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香港大沦陷(1941.12-1945.8)
内容
编辑推荐

1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使香港在和平环境里变成了一个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孤岛天堂。

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曾经在《漂洋过海》中写道:“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如票有人想品尝堕落的乐趣,就去香港好了。”然而,一场残酷的战争终于打破了香港的百年迷梦。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香港经历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那三年零八个月,成为香港人噩梦般的集体回忆……

《香港大沦陷(1941.12-1945.8)》是首部全景描述二战香港沦陷史的专著,还原血与火的历史画面,记录日本侵略者的罪恶铁证!作者刘深先生,是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多年从事香港沦陷历史的研究,采访了许多战争期间的当事人,也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并做过许多实地考察。

内容推荐

和平百年是香港的历史宿命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香港战场,从“孤岛天堂”到悲惨沦陷,历经磨难,浴火重生……

《香港大沦陷(1941.12-1945.8)》是首部全景描述二战香港沦陷史的专著,还原血与火的历史画面,记录日本侵略者的罪恶铁证!

1941年,开埠百年的香港遭遇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日军的野蛮侵略和残暴统治导致屠杀、强奸,以及大饥荒带来的人吃人的惨剧。

对于港人来说,那场战争并没有结束,因为慰安妇、军票和劳工索偿等历史后遗症依然令人心痛……

《香港大沦陷(1941.12-1945.8)》作者刘深先生,是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多年从事香港沦陷历史的研究,采访了许多战争期间的当事人,也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并做过许多实地考察,本书可以说是关于香港沦陷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目录

引子

 从远古走来

 历史的端口

 中日恩怨

 战争阴云

上卷 “花开,花开”

第一章 大战在即

 战前

 防御形势

第二章 战事初起

 空袭

第三章 长驱直入

 进攻

 血战碉堡

第四章 半岛陷落

 防线失守

 疯狂的“胜利友”

第五章 隔海炮战

 对峙

 劝降

第六章 港岛交战

 抢滩登陆

 要塞之争

 将军战死

第七章 决死抵抗

 绝地反击

 丘吉尔式的废话

 最后的抵抗

第八章 黑色圣诞

 港督投降

 陈策突围

 拒不投降的勇士

 投降仪式

 铁蹄入城

中卷 黑暗年代

第九章 日治政府

 “以战养战”

 野蛮占领

 强行遣返

第十章 屈辱生活

 流浪儿

第十一章 苦难生涯

 物资匮乏

 人力交通

 卫生与慈善

第十二章 军票血泪

 军用手票

 血泪控诉

第十三章 禽兽之师

 慰安所

 决绝抗暴

第十四章 悲惨世界

 大饥荒

 食人惨剧

 禽兽施暴

下卷 浴火重生

第十五章 日化时代

 奴化教育

 畸形的娱乐

 文化沉沦

第十六章 武装抵抗

 港九独立大队

 敌后斗争

 神枪刘黑仔

第十七章 生死营救

 营救文化精英

 营救美军飞行员

 战俘营

 传奇营救

第十八章 苦尽甘来

 原子弹

 日本投降

 盟军受降

第十九章 恶有恶报

 正义审判

 罪魁酒井隆

 恶魔下场

 绞死“杀人王”

尾声

 最后的清算

 英魂何归

 硝烟散尽

后记

附录

 开战时双方军力对照表

 日治时期历任地方长官列表

 日治时期主要粮食价格指数

 香港人口统计

 香港户数人口调查

 香港沦陷后第一次人口调查统计

 香港善后处理委员会名单

 香港华民代表会名单

 香港华民各界协议会名单

 香港占领地总督部组织名单

 香港占领地区总督部区制

 目治时期香港区域新名

 1942年12月主要慈善团体情况统计

 华民慈善总会补助拨配表

 日治时期香港电台播音时间表

 港九戏院票价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英军在香港设防已久,并且对战争有所预感。

从1939年起,香港开始征召男丁入伍,组成义勇军;1940年起,超过55岁的男丁也被征召,组成休斯兵团。随着战事临近,香港英籍男丁纷纷入伍备战。

根据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英国不能在太平洋范围内部署军事设施,香港设防因此而受到限制。“九一八”事变后,唐宁街十号担心香港的安全受到威胁,在1933年伦敦海军会议中通过决议,废弃《华盛顿海军条约》,从1935年起,香港便开始展开预算高达500万镑的防御计划。

