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
内容
编辑推荐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是精神分析必读的心理学经典,是新弗洛伊德学派代表人物卡伦·霍妮的最后遗作与思想结晶。

本书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到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

本书除了介绍关于精神官能症的知识,还探讨了正常人的人性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卡伦·霍妮继阿德勒及荣格之后,与亚历山大、苏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学者并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他们搁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观念,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者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霍妮继阿德勒及荣格之后,与亚历山大、苏利文及弗洛姆等其他学者并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他们搁置弗洛伊德的“性”和“原欲”的观念,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者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

霍妮亦排除弗洛伊德的原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构造组织的想法,而提倡真我、实我和理想自我等组合的人性发展。依她的看法,对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治疗而言,应瓦解对其人格发展有阻碍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并在实我里找出真我而抒发其个性成长的有能,这才是精神分析的精髓。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不只介绍关于精神官能症的知识,并探讨正常人的人性发展过程。因此,对对探究人性有兴趣的一般读者,这的确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目录

第一章 追求荣誉

第二章 神经官能症者的要求

第三章 “应该”:神经官能症者的权利需求

第四章 神经官能症的自负

第五章 自恨与自卑

第六章 脱离自我

第七章 减除紧张的常用方法

第八章 夸张型的解决方法:掌控一切

第九章 自谦型的解决方法:渴求爱

第十章 病态的依赖性

第十一章 退却:渴求自由

第十二章 神经官能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

第十三章 工作上的神经性障碍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疗之路

第十五章 对神经官能症的理论探讨

试读章节

在解决自负系统内在冲突的三种主要解决方法中,“自谦”似乎是最不令人满意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每一种解决方法的缺点外,还会导致那种比别人更不幸福的主观感觉。自谦型的真正痛苦可能并不比其他的神经官能症来得大,但他却会更主观地认为自己比别人还凄惨,因为痛苦使他承担了许多。

此外,他对别人的期望与需求,也形成了对他们的巨大依赖性。虽然各种强行的依赖性都是痛苦的,但这一种特别不幸,因为他与别人的关系不得不因此而被分离。不过,爱(就广义而言)仍是唯一能给他生活真实内容的东西。就性爱的特殊意义而言,“爱”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相当特殊与颇具意义的角色,因此有关它的陈述应专门予以讨论,虽然这样无可避免地会导向某些重复,但它也给了我们较好的机会,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整个神经官能症构造的某些显著因素。

性爱诱发了这种类型,且被视为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成就。爱必须是通往天国之路,那儿毫无悲痛,不再寂寞;人们不再感到失落、罪恶与无用,不再为自己负责;不再与残酷的世人争斗。于是爱似乎预示了保护、支持、情爱、鼓励、同情、谅解等意义;爱让他觉得自己有价值,爱给予他生活上的意义,爱是一种援助或补救。因此不足为奇的是,他常会将人们分成有产的与无产的,并非就经济与社会地位而分,而是就有无婚姻或跟婚姻相等的关系而分。

爱的意义基本上寄托在他所期望被爱的一切事物上,因为那些描写过依赖者之爱的精神医学作者已特别偏重这一方面了,所以他们称此为寄生的、依赖性的或口头上色情的,的确,这方面是较引人注意的。但就典型自谦的人(具有明显自谦倾向的人)而言,对于爱的吸引力与被爱的吸引力是相等的。对他而言,爱意味着遗失,意味着将自己浸渍于狂喜的情感中,与另一个人合并而成为统一整体,且从中找到他本身所没有的统一性。故对爱的渴求被深而有力的来源所滋养着,这个来源就是渴望给予和渴望统一。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来源,那将无法了解他情感所及的深度。寻求统一性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强的激发力,尤其对于“内在分裂”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更为重要。渴望将自己屈服于(或奉献给)某种比我们还伟大的事物,似乎是大部分宗教形式中的主要元素。虽然自谦的“给予”是种对正常渴求的讽刺,但它也具有与舍弃相同的力量,它不只呈现于爱的渴求中,而且也出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在书中,我认为“白灭”的渴求是我一直所认为的那种被虐狂现象的基本解释,它是他癖性中的一个元素,极力要将自己遗失在各种情感之中,比如遗失在“泪海”中;遗失在对于大自然的狂喜情感中:沉溺于罪恶感中:淹没于极度兴奋(性高潮)的渴望中,或在睡眠时的微弱呼吸中,而且时常将自己遗失在自我终极的毁灭--即对死亡的渴求中。

