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文人无行”,是说文人的德行不好,或者是说玩弄文字的人品行不端。

黄团元编著的《文人有行》聚焦于三十位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于右任、陈独秀、鲁迅、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瞿秋白、闻一多……写法传奇,文笔优美。虽然每篇只有四千字左右,通读各篇,相当于读了三十部人物传记。

内容推荐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由黄团元编著。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简介:

“文人无行”,是说文人的德行不好,或者是说玩弄文字的人品行不端。

说起这个问题,可能有人能够举例子若干:谁“卖主求荣”,谁“认贼作父”,谁“朝秦暮楚”,谁“出卖朋友”,还有谁谁,数种“无行”兼而有之。

从“无行”的文人开始出现,就遭到正义之士的蔑视、鄙视乃至愤恨!

明代顾炎武曾说:“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此言未免以偏概全。略视古代,便有“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万家忧乐在心头”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事实证明:“文人有行”。

古代“有行”的文人,基本盖棺定论。论及之后的文人,相对难甄。这是因为,对于已有公论的,尚能认定;而有的人虽然为民请命,还表现了对祖国的赤诚和文弱书生宁折不弯的铁骨铮铮,但有“瑕疵”,或有其他非议,现在区别“有行”还是“无行”,众说纷纭。

目录

前言

张謇:赫赫“状元”实业家

严复:敲响“适者生存”的警钟

康有为:政体改革的“启蒙者”

张元济:“永不叙用”叙大用

蔡元培:“兼容并包”谁与似

章太炎:“疯”与“不疯’’我自知

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的人

林白水:“记者应该说人话”

王国维:学者向他三跪九叩

黄炎培:警示共产党‘‘周期率”

于右任:“落落乾坤大布衣”

陈独秀:现代中国的播火者

章士钊:“帮了共产党的大忙”

鲁迅:“五最”英雄“民族魂”

马寅初:“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

熊十力:从放牛娃到哲学家

邵飘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

丁文江:“精于科学又长于办事’’

柳亚子:以“牢骚太盛”闻名天下

李大钊:毛泽东“真正的老师”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今何在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胡适:“对中国的启蒙起了作用”

郭沫若:位居“极品”的杰出文人

顾颉刚:开中国史学“新纪元”

傅斯年:在蒋介石面前跷二郎腿

郁达夫:“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田汉:“文字当为举世雄”

瞿秋白:“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闻一多:“学者、诗人、斗士”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田舍郎”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识字不多,祖父相当于文盲。不过,随着家境的好转,张謇兄弟五人得以读书,他排行第四,成绩最好。

张謇从小胸怀大志。五岁时,塾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便写出“人骑白马门前过”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别的学生也对得不怎么样。就在先生摇头的当儿,能够熟背《千字文》的张謇奶声奶气地对道:“我踏金鳌海上来。”

尽管张謇聪颖,但是他的科举之路洒满艰辛。从隋唐到晚清,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已经弊端丛生,晚清更是规定家中三代没有文士隶名于州县学官为生员的,被称为“冷籍”,应试时会受到刁难。也就是说,科举对世代“白丁”的农民子弟有着严格的限制。张謇是农民的后代,应试时定会遇到关山阻隔。

为了顺利应试,经老师宋琛的安排,张謇选认了江苏如皋县一张姓举人为“本家”,张謇成了那家的孩子,改名“张育才”。1869年(同治八年),16岁的张育才(张謇)果然考中秀才。

张謇冒名注籍,“移民”科考,如愿以偿,皆大“欢喜”。然而,那位如皋县的张姓“本家”,却向张謇的父亲张彭年索酬。张彭年忠厚老实,尽力酬谢了他家三年。可是那个姓张的欲壑难填,三年后见张謇家“孝敬’,渐少,居然告上公堂,要求官府革除张謇的“功名”。

张謇“冒名注籍”一事,从被人勒索到遭到诉讼近五年,使张家经济陷入困顿,张謇的学业也受到影响。幸亏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等人怜士惜才,援助张謇,才为他消除了如皋县控案;又通过张謇陈情申述,回籍通州,并通过院试,于同治十二年成为通州秀才。

“祸兮福所倚”,孙云锦等人也由此看上张謇。当孙云锦调任江宁(今南京)发审局后,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邀请张謇到他手下从事公文写抄工作,从此张謇开始了旅幕生涯。尽管可以赚钱糊口,尽管张謇做出了许多业绩,但他的身份还是“田舍郎”。

二、状元公

孙云锦、彭久余等人对张謇的抬爱,令张謇工作兢兢业业。这年冬天,他返回故里“洞房花烛”,时间不长,他就回到江宁的工作岗位上。张謇的学识和敬业精神,令许多官员请他做幕僚,他因此于1882年随军征战朝鲜。

在朝鲜,张謇“理画前敌军事”的能力和他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的雄文,使得朝鲜当政者要以“宾师”的待遇挽留他。

在国内,李鸿章等大臣也要推荐张謇到朝中当官,但都被张謇谢绝了。他回国后,决意走“金榜题名”的从政道路。

先人有言,“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科举制度对张謇可不是“小折磨”:他从16岁录取秀才算起,在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先后参加了五次举人考试,都没有考取。有人将张謇老师宋璞斋的旧话重提,断言他“绝对”考不取。

宋璞斋作为老师,曾经当着张謇说:“如果一千人考试,取了九百九十九人,那一个没被录取的,就是你!”

