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满家园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小英同志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人,毕业于天水师专。在西和县、陇南地区,多年从事妇女工作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后调省社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

《情满家园》语言简练、朴实,文字通顺、流畅。收入了《思念父亲》、《婆婆》、《哥哥临行前后的日子里》、《苹果园就是你的家》、《瓜宝儿》等作品。

内容推荐

《情满家园》辑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念篇。即《思念父亲》、《婆婆》、《哥哥临行前后的日子里》、《苹果园就是你的家》、《瓜宝儿》五篇,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第二部分是亲情篇。即《妈妈的热炕头》、《妈妈的遗憾》、《婆家小路》、《我家有个梨园树》、《亲情》、《儿子成长记》、《我的女儿》七篇,表述亲人之间的至爱深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第三部分是感悟篇。即《嘉陵江漂流记》、《庐山归来话秋天》、《久违的雨声》、《短信长思》、《退休后海阔天空》、《公交车上》六篇,是对人生的冷静思考。第四部分是伤痕篇。即《一封情书》、《那个猪年的哭声》两篇,是对那个年代伤痕的真实记述,启示人们更加珍惜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

《情满家园》由徐小英编著。

目录

思念父亲——父亲逝世三周年祭

婆婆

哥哥临行前后的日子里

苹果园就是你的家—一忆小兰妹

瓜宝儿

妈妈的热炕头

妈妈的遗憾

婆家小路

我家有个梨树园

亲情

儿子成长记

我的女儿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嘉陵江漂流记

庐山归来话秋天

久违的雨声

短信里的哲理

退休后海阔天空

公交车上

一封“情书”

那个猪年的哭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思念父亲——父亲逝世三周年祭

我的幼年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比疼爱中度过的,我的少年和青年却是在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中成长的。直到进入中年,父亲仍像对待小孩一样对我讲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我这半生都没离开父亲的精心培育和言传身教,从他的身上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和智慧,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父亲走了!

夜阑人静时,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如涓涓流水淌过心田,勾起我对往事的不尽回忆……

父亲出生在甘肃省西和县北关村的一个耕读之家。先祖徐有经24岁被选拔贡入太学深造,后又“委任为堤功,赈荒、军需备务,筹划稽查,综理裕如”,任福建大田县令时,民众为之立生祠(《乾隆西和县志》第262页)。为表彰他的功绩,朝廷赐赠了匾额,遗憾的是,在“文革”破“四旧”中被人刨掉了上面的题字,我们现在保存的仅是一块被刨光了字迹的木匾。祖父是当地闻名遐迩的中医儿科大夫,经常骑着一匹高大壮实的白鬃马出诊看病,深受民众的爱戴。有一次深夜出诊,遭遇“长毛子”抢劫,夺走了他心爱的白鬃马和长袍,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其时,父亲只有六岁。

祖父弟兄四个,他排行老二。老大从军后再没有回来;老三徐进贤“以事游汉中,归而溺殁途次”。其妻卢氏在料理完丈夫丧事的第三天早墓毕,就地服药自尽,丢下了一对姑娘随夫而去,以自己悲惨的结局换得了一个“烈妇”的头衔(摘自《民国西和县志》卷九第288页)。老四开了一个烧饼铺,本来生活不错的家庭,因他染上了大烟瘾而衰落。我的48岁的奶奶除了扶养自己亲生的二女一男外,还要抚养三祖父家留下的两个姑娘。

这一家六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年仅六岁的小男孩,奶奶一人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收取一些菲薄的地租维持生计。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家庭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父亲身上。这样,父亲刚上完小学,便跟着人学做生意,过早地替奶奶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后来,父亲为了孝敬奶奶,将生活困难的姑姑一家接在我们家里与奶奶同吃同住,并供养外甥上学,深得奶奶欢喜。奶奶去世后,父亲常给多病的姑姑请医买药、接济生活,直至照应外甥成家立业。

