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神(散文诗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灵焚的散文诗新著《女神》近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诗人、诗评家章闻哲作序,诗人、诗评家李仕淦导读,书中收入了近三年来灵焚的主要散文诗作品、几篇关于散文诗的言论、以及80年代以来灵焚在各时期的几张黑白照片资料插页,全书共230页,大32开本设计。该书是灵焚30年来散文诗创作与哲学思考的一次总结。

内容推荐

《女神(散文诗集)》由灵焚编著。

《女神(散文诗集)》讲述了:如果把一切关于思念的内容都省略了,只剩下一种状态,一双忽视任何景物的眼睛,并只选择在清晨睁开。

你,能否合拢等待中纤尘不染的花瓣,关闭我必须面对的深渊。

每一瞬都是死亡与再生的牵手。

每一瞬都是云雾与彩虹的相约。

目录

序:现代女神美学的开端文章闻哲

第一辑:生命

生命

冲动

背景

舞蹈,或者生命现场(未完成)

献诗(四章)

第二辑:女神

女神

第一个女人

开始,或者一个清晨的思念

牵挂

第三辑:叙事

题柴小刚的油画(七章)

当时间往后五千年

城市草稿

谁能回到一株植物?

高地的阳光

黄昏,也是黄昏

三种花的语言

下半夜三点的街边叙事

夜深了,我必须送你回家

你说,这个冬天离你最近的只有雪花

你说,娇嫩的玫瑰是带刺的,你不愿让梦从此滴血

语言对于我们已经多余了

今夜,因为有自己陪伴自己

忽然想起一位女孩的清明节

写给喜欢聆听的孩子

致阿尔比斯山星夜里远游的孩子

第四辑:行走

初夏,伊犁河谷的造访与告别(五章)

张家界抒怀(三章)

青海,留在高原上的足迹(三章)

丽江印象(三章)

回望(五章)

第五辑:情人

情人

飘移

房子

异乡人

故事

形而上问题

第六辑:言论

散文诗,作为一场新的文学运动

被历史传承的可能性

也谈散文诗的可能性

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世界的理由

关于当代散文诗的一些思考

导读:钉在哲学与诗歌的十字架上文李仕淦

跋:从灵魂的漂泊到生命的寻根文灵焚

作者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生命

与神无关,生命自有生命的旅程。

女人和男人,在时间的断面上开始直立行走,牵手的瞬间天地金碧辉煌。那一束光,穿过种子的胞衣成为一道闪电,潜入幽暗的阴阳相遇之中。

阴阳萌动。春让冬交出了寒冷,用河流焐热大地的体温。

水被火点燃,是由于从水里提取了火。

火,点燃多少,水就孕育多少。水从植物的根茎叶脉到达果实,而众多的果实却在灰烬里昂起高傲的头。

灰烬让果实认同了泥土。泥土,由于果实而肥沃。

在对于水的等待中,种子,永远不知道寂寞。

在时间深处,一滴水婴儿般醒来,睁开一尘不染的眼睛。这是季节最细润的手指,从植物的根部伸出,触摸到一缕光,正从千年积雪的视线滑落。

春天,一滴水的旅程从植物的胚芽开始。

河流取出囤积了—个冬天的冲动,开始释放波涛的次数抱紧冰雪下剽悍的大地。一夜之间,曾经雄性的冰凌在逐渐苏醒的体温里疲惫不堪。

水,一团液体的火,把冷的硬度和长度—瞬不歇地在膨胀的欲望里溶解。

大地泛青,植物吐绿,那是水的脚印。水丰腴地站起来,用花瓣的躯体裸露生命的性感。让风,在芳香的吐息里受精,孕育一群明媚的阳光。

让春天,载着雨滴暖绵绵地低空飞翔。

季节把一年中所有的温度都塞给了夏天。

白昼在延长,直到西山装不下晚霞的全部颜色。

燃烧着,还有女性们的眼神,薄薄的衣衫藏不住熟透的身体,就连影子也能涌动夜晚求偶的潮声。

夏天,水已经把每一条河流装满,就是一株青草也蓄积够了勃起的力量,任何一阵风走过,都要高傲如火焰一般跃动,活着,只选择朝上站立,摆出火的姿态。

是的,火揭示着全部生命的造型,在宇宙中心,策划一场大水,如何绕过太阳的疆界抵达每一条毛孔的河床。

然而夏天,炎热让太阳的统治无所不在。

火在行动,水在上涨。

把太阳捣碎,成为零零碎碎的星星,再把星星碾成粉末,只剩下夜色。然后,在这火的灰烬里种植大面积的青草。让青草在每—个清晨,结出晶莹透凉的露珠。

这是火到达水的最短路径。

秋天了,风把远处的山吹到窗前。

山是近了,阳光却逐渐走远,像候鸟的啼声,踏着—路秋叶向南方迁徙。

秋叶当然被留下,该红的,该黄的,这是水的果实,也是火的果实。

这些果实们各自揣摩着同样的心事:究竟该怎样从树上下来才不至于摔痛?