但是,英国政府对于香港防务的态度始终是前后矛盾的,战前,英军陆军司令向丘吉尔首相报告说:“我们一共讨论过三套香港防务标准,将香港防务分为A、B、C三级,作为一个海军基地的防务标准,我们逐渐下降,最后采取的是最低标准,也就是说,仅仅向香港提供支持拖延行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兵力。”

丘吉尔首相说:“香港这个殖民地目前唯一的任务是尽可能长久地拖住日本人,以便使新加坡得到有力增援。”

战事之前,香港共驻守英军和印度籍士兵1万多人。包括刚刚加盟的加拿大部队,一共有六个步兵营,还有成年英籍市民组成的义勇军几千人,少量的海军和更少的空军。

九龙半岛面对中国内地的防线有两条:一条是东起沙头角,经罗湖沿深圳河西至后海湾的边界线。但是这条防线无险可据,驻防军队的任务,只是一旦敌人来袭,即将通往南部的通道炸毁,阻碍敌军前进的脚步。

第二道防线就是“醉酒湾防线”。

这道防线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是英军在九龙半岛修筑的大型防御工事。整个防线由新界西部醉酒湾至东部的西贡区牛尾海,途经城门水库、城门河、沙田海、狮子山、大埔山等地,长约18公里,是港岛最有力的一道外围屏障。

如今的香港人对醉酒湾这个地名已经很陌生了,60年代为了填海,那里成为垃圾倾倒区,所以又称“垃圾湾”,即今天的大窝口、葵盛、葵芳村一带地区。

负责守卫新界和九龙的半岛旅大约5000人,主要由三个营的英军和殖民地印度籍士兵构成。一个苏格兰营防守西段,两个印度营防守中段和东段。

另外一条也是最后的防线,就是港岛防线,由海防工事和岸防大炮构成。

维多利亚港的东西人口,均有多座重炮及16英寸口径钢炮。皇家炮兵团和港一新(香港—新加坡)炮兵团负责封锁维港海面,香港岛的山头上有七十多座机枪碉堡和掩体,渣甸山上有两座机枪碉堡威力巨大。

沿维多利亚港北岸,已经布满铁丝网,上环及青衣对出大海布满铁链,只留下青州硫磺海峡可供船只出入。

防空方面主要集中于港岛,已经划分出防空区域,当时香港没有雷达,每区设有听音器,以此来辨别敌机方向,然后用高射炮向敌机射击。这些区域包括西湾(现称“柴湾”)、黄泥涌峡、南朗山、龙虎山及瀑布湾等。

此外,从1940年底,英军开始配备新式高射炮,并在香港岛及九龙挖掘了60个防空洞。这些防空洞的修筑耗资800万港元,但是工程质量非常低劣,负责工程修建的人后来杳无踪影。

在二战之前,英军从未与日军交战,唯一的交锋只是吃了一个小亏,那就是1937年底,英军停泊在长江的战舰“瓢虫号”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沉。因而,驻港英军司令认为,虽然中国军队抵抗不了日军,但精锐的英军不是那么好惹的。

战前,英军方面乐观地认为:九龙半岛的防线至少可以守半年,整个港岛可以守一年。而日军最初的估计是:最多半年可以拿下整个香港。那么,双方谁的预测更准确一些呢?

