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在列宁格勒
内容
试读章节

请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是在西班牙天窗厅。三个天窗厅是为展出那些大幅油画藏品而设计的。请看上面。高大的穹顶和饰带就像一个结婚蛋糕,装饰着精致的图案、金线。光线照射在浅黄色的镶木地板上,墙按照原先墙布的色调漆成丹红色。精致的花瓶、立式枝形大烛台以及用俄罗斯镶嵌工艺制作的半宝石桌子装点着每一个天窗厅。

我们的左边,这儿,是一张铺着白色厚桌布的桌子。三个西班牙农夫在吃午饭。中间那人举着酒瓶请我们喝酒。他们显然自得其乐。午饭很简单——一碟沙丁鱼、一个石榴、一条面包——可也足够了。是一整条面包,还是白面包,不是列宁格勒被围困时期的那种面包,薄得像木片似的。

博物馆里的其他住户每天只有三小块面包的配给,大小、颜色都跟鹅卵石差不多。有时是冻僵的土豆,是从城边的花园里挖出来的。围城之前,奥伯利馆长下令用大量亚麻籽油涂抹博物馆的墙面。我们用亚麻籽油炸土豆片。后来,土豆和亚麻籽油都没了,我们就用粘画框的胶水做成糊冻吃。

右边那人,朝我们跷着大拇指的,或许是画家本人,迪戈.罗德里格斯.德.西尔瓦·伊·委拉斯开兹。这幅画属于他早期的塞维利亚时期,是一种叫做“小酒馆场景”的画。

就好像进人了一个二维世界,也许是进入了一册书,她只存在于某一页上。书页翻过,前一页上所有的一切都从视野消失。

玛丽娜发现自己站在厨房水槽前,手里的平底锅装满了水。可她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是要刷锅,还是刚装满水?真让人困惑。有时她得费尽心思把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拼凑起来:桌台上一罐打开的福尔杰斯咖啡,一盒鸡蛋,隐隐的烧烤香味。早饭吃过没有?她不记得了。嗯,觉得饿,还是饱?是饿,她想。泡沫蛋盒里那五个白生生的鸡蛋简直就是一种奇迹。她的舌尖几乎能感受到蛋黄的丝柔。得了,她对自己说,吃吧。

丈夫迪米特利端着用过的早饭碗碟走进厨房时,她又在煮鸡蛋了。

“你在干什么呢?”他问道。

她看到他手里的碗碟,一只碗上还有蛋黄干了的痕迹,说明自己已经吃过了,说不定吃了还不到十分钟呢。

“我还饿。”其实饥饿感已经消失了,可她还是这么说。

迪米特利放下碗碟,从她手里接过锅,也放在桌台上。他干燥的嘴唇轻轻吻了吻她的后颈,把她带出了厨房。

“婚礼,”他提醒她说,“咱们得换衣服了。艾莉娜从酒店打电话来说她已经出来了。”

“艾莉娜来了?”

“她昨天半夜到的,还记得吗?”

玛丽娜不记得见过女儿,她确信这事自己不会忘记。

“她人呢?”

“她在机场过的夜。航班晚点了。”

“她是来参加婚礼的?”

“对。”

周末有场婚礼,可她想不起来新人是谁。迪米特利说她见过新人,他的话她自然信,可是……

“哎,是谁结婚啊?”她问道。  “是凯蒂,安德烈的闺女,嫁给库帕。”

凯蒂是她的孙女,可库帕又是谁呢?好像她应该知道这个名字。

“咱们圣诞节见过他,”迪米特利说,“几个星期前在安德烈和诺琳的家里也见过。他个子高高的。”他等待着某种回忆起来的迹象,可一点也没有,“那天你穿着那条有花的蓝裙子,晚饭吃的是大麻哈鱼。”他提示道。

还是想不起来。她看到他眼中掠过一道绝望的神情。有时正是这种眼神向她暗示,她又忘事儿了。她从衣服开始回想。蓝色的,一条蓝底花裙。来了,裙子在她脑海中闪现。是在佩尼百货公司买的。

“是褶裥领的。”她得意地说。

“什么?”他蹙起了眉头。

“那条连衣裙,还有一串串的丁香花。”她想起了衣料的确切色调,是跟蓝衣女郎穿的那条裙子同样鲜艳的蛋青蓝。

托马斯·庚斯博罗。疏散时那幅画就是她捆扎的。她记得自己帮着把画取出烫金画框,再从绷架上卸下。

侵蚀她脑力的东西只除去了近期的记忆,那些尚未纯熟的瞬间。遥远的陈年往事都存留着,保存完好。六十多年前列宁格勒的一个个瞬间重新浮现,生动、完整,而且盘桓不去。

在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他们正在油画馆打包捆扎。午夜已过,但天色还挺亮,不开灯也看得清。是一九四一年六月底,在这朔北之地,太阳几乎一直悬在地平线上。Belye nochi,这叫做白夜。她累得都没感觉了,两眼被锯木屑和棉花刺得发痒。衣服多日没换了,人多日没睡了。要干的活儿太多了。每过十八或二十小时,她就溜到隔壁房间,在行军床上稍稍躺一会儿。这不能算是睡觉,更像是时而消失一会儿,就像个关闭的开关。过了个把小时,开关又神秘地开启,她就像机器人似的从行军床上起身,回去干活儿。

