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冒险之旅:偷渡玉门关被活捉,逃出来又在沙漠中迷路,再逃出来又被强盗抢劫,再逃出来又被异教徒抓去当活人祭品,再逃出来又被抢劫……西行取经,历经艰险,唐僧玄奘,最终成为印度第一高僧。

翻开《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作者:明一居士),了解玄奘一步一步走成全印度第一高僧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

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

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19年后,偷渡客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走下龙椅迎接,更屡次逼他还俗为官。玄奘夜以继日地翻译完成1335卷佛经,使佛教在中国全面复兴,并最终传延至你我手中。

翻开《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了解玄奘一步一步走成全印度第一高僧的传奇人生。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由明一居士编著。

目录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

玄奘是谁?

不做“长安十大高僧”,反生西行取经之心

生于书香门第,四岁丧母

自小便是“神童”

小小抄经手,十三岁破格为僧

对!西行取经

官府拒绝让玄奘西行

为逃出长安,忍饥做“难民”

被当做间谍,玄奘偷渡玉门关

独自一人,起程西行

独行沙漠生死一线,五天四夜没水喝

大悟:一切事物,皆由心所变现

进入西域,遭高昌国王扣留

玄奘选徒弟:悟清、悟明、悟净、玄觉

轻易放弃万贯银钱,说退土匪

白龙马现身

屈支国最美的两个女人,都爱上玄奘

色诱玄奘,反被教化

翻越雪山,痛失弟子

死亡,是一个全新历程的开始

不信佛的突厥王,却爱听玄奘说佛

邪教徒!烧死他!

与拜火教三大祭司斗法

痛苦,只因贪、嗔、痴

大雪山迷路

一年徒步二十四国,终抵印度

六遇强盗,差点真成唐僧肉

寻访佛陀的足迹

佛教衰败,玄奘失控大哭

最大的愿望实现了--那烂陀寺学法

游学全印度

降服婆罗门外道,挑战小乘佛法

为争抢玄奘,印度两大强国竟要开战

曲女城大法会连辩十八天

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

西行十九年,终要回大唐

偷偷摸摸出关,风风光光回长安

写下《大唐西域记》,让尊道的李世民转信佛教

不眠不休,苦译佛经

唐僧玄奘入灭

试读章节

玄奘是谁?

唐高祖李渊定都大兴域后,更名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从这些名称的变更即可察觉出,已经谋得天下的李唐,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发生了悄然变化:尊道抑佛。

佛教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然而,般若真谛,不生不灭;宇宙大道,不动不摇。天道民心自有其发展轨迹。正当天下僧尼不知何去何从、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转月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掌控了朝廷政局的秦王李世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诏令。

不光是芸芸众生离不开寺院,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其心灵也需要宗教的慰藉——如愿得到皇帝宝座的太宗李世民,登位不久,总是莫名其妙地心慌、心悸、盗汗,夜晚更是噩梦连连,以至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朝中那些精通佛理的大臣都明白,前不久异常惨烈的玄武门之变,自己亲手射死兄长、部下杀死胞弟,这种手足相残有违常伦,在太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于是,大臣们以“为国祈安,超度阵亡将士”为由,奏请皇帝,在皇宫启建“六道慈忏”法会。

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颁下圣旨,诏请京城有道高僧到皇宫,准备连续七天举行法会,为国祈福,超度多年来死于战争、动乱与各种灾害的亡灵。

六道慈忏,内容复杂,程式严谨,在佛门诸多法事之中堪称第一,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的高僧同时主持。

唐初,天下佛教僧尼事务隶属于鸿胪寺。鸿胪寺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在京城内外各大寺院中遴选有道高僧,筹备皇宫法会。

能到皇宫为国家祈福,为帝后祈安,是佛教界十分光荣的事情,所以大型寺院很快都举荐出了自己的人选。鸿胪寺卿郑元璹对比着手头的名单,不禁颔首微笑:那些深孚众望的有道高僧尽在其中。然而,也有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反反复复地出现在郑元璹的眼前:玄奘。

作为国家专门负责藩属、宗教事务的最高主官,郑元璃几乎熟知京城各大寺院的所有住持,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僧。但这个玄奘,他的的确确闻所未闻。在他的记忆里,这个人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京城的僧籍册上。可是,现在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寺院几乎都推荐了这个人,甚至连大兴善寺、大庄严寺、大总持寺这些与皇家关系甚密的顶尖大寺,也都举荐了他。

这个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突然冒了出来,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那些学问精湛、修为深厚的高僧?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在硕德①云集、高僧荟萃的京城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正当郑元瑞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在前厅当值的官员来报:宰相大人——萧璃前来鸿胪寺视察。

萧瑀出身于南朝皇室。南梁皇族从武帝萧衍开始,就以奉佛传家。受家庭影响,萧璃从小就倾心佛教,常修梵行,在朝廷大臣中以精通佛理著称。

当朝宰相驾临鸿胪寺,自然是为了皇宫法会之事。萧瑀审查鸿胪寺初拟的名单时,其目光掠过玄奘的名字时,似乎闪了一闪。这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被郑元璃看在了眼里。他有些惊诧地问道:“宰相大人居然知道这个玄奘?”