新中国成立前,父亲以经商为业,开过商店、旅店、染坊、醋坊和磨坊。他以质优价廉取信于社会,以一片至诚服务于大众,坚守童叟无欺、智愚等量、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具有儒商风范。与父亲同行的外祖父,十分赞赏父亲的品行和才能,力排众议,将比父亲小八岁的女儿许给了他,此前父亲已丧妻,并留下一个残疾姑娘。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第一个自觉地给工作组交出了租地的契约,并当众烧毁,对全县土改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私营工商业改造时,他第一批加入了工商联,成为全县私营经济改造中的带头人,被选为西和县第一届工商联委员。

父亲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用勤勤恳恳形容父亲的工作态度一点都不夸张。20世纪so年代,父亲担任西和县百货公司业务经理,与天水、兰州、西安等城市建立了友好的业务关系,在当时物资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开拓进货渠道,确保了西和县市场充足的物资供应,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物资和生活需要。

60年代末,父亲负责组建西和县饮食服务公司时,针对当时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的实际,他礼贤下士,广揽人才,登门拜访,诚请有祖传技艺和秘方的名师出山。先后请来了当时在全县颇有名气的做卤肉的师傅周大胜、做点心的师傅张兴隆、做豆腐的师傅李田禄、酿醋师傅周步等手艺人到公司工作。他们被父亲的真诚所感动,各显其能,做出了老字号的风味食品和特色产品,不仅满足了西和县城乡市场,而且还畅销邻近各县,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70年代初,父亲从县城调到了边远的苏合供销社工作。当时苏合供销社连年亏损,他一到单位,就给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扭亏增盈。第一年,他冒着三九严寒,踩着积雪一家一户地上门收购粉条,亲自运送到成县供销社,交换了6000双解放鞋,在县物资交流会上被一抢而空,既活跃了交流会的气氛,又提高了苏合供销社的知名度。第二年,叉在西安一次性购进了20吨“双喜”白酒,满足了群众的春节需求。第三年,从湖北省购进了5∞辆永久牌自行车,缓解了全县市场对自行车的紧缺需求。短短几年时间,苏合供销社的业务开展和经营效益显著提高,跨进了全县供销系统的先进行列,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独特经营优势,吸引了外地客商纷纷来苏合与他们建立业务关系,拓宽了货源,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原苏合供销社主任叶建常说我的父亲是一位“刚柔相济、充满智慧的人。”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行政命令代替了一切,“瞎指挥”随处可见。当时,有个地方发生了病虫害,需要“六六六”药粉防治,县上给没有病虫害地区所属的苏合供销社也硬性摊派了24吨进货指标。叶主任十分为难,不进货怕影响上下级关系;进了,这种药粉又是一种对土壤和环境危害极大的农药。正在叶主任为难之时,父亲主动请命,去县上找人协调,最后只是象征性地进了1吨,放在库房没有给社员硬性摊派。就这样,既应付了公事,又没有给群众带来负担和损失。大家都说,父亲从心眼里维护群众利益,时时事事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说话,为群众办事,是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好干部。P2-7

序言

徐小英同志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人,毕业于天水师专。在西和县、陇南地区,多年从事妇女工作和社会劳动保障工作。后调省社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我的印象是:她工作积极、能干、踏实,待人热情、厚道、朴实,长于文字工作,又喜欢文学写作,时见作品于报刊发表。最近,她的散文集《情满家园》即将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她求我写序,余乐意为之。

全书辑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念篇。即《思念父亲》、《婆婆》、《哥哥临行前后的日子里》、《苹果园就是你的家》、《瓜宝儿》五篇,是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第二部分是亲情篇。即《妈妈的热炕头》、《妈妈的遗憾》、《婆家小路》、《我家有个梨园树》、《亲情》、《儿子成长记》、《我的女儿》七篇,表述亲人之间的至爱深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第三部分是感悟篇。即《嘉陵江漂流记》、《庐山归来话秋天》、《久违的雨声》、《短信长思》、《退休后海阔天空》、《公交车上》六篇,是对人生的冷静思考。第四部分是伤痕篇。即《一封情书》、《那个猪年的哭声》两篇,是对那个年代伤痕的真实记述,启示人们更加珍惜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

