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在海那边
内容
编辑推荐

洪梅编著的《梦在海那边》内容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一群留学美国的年轻人,见证并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次跨世纪、跨国度的寻梦,从慢慢熟悉、融入的新土地里扎根、开花,梦想是美好的,而寻梦的过程却充满艰辛。品尝了人生的各种滋味,他们的生命变得澄净、绵醇。

内容推荐

洪梅编著的《梦在海那边》内容介绍:幸福感来自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小说讲述凌紫荷、肖逸、杜宏杰、郝天山、佟瑶等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国大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求学、创业的奋斗经历,以及他们铭心刻骨的青春爱情。

紫荷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制药公司业务主管,肖逸、佟瑶投身华尔街金融界,杜宏杰在硅谷创建公司,郝天山的房地产业风生水起……

互相深爱着对方的紫荷和肖逸,未能跨越情路上的障碍,观念的冲突让二人进行渐远;而热情善良的新闻记者布莱恩,却在此时闯入了紫荷的心……

这是一次跨世纪、跨国度的寻梦,从慢慢熟悉、融入的新土地里扎根、开花,他们见证并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梦想是美好的,而寻梦的过程却充满艰辛,品尝了人生的各种滋味,他们的生命变得澄净、绵醇。小说叙事温婉亲切,散发出柔韧的力量和清新的气息,充满阳光与真爱,给人向上向美的回味和感动。一起来翻阅《梦在海那边》吧!

目录

引子

人生的无尽可能(序)

到俄克拉何马去

大苹果格村儿天使的号角

风乍起卡内基湖

跨越烦恼河的桥

没有赶上的航班

世界怪异而精彩

银杏的秘密

一夜疯狂大西洋城

祸不单行

曼哈顿的世外桃源

覆水难收

千禧年的钟声

浪漫的佛蒙特之夜

火之心

心之归宿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年前夏末的一天,这片进出南校门必经的杨树林,在杜宏杰的心目中突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那天的天气燥热无比,连树上的知了都叫得无精打采的。这是新生入校报到的最后一天。大多数历经千辛万苦考上北大的新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新生报到刚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赶来了。各系高年级的同学在南门旁的杨树林里设立了新生接待站。杜宏杰、肖逸和另外几个暑假提前返校的同学负责化学系的新生登记,再把他们送到事先分配好的宿舍里。化学系的新生人数多,头两天他们忙活得脚不点地,大热天的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还没来报到的新生已是寥寥无几。别的系已经有开始收摊儿的了。一连在宿舍楼和南校门之间奔波了好几天,这些平日里精力旺盛得元处发泄的大男孩也感到疲倦和无聊起来。

凌紫荷是最后~天的下午才来报到的。她的出现让几个正犯困的男生眼前一亮,精神也为之一振。虽然他们对每一位新同学都礼貌服务、热情接待,但是对女同学,尤其是稍微漂亮点儿的女同学,那热情的成分自然就会更多些。可是,当凌紫荷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几个人却一时手足无措,脑袋发蒙,连怎么热情都给忘了。

刚上大学那会儿。他们都喜欢在宿舍熄灯后打着手电缩在被窝儿里读小说儿。尤其是《红楼梦》,在这个年纪读来别有一番滋味。那里面描述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场景,不知为青春心事平添了多少遐想。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个酷暑难当的下午,竟会真有个林妹妹似的女孩“从天而降”。

见几个男生直发愣,凌紫荷嫣然一笑,上前询问道:“请问化学系新生是在这儿报到吗?”

最先反应过来的肖逸赶忙迎上前来:“啊,对,对!欢迎,欢迎!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凌紫荷,凌波的凌,紫色的紫,荷花的荷。”

“紫荷凌波,哇,好名字!让我来看看你分在哪个宿舍。”

“谢谢你!”

