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达·芬奇艺术与生活笔记/西风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达·芬奇艺术与生活笔记》是国内首个中译本“达·芬奇笔记”中最经典的选本之一,随文附录精选四十幅达·芬奇手绘图。

就本书而言,译文更多地追求的是忠实。将大师的思想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是本书的首要目的。希望透过字里行间,读者能觑见大师的人生历程,觑见大师的生活脾性。

内容推荐

《达·芬奇艺术与生活笔记》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最完美代表”的伟人达·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经整理且是以左手反写的手稿,17世纪中叶才有人陆续誉清,公之于众,到了后世,便成为各式版本的“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艺术与生活笔记》所收录的就是其与“生活与艺术”相关的箴言、戒律等内容。

目录

译 序

英译本序

第一部分·生活笔记

第二部分·艺术笔记

第三部分·科学笔记

试读章节

关于本作品

1.

1508年3月22日,在佛罗伦萨皮耶罗·迪布拉西奥.马特利的家中,我终于动笔撰写了;这是一本不分时间先后的集子,取材于诸多文牍书信,我眷写在此,是希望将来能对它们加以组织,按照所述主题分门别类。我认为,作品完成之前,我难免会在同一主题上重复再三。因此,我的读者呵,请别责怪我,主题如此之多,记忆实在不堪其负,它没法儿提醒我:这个已经写过了,就别写了吧。如果我不想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必不可少的,为了不重复,我要遍览前面的论述。如果写作的间隔很长,则愈加难以承受。

他的求知若渴

2.

在斯库拉与卡律布狄斯之间的墨西拿海峡,北风掀起汹涌的波涛,那狂暴大海发出的怒吼无可匹敌;当硫磺火焰以摧枯拉朽之势撕裂了雄伟山峰喷薄而出,将石块和泥土掷入云霄时,斯特龙博利火山和埃特纳火山的怒吼也难寻其侔。当埃特纳火山炙热的洞穴以不可遏止之势吐露熔浆,将它掷回始出之地时,任何挡住熔浆盛怒步伐的障碍都会让它爆发睥睨一切的怒吼……所以,我满心渴望,期待观赏自然创造的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杰作,我在黑黝黝的岩石间一路迂回,来到了硕大山洞的入口,在它面前我久久伫立,惊讶不已,对如此的奇观完全琢磨不透。我将背部弯成拱形,左手搁在膝盖上,右手在眼上搭了个凉棚,蹙眉往下看。我先跪在这一侧,然后又跪到另一侧,想看看我能否有所发现,但是深不可测的黑暗使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在那儿果了一段时间之后,两样情绪涌上心头:恐惧与渴望,我恐惧这黑漆漆的凶险山洞,又渴望去探求里面到底有什么奇迹。

3.

我为人类找到了其存在第一因及可能的第二因的源头。

达·芬奇的学问

4.

我意识到自己做的学问无法运用那些实用而予人愉悦的 ,素材,因为我的前辈们已经穷尽了所有实用而必需的主题。我将要做的,如同一个因为贫穷而只好最晚来到集市的人,除了买进那些别人看不上眼、因无甚价值而遭冷落的货物之外别无选择。我将这些遭人嫌弃、无人问津的货物装人我破烂的背包里,我要去兜售它,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穷乡僻壤,赚取我的货物所值的报酬。算一个例外:那是它毫无生气的片段。

6.

对有些研究应当避而远之;这些研究的成果是随着研究者一起消亡的。

知识的价值

7.

无论学习何种知识,智力总能获益,因为糟粕会剔除出去,而精华会存留下来。在没有知悉一件事物之前,不可能有恨,也不可能有爱。

8.

有为之人天生求知若渴。

9.

对于那些野心勃勃,对生活的馈赠和世间的美好不知足者,命中注定生括将是痛苦的根源,他们将既不能在世间获利,也不能享世间之美。

 

论它的诋毁者

lO.  我知道许多人会诋毁这部作品一无是处,他们正是德米特里厄斯所说的那类人,说话不过是呼气似的脱口而出,好比放屁一样。他们追逐的只是财富和满足肉体的需要,智慧是精神的食粮和真正财富,他们却完全与之绝缘。既然精神的价值大于肉体,那么精神的富足也就比肉体的满足重要得多。我常常看到有那类人手里拿着这部作品,我就好奇,是虿他会像只猴子,闻都不闻一下,就直接问我,它是不是用来果腹的。

论庸俗

11.

德米特里厄斯曾说,未受训练的愚者吐露的话语与满肚子气释放的闹腾无异。他这么说不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对于这种人,声音发自何处无关紧要,不论是出自于嘴还是出自于躯体,它们的实质与价值都毫无二致。

12.

我认为,习性粗俗的人就算生就纤纤细指,也不配拥有精细的器具,更不用说善思考和高文化者所用的复杂机械。他们仅仅需要一只麻袋~装得下他们的食物,能取之所需,因为他们其实只能被看做食物的载体。在我看来,他们似乎除了外形和声音之外,再无其他同于人类;从其他的方面考虑,他们甚至逊于兽类。

13.

历史与地理知识是人类心智的点缀和养料。  

知识至善

14.

