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被喻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它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但是《国富论》许多概念和推理过程非常艰深,这和当今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亚当·斯密编著的《图解国富论》运用绘画、图片、表格、提示和知识点等要素,以生动的图解形式,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惊喜,有助于读者朋友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图书 | 图解国富论(大国崛起的财富之路全新图解) |
内容 | 编辑推荐 《国富论》被喻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它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点。《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是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但是《国富论》许多概念和推理过程非常艰深,这和当今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亚当·斯密编著的《图解国富论》运用绘画、图片、表格、提示和知识点等要素,以生动的图解形式,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惊喜,有助于读者朋友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内容推荐 《图解国富论》由亚当·斯密编著。 《图解国富论》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由此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威望。此后,《国富论》的出版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斯密把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学术,终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据说,当时的经济学家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人们在争论时说“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和“亚当·斯密才没说过这个!”由此可见,人们早已把斯密的观点当成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目录 1 编者序:带上《国富论》,一起跨入富国裕民的时代 2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一部伟大著作的诞生 1.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富论》问世的年代 2.处于萌芽期的政治经济学: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不同凡响的亚当·斯密 4.《国富论》之前的铺垫:《道德情操论》与《法学讲稿》 5.形成体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国富论》的全书架构 第2章 包罗万象的著作与难以解释的谜题 1.自利、利他和互利的关系:亚当·斯密的“自利原则” 2.支撑《国富论》各种论题的理论:自然权利与自由思想 3.外在的排他性权利:财产是一种权利 4.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体:政府与公民权利 5.与自由秩序一致的理念:平等观念 6.《国富论》思想的两块相互依存的“基石”:自利与合作 7.《国富论》思想的精髓:“看不见的手” 8.《国富论》中的机构:集体主义抑或个人主义的机构理论 第3章 劳动与分工 1.本章核心:劳动力的提升及生产物的分配 2.分工: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3.分工的起因:人类与生俱来的交换倾向 4.受限的交换能力: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5.货币的产生:分工造就的交换媒介 6.商品的价值: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7.商品价格的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 8.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9.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判断:工资的标准 10.工资与国民财富的关系:不同国家的工资状况 11.二者变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工资与物价的关系 12.以利息率为参考:利润、利息和国民财富之间的关系 13.劳动和资本用途的不同:导致工资和利润的不同 14.3个条件:使劳动和资本不同用途的利与害均等 15.政策的不均等:导致工资和利润的不平等 16.使用土地的代价:地租的产生 17.食物的生产: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18.衣物、住宅及矿产: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19.地租产品价值比例的变动:基于白银价值变动历史的回顾 20.社会进步的影响:商品真实价格以及地租的变动 第4章 资本的流转与利用 1.本章核心:资本与财富增长 2.资产的分类:划时代的分类方法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发端 4.论3类资产的关系:带有时代烙印的大师智慧 5.货币金融理论的逻辑起点:总收入和纯收入 6.货币:纸币功用的完美阐释 7.银行:信用经济的诞生 8.纸币的发行数量:劣币驱逐良币 9.纸币的面额:“保守”表象下的缜密逻辑 10.通向繁荣之门:金融风险控制 11.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资本积累的起点 12.国富、国穷之谜:年产品分配 13.节俭:资本积累之道 14.奢侈和妄为:亵渎神灵的行为 15.消费:个人选择与财富积累 16.借贷资本:贷出取息的资产 17.来源及决定性因素:利息 18.大师的高明之处:资本利润与利率 19.经济调节器:利率政策 20.资本的综述性说明:资本的运用 21.一种比较:资本运用与财富增进 22.探寻富强之路:国家层面的资本运用 23.商品流转的原动力:贸易中的资本运作 24.贸易政策:经济自由主义的真谛 25.一个悖论:农业是最赚钱的行业吗 第5章 论欧洲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 1.本章核心:财富的自然增长 2.城乡贸易:乡村改良与城市发展 3.一个基本逻辑: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4.土地改良的羁绊:长子继承法 5.大变革:从奴隶、分益佃农到农民 6.抑制农业的其他因素:劳役、税赋和贸易限制 7.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位转变:“自由市”和“自由市民” 8.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市民权利和财富积聚 9.传导机制的建立:城市商业与乡村改良 10.贵族的没落:城市工商业是如何摧毁贵族权力的 11.最终的结论:欧洲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 第6章 论被抛弃的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 1.本章核心:政府干涉与自由放任之争 2.财富即金银:重商主义财富观 3.徘徊在真理与谬误之间:重商主义之失 4.金银货币的获得:市场流通的自然结果 5.对重商主义的进一步批驳:“无用”的金银 6.大格局:对外贸易的真正意义 7.一种值得商榷的政策:进口限制 8.一把双刃剑:关税 9.谁更有害: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 10.