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台湾女子关于两岸最真挚的情感解读,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人民的心声。

大陆与台湾的联通,原本就不是一个海峡的距离,而是你,和另一颗心的距离。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亲笔题写书名并作序。

封新城(《新周刊》主编)、鄢烈山(《南方周末》评论员)、邹明(凤凰网总编辑)、师永刚 (《凤凰周刊》主编)、邱毅(台湾“立法委员”)等倾情推荐。

凤凰网、《新周刊》《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等上百家媒体强力推荐,轰动两岸!

随书附赠“台湾印象”精美画册。

内容推荐

台湾,在地图上遥远,书里很近;在影像间熟悉,却始终更像个传说。她明明白白存在,又清清楚楚地不同。她与大陆就像一个原点的两条射线,已在渐行渐远的轨道中走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失却相同乳汁的同胞,还能否仅靠着血脉的连接亲切如初?剥除了好奇和想当然的猜测,我们究竟用过多少心力和情感,去贴近她的心跳呢?

《从台北到北京》会带你走进台湾,更会带你走近台湾人——在此你几乎可以触摸到一个台湾女子梦的蒙太奇。她穿越过现代的北京和前世的北平,在陌生和出离中惊醒过,在残酷与伤害中破灭过,又在友善与希望间涅槃,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或许当你意识到所谓“不可分割”不只是生硬的口号,更是两岸人心灵相通后的柔软与坚定时,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情怀吧。大陆与台湾的联通,原本就不是一个海峡的距离,而是你,和另一颗心的距离。

目录

推荐序:妙笔轻解万千结(宋楚瑜)

自序: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

第一章:来自台湾的前世格格

 1.从小到大的“北京梦”

 2.终于踏上“寻梦之旅”

 3.恋上平安大街

 4.饮食上的北京标记

 5.“年轻人的未来在大陆”

 6.“失根的一代”

第二章:温家宝总理与我

 1.“两会”经历的第一次

 2.最是难忘那一刻

 3.因为“两会”成为焦点

 4.两岸迥异的新闻状态

第三章:作为两岸交流的“中间人”

 1.有朋自大陆来,不亦说乎

 2.傍晚七点一起倒垃圾

 3.谦卑,彼此交流的第一步我手写我心

第四章:北京是个大农村

 1.“你台湾来的,你不懂”

 2.北京是个农村城市

 3.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4.身边小事不可漠视

 5.生活焦虑、情感茫然

 6.为什么台湾人比较幸福?

第五章 无所不在的统一情怀

 1.对待统一像“逼婚”

 2.被“误读”的台湾民意

 3.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4.彼此需要谦卑与宽容

第六章:与大陆网友的虚拟交流

 1.先了解彼此,再互相影响

 2.神奇的蓝血病

 3.有了不同的眼睛,才有不同的世界

 4.我在大陆的网络生涯

 5.天涯若比邻,只因微博有你

 6.微博,只是一场游戏

 7.今天,让我们互道珍重

 8.出埃及记

第七章:马英九对话大陆网民

 1. 辛苦创建“台湾博客专栏”

 2.提问马英九

 2.《海角七号》告诉了我们什么

 3.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4.台湾人都想做农民

 5.在大陆采访台湾大佬

第八章:千山万水处处情

 1.胡同台妹的红色之旅

 2.游山玩水就像对答案

 3.谈不谈政治是一种自由

附录:粉丝眼中的胡同台妹

试读章节

【走过大陆神州的许多山山水水,我承载的不只是我自己的情感。每走一步都是我最深刻且单纯的诚意。如果说一个台湾女子在这中间想要创造什么“意义”?我想,我以身作则地试图跨越时间、空间、思想与追求的藩篱,在这千山万水中、在这芸芸众生中,我自己就是一个实验品。我走过,所以我知道、我感受着,中国的山水壮阔,面积广大,兼容并蓄应是两岸之间彼此融合、交流最关键的心胸!】

