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孩子自然成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由陈锐著,罗煜昆绘画。本书大量借鉴了国外家庭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就,通过李孟潮、傅文青、李子勋、赵旭东、曾奇峰等诸多国内学者的译介和推广,作者有幸管窥其中精髓,他们是系统家庭治疗的先行者,在此表示真挚感谢,并致以最深的敬意。

回到童年,找到和孩子相处的秘密!

内容推荐

这本《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由陈锐著,罗煜昆绘画。《欣赏说NO的孩子》曾提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大人对小孩的单向灌输,而是双方真实性情相互碰撞的结果。所以自由教育的前提在于,不是小孩而是大人首先需要改变。倘若我们专制顽固、紧张胆怯的脾性得不到改变,小孩自然感受不到自由和爱的气息,回馈的信息必定走样,自由教育在家庭中也就难以为继。因此,家庭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互动方式才有利于大人和小孩的共同成长,便成为这本《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关注的重点,

目录

第一章 认识你的孩子

 进入小孩的精神世界

 1.快乐源于创造

 2.“眼尖”的小孩受重用

 3.感官教育的先驱

 像“疯子”一样带孩子

 1.建立与小孩的精神链接

 2.有情感共鸣就是“好妈妈”

 3.激活小孩的生命系统

 小结:认识你的孩子,就是认识你自己

 附录:测一测您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发达,或者左右平衡

第二章 整体观中的家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家教误区

 1.家教重视糊涂始

 2.重视家庭,释放小孩

 教育成功的标准谁说了算?

 1.古龙的6+1种武器

 2.活着就有机会

 3.成功家教要放到国际上检验

 “自然无为”不是撒手不管

 1.顺其自然,但不听天由命

 2.致命的唠

 3.养育小孩是漫长的未知旅程

 4.克服面对真相的无力感

 5.敢于面对真相的母亲

 顺其自然的勇气来自想象力

 1.提取爱的记忆

 2.改变创伤记忆

 “自然无为”的领悟方式

一、锻炼右脑的传统方式

 1.坐禅

 2.下围棋有益于活化右脑

二、锻炼右脑的简化方法

 1.想象音乐旋律的画面

 2.用电影导演的方式看小说

 3.随性涂鸦

 4.沉浸在感觉中

 5.感动的时候,一定要哭出来

 6.像孩子一样做白日梦

 小结:大道至简

第三章 在“无为”中“控制”

 生机盎然的家庭生态系统

 1.什么是“控制”

 2.赖在电视机前的小孩

 3.在大自然中领悟控制要诀

 家庭教育中的控制论

 1.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2.养育小孩的预期目标

 3.善用小孩的愤怒

 控制错误的艺术

 1.宁愿唠

 2.慎用指责

 家庭中的“信息战”

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要用行为来表达

 1.寂静的家庭暗藏危机

 2.急缺唠叨的小孩

二、“控制”小孩的核心技术

 1.中医“六淫”的启发——正反馈

 2.车速太快要记得减速——负反馈

 小结:特技赛车手的“无为”境界

第四章 父母在舞会上看着我们

 “心中的妈妈”调控小孩的一生

 1.世上只有妈妈好

 2.舞会上的众生相

 学会与小孩分离——最有效的教育调控方式

 1.爱的代价

 2.理智与情感的永恒难题

 依恋的调控失误一——融合

 1.与母亲同住的数学天才

 2.吵闹冤家的悲喜剧

 3.惹祸的小孩最“听话”

 依恋的调控失误二——分裂

 没有十全十美的养育

 小结:学会分离,成就君子美德

 附录:鲍温自我分化能力评估表

第五章 家族的秘密

 从家庭到家族

 1.古希腊悲剧之谜

 2.家族命运的暗流

 海灵格揭示你的“前世今生”

 1.谁在决定小孩的命运

 2.海灵格的家族系统排列理论

 家庭中的“潜规则”

一、家庭潜规则一——家庭情绪系统

 1.夫妻吵架的临界点

 2.家庭情绪系统的代代相传

二、家庭潜规则二——家庭的“权力三角”

 1.为什么不是“桃园四结义”?

