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两刃相交
内容
编辑推荐

禅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因此得有「两刃相交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的气魄才行,佛魔俱遣,生杀同时。离开了这两刃相交的世界,禅最重要的特质就不见,最引人注目的生命也不存,德山棒、临济喝、天然烧佛、南泉斩猫、婆子烧庵,随手一拈,许多动人的风光都在于此。

林谷芳编著的《禅两刃相交》以禅者立场直抒宗门风光,恰可治世人「以禅为美、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之病。」

内容推荐

林谷芳编著的《禅两刃相交》内有本分、气魄、修证、勘验、风光五部,共五十二篇文章,原载台湾《人间福报》「两刃相交」专栏。身为音乐家与行者多年的林谷芳老师,为什么会以阳刚的「两刃相交」四字来对应「禅」呢?「两刃相交」,是无所躲闪的。禅宗以剑客之对决比喻参禅,标示出参禅的严厉——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机;并以「何谓剑刃上底事」点出修行的基——永远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烦恼,离乎此,都只是戏论。《禅两刃相交》以禅者立场直抒宗门风光,恰可治世人「以禅为美、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之病。」

目录

【作者序】禅是剑刃上的事

第一部 本分

一 犹有这个在

二 解得与行得

三 你点的是哪个心?

四 东壁打倒西壁

五 赵州八十犹行脚

六 生命中最大的如实

七 有感于死生

八 代我礼拜他

第二部 气魄

一 吾早知,当斫汝胫

二 不与万法为侣

三 独坐大雄峰

四 路逢剑客须呈剑

五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六 末法与当下

七 几个男儿是丈夫

第三部 修证

一 坐或不坐

二 岂真坐久成劳

三 池成月自来

四 坐禅即是作佛

五 只管打坐

六 关键在疑情

七 箭锋相拄、间不容发

八 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机

九 评唱的异化

十 全体即是与有无俱遣

十一 潜符密行、日常功用

十二 境界现前时,如何?

十三 可叹师徒相瞒

第四部 勘验

一 如实勘验

二 生死是勘验的原点

三 死生的寻常与不寻常

四 一曲渔歌,宗风道尽

五 眼处闻声方得知

六 通人与杂家

七 自性天真,绝对归零

八 充满句号的语言

九 梅子熟了的自信

十 不说破的悲心

十一 勘验就是修行

第五部 风光

一 简单中的真实

二 无心体道的诗意

三 道不远人的亲切

四 无修无整的自在

五 智者的幽默

六 超越的畅快

七 粉碎虚空的气魄

八 时间之流中的作主

九 不动的从容

十 诗人、老婆、剑客

十一 生命之全体即为艺术之自身

★二 兵法何严厉

十三 一点红炉雪,人间照夜灯

【附 录】剑与禅——两刃相交,是无所躲闪的

孤峰顶上的一转

禅者呈剑 采访者:孙小宁

【代后记】禅者如斯 周本骥

试读章节

唐初禅门法系有金陵牛头山一脉,自四祖道信旁出,第一世为法融,他与道信间有个知名的问答在:

法融隐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时,有百鸟衔花之异,他见人不起,亦不合掌,人称懒融,毫无造作,融于大化,因此能友虎豹而侣龙蛇;所以当四祖来访,欲栖庵堂时,法融领四祖所见的,竟就是“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的景象。四祖当时看了,“举两手作怖势”,法融于是提醒四祖,他“犹有这个在”,意思是你毕竟还有个“我”,才会对虎狼之类怖畏。但少顷,四祖却在法融宴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师睹之竦然”,这时,四祖的机锋方出:你也“犹有这个在”!