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说:知识为至善,肉体之痛为至恶。我们人由两个单独存在的部分组成;精神与肉体;精神乃其中之大者,肉体乃其中之小者。知识属于精神之大者,至恶属于小者之中较卑微的部分。知识是适合心智的上品,而痛苦是摧残肉体的疾患。恰如至恶是肉体之痛,智慧乃精神之至善,即智者是他物无可比拟的。

人生与智慧

15.

在年轻时,你寻求获取知识以补偿年老的损失。如果你明白晚年要靠智慧生存,那么在年轻时就当好好做人,唯有如此,年老时才不会匮乏供养。

赞美知识

16.

富人的名声与之俱亡;珍宝的名声(而非拥有珍宝者的名声)可以不朽。人的美德荣耀远胜于他们的财富。多少王公贵族的人生什么也没留下,为了让自己的名声永驻,他们只一味地追权逐利。多少人安于贫穷而一心向善;既然说美德胜于财富,那么相同程度下,穷人的渴望较之富人的欲求也更见成效。你难道不明白财富本身不像知识,无法给它的拥有者带来不朽的光荣么?知识却总会如一个响亮清澈的声音为其创造者作证,因为知识是创造者的女儿,而财富只是创造者的继女。

世界

17.

世界各地皆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你总可以找到能够仿效的。

生活之美

18  天气不佳时,细看黄昏街道上那些男男女女的面孔,他们流露出几多优美和甜蜜啊! 

19

闲置的铁会生锈,寒冷的水会凝固,不加善用的大脑也会废弛。

无效的学习

20

没有食欲而强咽的食物只是乏味的养分,缺乏热情的学习也会损伤记忆,学到的东西无法吸收。P2-P7

序言

毋庸置疑,达·芬奇是世上罕有的天才,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黑暗笼罩之后,他仿如一道明亮透彻的光,让世间气氛豁然清新。

位列“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他,其研究领域却并不限于文艺,医学、生物、建筑、军事科学……他无不涉猎,而且都卓有建树。其实他的伟大更在于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他甚至独创了睡眠术,一天仅睡三四个小时,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多姿多彩的研究当中。

当然,达·芬奇首先是个画家,这一点,想必他也是引以为豪的,他在文章里不遗余力地赞扬绘画的高贵,甚至不惜贬损打击科学。他的传世名作,早已尽人皆知——《蒙娜丽莎》_《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达·芬奇的艺术造诣,显然已是登峰造极。但他并不固步自封,他很清醒:画家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果自认画作不凡,那画家的技艺就不会再有突破了。

在笔记里,达·芬奇不厌其烦地阐述着他的绘画艺术思想,那就是要效法自然,在他看来,只有自然才是至高无上者,不以自然为模板的画作是没有生命的。他强调要向经验学习,要用。观察周围事物,要积极进行实践。他自己就是一位忠实的践行者.否则,那些不朽之作就不会诞生了。

达.芬奇崇尚科学,他主张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宄自然,那些巫术、炼金术、相面术不过是些骗人的把戏,他一一无情地加以揭穿。即便对千神,对于上帝,他也不无怀疑之意。他把科学精神贯穿于一生的研究,于是有了如许众多启迪后世的创造发明,他的机械技艺尤其出众,甚至有人认为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在解剖学上的开拓性成就。在那个年代,人体还是神秘的,而达·芬奇不顾世人鄙视的目光,不顾世人恶毒的言辞,竟然一头扎入尸体解剖的研究之中。我们不得不敬佩他惊人的胆识,他对握索的执着,使他进入了一个完全自我的世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他身上得到_了最好的印证,而由于他高超的绘画技艺,他能将解剖结果精确生动地绘制出来,成了研究人体的第一手材料,解剖学奉他为始祖,实不为过。

达·芬奇具备天才惯有的特立独行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并不为当时的环境所容,于是他的生活也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他眼里只有他的艺术和科学研究,而在众人眼里,他是完全自我的,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率真。他的眼界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他的举动实难被世人所理解,他一往无前、孜孜以求,已臻人类智慧的终捉。

我们缅怀这位举世无议的大师,不妨来读一读他那些能深刻反映其思想的文字。严格意义上说,达·芬奇算不上一位作家,他的文字或许是支离破碎的,但500年之后,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都不无裨益,这也可以视作他个人思想的厚积薄发。不可避免地,他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放在当时那个时代来看,却真切地展现了一位大师的思想风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我们从中领略到的精彩之处,也会成为鼓舞我们自己前进的力量。

面对这样一位大师的作品,任何翻译可能都是苍白无力的,过多的解读其实也没有必要,这不是文学作品,这只是人生智慧的积淀。有些思想是需要反复揣摩的,它们会渐渐深入我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仰望大师的同时,也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人生旅途上寻找一些新的方向。

就本书而言,译文更多地追求的是忠实。将大师的思想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是本书的首要目的。希望透过字里行间,读者能觑见大师的人生历程,觑见大师的生活脾性。囿于本人浅陋的学识,译文恐不乏错漏之处,望读者海涵,也请不吝赐教,以待今后改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达·芬奇艺术与生活笔记/西风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大利)达·芬奇
译者 戴专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18650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46.63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