予以全面地介绍。本书以正史、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对实地的深入调查,文字深入浅出,内容力求准确真实,希望能为对清代乃至中国陵寝文化有兴趣之士打开一扇门。

徐广源

2010年7月25日于兰阳故居

内容推荐

你知道慈禧的遗体是谁整理的吗?乾隆帝宠妃容妃(香妃)的头盖骨又是谁找到的?——是《解密最后的皇陵》作者徐广源先生。

乾隆帝的地宫到底埋藏了哪些“宝贝”?慈禧的陪葬品中真的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孝庄皇后为什么不与他丈夫合葬?真实的嘉庆帝是怎样的人?清代皇帝们如何给自己选择陵址?——《解密最后的皇陵》作者徐先生以大量翔实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我们解开了皇陵的诸多谜团……

编辑推荐

《解密最后的皇陵》作者徐广源先生从事清代陵寝研究30多年,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了解清陵的迫切愿望,对清朝的皇陵予以全面地介绍。本书以正史、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对实地的深入调查,文字深入浅出,内容力求准确真实,希望能为对清代乃至中国陵寝文化有兴趣之士打开一扇门。

全书分为清陵巡礼;清陵的管理和保卫;清陵的葬制等数章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最后的皇陵/紫禁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广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3683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8.8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