风,作为叶子们的梯子过于陡峭,没有云朵柔软的脚步,叶子们的眼神战战兢兢,行色萧瑟冷落。

秋声,当然属于叶子们跌倒的声音,让我的梦从昨夜疼到天明。

如果我能够伸出比风更长的手臂,打开比大地更松软的手掌,接住那些曾经绿了窗台、绿了街道、绿了公园小径、绿了荒山野岭、绿了田野收成的预感、绿了花朵美的姿态、绿了江南,还—路绿到可以抵达的北方的叶子们……那么,叶子们是不是可以没有疼痛地回到大地,安安静静地枕着泥土,做~回属于它们自己的梦呢?

冬天为大地留出最多的视野,甚至云的巢穴也被—概拆除。

风薄得锋芒毕露,—不留神就会割破季节仅存的柔情。

辽阔回到了大地,即使天空偶尔压低秋的高远,也只能触摸到大地的肌理,使沉默更为浑厚、凝重、庄严。

冬天,万物完成了—生壮丽的凯旋。回到泥土,实现生命最低状态的回归。

因为神,我们才被迫接受死亡的摄理。

而死亡,蓄积的正是出发的力量。生命的世界没有死亡,只有一段旅途与—段旅途之间必要的停歇与休养。

冬天可以让泥土成为泥土,让落叶捂紧种子,让火在灰烬里—声不响,让水穿上翅膀。

—场大雪已经把沿途的鸟声在大地里种下,静静地等待着发芽的季节。

可是,这样面对四季,金的属性为什么总让我们空手而归。

春天自然抵达水,夏天裸露着火的肤色,秋天既有果实又有无边落木;而冬天大地寥廓,雪花—伸手,便能抓到泥土的温润和质感。

而我们所要寻找的金呢?在流水里听到它的响动,在火的舞蹈中捕捉它的反光。至于果实和落叶的色泽、泥土的重量和冰雪的锋芒……

金是存在的,而金是不确定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四季中提取金的元素,找到那些自然的秩序里可以让生命经受打磨的含量?

寻找金,我们阴阳抱合,驯服那道闪电,让五行相生而触及金。

请你用下半身的河流与火焰、上半身的大地与果实,让我在上一个季节里死去,在下—个季节中重新活过来吧!

如此反复,大地从而万物葱茏,枝繁叶茂。

为了牛命中金的属性,我们在肉体的四季里漂泊。P2-5

序言

序:现代女神美学的开端

迄今为止,能让我们记住其作品的散文诗人并不多。,被称为散文诗鼻祖的波德莱尔,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吗?我看很难说。普希金也写过散文诗,哪一首较为地道?很难说。我想,对散文诗而言,作品的沉默并非总是来自文体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时候应该清算到作品自身。比如,鲁迅的《野草》就说话了,高尔基的《海燕》就没有沉默,而是怒吼着来的。有一点,我们也许应该考虑,那就是:《野草》《海燕》都代表了那时的新美学(当然,为了不至于太偏颇,这里可以提一下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它也许也具备这种品质),他们的审美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水平。什么是声音?走在前面的就是声音。那么,他们以降呢?声音消失了。

所幸,二十世纪中下叶以来,中国的散文诗坛又有了一些声音,乃至在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耿林莽是不可忽视的。柯蓝、郭风、李耕、彭燕郊、邹岳汉、海梦、许淇等在推动当代散文诗发展的意义上,其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如果说这个领域内有什么新的值得期待的对象,那必然当属“我们”了。这个在近年异军突起的散文诗群,究竟有几位能在历史中发出他们的声音,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但是有一位作者我们必然要谈到,那就是“我们”的引领者之一周庆荣,他近年来的作品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他都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散文诗元素。没错,他们的不可忽视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说话。而现在,笔者将同样自信地谈到《女神》,她的作者灵焚,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可以作如是肯定:他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初重要散文诗人之一。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这部《女神》。

灵焚一直试图在他的散文诗创作中建立其作品的核心意象,这个核心就是“女神”。

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将把“女神”看成是一个具体空间和时间内的个别女人,而另一部分读者则会过多地沉陷于灵焚所构建的审美语言、情感张力,及生命触觉语境当中。如何正确阅读《女神》,真正走进“女神,,的内在,领略她的主旨?这是我们必然要涉及的问题。我想与之相关联的最基本的因素应该包含对当下生存、超越当下,及诗人所欲建构生命世界之理想境域的企图之思考。