杜宏杰站在一旁听着他俩的一问一答,半天也没能插上一句话,却忍不住在心里一通感叹:紫荷凌波,真是名如其人哪!不过她更像是一朵泰戈尔诗句中静静开放的玉色睡莲。杜宏杰对自己这种油然而生的诗意联想暗暗感到惊讶。他一直认为自己左脑发达、右脑简单,只善于进行理性思维。

“你在35楼319房间。”肖逸在花名册上找到了凌紫荷的名字。

“我来帮你把箱子搬过去吧!”杜宏杰不失时机地说。

肖逸和杜宏杰打一入学就住同一宿舍,家又都在北京,两人很快就成了死党。可是爱调侃的肖逸连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肯放过。他伸手把杜宏杰一挡,说:“行了老杜,您还是坐这儿歇会儿吧。今天上午您不是已经搬了好几回了吗?这趟就交给哥们儿代劳吧!”肖逸的脸上带着一点儿鬼鬼的笑意,抢先拎起凌紫荷的箱子放到平板车上。

“谢谢了!再见。”凌紫荷离开之前,善解人意地对杜宏杰微笑着点了点头。

杜宏杰本来从不相信泛滥于电影和小说中的一见钟情,可是自打见到凌紫荷,他有些二乎了。也许喜欢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合乎逻辑的解释吧。

校广播站的晚间新闻刚刚结束,凌紫荷正打算去图书馆或是三教占个晚自习的好地方。却被风风火火地闯进宿舍的陈晓歌撞了个正着。“重大新闻!重大新闻!杜丘拿到全奖啦!美国斯坦福大学,可牛啦!”陈晓歌的男朋友也是化学系的研究生,和担任他们大三级主任的杜宏杰同住一个研究生宿舍,所以陈晓歌总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高年级男生那边的动向,这也让她成了三年级女生中颇受欢迎的人物。P5-6

序言

很多年前是见过洪梅的,好像是,不久她就去了美国,上学,工作,定居,有了孩子,孩子渐渐长大。

现在,洪梅写了这部小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居然还有这个兴致,写小说。她好像一直在一家制药公司工作,很忙。据她母亲说,白天忙着,晚上,写小说到凌晨。

与人家想象的相反,我从不鼓动人家写作。我倒是更愿意劝人家别写,生活中很多事是不得不做或是应该做的,写小说似乎不在其中;我倒宁愿一个人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好好休息,我想那样的日子平常而安稳。

但是,如果一个人,别人劝不住她,她自己也劝不住自己,她一定要写,为此她宁可牺牲睡眠,宁可承受在我看来最好别受的写作的孤独和累,那么,我相信,她一定从中感受到了巨大的乐趣,同时,她也一定感到,她有来自生命内部的强大的理由,不得不写,一定要写。

我对这样的写作怀着敬意和好奇。我见过太多作品,从中你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使作者一定要受这个罪,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写作中被某种内部的强大理由所驱迫所指引,那么,她或者他通常能够把我们带向某种新的、特别的,她认为重要而结果我们也认为重要的地方去。

洪梅这本小说就是如此。看完了,我知道,这样的书是值得写也值得读的。

就这本书而言,那个“重要的地方”倒主要不是指地理上的纽约,在文学上,一个地方是否重要不是按人口、面积和GDP衡量的,比如我认为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就比纽约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永远不会有结果。文学上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它所包含和展现的人性内容:情感、思想、命运,人的战斗、挫折和人的强大、软弱。

这一切,在这本书里都有,它们发生在纽约。

这样的一本书大概会被归类为“留学生文学”。在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脉,比如我们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说的就是留学生的故事。世间事总是难免被归类,我们通过归类归纳事物之间的同,也通过归类比较出同类事物之间的异。比如这本书,它写的是留学生的生活,不过,它和这个文脉上以前的那些作品还是有重要的不同。