令英军始料不及的是,潜伏在香港的日军“第五纵队”,已经刺探了香港英军的兵力及火力配置情报,公开身份为告罗士打大酒店理发师的间谍是日本海军的一个佐级军官,已经绘制了香港岸防炮位的火力点分布图,甚至还有一份英军刚刚在北角举行登陆战演习的情报。  就是这位理发师,平时经常为港督、辅政司、警务处长和汇丰银行主席等港英高级官员理发,这群港英政府高官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身边真正的危险要远远甚于那闪着寒光的剃刀。日军间谍的情报相当精确,包括英军配备的8门9.2英寸大炮和15门6英寸大炮的详细资料,还包括探知昂船洲炮台的炮兵都是些刚刚入伍的义勇军,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

战前刚刚抵达香港一个多月的两个加拿大营,使香港守军的兵力增加到六个营:这两个远道而来的营由临行前刚刚提升为准将的劳森率领,一个属于温尼伯榴弹兵部队,另一个来自加拿大皇家来复枪团,共1975人。然而,他们缺乏战斗经验,又长途跋涉,不熟悉当地情况,也来不及训练,而且没有重武器装备。载运军需物资的船取道澳洲,一时无法抵达。

当时,中共在华南的抗日武装——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曾经表示希望能与英军共同抵抗日军来犯,并提出由港府提供武器弹药,但是,他们被港英政府视为散兵游勇,谈判也不欢而散。

民国政府也曾经提出派兵共同防御香港,但是英国政府担心在香港的统治权受到威胁,也予以拒绝。从内地溃败到香港的部分中国军队已被缴械,并关进了集中营。P16-19

序言

谈到香港历史,有这样一个名词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三年零八个月”,如果你问到一个孩子,恐怕他也会眨眨眼睛向你点点头。

“三年零八个月”,几乎是港人标志性的常识概念。是香港人对历史耿耿于怀吗?是香港人喜欢怀旧吗?是香港人喜欢学究气吗?都不是,因为“三年零八个月”是香港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是香港人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那孤岛岁月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我们无法忘记当年的日本兵在香港任意杀人的残暴,我们无法忘记那大饥荒中人吃人的惨剧,我们无法忘记那最为野蛮的金融和物资掠夺,我们无法忘记圣斯蒂芬学院里的禽兽暴行,也为香港女性拼死抗暴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震撼,这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女性反抗强暴最典型的例证。

那段历史已经烟消云散了吗?香港应该擦掉那段沉痛的历史记忆吗?回答是决然否定的。

尽管日本汽车会在香港的大街上跑,尽管日本电器会在年轻人的新房中摆设着,尽管日本歌星在香港有着不少粉丝,但是,请不要忘记,汇丰银行门口的铜狮身上还有当年日军留下的弹孔,那些悲惨的劳工和慰安妇,那些持有大量废弃军票的老人在垂暮之年依然抱着死不暝目的决心。

日本人曾经声称要和中国打百年战争,事实上,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战争历史已经有1300多年。李鸿章曾断言:日本“诚为中国永远大患”,因此,中国今天依然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千古未有之变局”——中日之战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在此之前,日本人还只敢打打朝鲜半岛的主意,从公元4世纪到6世纪,几次攻打朝鲜半岛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659年,日本人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进攻朝鲜半岛,唐朝政府出兵援助朝鲜半岛上的盟国新罗,对抗日本和它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盟国百济和高句丽。那一年,百济进攻新罗,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配合新罗5万精兵击溃百济。

公元633年8月,日本出兵万余人援助百济。唐、新罗水军与百济和日本援军于白江口激战,经四个回合,日、百联军大败,百济国从此灭亡。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人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撼动唐王朝,于是开始卧薪尝胆,不断派出遣唐使,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其目的依然是有朝一日征服中国。从公元7世纪白江口之战到19世纪的甲午海战,日本终于熬到千年等一回的报仇雪恨之日。

公元1274年和1281年,元代的蒙古政权组成汉人、蒙古人、女真和朝鲜联军10万之众,两度出兵,分两路从中国南方和朝鲜对日本本土发起进攻,其中汉人是主力军,lO万大军中占了8万。海洋毕竟不是草原,只擅骑射,不习水性的联军由于海洋浩瀚船力所限落败而归,这是中国人唯一一次远征日本。