禅讲无别,因此得涤荡一切执著,就此,法融自有修行,他不仅能在人我贵贱间不起分别,甚且与虫蛇鸟兽也彼此相安,所以见到了四祖对虎狼仍有怖畏,不免有种自得。然而,待得四祖在他一向宴坐的石头书上“佛”字时,那凡圣、净秽集于一处的反差,却仍逼得他竦然。当然,也只有这时,这个看似无为的道人才听得下四祖那句外表如鹦鹉学舌,却关联向上一路的棒喝。

其实,这问答不仅拈提出了那我执易破、法执难遣的问题,更点出了人心的幽微:我执不只是俱生,无明不只是无始,它出没的微细才真令人难防。也所以禅讲修行要“二六时中,不离这个”,因为不如此,妄心就有隙可乘,行者就只能在有漏世界。中浮沉。

这种对人心幽微的观照,正是道人与凡夫最主要的差别所在。许多人总以为行者生命境界必较常人超越、洒脱,其实不然。道人往往因为现实上有难以超越的困惑才思解脱,即或不然,那些世法无碍却仍修行的,也多因较一般人更敏感地观照到那无明的无所不在。坦白说,这点“自知之明”,才是道人之所以为道人的根本。

的确,人贵自知,但自知又何其难也!一般人所谓的自知,常不过是对自我作为的一种合理化解释,根本谈不上那起心动念间对无明幽微的观照;也所以,禅家总将学人逼至意识心所无法作用的绝地,使其能“悬崖撒手”,如此,才谈得上“绝后再苏”。

一则则禅门的公案语录、机锋问答,照见的正是这环,但若只从此处入手,恐怕还是被动了,真正的行者就在可以主动地将自己逼至绝处,“不予自己以任何可乘之机”,如此,修行才能像以刃破竹般,节节穿透。

日人小山胜清在他所写的《是后之宫本武藏》一书中,曾经以此契入武藏的修行世界,认为武藏之所以选择剑道修行,正因“生命的本身就拥有利剑,但却紧紧地被裹在甲胄之中”。而要“解除那些甲胄,非使生命的实况暴露不可”。这个暴露,在武藏则是藉由两刃相交而得的。毕竟,在与人对决时,行者除了手中的一剑之外,平日所引为妆点的名位、学识、权力乃至人间眷恋的情感,都只能成为无以让己脱困的戏论。

“习禅如剑刃上行,冰棱上走,稍有放浪,即丧失性命”,这句话.正是要由此契入的!P5-7

序言

有这么一则流传在武坛的故事:

80年代初,大陆的武术影带刚到台湾,武者的动作都漂亮至极,直达人类体能的极限,许多学子看后顿生萧索,以为离此既远,再练亦属枉然,于是他们拿了影带去找刘师爷——刘云樵,他是蒋家两代侍卫的武术教练,八极、八卦的高手,二十岁就被称为“河北小霸王”!结果刘云樵看后,只回了淡淡的一句话:

“能打吗?”

可就这一句,却拨云见日,返转乾坤,生杀同时,论者无言,大家又回去练武了。

关键何在呢?其实,刘师爷只不过是让弟子们再次回到了武术的原点罢了!

的确,武术可以令人美、令人健,但美能从舞蹈得,健身更有许多的法子,它们都非武术存在的原义。武术存在说穿了只有一个目的:御敌。再好看的武术、再炫人的招式,离乎此,就只是唬人欺己的花招,道理简单,但看得透,且敢于看透的又有几人?

正是如此,禅才常以“何谓剑刃上事”提撕。学人,要行者莫忘了,禅的存在永远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烦恼,离乎此,棒喝公案、机锋转语,都只是戏论,更遑论将之视为气质妆扮、生活小品了。

这是修行的基点,不如此,不足以破“以禅为美、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之病;不如此,不能理解二祖慧可在见达磨时已“博览群书、善谈玄理”,却宁可“立雪及膝、断臂求法,但求心安”的心情。

不如此,无以体会德山宣鉴悟道时,为何会将注疏《金刚经》的巨著《青龙疏钞》堆于法堂,当场焚毁,并吟出“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的感慨。

不如此,就无法了解当代一位以教华严哲学知名的学者临终前一天,为何要拖着病体去皈依数十年只吃水果,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更只要人老实念佛的广钦老和尚的道理。

诚然,禅中自有艺术、自有见地、自有趣味,但只此还不足以言禅,必得在“两刃相交、无所躲闪”之际,才有真实的禅可言,而由此出发,有日也才能证生命的极致风光。

这是一本写给行者的书,尽管并非人人都能如祖师般参去,但每人却都该是自己生命的行者,而若有人能由此书得点虚实之辨,立点杀活之机,也就不枉多此笔墨了!