门窗全都敞开着,好亮堂些,可还是非常闷热。飞机嗡嗡在响,可她听到上面飞机飞过时,都感觉不到害怕了。才几个昼夜,飞机就已经成为怪诞梦境的一部分,既真实又虚幻。

星期天上午,德国人不宣而战。谁也没料到这事,看来就连斯大林也没有。谁也没料到,只有奥伯利馆长除外。不然怎么解释电台刚传来德国人进攻的消息,就有了周密的疏散计划?计划单上,每一幅画,每一件雕塑,博物馆收藏的几乎每一件藏品,都编了号,根据大小分门别类。更令人惊讶的是,木架和木箱从地下室取了出来,盖子上都已做了相应的编号。长达数千米的包装纸,堆成山的棉花和锯木屑,为油画准备的卷轴,所有这些一下子都冒了出来,就跟预先准备好似的。P1-5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它包含了爱、生存,以及在极度惨境下想象力所拥有的能量。优雅、充满诗意,是那种你希望能独自欣赏,但却忍不住跟人分享的少有之作。

——伊莎贝尔·阿连德(著名作家,著有《幽灵之家》《阿芙洛狄忒》等)

后记

圣彼得堡,美丽如童话,浪漫如情歌,辉煌如史诗。彼得大帝的理念与欧洲出类拔萃的建筑师的构想筑就了这座帝国京城无与伦比的美丽。春天,遍及全城的天然河流与运河碧水粼粼;冬天,冰雪将这座雪国巴比伦装扮得晶莹剔透。每年五月到八月,圣彼得堡成为真正的不夜城——白夜时分,蔚蓝的天空中北极光奇异瑰丽,年轻人柔情依依,富丽奢华的宫殿与精美典雅的教堂给整座城市带来一派壮丽辉煌。涅瓦河哺育了灿烂辉煌的俄罗斯文化,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亚历山大·勃洛克、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些响亮的名字如同一座座丰碑,给这座艺术之城带来无上的荣耀。

然而,曾几何时,人类历史上一幕惨烈的悲剧在这座城市上演。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纳粹德国入侵苏维埃。同年九月二十九日,来自希特勒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写道:

“……元首已决定将圣彼得堡城从地球表面抹去。我们无意保留城内哪怕部分居民的生命。

“……建议严密封锁该城,用各种口径的大炮炮轰,长期进行空袭,直至将其夷为平地……”

从一九四一年九月八日到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圣彼得堡——当时的列宁格勒——被德国人围困了整整二十九个月。德军对该城狂轰滥炸,共发射了约十五万发炮弹,空投了约十万枚炸弹。三年间,该城的三百多万居民中有一百二十万死于轰炸、饥饿、疾病。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那个阴沉残忍的冬天,城内绝大多数的食品储备毁于德军的炮火,仅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就有约五万三千居民死于饥馑。城内饿殍处处,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瓦砾堆,美轮美奂的宫殿之城成为一座空寂的鬼城。

战争,俄罗斯的冰雪如天然屏障,拿破仑无法跨越,希特勒也同样无法跨越——这样的比喻口斤起来固然充满浪漫的英雄色彩,但战争本身却充满了血腥。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这是一种残酷,一种充满悲壮的残酷,这种残酷因其强烈的冲突而具有可观性、刺激性,于是有《拯救大兵雷恩》,于是有《兄弟连》,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提供有关战争的二手甚或三手信息。而《列宁格勒的圣母像》的作者向我们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残酷,那个严酷肃杀的冬天,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城弥漫着一种因其平淡、无声而更凄厉、更惨绝人寰的残酷,一种围城内一筹莫展、听任命运摆布的残酷。这种残酷太琐碎、太细小,又太沉重、太折磨人。生命在冰雪与饥饿中委顿:阒无声息地消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死亡会激起幸存者的热血,战死沙场是一种壮烈,一种热血激荡——无论死者还是幸存者;而在围城里,死亡如同秋叶凋零,幸存者的血冰冷凝滞——他们只是冷风中战栗枝头的片片秋叶。那是世界末日的景象。

但生活之外的美好却肆意存在,比如艺术,比如自然。玛丽娜不停地记忆着空荡荡的展室里原本悬挂着的那些艺术瑰宝,这种记忆成为一种执著,甚至偏执,使她的心灵远离严酷肃杀、凄惨阴霾的现实,远离尸身横陈的列宁格勒街头——美丽与神圣长留在了记忆之中……岁月流逝,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有选择的遗忘庇护着她,伴随了她整个人生。轻描淡写地提及当年的艰难岁月。不堪回首——面对这些有选择的遗忘,我掂出了这四个字的凝重与惨痛。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美之不朽的书:对美的向往,对美的欣赏;美无所不在,哪怕生命消殒。美永存,人性永存,即使人世间干戈不断,烽火频仍。