16世纪末叶,日军先后于公元1591年和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或“万历三大征”。应朝鲜国王请求,明万历皇帝两度派兵援朝,前后历时七年,最多时出兵50万人,与朝鲜军队联手将日军击败,但明王朝为此付出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占台湾岛,起因是1871年11月,琉球渔民69人因遇飓风漂流到台湾南部,其中有54个人为台湾“生番”(高山族人)所杀,琉球国王为此向日本求救。

1874年4月,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以“台湾事务都督”身份,率兵3600人,乘三艘军舰、五艘轮船征讨台湾。日军在台湾登陆之后,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福建水师和湘军5000人入台,李鸿章又抽调淮军精锐枪队6500人增援。

事实上,双方当时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最终清政府给日本5万两白银,日本人拿了钱撤兵。正是这件事,使李鸿章深感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并在日本撤兵之后致函总理衙门,发出了日本“诚为中国永远大患”的沉重预警,提出尽快强大水师,以抵御日本来犯。

然而,仅仅20年后,李鸿章一语成谶,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日中关系的历史。

1894年,因为朝鲜内乱,中国和日本军队相继在朝鲜登陆,并很快相互接火,接着是甲午海战的中国水师惨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使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外加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

1900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赔偿4.5亿两白银,即庚子赔款,中国人均摊一两,其中日本拿到其中的7.73%,为3000多万两,加上甲午战争的赔款,日本短短几年内从中国大捞的不义之财已达天文数字。

1904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在中国辽东地区开战,清政府居然划出交战区宣布“局外中立”,自此,日本人染指中国东北。后来,1931年的“九一八”,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已是众所周知。

除了以上所述中日千年战事之外,日本自元末明初时起就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即史上所称的“倭寇”。从14世纪开始,日本浪人、武士和海盗与中国奸商、海盗、流氓、土豪劣绅乃至贪官污吏勾结而甚为猖獗。明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在浙江台州桃渚村杀人放火,把婴儿拴在竿上用开水浇,令人发指。倭寇横行时竟然一次纠集上百艘战船,兵分几路。

平倭大将戚继光曾经让倭寇闻风丧胆,但是,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无奈封建王朝夕阳西下,倭寇不是戚继光一个人能杀得完的。

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慈禧太后下诏,将钓鱼台岛赏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做采药用地,如今采药和钓鱼都不靠谱了,这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已经成为中日之间新的矛盾焦点。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日本政府依然在推行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日本政要依然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依然推行钓鱼岛“国有化”的方针,日本军方依然拦截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执行公务的中国海监飞机和船只。这一切,依然在刺痛中国人的心。

钓鱼岛是它所在的列岛群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才不过4平方公里多一点,岛上基岩裸露,淡水稀缺,向来无人居住。为一个荒凉小岛大动干戈,其背后显然别有用意。因而,“中日不再战”,“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一厢情愿的。

香港战争史,是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日军留下的种种暴行,就发生在如今人们熟悉的港九街市上。但是,关于那场战争,至今没有一本全景记录的史书,资料和有关书籍的记载也比较零散,本书作者刘深先生,是一位资深记者和作家,多年从事香港沦陷历史的研究,采访了许多战争期间的当事人,也查阅了很多历史文献,并做过许多实地考察,本书可以说是关于香港沦陷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今日之香港在祖国的怀抱里日益繁荣,今日之中国在世界上日益强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住历史,会让我们反思战争,珍惜和平。

中国人民历来是爱好和平的,但是,我们并不惧怕任何挑战。从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欺侮,中国人民曾经是战争的受害者,因此更加珍惜和平,我们不会忘记历史。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正是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李先启

2013年元月

后记

在神秘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时间节点是耐人寻味的。

今年是香港沦陷72周年,而72年前的1941年,则是香港开埠百年,所谓开埠百年,这只是一种比较中性的、体面的说法,更严谨地说,那是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100周年,那是香港的第一次沦陷。