这些文章,大多数发表过,我也看过,印象较深。最近,集中阅读,感慨良多。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乡土题材。本书是记事性散文,多数篇目以甘肃陇南山区为背景,记述了山区农家真实生活。如《婆家小路》(曾刊《读者》2011年第6期),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交通、农家生活、农村风貌,对纯朴、自然、原生态山村的眷恋。现在每天都有散文发表,但写农村题材的不多,写得好的更少。中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大多数是农民。农村、农业、农民应为作家关注。

二、真实。全书生动、感人,就在于真实。真人、真事、真实的语言、真实的场景,没有虚构,没有矫揉造作,如流水般欢畅自然,如青山般清新妩媚。如《思念父亲》,真实地再现了土改、私营工商业改造、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再如《婆婆》,则具体地描述了社会变革之中普通农家妇女的生活。这是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明代都穆句)。现在有的人不深入生活、不反映现实,发泄个人牢骚,写变态人物,甚至胡编乱造、胡言乱语,令人憎恶!读读此书,可以受点教益,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

三、歌颂真、善、美。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的良知,尽情地讴歌真、善、美。《妈妈的热炕头》,是伟大母爱的颂歌。“热炕头”是“接待室”、“餐厅”、“俱乐部”、“针线坊”、“课堂”、“书房”。这使我想起藏族歌曲《妈妈的羊皮袄》、蒙古族歌曲《雕花的马鞍》,一样地温馨、深情。《亲情》中的养子是个大孝子。他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知恩图报、孝敬老人。孝敬老人这种美德更具有现实意义。《瓜宝儿》记述了一个哑巴,心地善良、心灵手巧、乐于助人。这又是对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呼唤!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应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四、语言优美。全书语言简练、朴实,文字通顺、流畅。没有空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大段的排比,有话直说而不转弯抹角,不拖泥带水,其中不乏民间语言,给人以生动、清新之感,是一种实在、健康的文风。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李白句)。如今文坛,有的无病呻吟,有的语言晦涩,病态文风盛行。包括有的流行歌曲,语言不通,词义怪诞,也不押韵,听起来别扭。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势在必行。

应该指出,作者以家庭成员为题材,由于真实、感人,反映了社会与人生,具有普世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者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这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今年流行一首新创歌曲《国家》,歌词写得很好,兹录几段:“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个人、家庭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是相连的,是由国家的命运决定的。

散文作家应该继承“五四”时期“立诚、写实”的光荣传统。反映现实,关注民生,记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反映建党90年来的峥嵘岁月。这是我的意见与主张。

以上聊作为序。

后记

把想说的话写了出来,没想到却与文学结缘。

我的第一篇散文《婆婆》,其实是2003年婆婆去世三周年时要烧在坟茔上的祭祀文,恰巧被陇南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夏青主席看到,说可以在《开拓文学>发表。我说这是婆媳之间的悄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他拿去仔细看了后,电话告诉我:“确实是一篇难得的散文,这期就刊登出去。”我听后诚惶诚恐,怕大家见笑,极力恳求把已排版的文章撤了下来。

时任陇南行署副专员刘醒初先生从文联推荐的优秀作品中看到了这篇文章后大加赞赏,他在不同场合推介这篇文章的赞美之词从不同渠道传入我耳时,一直不敢投稿的我油然产生了_点自信。在大家的鼓励下,《婆婆》这篇文章羞羞答答地在《开拓文学》2003年第二期上与读者初次见面。

刊出后,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这篇文章。熟悉的人打来电话,说故事情节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怎么在我的笔下那么动人,把他们都看哭了。有些人还找到我办公室,说这是处理婆媳关系的一剂良方。原天水师院的余天寿院长评价《婆婆>这篇文章说:“作为记事,存实真切、纯朴无华:作为文章,条理清晰、文字流畅;作为世态,人味醇浓、情感动人。”现任陇南师专党委书记赵文博先生看了这篇文章后,说我的文章有灵性,有真情,并鼓励我以后多写,写的多了还可以出一本散文集。

