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美的风物/最美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最美的风物》由廖蕾著,为“最美中国丛书”之一,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也许,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内容推荐

《最美的风物》由廖蕾著,是一幅缓缓展开的中国地理画卷,以经纬度为坐标,从北到南,由东向西,力求深度挖掘中国国土上的最美景色,不仅仅专注于人文、地理、民俗、风景的描述,更着力于对风景的审理心理展现。

《最美的风物》精心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美丽风物:从最北雪乡的童话世界到三亚夏天宁静的海,从中国国土的第一缕阳光到交河故城最后的日落,从老北京的灵魂什刹海到台北诚品书店不打烊的灯光,从石头城的一路梧桐树到甘南川西漫天遍野的杂花,从彩云之南的一片云到敦煌荒漠的一沙一世界……美的形式无限多样,美的境界永无穷尽,让人由衷地感叹“江山如此多娇”。

目录

雪乡:一起去童话世界

长白山:飘渺的梦幻魔界

盘锦:谁红了海滩

坝上:九月秋意浓

天津:狗不理和异国风光

什刹海:老北京之魂

798:不一定能看懂的艺术

额济纳旗: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平遥:远逝的“华尔街”

碛口:黄河风情画

兵马俑:嘘。他们在说话

西夏王陵:思古之幽情

敦煌:一沙一世界

甘南: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

喀纳斯:神的后花园

交河故城:东方古国的雅典卫城

青海湖:七月不远

塔尔寺:十万佛像弥勒洲

日照:日光倾城

南京:那座城那些树

黄山:上帝的盆景

徽州:故园绮思

杭州:心如西湖水

泰顺:廊桥寻梦

外滩:夜,上海

鼓浪屿:琴声曼妙

土楼:神秘的句号

武大樱花:江城的风骨柔情

凤凰:永远的边城

郭亮村:太行深处有人家

景德镇:泥和火的世界

成都:快乐慢生活

重庆:火锅就要这个味

丽江:云上的日子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

梅里雪山:不去天堂就去梅里

岜沙苗族:最后的枪手部落

雍布拉康:有风吹过

珠峰:在海拔5200遭遇地震

广州:吃在花城

桂林: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

三亚: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诚品:温暖的灯光不打烊

香港:海上不夜城

澳门:寻找伊莎贝拉

试读章节

雪乡:一起去童话世界

你那里下雪了吗?小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其实,就算会被冻掉鼻子,一场雪的到来,也阻止不了我们的雀跃。

去看雪吗?去雪乡吧!一路向北,一起去童话世界。

若问雪乡在哪里,估计多半的人都会挠头。可要是说起林海雪原,说起杨子荣,更多的人一定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来是那里。”雪乡的大名叫双峰林场,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在已经俨然一个偌大的童话乐园。因为,受山区小气候的偏爱,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三、四月,这里的积雪厚达两米,苍茫森林,林场人家的袅袅炊烟,大红灯笼分外显眼,《中国国家地理》把它评为中国12月份最美的地方。

因为雪,现在的雪乡已经名声在外,摄影爱好者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他们的口音,脆弱的南方方言让人隐隐地担忧,冰天雪地,雪乡,需要有多美,才可以不辜负他们的不远万里。

在雪乡,基本上都是木制的老房子,大雪过后,就像是从雪地里长出来矮矮胖胖的“雪蘑菇”,厚厚的大大的蘑菇头。又好像是圣诞时迪斯尼的店铺,总感觉米老鼠和白雪公主马上就要笑盈盈地推门出来,手里拿着彩球、魔力棒……数不清的玩偶和礼物。

你正在愣神,这时候,门开了,从“雪蘑菇”里走出的是好客的东北大婶,招呼着你进去暖和暖和。盘腿上炕,猪肉粉条东北话,满眼尽是大雪花。看着这窗外素洁的妖娆,心里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在燃烧?若有胆量和兴致,就去看日出吧,不过,得提前向房东预订雪地房车,就是拖拉机上背了个面包车的车厢。

天不亮就要出发,月黑风高,正是好时候。冷,悄无声息地刺破重重冬衣,直抵肌肤,这凛冽让人没来由地兴奋。隐隐透着光亮的黑暗中,那些被雪、被雾、被霜包裹着的树,在寂静的山林里小声地唱着歌。也许。歌唱的并不是它们,是雀跃的心。这个时候,特别期待有太阳,想象着阳光洒下来,会有精灵翩翩起舞。在雪乡,日出很迟,差不多得八点,太阳努力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试图吻醒沉睡的村庄,却似乎还是冲不破晨霜寒雪无形的包围。晨曦中,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淡蓝的光,北方早晨特有的寒气弥漫在四周。

直到九点,雪乡才被染上一层金黄色。这个时候的雪,多数未被踏过,还是最初的样子。村口的木栅栏在阳光的照射下,把影子拉得长长的,袅袅炊烟,环绕着,小山村欣欣然,睁开了眼。零星的,开始有驾着马车的当地汉子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穿着长长的兽皮衣,头戴皮帽子,丝丝哈哈地呼吸着清冷的空气,睫毛上还挂着白霜,帽子围巾上全是毛茸茸的白,偶尔扬起手里的鞭子,威武地穿街而过,要是穿的一身红,便是活脱脱的圣诞老人。车辙曲曲折折,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的作品。只是,不会留存太久,另一辆车驶过。或是游人杂沓的脚步。或是忽然旋起的一阵风,这作品又会另外一份景象。这是雪的国度里,另一种美妙的妆扮,透出单纯得难以言传的气质。