萧璃点点头:“恩,我知道。上个月,偶然之间听他讲过一次《杂心论》。”

郑元璹知道,《杂心论》以难解难讲著称。所以他好奇地追问:“那玄奘讲得如何?”

“煌煌若丹凤鸣于九霄,沉沉如游龙吟于沧溟。”

萧璃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然而,怎样的“煌煌”,如何的“沉沉”,萧瑀并没有说清,他像是在回味那次听讲的场景,眸子里洋溢着如梦似幻的光彩……

宰相大人的神态,更撩拨起了郑元璃对玄奘的好奇,他决定亲自到大觉寺走一趟,去见一见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奘。

在佛寺林立的京城,大觉寺并不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名寺。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觉寺虽然史籍无名,但在初唐时期,因为有高僧道岳(公元568~656年)出任住持,其在佛教界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皇家大刹。

道岳,洛阳人,俗姓孟。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温习儒业。他兄弟六人中,有三人披剃出家,而且都是名震天下的高僧。他在长安明觉寺研究《俱舍论》,五年足不出房门,终于无师自通,通达论义,著(《俱合论疏》二十卷。当初,玄奘从赵州千里迢迢来到京城,之所以要挂单大觉寺,就是为了向道岳大师学习《俱舍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仅几个月之后,客居于此的玄奘之名望,已经能够与道岳大师并驾齐驱。

郑元璹在大觉寺山门前下轿,在随从们的簇拥下来到大觉寺客堂。京城寺院的知客大都见多识广,知客从郑元璃身穿紫色官服、佩戴金色鱼袋,迅速判断出来者非同寻常,乃是一位官居三品的朝廷大员。再看看随侍在其身边的那几位鸿胪寺的主簿、录事,平时到寺院总是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架势,眼下却卑躬屈膝,诚惶诚恐,马前鞍后,一脸的巴结。知客因而推断,来人可能就是主管藩属与佛道的鸿胪寺卿!他赶紧从禅凳上站了起来,碎步趋向前来,合十致礼道:“不知大人光临敝寺,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郑元璹微微一笑,大度地说道:“是我不让他们预先通知你们的,怕惊扰了僧众的清修。”

鸿胪寺卿亲自造访,必定有重大事情,所以知客说道:“请大人到会客室稍憩,小僧马上派人去请方丈和尚。”

郑元璹摆摆手,说道:“我并不是专程前来拜访道岳大师的。听说,有一位玄奘法师在贵寺挂单,若是方便,你先去请他前来一见。”

“方便,方便。”不等知客吩咐,早有一位伶俐机敏的小沙弥匆匆而去。P1-3

序言

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只千古而无对”;

中国伟大思想家鲁迅称他为“民族的脊梁”,印度国父尼赫鲁将他列为世界历史上四大伟人之一;

他本来是一个人,中国和印度却都将他当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们把他的顶骨合利与释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

他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他孤身万里,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壮举;他用他那绚丽的生命光华告诉世界,情爱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痴,而信仰的意志同样能令人荡气回肠。

他走过了历史,走进了现代,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他在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险家的象征、佛法的传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不顾官府的禁令和通缉,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人西行十万八千里,历时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经,并穷一生译经l335卷。他足迹遍布五印度,影响远至日本、朝鲜半岛,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西行求法,历尽千难万险。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进;他被劫数次,其中一次险些被强盗当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绝峰,雪崩突来,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艰难险阻,也一次次战胜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国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荣誉、美女的诱惑——他把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绝食的方式以求继续西行。

玄奘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虔诚、勤奋、智慧的玄奘最终在印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成为全印度学识最为渊博的佛学大师。远在公元9世纪,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经发现,在印度许多寺院的壁画上,玄奘已经被描绘成了一个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脚穿草鞋,腾驾在彩云之上。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长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们争相迎接从印度云游归来的唐僧玄奘。

回长安后,玄奘拒绝了宰辅高位的诱惑,潜心译经十九载,手不辍笔直至圆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经译本。这些佛经广泛传布到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为促进佛教在东方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哪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像玄奘一样,升格为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唐僧。唐僧,本来是唐代所有僧人的统称。然而,因了玄奘的光华极为灿烂,如同日光之下不见满天星斗一样,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唐僧指的就是他!玄奘还有另一个称呼——唐三藏。唐三藏,原本是对唐代所有精通经、律、论三藏经典的法师的尊称。而今,唐三藏指的就是他!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玄奘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玄奘留给国人的,远不止那些佛经译本,还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

因此,我力图将玄奘的这种智慧、意志和精神表现出来,将这位已被神化的人物真实地呈献给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一居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13324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2091763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