两个层面的分析:进口限制与自由贸易之争 11.汇率:增减贸易收益的“魔棒” 12.退税:可笑动机下的有效制度 13.出口奖金:一项“损己利人”的政策 14.财富增加的真相: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 15.一种替代性政策:生产奖金 16.得不偿失的利益交换:通商条约 17.无用的慷慨:免征铸币税 18.贸易和金银: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19.掠夺之外的启示意义:新殖民地的繁荣 20.贸易垄断权:饮鸩止渴的制度安排 21.重商主义的旧瓶新酒:鼓励进口和限制出口 22.重农主义概述:“矫枉过正”的学说 第7章 论国家的财政 1.本章核心:国家财富的再分配 2.国防开支:捍卫财富与文明 3.司法开支:维护公正的成本 4.自发的合力:服务商业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 5.对青年的教育支出:学费、礼金和私人捐赠 6.宗教教育的费用:教会收入与宗教改革 7.公共资本和土地: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源泉 8.一种评价标准:赋税的征收原则 9.艰难的平衡:土地税 10.资本的收益再分配:利润税 11.有害的税赋:劳动工资税 12.税赋与底层人民生活:人头税和消费品税 13.一种国家信用:公债 第8章 《国富论》在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1.作为经济学之源的伦理-经济思想:道德哲学家的开山之作 2.铸就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形成 3.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国富论》:经典的永恒魅力 附录 附录1:亚当·斯密的年表 附录2:斯密亚当传 附录3:经济学问世以来的发展脉络 附录4:30本必读的经济学名著 试读章节 处于萌芽期的政治经济学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一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逐渐成长起来,这就是欧洲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后期,最先在英法这两个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萌芽,其创始人是威廉·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 马克思称威廉·配第(1623~1687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又称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配第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一样重要。他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他还指出土地等自然力、人口及其素质、工具等是财富的要素。同时他的劳动分工理论被亚当·斯密更深入地讨论和发展。配第将地租看成是土地剩余的分析,以及他对资本与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后来逐渐被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加以具体发展。配第在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时期,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重要问题,并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地租论为核心,得出了一些科学结论。 从配第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英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最初的萌芽发展为完整的体系。这一时期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丰要包括洛克、达德利·诺思、大卫·休谟、孟德维尔及斯图亚特等。 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由布阿吉尔贝尔创立。他同时也是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弗朗索瓦·魁奈后来将之发展成为重农学派。魁奈关于自由秩序、自由贸易、单一税,以及纯产品的性质和源泉的分析,还有关于社会财富流通的描述,被其他重农学者奉为至宝。他的后继者杜尔阁在继承发展其理论的同时,修正和发展了魁奈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学说。重农学派对苇商主义的批评和他们清除贸易壁垒的建议赢得了斯密的尊重,为斯密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其萌芽时期,为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斯密《国富论》的著述和思想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 不同凡响的亚当·斯密 在亚当·斯密的墓碑上面写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作者。这两本书耗费了作者几乎一生的心血,也为其赢得了“经济学之父”的盛誉。 1723年6月5日,政治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在苏格兰一个只有1500人的小镇柯卡尔迪诞生了。斯密幼年聪慧,14岁时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先后学了道德哲学、伦理学、数学、自然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由于成绩优秀,斯密于1740年被推举到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和文学。1751年,他被评为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第二年他又被评为道德哲学教授。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之后他研究与教学的重点逐渐从道德伦理方面转向法学与政治经济学。 1764年,斯密辞去在格拉斯哥14年的教授职务,担任年轻的贝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于1764~1766年间陪同他的学生到欧洲大陆游历。在旅行中,他结识了法国许多知名的人士,其中有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重农主义创始人魁奈以及这个学派的著名代表杜尔阁。这对斯密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加速自己理论的完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次游历促进了斯密经济学说的成熟,并为归国后完成这一理论的表述进行了准备。返回苏格兰后,斯密就退休了,但他的家庭教师的职位使他每年可以得到300英镑的年金。斯密终其一生都享受着这笔年金。 1776年,斯密出版了10年前他在法国开始创作的《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这本书立即获得很高的评价,并且为斯密赢得了永久的声望,该书的成功也使斯密成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1777年,斯密定居爱丁堡,先后担任过苏格兰海关专员和格拉斯哥大学校长,同时继续从事研究。他除了研究新的课题外,还为他的两本重要著作的再版进行了认真的修订。经他自己修订的《道德情操论》出版了6次,《围富论》出版了5次。 1790年7月17日,斯密逝世。临终前,按照他固执的要求,他的朋友将其完成的基本手稿统统付之一炬,以实现他严格对读者负责的一贯信念。斯密一生持续进行科学研究,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密一生埋首书斋,著述甚丰,但问世的却不多。