所谓“沦陷”,是指国土遭到异族的入侵与统治,尽管这样的统治可以是残暴的,也可以是温和的。然而,相信殖民者对于其所奴役的人充满友善和尊重,这是天方夜谭。即便如此,英国式的沦陷与日本式的沦陷是绝对不能相提并论的,尽管他们的目的也许是相似的,但是,他们的手段和良知是具有天壤之别的。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民族情感来说,确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视亡国奴为奇耻大辱,有人实实在在地相信有奶就是娘。

但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斗转星移,此消彼长,中国政府终于在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的主权,从此,香港结束了100多年流浪的历史。为此,我为纪录片《香港大沦陷》写下了两首歌曲的歌词,就是香港从1841年至1997年沧桑变迁的写照:

主题曲《重光》

百年繁胜一梦销,

悲语伶仃是孤岛;

东洋厉鬼狰狞日,

刀光血痕泪如涛。

岁月重光终有时,

旧恨新仇何当报;

纵使江山人心在,

历史无处可逍遥。

片尾曲《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红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别硬币

回望九七,回望紫荆花开的信息

鸦片烟的灰烬已经飘散

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依旧新鲜

九十九个七月一日

那张日历痛痛快快地撕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马照跑舞照跳就是担心四大天王有点老

选港姐买彩票就是害怕海边鲨鱼又骚扰

卡拉OK生猛海鲜样样都需要  气温血压恒生指数有低也有高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别忘了道光年间洋枪和洋炮

别忘了殖民者锈迹斑斑的锚

要记住最后一个港督离去的背影

要记住历史课本《南京条约》有几条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红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别硬币

回望九七,回望紫荆花开的信息

我不想就两个殖民地的情景再多说什么了,纵使不会有多少港人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比较两次沦陷的异同。总之,在写完本书之后,我有如释重负之感,仿佛终于翻完了不忍卒读的历史的最后一页,将它丢在一边,发誓再也不去碰它。

我研究二战期间的香港沦陷史已经有六年时间,这项研究的起因十分偶然。2007年,我为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刘华胜先生写传记,不小心接触到了那段历史。

之所以说到不小心,是因为当时完全不知道接触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将会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转眼,我为当年的抗日小鬼刘华胜老先生撰写的传记《百年情义恩泽录》已经在香港出版五年了,老人家童年在香港的悲惨生活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乞讨过,偷窃过,饥饿的经历使他至今依然对于米饭怀有复杂的情感。

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刘老先生回忆起当年香港的官涌街,就是专门卖潲水饭的地方,那个时候,连潲水饭也分三六九等;他还回忆道:“当年油麻地一带天天有收尸车流动收起饿殍,饿死的人身体都是软绵绵的,收尸人一个抓住尸体的双肩,一个抓住双脚,那身体软软地往下沉,两人合力一悠,就将软软的尸体抛上了木板做的手推车……”

因而,当刘华胜逃出那个人间地狱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日游击队,成为在日寇大本营里出没自如的小小情报员……那段历史不仅仅属于他个人的回忆,更加属于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从这本书出发,进而到香港沦陷的全部历史,我走过的这条历史线路看来是充满逻辑性和必然性的。  我本来是文学和新闻专业出身,对于历史研究向来是望而生畏的,因为我深深知道,历史不是乱写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写的。

记得刚刚开始研究香港沦陷史的时候,我是从网上搜索开始的,其结果是关键词的条目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重复而且简略。

香港律师兼历史文化学者关礼雄先生所著的《日占时期的香港》,是一本史料极为丰富的书,关先生也曾经是港人对日诉讼团的律师,他曾经在自己的律师楼里接受过我的采访。

2007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香港史》也是我受益匪浅的一本史学专著,尽管书中谈及香港沦陷历史的篇幅并不长,却非常之精辟和扼要。我相信,这些精练的文字背后,是英国历史学家弗兰克·韦尔什先生所研究的丰富史籍,比如,他在注释中说道:关于日军进攻和占领香港的历史,最佳著作是安德葛(Endacott and Birch)所著的《香港之蚀》(Hongkong Eclipse)。

