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文事稗记》是沈慧瑛的文史随笔集,在看似淡定的语境中,与读者一起穿越历史的风云际会,一起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一同融入曾经发生的场景中……

她写柳如是,点出了一个身后的“寂寞”;她写芸娘,突出了一段寻常百姓家的“诗意”;她写沈寿,则带着对这位苏绣大师淡淡的哀愁。上世纪20、30年代,新文化运动让一代人的自由奔放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高峰,也再一次造就了一段今古乐道的书写题材。苏州的“张家四姐妹”与周有光、沈从文,还有那些一生被爱情的火焰熊熊燃烧的“多情才子”夏济安、卞之琳,不管她(他)们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人生影响力,而苏州将永远是一座充满人生传奇的多情城市。

内容推荐

《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也是有关苏州记忆的一次小小集中。那些在苏州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高居塔顶、随时代风潮而叮当作响的人物,都跟随作者来到书中,说着“故乡事”。

《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作者沈慧瑛集数年之力,凭借自己工作上的有利条件,或近距离地与书中人物接触,或透过沉睡的档案资料,挖掘出这些故乡人的心灵隐秘以及少为人知的趣闻逸事,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能看到些许历史的印痕和轨迹。本书的写作,兼得传记特写与评论之妙,书配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资料,发掘出深藏在这些人物身后的历史,全书洋溢着文人的雅趣。

目录

序/简雄

寂寞如是伴青山

诗意芸娘

寻访沈寿

南社女杰张默君

潘素,一个站在张伯驹身后的女人

“月季夫人”蒋恩钿二三事

北国情思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卞之琳与张充和的世纪情缘

走近张充和

沱江上的凤凰

沈从文与苏州

多情才子夏济安

一介之玉顾传玢

国学东王汪旭初

韦布:艺海沉浮终一生

音乐奇才张定和

“读书好秀才”张溥

“内行醇笃”数张采

慈善家潘曾沂与宣南诗社

萧特其人其事

历史进退匹夫有责——访周有光先生

过云楼旧闻新韵——访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玄孙顾笃璜先生

铁琴铜剑楼名扬海内外——访瞿冕良先生

历史瞬间定格在镜头前——访张寰和先生

源远流长水长流——记中国首家家庭刊物《水》

商贾名宅师俭堂

苏州史上第一个博览会

太公牌与水牛牌商标之争

苏州司前街监狱的前世今生

吴依软语话苏州

军阀混战谋自治

南国红豆情寄兰台

才女佳作藏兰台

陆鸿仪档案

郭绍虞与吴树德的书信往来

补园拾零

《红楼梦》与苏州剧装戏具厂的情缘

从档案中解读校园文化

百年烟云话商会——晚清苏州商会档案纪略

苏州商团考略

后记

试读章节

韦布:艺海沉浮终一生

江阴长泾古镇,石板老街,浸润着千年风雨沧桑和历史文化,老街中段有一座四百多年历史的韦氏故居,赫然写着“上官云珠纪念馆”。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妇孺皆知的一代影星,韦氏与电影艺术结缘的其实不止她一人,还有其堂兄韦布、韦廉父子。韦布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夕,在古镇度过了他的儿童时代。1923年,因其胞姐韦均一成为教育家张冀牖的续弦,遂与韦均一来苏,并考人苏州草桥中学(当时的省二中),从此在苏州生活、学习、工作十多年。晚年的韦布还念念不忘使其“一生梦魂萦绕的美丽苏州”,称之为第二故乡,在《韦布作品选集》里零零散散地记录了他与苏州的渊源。

韦布深受张冀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终身与戏剧、电影为伍。张冀牖是个昆曲迷,经常带韦布上苏州戏院看昆剧,为他开启了艺术世界的窗户。张冀牖夫妇每年要到上海住上一两个月,有时带上韦布,就在这十里洋场他观看了大量的话剧、京戏、昆曲、电影及名角梅兰芳、白玉霜等人的演出,尤其对白玉霜的表演称赞有加,觉得白玉霜唱腔动听,乡土味重,非常大众化。他不仅观看洪深的《五奎桥》、田汉的《卡门》、包天笑的《空谷兰》等,还到上海虹口一家日本演艺馆看戏,比如《阿珍》、《西线无战事》。张冀牖自备家庭电影放映机,自己充当放映员,让家人尽情享受电影艺术。就这样,韦布跟着张冀牖东奔西跑地欣赏各种戏剧、电影,受到了最初的艺术启蒙。但他并没有因为艺术而忘却外面的世界,就像很多热血青年一样关心国家大事。1929年,韦布积极传递“反帝大同盟”的宣传品,结果被关押一月有余,经亲友营救才获释。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直伴随他,并差点送掉性命。

