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新大学的崛起
内容
编辑推荐

柳友荣编著的这本《中国新大学的崛起》采用了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该书比较了英国的新大学、美国的州立大学、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陆续办起的一批新生“大学”,以及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这些中国“新大学”,并对120所中国“新大学”展开实证调查研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分析研究,该书有说服力地说明,中国“新大学”需要在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完成华丽转身,寻求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推荐

柳友荣编著的这本《中国新大学的崛起》围绕“新大学”如何界定、“新大学”产生和崛起的原因、“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发展良好的“新大学”所具备的特征等问题,从与英国新大学及美国赠地学院的比较,对合肥学院、行知联盟的个案分析,以及对120所“新大学”的调查研究中探讨中国“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战略框架。《中国新大学的崛起》认为,中国“新大学”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先天具有在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排异反应”;“新大学”区别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根本所在是改变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必须高度重视“双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定位地方化、培养目标应用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组织模块化等等,是“新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包括宏观战略、中观方略、微观策略三个层面。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15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17

一、本科//17

二、新建本科院校//18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20

四、“新大学”//21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2

一、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状况//23

二、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综述//27

 第四节 研究设计及创新点//34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4

二、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创新点//37

第二章 “新大学”发展的基础理论//4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析解//41

一、“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脉络//42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恩想渊薮//43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诠释//46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阐释//50

一、大众化理论框架//52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53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论//55

第三章 “新大学”的产生//59

 第一节 “新大学”的崛起//59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62

二、中国的“新大学”//67

 第二节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演进//72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产生//72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关延伸概念的讨论//74

 第三节 “新大学”的成长轨迹//77

一、中国“新大学”的初级阶段//77

二、中国“新大学”的困境//81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国际经验//84

 第一节 英国的“新大学运动”//84

一、英国“新大学运动”的产生//84

二、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兴起//88

三、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发展//91

四、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启示//93

 第二节 美国的州立大学//95

一、美国州立大学的产生//95

二、美国州立大学的兴起//99

三、美国州立大学的发展//101

四、美国州立大学的启示//102

第五章 “新大学”个案研究//106

 第一节 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106

一、合肥学院概况//107

二、合肥学院的发展//108

三、合肥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113

四、合肥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启示//116

 第二节 行知联盟//119

一、国内外的典型高校联盟//119

二、行知联盟——安徽省“新大学”联盟//125

三、行知联盟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128

四、行知联盟的纵深推进//130

第六章 “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132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与检验//132

一、研究目的//132

二、研究方法//133

三、研究步骤//134

 第二节 问卷实测与结果分析//139

一、“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特点分析//140

二、“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142

三、“新大学”的差异状况分析//147

第七章 发展良好的“新大学”实证分析//164

 第一节 发展良好的“新大学”的特点//164

一、发展良好的“新大学”//164

二、“新大学”发展状况分类//164

三、发展良好的“新大学”的总体特点//165

四、发展良好的“新大学”的相关因素//167

 第二节 不同发展水平“新大学”的比较//169

一、发展水平比较//169

二、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174

第八章 影响“新大学”发展的因素分析//186

 第一节 影响“新大学”发展的内部因素//186

一、办学状态//187

二、办学规模结构//191

 第二节 影响“新大学”发展的外部因素//193

一、经济环境//193

二、区域关系//194

第九章 “新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196

 第一节 “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196

一、“新大学”的发展环境//197

二、“三层递进”的“新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201

三、“战略联盟”是“新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204

四、“新大学”发展的中观方略//204

 第二节 微观策略之社会支持//210

一、高等教育系统的支持//211

二、学校环境系统的支持//213

 第三节 微观策略之办学理念//216

一、办学理念——科学定位//216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19

三、学科与专业建设——服务区域//222

 第四节 微观策略之基础保障//223

一、办学条件——发展的瓶颈//224

二、师资队伍——发展的关键//226

三、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的保障//227

参考文献//231

附录//241

一、行知章程//241

二、行知宣言//243

三、访谈提纲//245

四、“新大学”办学状况调查表//246

后记//25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新大学的崛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友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7557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3084308
中图分类号 G649.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