 2.“拉帮结派”不利于家庭和谐

 3.大家族的悲欢离合7

 家族冲突的溯源

 1.扑朔迷离的成长过程

 2.好人会有好报吗?——自组织理论

 家的债务难题

 1.还清感情的债

 2.“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债务怪圈

 家族债务的偿还

 1.宽恕真相,深深鞠躬

 2.克服恐惧,顺应未来

 小结:与家族秘密的分离7

 附录:如何知道自己的家庭系统可能有问题8

第六章 分离——家庭星座各归其位

 与父母的分离

 担心小孩吸毒的母亲

 与偶像的分离

 以漫画人物为偶像

 与冤家的分离

 女儿与恶魔父亲的告别

 民主环境促进分离

 1.争吵中的和谐

 2.分离需要自由的土壤

 小结:分离的步骤

第七章 忠于父母的小孩——融合

 西绪弗斯的石头

 1.一只倒霉的小鸭子

 2.“白眼狼”不是天生的

 最爱的人伤我最深

 1.为什么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低

 2.一勺盐引发的家庭大战

 因恐惧而融合——停不下来的分手游戏

 因假象而融合——重度焦虑患者的心理测验

 因讨好而融合——委曲求全难以留住真爱

 因有利可图而融合——自我牺牲的骗局

 “以德报怨”不应演变为受虐心理

 小结:家庭氛围助长融合之风

第八章 分裂也是一种依恋

 “失去童年”的真正含义

 1.高尔基的童年

 2.育婴堂里的弃儿

 道是无情却有情

 1.“向往”坐牢的惯犯

 2.小孩总是在家里才感到安全

 因融合而分裂——“忘恩负义”的儿子

 因逃离而分裂——冷漠的早婚

 因结盟而分裂——投靠无门的小孩

 因反抗而分裂——非暴力,不合作

 小结:分裂向社会蔓延

第九章 拨开分离教育的迷雾

 自由选择的能力不是奢侈品

 1.两个农民的选择

 2.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从家长那里找原因

 1.多动症需要吃药吗?

 2.家长的成长是小孩的福气

 3.父母的依恋性格促成小孩的网瘾行为

 顺从父母的假象

 1.被退学的高材生

 2.严父的期盼

 真正的改变需要耐心等待

 1.丢了三部手机的女生

 2.儿子要辞职

 3.家书抵万金

 撬动小孩成长的杠杆

一、探索教育的发力点

 1.小孩需不需要补课?

 2.电影《月满轩尼诗》中的母子关系

二、成长难题的兼顾

 1.分裂无处不在,分离更显可贵

 2.化解小孩教育的两难

 小结:努力过就会留下痕迹

第十章 分离的学习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怎么回事

 1.事业、家庭都要兼顾

 2.真正的学习不是上课和考试

 学习型家庭的诞生

 1.亲眼看到孩子降生的父亲

 2.“飞跃摇篮”的小孩

 3.追求美,学习爱

 学习型家长的修炼

一、真心英雄

 1.人心中的神与魔

 2.英雄般的父母

二、做诚实的父母

 1.像儿童一样清澈

 2.什么在妨碍我们看清真相——发掘生命真相的女生

 3.什么在妨碍我们面对真相——失去快乐能力的无力感

 4.克服无力感的无效努力

 5.无力感的重复

 6.了解真相就意味着改变

三、做自我超越的父母]9

 1.城市的小孩,农村的父母

 2.艰难的超越

四、做创造未来的父母

 1.心想事成,却无“心”可觅

 2.唤醒沉睡的生命

 3.倾听内心的声音

 4.胡适先生的“父母无恩论”

 5.创造之爱的训练——凝神专注

 6.父母先把自己培养成才

五、做自由的父母

 1.案例:“调皮”的儿子与母亲

 2.自由带来的焦虑

 3.小孩越自由却越不听话怎么办?

 4.同理心是抵达内心自由的灯塔

结语:未来因自由而敞开

注释

试读章节

1. 快乐源于创造

相比大人,小孩总是比较快活的。快乐不是源自昂贵的玩具,小孩没有社会的烦恼,没有金钱攀比的观念,泥巴和树枝都会使他们长时间的全情投入,他们生活在自然的世界。

小孩的精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每个儿童教育家都会告诉你,小孩的世界充满着色彩和图形,每件事都被编织成一个色彩斑斓的传奇故事,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联系着。比如,孩子们可以为了剑侠的从天而降付出全部的等待;可以在想象中完成与仙女的美妙相遇;可以披上一条床单,指定自己为三国时代的某员大将,顺便编出一场打斗的故事情节。编故事是儿童擅长的思考方式,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时空错位、人神不分,以混搭的方式,造出一个有别于日常经验的全新世界。这些看起来幼稚不堪的举动,很少被成年人关注,更不用说被欣赏,可实际上,这正是右脑思维高度发达的表现。