他生前出版的著作只有《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以下将对这两部巨著的创作过程作更进一步的介绍。后人在斯密逝世后将其著作整理出版的有《哲学问题论集》(1793年)和据考证为斯密生前讲演记录的《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896年)等。 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这是他多年从教所编讲义的一个部分,其中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律和政治学的内容。斯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研究各种问题,这同他所受的教育与所交的朋友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著名的大发明家瓦特就是斯密的同乡和朋友。《道德情操论》的出版,为斯密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使之成为英国第一流的学者。 1767年,在经历了3年多欧洲大陆的游历后,斯密回到故里柯卡尔迪,专心进行研究和著述。斯密曾长期居住在英国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格拉斯哥,有机会细心观察当地工业发展的情况,并在工作之余参加当地经济学会的活动。这些都为他的研究和著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经过6年的辛勤劳动,斯密完成了《国富论》一书的原稿,斯密带着这部浸透着自己心血的书稿奔赴伦敦。在伦敦,他接触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最新情况和资料,带着因过度辛劳而积下的疾病伏案修改自己的著作。修改工作一直进行了3年。1776年3月9日,《国富论》终于问世了,它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面世。 《国富论》可以看成是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它使得工业化不再停留于发明机器和制造产品的阶段,而真正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P26-30 序言 带上《国富论》,一起跨入富国裕民的时代 1776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国富论》的出版;另一件大事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发表标志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前者是一个学者终生对经济学求索的结晶,后者是无数人为维护自己利益奋战后作出的历史抉择,然而历史似乎证明了,前一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比后一件事还要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国富论》)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做出的贡献的总和”。到现在,这句话似乎仍未能被推翻。 斯密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并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发现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看不见的手。时至今日,市场经济能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并带来全球财富滚雪球似的增长,这些似乎都要归功于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这个发现。斯密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这只说明了一半,斯密提到自由市场中存在的竞争,使得人人的自利心组成了一个自发的合作体系,从而引导社会趋于协调和一致。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计划的结果的还要好。 斯密也敏锐地看到,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这只“无形的手”也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斯密对自由贸易有很大的信心,他坚决反对高关税,也反对政府对商业的无理干涉,主张政府的职责尽可能减少到只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斯密甚至反对同行商人的聚会,《国富论》中记载了他这样一个典型的观察:“同行商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的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不仅如此,斯密对社会分工与交换、劳动价值理论等方面也作出了不朽的阐释。 此外,斯密治学之严谨,堪称学者之楷模。他为著述《国富论》整整投入了25年的辛勤劳动,特别是从44岁到53岁这一段时间,其写作的投入程度达到了“研究的事情一直是自己惟一的事情,自己埋头在里面,唯一的娱乐就是在海滨散步,现在的境遇是从来没有的幸福和满足。”《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曾这样评论斯密的学术研究:“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坚持下牢固不破。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整个社会环境。” 然而让人遗撼的是,尽管市场上流通的《国富论》的译著版本已经较为丰富,该书的读者群始却终被限制在经济学专家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之中。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国富论》写作的年代和国情与我们现在相隔得比较远,从而影响了我们对这部世界名著的理解。同时,原书文字浩繁,许多闪光的论点往往被隐埋在繁琐的叙事之下,读者只身闯入往往难以找到阅读的重心,难免有空入宝山之叹。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图解国富论》以图解方式对原著进行了充分的解读,除了介绍书中原有内容之外,还系统地介绍了《国富论》的成书背影、作者研究、行文逻辑和未揭示的信念等,可以说能使读者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斯密和他的《国富论》。 《国富论》许多概念和推理过程非常艰深,这和当今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本书运用绘画、图片、表格、提示和知识点等要素,以生动的图解形式,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惊喜,有助于读者朋友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行文讲求实用性,结论明确,尽量言简意赅地专注于核心内容的论述,尽量提供读者朋友想特别了解的信息,有助于使读者朋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大的信息量,轻松领略经典蕴藏的巨大能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图解国富论(大国崛起的财富之路全新图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亚当·斯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24195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9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06 |
CIP核字 | 2008103002 |
中图分类号 | F091.33-6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海南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