在这八年时间里,我把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许多往事陆陆续续地写了出来,有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说我描写的农村生活,能嗅到乡村的泥土气息,能勾起他们对童年往事的记忆。尤其《那个猪年的哭声》,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开拓文学》2007年第四期专题刊发了文化界同仁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有篇署名麻柳树的网评《爱与恸的朴素描述》中说:“作家的根本使命在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洞察和思考。新世纪的散文领域,新视角、新手法、新题材、新风格,日新月异:学者散文、文化散文、行走散文、大散文空前活跃,精品佳作,层出不断。但时下更多的散文,在创作观念上,存在轻思想、重手法的倾向,动辄风花雪月、煽情闲适、调情撒娇,有意漠视现实,对人类的生存状态视而不见,缺少作家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近读徐小英女士的散文《那个猪年的哭声》,让人眼前一亮。作品通过记忆中农村发生的一件悲剧故事,给我们呈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底层平民生存、生活的境遇和状态。作者立足底层写作,洞察思考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把一个爱与恸的故事,讲出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2008年,《那个猪年的哭声>和《一封情书>入选《中华散文精粹:2009年,《婆婆》获得了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全省职工才艺展“文学作品”一等奖;2010年,《婆婆>和《我家有个梨树园》收入《飞天60年典藏>i2011年,《婆家小路》和《一封情书》又被<读者》选登。

我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正值学知识的时光,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满腹经纶的老师被赶下了讲台,我们成天在没有四堵墙的“大课堂”里增长才干,荒废了学文化长知识的黄金时光,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先天不足。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庆幸的是,我中学时期的语文老师宁世忠先生和我是邻居,我经常拿着文稿请教修改,获得了重新学习的机会,弥补了一点学生时代的缺憾,对我来说真是一大幸事。尤其老师在古稀之年抱病为我写序,题写书名,我在欣慰的同时又深感不安。因为写作,每次回老家都要向黄英老师请教很多问题,在编辑过程中他反复阅稿,帮助我遴选书名,使我受益匪浅。我在陇南工作时的老领导,原甘肃省高院院长郝洪涛先生看了我的文章后,热情地鼓励我出一本书,并在百忙之中阅读了我的全部文稿,为我撰写序言,这些都是督促我出版的动力,增加了我的勇气。

《情满家园》是一首我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唱给母亲的歌。这本集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她的声音,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她的影子。集子中《短信里的哲理》是我收到林则徐《十无益》的信息,联想起童年时母亲讲的“家里的活佛你不敬,跑到土庙敬泥神”故事引发的感想。母亲心灵手巧,一肚子的诗情画意因为没有上学而失去了可以飞翔的翅膀。她没有画笔,也不会用笔,用指甲在布帛上掐掐就是画稿,在她的手中就能生出绚丽多彩的花草i用针尖在布帛上勾勾就是图案,便飞出千姿百态的蝴蝶和蜜蜂在盛开的花朵上翩翩起舞;她抬头一望,就能把天空飘飞的云霞采摘在我们的裹肚上。给我绣的一双采蜜图鞋,人见都夸有“蜜蜂落在了脚尖上”的逼真。给长道文化大院做的一盘春蚕,先用绸子把棉花包成蚕体,再用黑线勒出一道一道肢节,蚕吃桑叶的形态栩栩如生,人人称奇。母亲常说她走过的每一步路都能写成书,尽管我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但这些平淡文章,却是对母亲想说和要说的话,它集结成册,将要付梓,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尽管五音不全,是母亲喜欢的音符;虽然稚嫩,是母亲熟悉的声音。母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学读书,常念叨自己是睁眼瞎。我就是母亲的眼睛!

同时感谢姨夫张希仁教授和杨雄妹夫为我的作品倾注的心血,杨英雄先生为《情满家园》精美的设计,管卫中、王天芹、包连庄、蒲立、张素纶等诸位先生和女士为《情满家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我的儿女和外甥女在我写作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并且鼎力相助。

在母亲八十岁生日之时,谨将此书献给我亲爱的母亲。

2011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满家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小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002726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