1.胡同台妹的红色之旅

红色旅游,想当然耳,台湾没有这种概念。而我刚到大陆的那几年刚好是红色旅游最为蓬勃发展的时候。

当时我觉得,大陆这个地方怎么什么都是“红色”的,连个旅游都要与红色有关。不过后来我才知道,红色旅游指的是跟共产党有关的地点,并非所有的旅游都是红色的。

其实按照心理学来说,图形比文字更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颜色属于图形,所以在台湾各党派阵营也是用颜色区分,比如,蓝色、绿色、黄色、橘色都是各政党的代表色,所以对台湾人而言,共产党就是红色的。

然而对于红色旅游景点我大概唯一知道的就是延安了。因为历史课本里提过毛泽东先生曾在这里徐图再起。其他什么遵义、韶山乃至井冈山我都没听过,当然这也跟我不大注意国共时期的历史有关。在我心里总觉得那段时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对错恐怕都已经不是很有意义。因为我觉得亲近如我的父母,乃至他们的同僚友人,无论孰是孰非,都是亲身经历且用了大半生的生命去承受,甚至老成凋零,无论真相为何,对他们而言,都已换不回逝去的生命与岁月,因此,我不大喜欢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这可能是我的心情使然。

因缘际会,第一次到湖南就去了韶山,那是2009年的夏末,天气异常炎热。对于湖南我的印象就是,马英九与宋楚瑜两位先生是湖南人,还有我老爸爱吃湖南腊肉,再就是湖南湘军,以及刚到大陆来常看的湖南卫视。

到了韶山,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很干净、很宁静的小城市,非常淳朴。因为到达时已经接近黄昏,毛泽东先生的故居已经关闭,从外面看起来仍是非常古朴的农宅。四面八方涌来的是许多背着孩子的女性,她们兜售着价格仅仅十块人民币的纪念商品。而据她们说,印象中不曾有过台湾人到访。

接着我们一行人去了毛先生的铜像前,有许多的花束花圈堆放,我看到了一个让我颇为吃惊的场景。我一直以为,崇拜毛先生的应该大多为中年以上的人,就如同台湾的年轻人对蒋介石已经不了解不关心,但我看到的场景是,约莫20岁左右的几个年轻男女,双手合十,甚至有个女孩是跪在地上,仰望铜像,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着。

在台湾,这种景象只存在于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是有些老兵或是1949年到台湾的那些遗老才会有的举动!

韶山,根据统计数字,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到访,但因为不收门票,而且距离湘潭很近,旅行团到此大多只是让团员们向铜像致意后,就带往湘潭,在此创造的消费非常少。我因为正从事文创,想要把台湾一些好的人才与经验引进大陆,因此,就请我的合伙人唐圣瀚先生就毛先生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旅游文创商品的设计。

在台湾,这几十年的社会制度与环境变迁,两蒋已经不像过去那般受到尊崇。全台各地纷纷撤除蒋介石先生的铜像,甚至有铜像该送往何处的烦恼,当时全部的铜像都送到了桃园慈湖的陵寝所在地,而形成了一个铜像公园。而且,两蒋陵寝、中正纪念堂越来越式微。

不过,当两蒋的文创商品开始兴起,竟然又开始吸引年轻人甚至是家庭游客的关注,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种以Q版蒋介石为外包装的棉花糖,一面市就销售一空,而慈湖甚至还销售一对蒋先生与毛先生握手的Q版玩偶,颇受观光客的喜爱,也就是说,当脱下威权的外衣,因着设计师们的创意,赋予了两蒋另一种形象,而创造了新的价值,因此就此思考,我大胆地想,这样的创意在大陆是否也可以创造一股文创潮流。

序言

妙笔轻解万千结

2005年我首次访问大陆,提了个“解”字,引起不少回响。

我的说法是:两岸不只要三通,更要心灵相通。只有当两岸双方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消除“误解”、产生“谅解”,再找出方法“化解”,进而产生可长可久的“和解”。

两岸间的误解怎么产生的?百年来的分隔,敌对时期的恶意宣传,不同制度、发展道路形成的观念与历史经验……累积成了各自特有的次文化,从语汇到观念、习惯,都有了一些差异。