现在不同了,创意时代的来临,使得编故事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创业投资、网络经济、实体制造等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无不绞尽脑汁编出新奇的故事吸引主顾,力图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寻找突破,在大家都熟悉的世界,发现通向另一时空的暗道。这一切,无不仰仗右脑的优势功能。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阿格指出: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得出直觉的结论。阿格教授调查了美国2000家成功的大公司经理,发现他们中多数人具有较好的右脑直觉思维能力,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帮助企业做出重大决策。

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科胡特,则看到了幼儿旺盛的活力、创造力与稳固自尊之间的联系。他发现儿童生活在超级英雄和超级力量的世界中,幼儿式丰富幻想培养了爱、创造、自豪等内心情感,成年人若没有这些情感,获得的成功是空洞的。所以,童年的活力和激情若受到压抑,成人后不会有真实的自尊感。这部分解释了一些锦衣玉食的人,仍然大喊灵魂空虚的原因。

2. “眼尖”的小孩受重用

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这就使右脑的功能得到了发挥。”右脑是主管创造思维的核心区域,而且以图像思维为主。所以,日常生活中,几幅轻松的漫画总是让人们轻易理解一个艰深的道理,效果远远胜过长篇大论的文字。

人的大脑分成左右脑,分别掌管着不同的思维功能。左脑思维主要完成语言、逻辑、数学的思考,是以非黑即白为特征的逻辑思维,缺乏整体观,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考陷阱。右脑思维,主要负责直观、图形、空间几何的思考,具有整体把握、感觉形象的能力。直觉引发创造,人们如果对某件困惑已久的事情突然有所感悟、豁然开朗,便是右脑潜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才在这个提倡创新的年代,提出“右脑经济”的概念,右脑经济就是创意经济的同义词。

小孩的内心世界丰富、敏感,他们用右脑思维,更容易接受图形、色彩等具有整体感的信息。那些天马行空的动画片,从空中到大海的翻滚在一瞬间以超现实的方式完成,极大地刺激了小孩的想象力,心理空间也在此刻肆无忌惮地拉伸到极限。所以,视觉的记忆力最强,看比听更适合小孩的思维优势,如果让孩子看图片学知识,会比语言描述更有效。

小孩对图像的敏感,使其与大自然、大千世界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大自然的活色生香、多姿多彩,把各类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常说孩子“眼尖”,就是这个道理。在好莱坞电影中(比如《2012》),大人出去找人,总不忘把家中最小的小孩带在身边,而这些小孩总是能在茫茫人海、茂密丛林中,第一个发现要找的对象,仿佛心有灵犀。

3. 感官教育的先驱

小孩喜欢亲近自然,教育成长更离不开自然,这是许多大教育家的共识。翻看夸美纽斯、福禄培尔、洛克、弥尔顿等文艺复兴以来所有西方重要教育家的主张,虽然内容各有差异,但都把自然教育作为反对基督教经院教育的旗帜性思想,而经院教育最为人所诟病的特征就是死记硬背,就是对儿童尚不具备的左脑优势进行掠夺性开发。

夸美纽斯说:“凡事都要追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序,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这个次序的第一步就是训练感官,“应当利用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以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内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其相关的器官。”

虽然当时没有神经生物学,右脑的解剖学功能还没有被揭示出来,但凭着教育家的直觉和天赋,教育宗师们总是把儿童和大自然联系起来,儿童思维的整体性与自然千变万化却又井然有序的整体性,是如此契合,大自然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和学习场所。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科的细分,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已经很少使用“自然”这个略显笼统的概念,人们更深入地探讨诸如脑部各功能区的生物电化学反应这类“硬”科学问题,但直观、主动、体验等自然教育的基本精神却仍然香火不绝、绵延至今,构成了西方近现代教育的主流。P003-006

序言

让孩子真正快乐起来

现代教育学家总是苦口婆心劝我们善待儿童、尊重儿童,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快乐。但大人真的这么做的时候却普遍抓瞎,一是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发现“尊重”儿童后,他们非但不投桃报李,加倍听话,反而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没几天便有上房揭瓦的趋势,于是赶紧又把《三字经》《弟子规》拿出来逼孩子就范,觉得还是传统方法靠得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放弃自由的理由可以列出一堆,比如升学压力大、社会环境不允许等,好像咱们的儿童天生不值得尊重,不配获得自由。重新翻看卢梭、蒙台梭利、福禄培尔、杜威等近代儿童教育先贤的原著,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线索。最明显的是,原著的写作风格与我们通过教科书了解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原著的批判色彩强烈,一开始都是直接点出成人在教育上的种种错误,言辞辛辣,状似“愤青”,毫不掩饰思想家个人的率性和锋芒,其后提出的独到教育技术,亦因此显得饶有趣味不再令人觉得枯燥。而我们的资料一般很少提及教育家对成人的批判,只侧重于具体教育方法的讲述,忽略了原著最宝贵的个性元素。这种忽略与淡化削弱了思想的力量,严谨有余却不能感同身受,导致我们对于现代教育观念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叶公好龙,真正身体力行的却不多见。

