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京博物院集刊(12)
内容
试读章节

吕凤子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吕风子早年对素描、水彩、油画等西方艺术作过10年的研究实践,成绩斐然,当时各校争聘。他为了继承、振兴中国民族绘画而专攻中国画,并依托扎实的书法功底和西画的写实能力,以形写神,博采众长,走出了一条既有时代性、又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道路。对于吕凤子的绘画艺术,以往谈论更多的是他的“写神致用”【1】和作品内容的叙事性,而其对绘画形式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在画面“形式张力”表现方面的贡献,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吕凤子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技法,为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吕风子的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和谐。他注重取材的客观现实性,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和教育意义。吕风子作品的内容,往往是对时事的感受,因此,在解读吕凤子的作品时,必须了解其创作的年代及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吕凤子的作品含义,感受他作品中的爱国情意,体会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其次,吕凤子对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绘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传统中国画画理画法的研究,精深独到。中国画传统技法讲究以书入画,吕凤子在这方面的功绩尤为突出。线条之运用,能极尽其变化,讲究力量内涵,笔墨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凤子的一生都以改良中国画为努力目标。中国画需要改革,需要时代性,这是普遍真理。但如何改,如何踏上时代的脉搏,这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课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政治上的衰败,直接导致了中国画的衰败。从康有为到陈独秀、蔡元培、鲁迅、徐悲鸿等,都曾公开发表意见,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当时,吕凤子对中国画的衰败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画画法没有问题,衰败的原因是由于近百年来我国政治上的衰败。因此,吕凤子主张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画法。吕凤子的艺术观念和美育思想,是既不盲从古人,也不全盘西化,以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为根本,从画史画论出发,结合多年的实践体会,形成“我能用书,不为书用”[2]的独到见解。吕凤子的中国画创作,既注重生活,又有狂放的夸张变形,在强调作品内涵的同时,突出画面的形式结构的表现。对于所描绘的形象,吕凤子一方面是在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意图,另一方面并非单指形象的本身,更多是强调构成画面的所有的“形象”元素。吕凤子对中国画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不仅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传统,吸取传统之精华,而且敢于跳出前人因袭的窠臼,通过自己的实践,树立具有时代意义的独特风格。吕凤子的创作,不只是关注内容与传统技法,更可贵的是在形式张力的表现上突出现代思想意识。

“张力”一词,原本是由自然科学引用而来的,其本义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力的运动造成的一种状态,是动态的。在美学中,张力已上升到了方法的高度,是把结构打碎后的重新组合,是现代美学的新方法和新视野。绘画的张力是一种活力,是一个具有客观现实性的论题,和艺术的创新密切相关。

……

目录

文博论坛

湖熟文化命名与尹焕章先生(代序)

■院史钩沉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社会教育概况

关于南京博物院办院方针

--郑振铎致朱偰函

云南民族文物保护研究的拓荒者--宋伯胤

我和六朝考古

--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1950-2000年)

■考古探索

考古与公众

考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从良渚古城的发现看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

东阳城遗址调查纪要

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发掘与研究

南朝瓦制作技术的初步探讨

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容器漫谈

--兼析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玻璃容器的来源

镇江市花山湾古城考古再认识

从凯运工地墓群看中晚唐扬州人口构成与经济状况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通叙

长江下游地区宋代墓葬的分期

■博物馆实践与理论

南京静海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与钟惠芳先生商榷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融入社会服务大众

--大众文化时代的博物馆社会服务工作

南京博物院公共教育服务探索

--从“趣味体验室”说开去

文化遗产安全保护呼叫中心概念初探

谈数字资源在博物馆体系内的建设与应用

谈实体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思路

--以江苏省数字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为例

谈历史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失真程度及可操控限度

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在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运用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改陈设计为例

关于建设博物馆专业照明系统的基本要求及相关建议

浅谈保卫部门在博物馆安防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博物馆库房环境保护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物研究与鉴赏

江苏仪征东汉墓出土铜圭表再分析

磁州窑系瓷器绘画创作取向上的风俗画特征

从“婴戏图”看两宋时期的儿童生活实景

明代顾绣的形成及繁荣原因探析

曾国藩等致毛鸿宾函札及其史料价值

制具尚用

--论圣思桃形杯的启示

吕凤子作品中的“形式张力”表现

略论“岭南画派”与江苏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马头饰考略

■遗产保护理论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士大夫的关系小议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传承

■文物保护技术

脆弱文物减压渗透加固仪的研制

古旧字画揭裱修复技艺论析

--以装裱清代赵金简书法作品为例

浅谈古陶瓷的修复技术及案例

青海省循化县手抄本《古兰经》的保护修复体会,

长兴县博物馆藏江家山遗址出土竹木器保护与修复

杭州老虎洞窑址病害勘察及水环境治理工程设计

两尊明代彩塑的保护与修复

书画修复用纸研制应用初探

浙皖地区传统造纸工艺探略

纸质文物修复用纸研制设备的设计思维

江阴黄山小石湾古炮台遗址“三合土”研究

■青年论坛

汉代“偶人”及相关问题初探

读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兼谈李白出生地及种族问题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过程的思考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方言保护

谈博物馆网络宣传

江苏省文物总店店藏精品文物赏析

内容推荐

《南京博物院集刊(12)》内容有院史钩沉、考古探索、博物馆实践与理论、文物研究与鉴赏、遗产保护理论、文物保护技术、青年论坛。讲述了湖熟文化命名与尹焕章先生(代序)、院史钩沉、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社会教育概况、关于南京博物院办院方针、——郑振铎致朱偰函云南民族文物保护研究的拓荒者——宋伯胤、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1950—2000年)、考古探索、考古与公众、考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等。

《南京博物院集刊(12)》由南京博物院编著。

编辑推荐

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南京博物院集刊(12)》内容有院史钩沉、考古探索、博物馆实践与理论、文物研究与鉴赏、遗产保护理论、文物保护技术、青年论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京博物院集刊(1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33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5-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86
21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