1931年,他就读上海美专,傅雷担任艺术理论课,为他们讲解法国科学院院士丹纳的艺术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艺术理论,引起了强烈的兴趣。毕业后他来到乐益女中任教,担任过总务主任,实际管理全校事务。但他心系戏剧,边教书边演戏,对戏剧的痴迷从他成立“大水剧社”就看出一斑。那年,全国发生特大水灾,韦布宣布成立“大水剧社”,全剧社就他一个光杆司令,还振振有词地说:“天灾也是人祸造成的”,成立剧社旨在通过演戏宣传救国。年轻人的热情与冲动很快被现实粉碎,没几天,这个“大水剧社”就被当局的“大水”冲掉。乐益女中因有了这样喜欢戏剧的韦老师和张冀牖这样民主的教育家,校内的文体活动异常活跃,经常演出南国社田汉编写的剧本。1936年初夏,韦布曾利用从日本回国的短暂时间,组织一批爱好文艺的同学演出了田汉编的《回春之曲》,女主角演唱了宣传抗日爱国的歌曲《梅娘曲》。韦布这种教书、演戏两不误的生活持续了四五年。乐益女中崇尚戏剧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然而那种率性而快乐的日子很快结束,1935年春天,韦布因演戏被当局恐吓、威胁,无奈之下离开苏州,东渡日本。在东京,他认识了杜宣、吴晓邦,三人结为生死之交。韦布在杜宣的帮忙下办理入学手续,仅在东京日本大学挂名,实际在学日语,看电影、戏剧和进行有关戏剧活动。吴晓邦在高田舞踊研究所学舞蹈,对韦布产生了影响,让他认识“在戏剧中,在舞台上,演员是唯一主要的,而演员的美,必须以舞蹈的基本训练作基础”,因此也跟着吴晓邦学习舞蹈。1936年秋,吴晓邦回国之前,表演《傀儡》、《和平的幻觉》两个节目,韦布为其设计了服装。杜宣与韦布送别战友之后,忙于组织“中国留日剧人协会”,筹备公演,不料在1936年的大除夕,他们因为演戏被软禁在牛井区派出所。第二年4月,韦布被日本警视厅遣送回国,当然船票不用他掏钱。

重新回到别离了三年的祖国,还没有细细打量她的变化,“七·七”事变就发生了。韦布担任苏州抗战后援会戏剧组长,以戏来鼓舞人心,以戏来宣传救国,这是他一贯的主张。1937年8月15日,苏州古城被轰炸,他立即组织苏州抗敌移动宣传演剧队,转移到太湖,在那里打地铺睡觉,吃大饼油条果腹,艰苦的环境更激起了他们抗日的决心。不久辗转来到南昌新四军司令部筹组战地服务团,又撤退到贵阳,创办民众剧场,领导民众剧团。

1941年,杜宣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在桂林成立新中国剧社,韦布担任第一任理事长,负责剧社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他们以骆驼为社徽,以“骆驼精神”自勉。战争年代,物质条件极差,要维护几十人的剧团,困难重重,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杜宣、田汉极尽所能给予帮助。田汉是有名的孝子,曾把母亲的口粮给剧社的同仁吃,甚至在桂林行营主任李济深将军五十大寿之际,带着剧团一帮人赴宴“饕餮一番”,补充营养。韦布也通过各种关系筹措资金,一次在桂林街头巧遇乐益女中学生黄慧珠,遂向她借钱,以后又借过两次,只是“有借无还”,这债欠了十年,也重重地压在韦布的心头。1951年,两人在北京相逢,此时的黄慧珠已在全国妇联工作,她坚决拒绝韦布的还款,说“那是什么情况的事嘛,大家都是为了工作”。