如果不徒步一段穿越,雪乡之行就略显平淡。站在雪峰之巅,一定能挖掘出蕴藏在雪乡山野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美。去爬羊草山,从山脚到山顶,慢条斯理地走了三个小时。路上,或许会遇到几个从山的那边穿越过来的人,更多的时候,是拉着众多游人的雪地车从身边轰隆隆地过去,剩下的,就是无边的静和无边的冷,一路相伴。

山顶其实没有特别的景色,几棵小松树,青翠的枝条上压覆了雪白的一层,细细密密,似雪似冰。阳光穿过枝条照过来,有美丽的光晕。这细小的美,让人不敢出大气,怕化了。雪乡的辽阔中是有细致的,雪乡的细致中也足见辽阔。

雪乡的黄昏来得特别快,下午两三点就已日影西斜,远山和树林笼罩在一片宁静、橙红的氤氲里。随着惯性冲下山去,两旁积雪高可及膝,冰碴在脚下“吱嘎”作响,仔细听,已不是上山时的那篇乐章,更欢乐了些,隐隐约约,似乎还能听到轻快的口哨。可以像孩子一样连走带爬,甚至能就地打个滚,撒个野。在这纯白世界中,没有一个人会拒绝做个快乐的雪人吧。

回到村子,月光下的雪乡又换了一种颜色。村头村尾都点起了红灯笼,白天纯净的雪地,这时都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红色,有些浪漫,又有些神秘。人们在温暖的屋里喝酒喧哗,一片热气腾腾,而屋外,雪花飞舞,贴着玻璃张望屋内的热闹。

你爱哪一个呢?温暖小屋里溢出的灯光,还是黑夜中广袤雪地的寂静?

哪一个都好,都是美丽童话世界。

长白山:飘渺的梦幻魔界

忘了是哪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东北特辑,主题是“白山白黑水长,白山黑水好故乡”。尽管是冰天雪地,心里却觉得温暖。

于是,选择在一个冬天,去长白山。

长白山的美得益于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变迁。最初,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阳光、雨水、气候变化,再加上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白山。

去长白山,可以去天池,可以去瀑布,可以去温泉,可以去峡谷……我们选择的是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红丰村。

红丰村南头蜿蜒流淌着一条河,叫奶头河。奶头河发源于著名的长白山温泉,大地用她的体温温暖皮肤表层的生灵,在红丰村这一段,河水常年不冻。当然,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奶头河的河水是当年仙女佛古伦为了哺育年幼的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将自己的乳汁化为河水。另有说法是因为上游修建的那两座小水电站。不管怎么是什么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因为河水终年不冻,变得不再普通。当气温到零下二十度的早晨,河水蒸腾出大片的水汽,附着在河中的枯树、杂木上,蜕变成美丽的雾霭,恰逢初升的太阳从晨雾中透出,把这里变成了人间仙境,摄影人赋予它一个充满想象的名字一魔界。

要想去魔界,得赶早,在日出前到达,静静守候。东北的冬天多冷啊,跺着脚,搓着手,还能听到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动。紧张,倒也未必,兴奋,那是肯定的。因为,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天光放亮,魔界出现了。

眼前的这一弯碧波如雾如梦,远山、近村忽隐忽现,水面腾起的一团团水烟柔柔地拥你入怀。再真切一点,你就看到,那不再仅仅是雾,是灵魂的舞者,梦境的使者。她用自己的语言向我描绘着她的多情,她的神秘。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静得让你产生幻觉,隐隐约约地能听到美妙的乐曲,从天而来。小时候,看神话小说,尤其是《西游记》,孙悟空一个跟斗云就可以去云雾缭绕的仙境,隐隐的也是这样的仙乐。瞬间,有了穿越的飘飘然。

若单是雾,必然没有那样的感觉,那雾中的树,无论是高大的松树,还是那些矮小的叫不上来名字的枝干,它们坚挺的身躯,站着或是倒下,都在这个季节里努力地张扬着自己最后的生命色彩。

一切,都在这一刹那凝固,思绪、烦恼或其他;一切,又会随风而逝,除了心底的美好……有那么一种色彩,只出现在梦中,你无法描画她的绚丽,却只需张开怀抱;有那么一种思念,永不疲倦,早已飞越了万水千山,来到了你的身边……

寒冷冬日,奔袭千里,静静等待着她的到来,看奇迹出现,一如眼前的梦境,我们除了珍惜,还能做些什么呢?P1-5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因为主题和境界的破对立、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反认知、重感悟、亲自然、寻超脱等等,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隹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问题,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很多年来,人们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判断,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很多人将美当成丑,将丑当成美,从而失去了美的方向性。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这一套书的第一辑共十本,它们分别是:《最美的思想》《最美的品格》《最美的女性》《最美的诗歌》《最美的文辞》《最美的书画》《最美的宝藏》《最美的乐舞》《最美的风物》《最美的民俗》,旨在于“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

上个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美的风物/最美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006081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0
丛书名
印张 101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9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