我们来看看更深一层的透视,爱对他的吸引力,不只存在于他为追求满足、和平与统一的希望中,而且爱是他实现理想化自我的唯一途径。在爱中,他能发展成理想自我所具有的可爱特质;在被爱中,他可获得理想自我的最高证实。

因为爱对他具有如此独特的价值,所以“可爱”在他用以决定自我评价的所有因素中排行在第一位。我已提过,在这种类型中,可爱特质的培养始于他早期对情爱的需要,精神的安宁对于这种需要格外重要;可爱特质越突出,则夸张的行为愈被压抑住了。可爱的特质是唯一被“受压制的自负”所笼罩的一种特质,后者表现在他对任何指责或质询的过敏上。如果他的慷慨或他对别人的需要所表示的关怀,不被赏识甚至反而引起激怒时,他会感到深受伤害:因为这些可爱的特质是他唯一用以评价自己的因素,所以他将自己的慷慨或关怀被拒绝,视为他整个人全然被拒绝一样。于是他对遭受拒绝的恐惧便极为深刻,拒绝对他而言,不只意味着丧失了依赖他人的一切希望,而且带给他一种极度无价值的感觉。  在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密切地研究可爱的特质如何由严厉的应该系统被执行的过程。他应该不单单只具有同情心而已,也应该绝对谅解别人。他应该永不会感到被人伤害,因为所有这些都应因这种谅解一扫而光。感到被伤害,除了自感痛苦外,势必会引起对自己的小气或自私的白责性谴责,尤其他不应轻易受嫉妒的苦痛所伤害--对一个易于因被拒绝或被舍弃而发生恐惧的人而言,这种“指使”是不可能完成的。充其量他所能尽力而为的,是坚持“宽宏大量”的托辞。任何冲突发生,都是他的错,他应该是更安详的、更体贴的、更仁慈的。他的“应该”与他实际所拥有的之问有着差异,通常有一些会被“外移”到夫妻的关系间。他所知道的,是焦虑地要符合妻子的期望。有关这方面,存在着两种最重要的应该,这就是:他应该能将任何爱情关系发展至绝对和谐(和睦)的状态以及他应该能使妻子爱他。当他陷于难以维持的关系时,或者当知道他果真能达到这种目的也只是纯粹为了自己的利益时,那他的自负会将这种解决方法视为一种耻辱的失败,而且要求他应该把这种关系处理好。另一方面,正因为可爱的特质--不管如何的虚伪--被一种隐秘的自负笼罩,所以它们也变成其他隐伏要求的基础。它们让他有权得到独有的挚爱,以及满足前一章我们所讨论的许多需要。他认为自己有权被爱,不只是为了他(此种关怀可能是真实的),而且是为了他的柔弱与帮助,为了他的痛苦与自我牺牲。

在“应该”和“要求”二者之间,会产生冲突的趋向,他必然会因无法摆脱而深陷进去。有一天当他虽是清白却被加以辱骂时,他可能会下决心责骂他的太太,但就需求对己有利的事物以及控告他人而言,他却害怕自己的这种勇气。同时他也对“使自己遗失”的这种期望感到恐惧,因此事情的变化遂达到了极端,他的应该与自责占了上风;他不应该愤恨任何事项,他应该是平静的,他应该更钟情、更体谅的--不管怎样,一切错误都在于他。同样,他对妻子的评价也犹疑不定,他的妻子有时强壮、可爱,有时却是可疑、残忍、无人性的。因此一切都坠入了云雾中,而无法作出任何决定。