1948年,在妹妹韦丽琳、堂妹上官云珠的帮助下,韦布放弃了十几年的戏剧生涯,转入电影界。当时张乐平创作了漫画《三毛流浪记》,韦布与他商量后,签订协议,取得版权,聘请阳翰笙编剧,准备搬上银幕。韦布第一次当上独立制片人,雄心勃勃,却收到国民党特务的“三毛再搞下去,当心脑袋”的威胁信,同一天张乐平也收到类似的恐吓信,他们嗤之以鼻。不久,韦布带着《三毛流浪记》摄制组加入昆仑影业公司,此片1948年10月开机,至1949年5月26日杀青。《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由作曲家王云阶的儿子王隆基扮演,中叔皇、赵丹、孙道临、林默予、吴茵、黄宗英等大演员、大明星纷纷客串,韦丽琳、上官云珠及其女儿姚姚全力支持,韦布年幼的儿子韦廉也加人群众小演员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韦布一直在电影厂当专职制片人,初在上影,后到珠影,先后拍摄《护士日记》、《十五贯》、《二度梅》、《山间铃响马帮来》、《七十二家房客》等近三十部电影。

1983年,韦布重游苏州,想起五十多年前观看田汉的《苏州夜话》的往事,遂写下《苏州卖花女》一诗,深情地说既为“怀念哺育我的苏州,也是为了献给一个死者”虫口父如兄的张冀牖:

一台话剧叫《苏州夜话》,

说的是你们苏州太关啦!

小河的水像威尼斯,

城头的月像古罗马

……

啥叫“为伲死”?啥叫“苦了妈”?

我还是卖我的花:

“栀子花!

白兰花!

几只铜板一串花!  卖花呀!卖花!阿要买花?”

P82-86

序言

简雄

对历史各种形式的阅读越来越公众化,很可成为“盛世读史”的一个注脚。不过,对历史那些事儿的兴趣却是见仁见智的,高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哲学高度,低到交际应酬中对历史细节的笑谈,公众化的所谓“历史的真实”看来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历史被称为“他者的故事”。我理解这个“他者”,既是第三方,又表明书写者的姿态,即“旁观者”。用旁观者的心态来叙述第三方的故事,就是一种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的努力,或者说至少也想接近历史的真实吧。但实际上,每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对于历史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譬如,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历史来读,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些”人物和事件,又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段”的“这一些”人和事?这恰恰是人性的真实。

人性的真实并不是率性的戏说,而是让封存在故纸堆里的历史充满了感情。这是我读完慧瑛这本文史随笔集《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文事稗记》后最深的感受。

文史随笔见功力的地方在于,作者不仅能娴熟地驾驭各种史料,而且在运用时能够给读者提供判断的路径。更不容易的是,作者完全要靠自己的学养和文字功底,在看似淡定的语境中,与读者一起穿越历史的风云际会,一起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一同融入曾经发生的场景中……

选择苏州区域内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来书写,本身就表明作者带着对人文荟萃的家乡的感情。二千五百多岁的苏州,留下了多少值得书写的历史。不过,慧瑛选择的素材是自己长期从事的地方档案研究,人性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被很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故纸堆里的人物往往也因此还原了鲜活的面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也是女性,慧瑛对这些故乡来的女性尤其着力,她写柳如是,点出了一个身后的“寂寞”;她写芸娘,突出了一段寻常百姓家的“诗意”;她写沈寿,则带着对这位苏绣大师淡淡的哀愁。上世纪20、30年代,新文化运动让一代人的自由奔放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文化高峰,也再一次造就了一段今古乐道的书写题材。苏州的“张家四姐妹”与周有光、沈从文,还有那些一生被爱情的火焰熊熊燃烧的“多情才子”夏济安、卞之琳,不管她(他)们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人生影响力,而苏州将永远是一座充满人生传奇的多情城市。

档案被称为封存的历史记录。把这些“封存”的素材变成公众阅读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力量,使更多活着的人不再闻所未闻,这是这本文史随笔集的一个重要价值。许多已经陌生的名字却在曾经的场景中展示过人性的光芒,慧瑛写潘素,一个站在张伯驹身后的苏州女人;写蒋恩钿,为什么被称为“月季夫人”;写张家几位“知名度”不及姐妹花但同样学业有成的人物,如大姐元和的丈夫昆曲表演艺术家顾传玢、张家三子音乐家张定和。她还采访了张家健在的九子摄影家张寰和,在苏州九如巷安静的张家老宅里,听一位九旬老人用照片回忆一个名门望族的世纪风云,最后她抒情说:“漫漫人生路,起伏总不平,特别是在家人离散之后,照片中的亲人抚慰着他的孤寂,寄托着他的思念;在他的镜头见证一次次重大的事件之后,照片又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真实而精彩的历史,让我们回眸、让我们思索。”