《欣赏说NO的孩子》提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大人对小孩的单向灌输,而是双方真实性情相互碰撞的结果。所以自由教育的前提在于,不是小孩而是大人首先需要改变。倘若我们专制顽固、紧张胆怯的脾性得不到改变,小孩自然感受不到自由和爱的气息,回馈的信息必定走样,自由教育在家庭中也就难以为继。因此,家庭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互动方式才有利于大人和小孩的共同成长,便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现介绍如下。

后弗洛伊德主义的学者坚信,小孩天生与父母的情感、身体乃至神经系统融为一体,他们紧密相连,相互依恋。因此小孩大部分的问题,源自与父母问题的纠缠,形成“融合”或“分裂”两种人格形态,阻断了独立、自由个性的生长。

“融合”意即无法与父母的思想情绪分开,缺乏自我独立的判断,以父母的情绪取代自己的理智,缺少私人的隐秘空间,具体表现为容忍父母翻开自己的日记,习惯父母深入干涉自己的感情生活等。虽然生活中的事情皆由长辈做主,可图一时的省心,代价却是自我感的丧失,一旦遭受挫折,就无法独立应对,甚至不知痛苦来自何方。本书探讨了因讨好而融合、因假象而融合、因恐惧而融合、因有利可图而融合四种现象。

“分裂”是指小孩极想摆脱父母的强势控制,或是想躲避家庭中的严酷气氛而生出漠然疏离之情,但孩子与父母的天然依恋是斩不断的,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其便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常听大人指责现在的青少年情感淡漠、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个自私的自我却不是真实的自我,只是处于叛逆期的少年为了防御外界侵扰的坚硬外壳。少年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缺乏应对现实困难的资本和技巧,除了用“自私”的盔甲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严重的则导致多重人格障碍。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及时渡过这段尴尬的自我不确定时期,完成世界观的整合统一。分裂不仅仅局限于小孩,成年人如果缺乏应付现实困难的能力,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冷漠疏离。本书记录了因融合而分裂、因逃离而分裂、因结盟而分裂、因反抗而分裂四类情况。

父母与小孩如何小心避开融合、分裂的互动陷阱,由密不可分逐渐过渡到独立分离,依靠的是精微的调控,谨慎的选择,需要借助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三论”的原理和方法。“三论”自20世纪40年代末广泛应用于科技工程领域后,60年代又被英国人类学家格里高利引入家庭教育及家庭治疗之中,并在后继者的努力下,把家庭教育的研究视域扩大到家族的范围。

 控制论的核心操作是负反馈,类似于我们的中庸之道,操作原理很简单,就是车子开快了要注意减速,车速慢了要知道加油。按照负反馈原则,教育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鼓励、信任、宽容、唠叨、惩罚等,但任何方法都不可过头,要懂得适可而止。比如父母平时不唠叨,小孩不满意;唠叨多了,小孩也不满意;唠叨不得要领,小孩还是不满意。但等到小孩事事满意,父母又不满意了。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一种方法倾力过多,要适时酌情往反方向回调,于是掌握火候、知进知退便是最重要的负反馈控制技巧。

然而最令人头痛的是,什么叫适可而止?什么叫酌情而定?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难以给出明确的指令,唯有靠“直觉”的把握,“心”的修为。因此,父母教育技巧的炉火纯青,有待于直觉的训练、实践的积累、人格的完整和修身的境界。最完善的修身境界就是身心的自由,有自由的父母然后才有自由的小孩,最重要我们不要忘了,父母也曾经是小孩。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小孩学会与父母分离,各自独立。当小孩不再把父母的过错当做自己的过错,不再自动放弃获得幸福的权利,用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迎来长大成人的时刻。

本书大量借鉴了国外家庭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就,通过李孟潮、傅文青、李子勋、赵旭东、曾奇峰等诸多国内学者的译介和推广,作者有幸管窥其中精髓,他们是系统家庭治疗的先行者,在此表示真挚感谢,并致以最深的敬意。

最后要强调的是,书中介绍的某些教育措施,因为涉及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家长实施过程中若有心理工作者的实践指导,必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本书内容权作抛砖引玉,养育的最终成效仍然依赖天下父母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孩子自然成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罗煜昆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68827
开本 32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