他使爱情的关系步入了内在的状态,虽然这些状态总是危险不安的,但它们未必会导致不幸的灾祸。假若他不太具有破坏性(消极),假设他找到一位太太,这个女人也相当的正常,就对他的神经官能症理由而言,太太相当珍爱他的柔弱与依赖性,那他便可以因之获得幸福。虽然这样,他太太有时会觉得他的依赖态度是种牵累或负担,但这却可使他感到强壮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官能症的解决堪称为成功的解决方法。被珍爱与被庇护的感觉,正显示出自谦者的那种最佳特质。然而,这种状况同时也必会阻止他去革除那些心理困难。

这种偶然情况是否常会发生?这并非是分析者所能裁决的。分析者所注意的是那些较“不顺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夫妻间会彼此互相折磨,而依赖者则正处于慢慢地、痛苦地毁灭他自己的危险中,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已谈到一种病态的依赖性。它的发生并不囿于关系上,它的许多特征也可发生在与性无关的方面。譬如,父母与小孩之间、师生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指挥者与随从者之问的关系。但他们在爱的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因此只要我们在这一点上了解了他们,那么在其他的关系中我们就会更易于了解,不管他们是否被忠诚或感激等等的“合理化”所掩蔽了。

病态的依赖关系因配偶选择的不当而引起,更精确地说,我们不应该谈及选择。事实上自谦的人并没选择而是“被某些类型迷住了”,无疑,他被能给他更强壮、更优越印象的同性或异性所吸引了。他不顾正常的对象,而爱上一个超然的人,如果后者是因财富、地位、名誉或特殊的禀赋而具有某些魅力的话,易于爱上外向的自恋欲类型,这种人跟他一样,具有“有希望”的自信,他还易于爱上白大报复类型的人,这种人敢提出公然的要求而不在乎自己的骄傲与无礼。许多理由结合起来,从而使他易迷恋于具有这些性格的人。他喜欢高估他们,因为他们似乎不只具备了他极度缺乏的特性,而且还缺乏轻视自己的特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都与他想追求独立、自足、优越感的保证以及需要“炫耀白大”的勇气或是渴求攻击性等等心理有关。只有这些他认为是强壮、优越的人,才能满足他的需要。引用一位女病人的幻想:只有具有强壮手臂的男人方能将她从失火的屋子里、失事的船中或可怕的夜贼手中拯救出来。

P125-127

序言

神经官能症产生的过程是人性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过程会导致人的精力浪费,因此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其特性上与正常的人性发展有很多歧异的地方,而且其程度远远超出人们所认知的范围。它的表现在许多方面甚至与正常人恰恰相反。在顺境中,一个人的精力一定会用于实现自我的潜能,而神经官能症的发展却使人根据自身的特殊气质、能力、嗜好以及前后的生活状况等而发生变化:它会让人变得软弱或坚强,更小心翼翼或更容易信任别人,更缺乏自信或更具信心,更沉着冷静或更外向活泼。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人们也会发展属于自己的特殊禀赋。不过,无论其发生发展向什么方向,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人的天资发展。

在内心的压力下,一个人或许会远离真我(真正的自我),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如何藉着“内在的指使”,将自己塑造得近乎绝对完美,因为除了让人超乎想像得绝对完美外,再也没有他物可以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形象,使他为自己所具有的、能具有的或是应该具有的崇高品行而感到满足和自豪。

本书详细叙述了神经官能症的发展倾向,它对人们的吸引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于病态方面的临床或理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涉及到人类的欲望、动力或探求完美的宗教教条。任何一位真正研究人性发展的学者都会相信,当自负成为一种激发力时,自尊自大或探求完美的驱动力可能会同时引发许多方面的缺点。为了确保道德行为的正确性,一个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就会开成。对于这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价值和必要性问题,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我们姑且承认,这种“内在指使”对于人类的自发行为真能起到限制作用,这也正符合某些宗教的教育,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此而不再为了探求至臻至善的完美去奋斗了吗?果真如此的话,倘若没有这种“内在指使”人类道德或社会生活岂非就要面临危机或濒于毁灭?