1982年,慧瑛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我早她一年在同一个校园求学,但学的不是历史,只是个文史爱好者而已。忝列她的师兄,常常能得到她这个专业选手的很多帮助。近日,她把这本《君自故乡来》的书稿送来,命我作序,而我完全是将这当作自己增加文史知识的一个极好机会。事实上,读完这些经她重新“装修”后的泛黄记忆,苏州的模样在我心里又厚重了许多。这座生我养我的历史名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那样的让人着迷,那样的让人充满好奇,总想努力去推开一扇扇静谧而沉重的深宅大门,去发现属于苏州的智慧和精神……

是为序。

2011年3月26日

后记

日复一日,波澜不惊,我将步入知天命之年。

曾经有很多梦想,小学时想做个英姿飒爽的军人,中学时想做个给人类带来精神产品的作家,一度想做个伸张正义的律师,当所有梦想都成浮云时,我已成为一名严谨务实的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极其平凡极其普通,却让我挥洒了青春,燃烧了激情;又因为这个工作,与历史人文密切相关,促使我在上班之余,捣鼓了一些文字,成就了《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文事稗记》这本集子。

青灯下,读黄卷,或许枯燥或许单调,或许清苦或许寂寞,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也没有名利没有权力,但她也是一份美丽的工作,令我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当我不再是单纯的女儿身份时,往往忙完工作后,就要转向自家小院,用心经营,操持柴米油盐的生活,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我努力挑起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乐此不疲。

然而,纯属我个人的乐趣却在书海中、文字里。每每夜深人静时分,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我自由地展开思想的翅膀,做一点与自己的梦想、专业多少有点关系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我对一些苏州人苏州事的记述。每当我在档案里看到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他(她)后来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风雨,这种好奇心驱使我喜欢穿梭在似曾相识的街巷,望着斑驳的大门,总想知道门后的故事。多次出差到北京,喜欢独自徘徊在宾馆附近的胡同,东瞧西望,想着那屋里是否住过哪位格格。没想到学长简雄也有这种好奇心,他也“想努力去推开一扇扇静谧而沉重的深宅大门”。或许这是历史爱好者共同的好奇心吧,因为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小户人家,门前屋里的历史剧、情景剧都由他们在演绎,只是戏的份量和情节不同而已。档案里的那些事和那些人来自于某个历史阶段的真实世界,曾是那样的鲜活动人,那样的活色生香。当一旦获悉他们与现实生活中还有某种关联时,我就冲动得想在第一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延续故纸堆里的故事。

文字是安静而灵动的生命,宛如充满神奇色彩而富有活力的小精灵,与之亲近,时而令我心如止水,时而令我心潮澎湃,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与周有光、张充和、何泽慧、顾笃璜等名人的交往,则使我的心底更为清澈纯净。学习、沟通、了解、思索之余,我以档案资料、口述历史、亲历亲闻为依据,写出百余篇各种题材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档案与史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国档案报》、《苏州杂志》、《苏州日报》等刊物上。这些文章如同我的“孩子”,并不美丽,也不出色,难登大雅之堂,但于我这个“娘”来说,还是值得钟爱的,遂萌发将它们结集出版的愿望。今年,我利用节假日,选出涉及苏州地方文史方面的文章四十篇,对它们重新修订,但受知识水平、语言文字能力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错误,而且有的篇章写得比较刻板而乏味。但,不管如何,这本集子是对我从事档案工作二十六年的一个纪念。

在《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文事稗记》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简雄兄长的关心与鼓励,他认真阅读了书稿,对全书的结构提出了精当的意见,修改了不少谬误之处,并拨冗作序,在此深表谢意。感谢档案馆的同事们,无私提供查阅档案资料的便利;感谢张寰和老师,为我提供了不少张家人张家事的素材;感谢俞菁女士,牺牲休息时间,帮我校对书稿;感谢长岛先生的精心策划,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徐如麒老师,使此书顺利出版。同时,感谢外子郑文华先生,始终做我忠实的读者,而且给了我自由的空间。

最后,感谢我的恩师周少平先生,他如父亲般关心我的成长,曾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带着年少的我朝拜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经常勉励我多读书多写作;感谢我最亲爱的祖母,传授我生活的智慧,他们都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他们的关爱将温暖我一生。谨以这本小书献给两位老人家,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沈慧瑛

2011年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君自故乡来(苏州文人与文事稗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慧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2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