宋璞斋这话要是别人听到,早就心灰意冷。张謇却借用“九百九十九”作为座右铭,警示自己。他愈挫愈奋!

从朝鲜回国的第二年春节,一个富有的朋友设家宴为张謇接风。本来贫寒而又崇尚简朴的张謇穿一件旧长布衫赴宴。到了朋友的家门口,一条大狗扑向他,将他的长布衫撕下了一大片!

富家朋友听到门外喧闹,忙命家人驱狗,又向张謇赔不是,还要人去寻新袍呈献张謇。张謇将被狗撕下的那片布扯扯、抚抚、看看,笑着向主人说:“狗是代表主人迎客哩!”  主人听了,责骂自己和狗都是“桀犬吠尧”。张謇认真地说:“兄台称恶狗为‘犬’,这是给了我张謇今天和今后一个很好的兆头。我这一片破布的‘片’,加上你这‘犬’,正好是个‘状’字;今天一元复始之日取其‘元’,二者相加,岂不是在迎我‘状元’郎?”

张謇的话,虽是自我解嘲,却显示了气度,又能窥见胸襟。

1885年(光绪十一年),33岁的张謇终于在顺天府的乡试(俗称“北闱”)中,高中第二名举人,实际上是南方各省的第一名,称为“南元”!

按封建科举制度,张謇要出人头地,还得参加“会试”。尽管他满腹才华,也显露了治国安邦的能力,但他在34岁、37岁、38岁、40岁的四次会试中,又是名落孙山。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张謇才取中第六十名贡士。

功夫不负有心人,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当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殿试中,张謇得中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当时,名臣翁同稣特意在光绪帝面前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这使得张謇在光绪心中有了好的印象。

张謇历经26年的拼搏,终于蟾宫折桂,大魁天下,到达科举取仕制度的峰巅,时年42岁,可谓“暮登天子堂”!

三、三品官

新科状元张謇,有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阅历。他虽然出道较晚,起点却高。P2-4

序言

“文人无行”,是说文人的德行不好,或者是说玩弄文字的人品行不端。

说起这个问题,有人能够举例子若干:谁“卖主求荣”,谁“认贼作父”,谁“朝秦暮楚”,谁“出卖朋友”,还有谁谁,数种“无行”兼而有之。

从“无行”的文人开始出现,就遭到正义之士的蔑视、鄙视乃至憎恨!

明代顾炎武曾说:“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此言未免以偏概全。略视古代,便有“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万家忧乐在心头”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事实证明:“文人有行”。

古代这些“有行”的文人,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人。如果读到他们的“有行”,既能聆听如何爱国,又能得知如何为臣;既能洞悉如何治世,又能领悟如何恤民;既能掌握如何治学,又能学会如何做人。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文人。而文人的“无行”和“有行”,小自关系本己的利害得失,大到构建或辅佐政权的兴衰成败。

梁实秋在一篇文章中说:“所以要做文人,先要做人。”又说:“所以即成为人而又成为文人的人,也该有德行。”

古代“有行”的文人,基本盖棺定论。论及之后的“有行”文人,相对难甄。这是因为,对于已有公论的,尚能认定;而有的人虽然为民请命,还表现了对祖国的赤诚和文弱书生宁折不弯的铁骨铮铮,但有“瑕疵”,或有其他非议,现在区别“有行”还是“无行”,众说纷纭。

给历史定位,往往关注在涌动的历史长河中,那排山倒海的推动力何以产生。故此,我将评判文人“有行”的标准,放在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承担和奉献上。换言之,须得其人大节不亏,哪怕不是完人。

历史是部教科书,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特别是“有行”的文人,更似一篇篇教材,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中,看到信仰,看到灵魂;看到嬗变,看到根本;看到良知,看到责任;看到人品,看到精神!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本书遴选的“有行”文人,并非都是鼎鼎大名。不过,有些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参加过历史的破坏和创造,投身过变革与奋争,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所以挂一漏万地将其选人。

为避免“排座次”的先后,本书遴选的“有行”文人,按出生先后排序。他们许多在“五四运动”之前(史称“近代”)就已成名,由于都是在1919年之后去世,故还是称其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

让我们通过《文人有行》,以人为镜!

后记

此书的写作和出版,归功两位非亲非故者:一位是沈阳党史研究室的江霞硕士,一位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孙毅先生。各篇的行文,源于江霞的建议:篇幅精短,传奇写法,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文笔优美,篇篇可读;孙毅则是读了我的章节后,评价“旧话题新视点,老内容新写法,从立意到行文都不错……”

肩负专家的嘱托,带着责编的激励,我写作此书做到史料保证权威性,写法呈现多样性,内容突出可读性,主题侧重教育性。我过去职业是教师,现在职业是记者;过去不敢误人子弟,现在不能误导读者。我终于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完成此文,虽不能狂言篇篇都是精品,但我坦承所有文章都尽了最大努力。

我的《“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从古诗文中看“和谐社会”》等文发表后,被收入中学课本或教辅。人物传记《梁启超之路》、《胡适的谦和雅量》等著也获好评。如果读者能用作者家乡话评价《文人有行》“还是个事”,甚至意犹未尽人物写少了,作者我即便喝不起“五粮液”,也要饮杯“剑南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人有行(影响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团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5680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2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