在此,我并非要讨论人类是如何提出这个问题的,也不是要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想指出:关于这个问题,答案的关键主要在于我们对人性信仰的“特质”不同。

从广义上讲,根据对人性的各种不同解释,有三种主要的观点来诠释道德。其一,对于那些始终相信人类天生是有罪或相信人类被原始本能所驱使(如弗洛伊德)的人而言,附加的禁忌与控制是无法摒弃的。因此,道德规则的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天然状态的被压制或是刻意培养形成的。

其二,对于那些相信人性善恶是与生俱来的人而言,其道德目的势必会与众不同,且他们的观念一定会集中于确信人类天生的美德必将会获取最终的胜利,例如,人们借助于忠实、理性、意志或慈悲心而使天生的美德受到熏陶、引导及加强,这与宗教或伦理的观念是一致的。笔者这里所强调的,并非要人们一味地抵抗或压制邪恶,而是从更积极的角度去引导人们快乐地生活,换句话说,它还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这个积极的一面既依赖于某些人的大力帮助,也依赖于意志或理性的思想指引,它的本质作用仍然是禁止或阻挡“内在指使”。

最后一种观点——如果我们相信,人类的遗传性是一种驱使自己去实现本身潜能的进化动力,那么道德问题也将会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这种信仰并非意味着人类本质是善良的--因为它认为人类的善良主要以先前对善恶的认知程度为先决条件,而且意味着人类天生自然地在为实现自我而奋斗,并且从奋斗中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除非人们能诚以律己、主动进取、积极与人沟通,否则必定无法发展他们所有的潜力。同时,如果人们只沉溺于“无知的自我崇拜”(语出自雪莱),或者老把自己的缺点归咎于他人,那么他们本身也必将止于现状,无法成长。只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成长。

因此,我们得到了“进化的道德律”,其中人们需要培养或者摒弃的道德标准可由下面的问题略窥一斑:人们对待道德的特殊态度对人性的发展及人类的成长具有引导性还是具有破坏性?答案正如精神疾病所显示的那样,各种压力都能轻易将人类饱满的精力转化成具有非建设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精力上去。然而,只要相信为实现自我而奋斗的主观意识,我们就不需要用“紧身衣”来束缚自由的身体,也不需要用内部控制的鞭子来规范言行,也不要求一定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毋庸置疑,这样严格的规范确实能驱除人性向恶的一些不良因素,但对于人类的成长而言,它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样严格的规范,因为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对付那些人类成长道路上的破坏力——那就是随着不断的成长成熟而丢弃恶习,惟有真正了解与认识自我,人类才能达到去恶从善的目的。当然,自知本身并非目的,它是使人类自然成长的工具。

由此可知,对自我的研究不仅仅是基本的道德义务,事实上也是基本的道德权利。就其成长的广度与深度而言,人们也渴望着能多了解自我。当人们排除掉心理疾病的困扰时,才能自由、健康成长,才能随意去关爱别人。同时,人们也会给年轻人一个毫无障碍的发展机会。

当年幼者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困扰时,年长者也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无论如何,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实现自我的理想应该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我希望本书对心理障碍方面的详细赘述,能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由于霍妮之死,精神分析界从此丧失了一位杰出、有力而自主的角色……“时间”最后将会证明霍妮的学说在精神分析治疗上所具有的价值。她那种负责而柔和的性格,将永远铭刻在她的学生、同事及友人心目中。  ——奥本多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卡伦·霍妮
译者 邱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6912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62.6-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60
18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