早期的留学生文学,大多是在讲中国人在海外的艰苦奋斗——我们怀着“美国梦”飞越太平洋,在那里插队、扎根、成功,酸甜苦辣不容易啊,我们要跟祖国人民好好说说。

这很好,祖国人民也是爱听的,虽然多少有点不理解,既然那么不容易干嘛不呆在家里。而到了洪梅这本书,重点不在于不容易,其实哪儿的生活都不容易;洪梅是上世纪90年代出去的。对于她那一代留学生而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洗盘子,他们比更早的那一代人更容易融人美国生活。他们也没有多少自怜自艾的情绪,他们更自信。他们身处更加宽阔、更加深入和内在的全球化背景下,他们可能离成功更近,成功得也不那么咬牙切齿,但由此,他们有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命体验、困惑和艰难。

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在这个意义上,它使得几近衰微的留学生文学的文脉获得了新的生机。

80年代的人是怀着“美国梦”出去的,90年代的人当然也怀着“美国梦”,不过,他们恰逢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他们发现,在身后,“中国梦”也在盛大展开。所以,他们是生活在两个梦中间,生活在资本、知识、技术、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在大洋两岸激荡的时候。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但好时候常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烦恼,因为好时候的标志之一是人生的无尽可能。面对这纷繁的可能,选择变得那么难,不仅是生活的选择,更有内心的、精神的选择。

让洪梅在大洋彼岸的深夜里把这本书写完的理由,就在于这些生命中歧路彷徨的选择,还有伴随着每一个选择的那些新的复杂经验。

所以,这本书是有价值的。要理解中国人在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什么,仅仅在北京、在中国,我们可能看得很真切,但通过这样的书,我们却会看得更完整。也许,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人的故事,同时,也在全球背景下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洪梅这本书就是这个过程的一枚果实。

是为序。

后记

在各种各样有关移民的话题里,“主流”(Mainstream)这个词总是频频出现。融入主流,代表着移民们的一种理想,一种摆脱边缘状态,成为社会中坚的自信和从容。

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有着一段相似的经历:在那高考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里,他们成为挤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在国内大学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之后,他们又从竞争激烈的选拔和考试中脱颖而出,满怀激情和梦想踏上了公派或自费留学的路。这些留学生大多凭奖学金在美国的知名大学里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或进入企业工作,或在大学里任教、从事研究,继而成为所谓美国中产阶级主流社会的一员。我想,这样的一个群体,也应该被视为中国留学生和新移民中的“主流”吧。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近一二十年来,以海外华人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却少有以这个群体为主角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表面上看,这群“幸运儿”的经历似乎过于一帆风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以后的生活也似乎过于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他们的故事里既没有偷渡打工者那样的挣扎,也没有叱咤商海者那样的辉煌,更没有近几年来一些出身富裕的中国家庭,带有颓废贵族气质的新留学生那样的惊世骇俗。不过,这种表象或许只是一种误导。其实每一个群体的存在源自他们拥有的共性,而这种共性跟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跨越世纪的这十几年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它所产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写《梦在海那边》这部小说的初衷,就是将焦点对准大时代背景下的,在文学作品中尚显沉寂的“主流群体”,对他们的生活经历进行一番提炼和浓缩。这就像化学反应中的结晶过程,无论多么耀眼的晶体,都是从平淡无奇的饱和溶液中渐渐地沉析出来的。

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为我提供机会将小说呈现给广大读者。在小说出版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胡守文总编辑的关心和支持。责任编辑曾玉立老师对作品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宝贵的建议。《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在此我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的所有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在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上,其中的甘苦只有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才知道。我特别感谢舒幼恒先生和覃文红女士对我自始至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提供的一些宝贵素材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

还有一个多星期就是美国9·11事件的十周年祭日了。想起那些在恐怖袭击中逝去的无辜生命,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在欲望膨胀、喧嚣浮躁的现代生活里,人们常常忘记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也无暇思考什么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愿这个“寻梦”的故事像一丝清风,一小片绿荫,使我们的心灵得以片刻小憩,再以不同的心态重新审视一下生命的意义。

2011年8月29日于美国费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在海那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2522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