去年初秋开始翻译《列宁格勒的圣母像》,在教课和家务之间,没人催,也不用赶,在一种心无旁骛而又放松的情绪里,一个场景一个场景慢慢地译……大年初一清晨,家人还在睡梦中,初稿终于完成了。整个寒假一直在反复浏览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网站.,跟随着玛丽娜,徜徉在展室、画廊间,流连在画作、塑像前。修改初稿时,花费了许多精力对艺术家、艺术作品作注解,同时一遍遍重温那些艺术作品。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令人深深沉醉。无论是浏览其珍贵藏画,还是徜徉在华丽的建筑中,都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狂喜,整个身心沉溺其中,尘世间仿佛真的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所以玛丽娜的最后结局如此完美:一位面容憔悴、身穿脏污睡衣的老妇人,拉着年轻人的手,目光炯炯地向年轻人指点着意象中的艺术瑰宝,展示着艺术的美。玛丽娜垂垂老去,心中却充满了绚丽的色彩,绝妙的构图,艺术巨匠的笔触。她的眼中闪耀着圣母般的圣洁之光,并在圣母的光辉中结束了尘世间的生命。

二○○七年十一月

序言

一九九五年,我收看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一档关于圣彼得堡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系列节目。第二天我在日记中写道:“特别打动我的是二件事,那件事可以写成短篇(若不是手头的研究项目,甚至可以写成长篇小说)。”纳粹围困列宁格勒的第一个冬天,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员工及其家属——近两千人——住在博物馆的地下室里。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天里,他们整理打包并疏散了所有的藏品——共一百一十多万件——但他们仍把空画框挂在博物馆的墙上,作为一种誓约:那些艺术品会回来的。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名员工,当时住在地下室的一名讲解员,他带领人们参观空无一物的博物馆。据说他将那些画描述得细致人微,画面几乎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这一情景深深吸引了我。但我是写短篇小说的,就连我的那些短篇小说,通常也带有诗歌的简短特性,因此,想到要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大篇幅的东西,‘不由令我不寒而栗。更不要说是一部以一个我从未造访过的国家、一段我几乎一无所知的动荡岁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何况还得先学门外语,学点艺术史,我自知力所不逮,只得放弃这个念头。我试图把它写成短篇,可是,其背景太广大,小小的短篇难以涵盖。于是搁笔。但我不时地回过去,重新开写,写上几页,把故事略微发展。

与此同时,我祖母被诊断出患有早老性痴呆症。一位顽强奋斗了整整一生的女人,在迟暮之年,开始回忆起青春岁月。她对我讲述我闻所未闻的往事,不少故事开头还颇为真实,逐渐地就隐隐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侄孙女喜欢的一枚精致黄玉挂饰大大升值,成为珍贵的传家之宝,有时外人来须付费瞻仰。)我开始写她的故事,没多久,她就演变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位从列宁格勒围困中幸存下来的俄罗斯妇女。不经意问,我们俩就又回到了二战时期的爱尔米塔什博物馆。

《列宁格勒的圣母像》的素材收集及写作是利用数学之余的几个暑假完成的。那段时间里,我和丈夫,一位诗人,住在一个能俯瞰全城和湖景的温馨小公寓里,但公寓不够大,没有工作室。于是,在与邻居合用的没有窗的洗衣房里,我们搭了个工作间,在垃圾桶和锅炉之间挤了张书桌——也许与二战时期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地下室有几分类似,干衣机发着声响,暖和肯定是要暖和多了。他上午工作,我下午工作。这部长篇写得很慢,时断时续,也没有多少期待。早餐,散一大圈步,写一两页,做饭,看一部片子。循环往复。

内容推荐

年迈的玛丽娜记不得女儿的样子,记不得关煤气,记不得回家的路,往事的残片却栩栩如生。

1941年秋天,德军围困列宁格勒900天,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讲解员玛丽娜与同事把艺术品打包封存,空空的画框仿佛是一个诺言,等着那些画作重新回来。

战火与饥饿摧毁了每个人的生活,玛丽娜深爱的迪米特利去了前线,生死不明,周围的亲人也一个一个离去。

炮火纷飞的夜里,玛丽娜在她深爱的爱尔米塔什博物馆夜游,把那些已经不在此处的艺术品一一唤起,细细地体味、感受。

她要在把这座博物馆的每一寸都放入自己的记忆中,既为了抵抗敌人的炮火和人类的遗忘,也为了在这可怕的世界中为自己搭建一座永恒的庇护所。

编辑推荐

本书情节感人,非常像一部好莱坞情感大片。

从一个层面上讲,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德军压境,女主人公的情人去了前线,饱受思念之苦的女主人公日夜留恋在被清空的博物馆中,靠着对那些艺术品的回忆支撑着精神。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它讲述了记忆对人的救赎:记忆是我们唯一能随身携带的过去,我们需要依靠它来记住亲人、记得自己是谁。

另外,本书极富有想象力,当德军的炮火要毁掉整个列宁格勒,毁掉女主人公最爱的博物馆时,作为一个弱小的人,她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博物馆保护在自己的头脑里,这是没有任何人能破坏和夺走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在列宁格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黛博拉·迪安
译者 姚燕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0797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