我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北京,有人问我感觉如何?我脱口说道:“各项安排都很周到,让我很窝心!”听说国台办的人马上紧张起来,通过各种渠道问我为什么感到“窝心”?搞了半天才知道,在台湾,“窝心”的意思是感到心里很温暖,很舒服;在大陆却代表“窝囊”、“憋扭”、“不舒服”的意思。

两岸的差异还不止此,有次凤凰网的领导刘爽先生来台,本书作者宫铃小姐也在座,我问刘爽先生对台湾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说:“静!”他觉得台湾人很安静、很自动,不用人家叫,自己会去排队,会把自己工作做好,没有大呼小叫,一切都自动完成。

他觉得,这就是“文明”,就是人民素质的表现。

我同意。我补了一句:“这是一种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并不纯在于孔孟四书或历史典章,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对于日常事物的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价值。人们在一起生活久了,自然会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规矩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种文化。

一如上海人会穿睡衣上菜市场买菜,北京人会一大早去公园溜鸟,每个地方都会因其生活环境而形成特有的次文化,台湾也是一样。这些次文化不是坏事,反而创造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特有的风格,成为它魅力的来源。

所以,两岸文化的差异不需要抹平,而是需要理解,理解后才会互相欣赏,沟通无碍,才能互补所长而益发亲近。

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地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做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如果多点人能看看这本书里的故事,阿六仔(台语称大陆人)与呆胞(大陆人称台胞)间,也许就能多点谅解,少点敌意,让许多争议化于无形,更多合作由此展开,此方为中华民族之幸。

我常说希望大陆同胞在说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土地”之后,能够再多加一句“台湾人更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骨肉同胞”,因为我相信大陆同胞关心爱护的不仅仅是台湾这片土地,更是宝岛上的“人”。

从台北到北京,真正的距离不在地理,而在心理。如果能让双方多些互动,多点理解,天涯咫尺,遥相呼应,求同存异,有无互通,民族的融合,亦不远矣!

宋楚瑜

书评(媒体评论)

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的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方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做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台湾亲民党主席 宋楚瑜

“胡同台妹”宫铃以其媒体人敏锐的观察,加上多年在大陆工作与生活的经验,以其女性的细腻与多情,将许多生活周遭的小故事对比了两岸的不同思维,不但有趣,更能平易近人地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两岸的未来势必会更加往来热络,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彼此的思维模式,进而彼此理解体谅,这是一本真正促进两岸交流的好书!

——台湾“立法委员” 邱毅

“这是一本关于距离的书——不是从台北到北京,而是从北平到北京。这是一本关于梦境的书——梦里是北平,醒来是台北,或者北京。胡同台妹的书让我心酸——她寻访大陆时总是与梦境衔接不上,而我站在台北街头时却感慨中国原来在这里。”

——《新周刊》主编 封新城

“胡同台妹”是我们大陆人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看,对同一件事,对同一片景,不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她,如何思维、如何评论,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如果两岸读者如作者所愿“彼此都能以一种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对方,更重要的是‘看自己’”,将有益于台海两岸官民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共享现世太平,共铸现代文明。

——《南方周末》著名评论员 鄢烈山 一部双城记,台北北京都是情。一个台湾女子,游走两岸,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似真似梦。多年来,我们都曾以为,黑头发黄皮肤的子孙,交流无障碍,可是当她深入大陆普通人的生活,却发现心里的隔阂已使两岸大不同。大江、大海依旧,容颜未改,祈愿心的距离不会因此疏远。读完此书,你会感到一颗暖暖的台湾女子的心。

——凤凰网总编辑 邹明

知道才能开始了解,谦卑才会真正关怀。这本书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女性,从真实面道出许多我们不自觉的动作,以善意为出发点进行解读,希望促成两岸人民美好的相互了解与关怀。我想,唯有“知道”彼此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让彼此跨越藩篱,成为名符其实的手足同胞!这是一本两岸之间真正以民间为起点的书,值得在两岸目前的新局中,让我们更能了解彼此的读物!

——《凤凰周刊》主编 师永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宫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802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