后记

看到林老师给“禅两刃相交”这样的书名,心中大为痛快!当我们还在迷迷糊糊地禅来禅去时,让人冷冷地这样杀上一刀,倒也当下清醒不少。对不了解禅的我们而言,宗门行者的严厉或许正可以提醒我们:禅,不要当它是茶余饭后的休闲,“如实的观照”若在生命中全面挥洒开来,脚下是容不得半丝含糊的。

认识林老师快二十年了,了解他的修行面还是这后十年的事。当时我负责主编一个探讨两性议题的版面,有一回在报纸上看见他的一篇文字——世情与道缘,不禁拍案叫绝,在这篇文章里,他用了三个故事来谈“世情的难以割舍,往往也是入道的因缘”。其中一则讲的是近代禅门高僧虚云和尚,在离家云游五十年后,接获其出家妻子——清节尼一封情意绵绵的家书,虚云和尚面对世情、慈悲与修行之间,无法周全与两难的种种。

清节尼这时也是将近七十岁的人了,她在虚云和尚离家之后两年随婆婆出家,五十年的修行,一朝获知丈夫的讯息,仍满心企盼与丈夫见面,一了半生的遗憾。她这么写着:“望断天边月。泪水泻满睛,我栖湘江上,竹痕已成斑;君必成大道,慧业日当新,昔时火宅侣,原是法城亲。”对清节尼这割舍不下的世情。林老师并未以修行人的习惯价值来评断清节尼的未得解脱,反而是用一种更开阔的胸襟来欣赏、接纳清节尼的真情挚意,他认为对清节尼而言,“世情与道缘之间,原也可以不必一定是‘非彼即此’吧”。

然而,林老师并没有因为世情与道业的矛盾而卡住,相反地,这矛盾变成了修行的功课。同一故事中,虚云和尚也面临感情与修行的两难。这位得道高僧如何在此情境中出脱,林老师在文中并没有交代,但却问了三个非常严格的问题:“他(指虚云)真的只是‘只此一生清白业,更无余事记心田’?或者是心里对清节尼总难免有‘为办大道,暂搁侣情’的一丝歉意呢?还是生起菩萨悲悯众生的心,来看待清节尼的未得解脱吧?”

第三问的智慧其实是来自第一、二问的不容回避,也在于不以世情微小而轻忽之的尊重态度。修行人的最后解脱,必须是在一种经得起严格检验的心安下完成。

当时,我在林老师的文章中看见的是,修行的林老师对世情上的照顾竟比一般人还周到,对于通篇所表现出来的“如实观照”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现在重看这一段,才更见到禅行者的如实对应。因为如实,所以世情不容回避,也因为如实,所以对清节尼没有论断,更因为如实,虚云和尚必不能回避这三个尖锐的处境,最后也因为“如实”,对当事者的做法与处理没有分别之心,因而也更无须结论或给予标准答案。

这样的如实,后来在林老师的禅修课堂上也见识不少。有一回他提到开车时突发心绞痛,自己面对死亡时的种种。林老师这样结论:“我很珍惜这次的经验,如果那个时候走了,我应该还可以坦然放下,但是回过头来我又不禁问自己,如果今天是在街上被不良少年械斗飞来的刀子插死,我还能如此坦然吗?答案显然不行,所以说,哈哈,林谷芳,你还是有放不下的啊!,,

还有一回,他提到曾有几位特异功能人士说看见他身上放光,正当大家一片稀奇之声时,林老师笑笑地补上一句:·t放光归放光,被老婆骂时,还不是凡夫一个。,’这个注脚,让众人愣了一下,接着大笑,我想林老师要说的是,对一个行者来说,“烦恼还在否”才是一个行者重要的核心观照,放光不放光均属余事。  这就是林老师的如实——始终知道自己在哪里!

周本骥2005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两刃相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谷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8425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