然而,我对于这本《香港史》的两位中文译者却不敢恭维,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冒犯他们的英文水平和史学功底,而是确确实实发现了书中一些明显的翻译错误。

有些人名的翻译错误似乎是不能以“音译”来推脱的,比如当代香港企业家胡应湘,即便是香港沦陷时期的国军海军中将陈策先生,也绝对不能随便翻译成“陈泽”的,因为传奇的“独脚将军”陈策先生在香港沦陷和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哪怕是随便上网搜索一下,也决不会有译名上的失误。

在这里大挑两位译者的毛病,我的用意绝非文人相轻,而是担心这样明显的失误是否会掩盖一些我看不到的翻译错误,那将会对本书的参考和引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我担心两位译者将弗兰克·韦尔什先生推崇的《香港之蚀》的两位作者错译成一个人,我至今还怀疑那本书是Endacott和Birch两个人所著。

挑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非常重视那本《香港之蚀》,我到处寻找该书的中译本,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从已经做出的搜索努力来看,这本书应该至今还没有中译本,因为我无论是在网上,还是香港的图书馆里都没有见到它的中译本。而该书的英文原版我却见到了踪影,是在香港一个博物馆的商品橱窗里。

那是一本很厚也很贵的书,我犹豫再三却没有买,主要原因倒不仅仅是因为价格昂贵,最主要的是我的英文水平太差,无法阅读它。况且,我当时偷偷地想过,反正我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随时都是可以买的。

由此,我真心希望有人会翻译这本“Hongkong Eclipse”。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许就是我无地自容的一天,因为我在没有读到这本书的时候,竟然就敢于下笔写香港沦陷的历史了。我相信,那本书的作者一定查阅了香港甚至日本和英国本土,可能还有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档案馆里的第一手资料。

即便是在本书即将付梓的今天,我依然面对着“Hongkong Eclipse”这个名字诚惶诚恐。我曾经这样傻傻地想过,假如能够有它的电子版也好,我可以借助翻译器大略地读读,那样也许消除我的很多研究中的失误。

虽然历史已经远去,很多第一手资料和当事人都已经远去,但我依然坚信史学是严谨的;虽然史书和躺在博物馆里、图书馆的数据已经泛黄和残缺不全,我依然坚信史学是有生命的,香港沦陷的历史尤其使我相信这些想法。

即便我的研究过于匆匆忙忙,而且非常缺乏专业水平,但是,我相信香港历史那些黑暗的岁月依然在本书中顽强地传达出来。追忆历史,悲伤满怀;以史为鉴,慨当以慷!

本书的出版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这就是作为一部同名纪录片甚至一部战争史诗故事片的蓝本,将我收集的那些当年的图片和影像搬上银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可以作为影片的文字版。

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影像的力量,就如同相信历史的力量。

本书付印前夕,当年的抗日红小鬼刘华胜老人于2013年4月11日与世长辞,他没能看到本书的出版,谨此致以最沉痛的哀悼!

诚挚地感谢资深教育家李先启先生为本书作序,诚挚地感谢我的老同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温红彦和中国日报网副总经理孙兵给予的大力支持。  诚挚地感谢苏润菁小姐,她是我若干年中多本著作最忠实的助手,她所付出的努力已经无以言表。

感谢柳丝思小姐、徐琳慧小姐、邰谦先生、刘越龙先生、刘畅先生、李小水先生在整理图片和影像资料中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的很多资料文献,包括“日寇志”等诸多网页,已经尽可能地罗列在参考文献中,然而,这一定是挂一漏万,在此向所有的资料提供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刘深

2013年5月于深圳上梅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香港大沦陷(1941.12-1945.8)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8316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3103421
中图分类号 K296.5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