《女神》主要是灵焚近年作品的集结,老实说,在未见到《女神》编选稿前,我有一种担心,那就是:数年前的作品和数年后的作品两者能否统一成一体,“女神”是否徒有虚名?读后发现,《女神》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气场以及它们与“女神”这个“整体”在一致性上几乎无可挑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女神”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的浑整与圆通。

了解灵焚生命历程的朋友或将洞悉“女神”的命名绝非偶然,更非虚饰,一切皆与生命有关。我们将发现一切关乎生命的命题,其延展性和深广性将是无限的。惜笔力不胜,笔者在此仅就生命表层下的“女神”之核心精神,及诗人在建构新美学的企图上,简单谈两点感受。一、“女神”是怎么回事?

灵焚把他的这本新散文诗集命名为“女神”,有一点是很显然的,那就是:“女神”是一种理想国的境界,“女神”不是对女人的一种浅薄的升华,不是简单的性别个体或群体的审美,而是对物质(躯体)和精神最终皈依之所的一种追寻过程。正如同名诗集郭沫若的《女神》一样,诗意最终要回归的是理想的极致,不同的是郭沫若表达了一种政治的理想,他要创建的是“美的中国”,而灵焚所欲重建的则是生命本身的宫殿,一种灵与肉从自然到伦理的有机融合。恰如上帝的伊甸园中最后的一幕:富有智慧和引诱气息的蛇语,禁果的行为在场,亚当和夏娃正面临被驱逐出境的窘地。但灵焚显然想在他的诗中缔造一种新的伊甸伦理。进一步说,《女神》与远古神话“在斗争中获得光明、向前发展和自由等”的象征途径不同,在灵焚的现代语境中,“女神”,乃是一种生命本原的回归与召唤,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地理的一种实证,例如故乡、民族、家国等。“她”有时分裂为话语对象之一.有时潜在于话语空间,有时却代表了整体的话语模式,成为一种语言谱系和生命形态的构造命名。

这里没有渐进式的故事构想,但“女神”作为一个上层建筑,充分得到了衍生和分化的可能,并在这种可能性中不断地得到重建。我们看到的“女神”可以说是干变万化的,在不同的形式中重叠、异变,并最终得到图腾一般的强化。换言之,灵焚试图告诉我们的是:文化的寻根其本质仍要回到生命自身,所以他使用了“生命寻根”的概念,而不是历史、地理、风俗、观念、信仰等等外在的因素。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女神,她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经历了父权制度下几乎牢不可破的女性性别歧视意识形态,为什么“女神”却没有被消灭,而被保存下来?至今女娲造人的传说还在,观音娘娘、七仙女、皇母、嫦娥等女神形象深入人心,她们不仅属于底层民间,也是上流社会的偶像。这是否印证了灵焚在他的诗中所揭示的意义:“女神”是人类之源,也即根本的回归?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本能中有着对这一根本的绝对信仰和崇拜?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根文化中的这一“女神”属性,是一切迁徙、叶落归根、漂泊等生存状态(包括自然及社会文化形态)和游子与故乡这一相对性话语在艺术构建和文化构建上的终极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十五封信中指出:“卢多维希宫朱诺雕像的那张美妙绝伦的脸要向我们倾诉的,既不是秀美,也不是尊严,不是两者中的个,因为它同时是两者。在女神要求我们崇敬的时刻,神仙般的女人又点燃了我们的爱;但是,当我们沉浸于天上的娇媚时,天上的自满自足精神又把我吓退回去了。这个完整的形象就静息和居住在她自身之中,她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创造物,仿佛是在空间的彼岸,没有退让,没有反抗;这里没有与各种力量抗争的力量,也没有瞬间性可以侵入的空隙。我们一方面不由自主地被女性的优美所感动、所吸引,另一方面又由于神的尊严而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我们就同时处于最平静和最激动的状态之中,也就会产生那种奇异的感触,对于这种感触,知性没有概念,语言没有名称可以表达。”

席勒所言及的是“女神”最表层的东西。上面这段话简言之,即女神介于柔美和庄严之间,这种美的特性,使得她既令人亲近,又拒人于千里之外。

较为巧合的是,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在他对美的陈述中恰好有这样两种形容,他说:“美有两种,一种娇柔,一种庄严。前者是女性美,而后者属于男性美。”

如果按照他的说法,那么,女神就是男性美与女性美的共同体。甚至我们还可以这么认为:女神是女权与男权的综合产物。这其中可能蕴含着两种构造:一是女权与父权下的女人的结合;二是父权与父权下的女人的结合。

但是,我们或许更愿意相信,“女神”是超越了一切权力形态的。然而问题在于,在男权制度下,这种综合性产物的存在理由是什么?这似乎只有回到“女神是生命本源”这样的象征形态上才能解释,换言之,“女神”乃是人类本能对生命本初潜在崇拜的一种具体的形式体现(或称之为“仪式”)。“女神”恰如万物之母,因而从本质上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而,她统治着人的本能。

但我感到灵焚的“女神”更是一种感觉和原则的互相支配。与其说这是一种物质(躯体)与精神追寻的双重象征和皈依,不如说这是一种生命和形式的平衡过程。席勒把这种平衡称为“审美状态”。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状态相对就显得“形而下”了,然而正是这种相对的“形而下”实现了生命叙述的相对丰实和生命的本质性勾勒。

基于一种广义的艺术观,从艺术审美目标到艺术形态,从艺术内容到艺术本质,“女神”似乎都可以涵盖。尼采曾经有过这样的发现:“迄今为止,我们的美学只是一个女人的美学。”我想,灵焚发现了另一种美学:现代女神美学。当然,郭沫若也许会说:“不是我先发现的吗?”荷马、中世纪的雕塑大师也会出来争辩一番。但是“女神”是从神的领域介入艺术还是从艺术的领域通往神,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决定我们最终的判断:前者代表了古代。

二、“女神”的悖论:在向下与向上之间建立独立的“女神”话语体系

确立了“女神“的命名之后,在文本的实践中却是“反神性”的。(如《女神》的第一辑“生命”中开头写道:“与神无关,生命自有生命的旅程。”)在“反神性”确立之后却又借哲学语态和抒情语态行走于相对“神性”的峰顶上。“女神”作为一个身体、灵魂、地理三者集一的话语对象,始终处在一种“被否定的否定”的地位之上,也就是说,《女神》在不断地推翻传统的女神形象和女神概念,企图重塑“女神”。这对读者来说是有些困难的,大部分人的阅读惯性将希望看到女神“向上”的情态,而不是“向下”,因此,他需要不断地克服这种惯性,以随着作者的思路塑造新的“女神”。

灵焚的“女神”本身没有具体的形象,这就在读者当中更增加了建立“新女神”的障碍。但是,我们说,这种障碍的存在同时也不无会出现这种悖论的可能:新的“女神”在障碍的克服过程中得到了强化。最终,读者将走向这样一种认识:诗人希图建立的是一个“唯物的女神”,即从物质到精神合而为一的生命自体。诗人在向我们强调这样一种信息:假如在神性的领域里,有“至高无上”这样的职责和头衔,或者荣誉,那么将只有“唯物的女神”才堪当此任,而不是唯心的那一位。我们将发现《女神》的伦理图景,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地理的,它们都更接近于自然。一切纲常在这里都被瓦解了,或者被虚掷雾化了。在这个空间里,即使有这样的樊篱或定律,也形同虚设。但是,它又是有秩序的(正如“生命自有生命的旅程”),并且在它自身的秩序里是牢不可破的。我们说新秩序的构建不同于自然地复制,因它是艺术的,有两条相反的路径是作者和读者必须或者尝试着要经历的:一条背弃旧女神,另一条维护新女神。或者说在新女神的构造运动中瓦解传统的女神形象。新的形象作为一种“否定的否定”,正如有机界的变化,例如岩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否定论”作如下论述:

……全部地质学就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

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

……以大麦颗粒为例,亿万颗大麦粒被磨碎、煮熟、配制,然后被消

费。但是,如果这样一颗大麦粒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么它在热和水分的

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就消失了,被否定了。

而在黑格尔的否定论里,“否定”作为一种事物发展的动力和自性,始终与“肯定”相伴,并最终是为了“肯定”。

《女神》从“神”到“非神”,再到“神”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这一“否定的否定”论的一种文本和艺术上的实践。这一否定论的实践还体现在这一面:《女神》从本质来讲是反理性的,但诗人在构建新秩序的过程中却体现为理性的抒情和叙述。这种理性与反理性之间,既有交叉,又有并行,在理性中构建非理性,在非理性中表现理性,《女神》正是如此。灵焚不是阿多诺,后者反概念、反建构、反一切理性,灵焚的理性与非理性却是相对的。金和银,铁和谷物,两种对比都存在于他的逻辑之中。

鉴于上述的种种,我个人以为,可以同时把《女神》看成一本哲学书和一本散文诗集。当然,对诗歌而言,我的这一说法已经是陈词滥调无疑,且有不严肃之虞。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将从“女神”的摧毁和确立中,见出其无论于时代、于散文诗、于哲学的严肃性来说,都具有以下意义:作为一种有效的新文本的立竿、示范、可行性验证、建树与拓展,以及经验的保存和话语在场的证明。乃至对新美学的命名、开始,与瞻望。

2011年2月25日草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神(散文诗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灵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1679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