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今茶文化概论(第2版)
内容
试读章节

一 茶的故乡

茶作为健康饮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尤其在我国更被视为“国饮”。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上至达官显士、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卒、布衣百姓,饮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饮茶的认识已从日常生活之需升华到精神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制茶、品茶中体味人生之道,天地之道,进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境界。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是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开篇之言。说起茶,我们的祖先与这一大自然恩赐人类之物有着深深绵长的缘分。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兴起和传播的源地。当今世界上种茶、制茶的技术和饮茶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外传出去的。从植物学角度看,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叶子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据考证,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早期,由此推断茶树生长在地球上已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至今所发现的野生乔木茶树高可达30余米,基部于围可达2余米,寿命在数百年或上千年。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已提到野生大茶树。在茶树被人类认识和利用后,经驯化演变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从史料考证,人们认识茶、利用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一)茶树起源之争

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公认。然而,在19世纪初,关于茶的母地在何处却起争执。起因是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北部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了野生茶树,由此对茶起源于中国提出质疑,随后国际上掀起了持续上百年的有关茶树原产地的争论。

一部分学者和茶人认为茶树起源于印度,持这种观点以英国的勃鲁士为代表,1824年他首度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经过进一步考察,于l838年发表言论,列举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多种茶树,尤其是在沙地耶发现的一颗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树围3英尺。以此为据,勃鲁士断言印度为茶树原产地,认为中国有自生之说但尚未证明。与此相应,1877年英国人贝尔登(S.Baidond)撰写《阿萨姆之茶》提出茶树产于印度。随后数十年,英国学者勃莱克(J.H.Blake)所著的《茶商指南》、勃朗(E.A.Brown)的《茶》、易培逊(A.Ibbetson')的《茶》以及日本人加藤等许多著作,均指出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尚未发现野生茶树,故此断定茶原产于印度。

对于茶树原产地的质疑,我国学者和其它国家的多数学者及茶人都确定茶树的母地在中国。在印度发现大茶树不久,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发现的野茶树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和研究,其成员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弗(Griffich)博士经反复研究确定印度阿萨姆的茶树是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变种。不仅如此,许多著名学者通过多年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研究和比较,确认茶树的母地在中国,如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美国学者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ehncder)的《植物科学》;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杰的《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当代日本茶树原产地研究会的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研究成果也与上述观点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和印度都是茶的原产地,1935年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H.Ukers)撰写《茶叶全书》认为凡中国、印度等地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带皆是茶源。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艾登(T.Eden)发表《茶》,提出茶树原产地在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中心地带,等等,但这些观点论据不足。但有一点无可争议,当印度人还不知印度有茶树,不知种茶和饮茶的时候,我国发现和利用茶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二)我国是茶的故乡

我国是发现野生茶树最多的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茶人对我国野生大茶树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野生茶树分布广泛,已有10个省区发现了野生大茶树,而且有的地方还生长着成片的野茶树林。我国发现野生大茶树地区主要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福建以及两广等地,其中以滇西、滇南居多。在云南省分布着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就有十多棵,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有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在南糯山、巴达山等地有约1700余岁的茶树,在千家寨茶山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中,一棵古茶树的树龄约为270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为古老的茶树,已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起来,这些野生茶树可谓世界之最。目前,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24属40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主要在云南、四川和贵州一带。至今全世界发现山茶属约100种,我国云贵西南地区就有60余种。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茶学科研人员对茶叶的染色“体核型”和化学成分“儿茶素”进行了分类研究比较,确定了野生茶树进化等级序列,证明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其次为云南双江大叶种、云南庆丰和台湾大叶种、印度阿萨姆大叶种、海南大叶种、越南大叶种等。这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另外,大量的史料记载了我国先民发现和利用野生茶树的历史,我国第一部字书《尔雅》中有“槚,苦荼”、“茗,苦荼”的记载,槚是古代对茶的一种称谓,汉之前称茶叶为茶。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谁谓苦茶,其甘如荠”之句。三国《吴普·草本》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的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也写道:“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由此推断,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时,茶树已被人们认识并利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先民的一大贡献以及和茶的深深之缘。无论是野生茶树的实体发现,还是大量史料的记载,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茶树的母地在中国。

至今,中国茶已传播到世界50多个国家落根生长。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国为:非洲的喀麦隆、肯尼亚、南非、马拉维、坦桑尼亚、布隆迪、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卢旺达、乌干达、津巴布韦。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亚洲的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土耳其、越南、俄罗斯(外喀尔巴地区),世界茶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南美等,其中亚洲产茶量最多。

P1-4

后记

品饮香茶、把卷茶经、吟诗酬唱、赏玩茶具是余在生活中的一大嗜好。在茶事中不仅获得的是口福之享,而且更在烹茶品茗中宁静心绪感悟绵延千年的茶道精神至修身自省,在历代的咏茶佳作中追随贤士的理想人格,在因茶寻水的游历中听泉玩石看夕阳与自然亲融涵会,从中品味人生岁月。孩提时,师家父吟诵唐诗宋词,咏茶诗作的唯美意境和唱颂的碧溪、绿岩、松涛、竹影、幽人处,牵绕着余的梦境。从懵懵懂懂喝茶到品茶悟道,余深深陶醉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之中。茶事是余紧张工作后的精神抚慰和缓冲。

客来敬茶是民族的礼俗,从敬奉香茶中彰显仁爱、谦逊、恭敬、温和的君子风范。以茶会友,在共享佳茗中营造安泰祥和。余的益友不乏茶友,无论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茶友的殷殷情谊感人至深,使余引以为傲。余的一位年轻茶友,是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系的高材生,致力于茶业。一次茶友聚会中,在谈到游历茶区的美妙感受时,余一句无心话“在北京家中能养几棵茶树多有意境啊”,我的这位茶友竞千里迢迢的从武夷山家乡背来几棵裹着武夷泥土的岩茶树苗送给我,为了这些茶苗,茶友乘火车一路看护至京。看着这些绿莹莹的茶苗,大红袍、水仙、白鸡冠、黄旦、雀舌、肉桂,余惊喜感激泪眼朦朦,这是沉甸甸的友情挚意。提及茶友,不能不说我的先生,夫妻二人不仅生活中阳光风雨与共,携手相伴,而且先生亦是余最知己茶友。放迹山水,游心天地,汲水烹茶,二人对饮,赏茗论道为生活的调味剂,正是二人共同嗜好,家庭欣乐和谐。可喜的是,吾家娇女初长成,孩子对品茶和茶文化也多有兴趣。余心往茶给女儿带来的是更多的雅志。

余所修为宗教哲学,多年来讲授课程《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由此另辟一域茶道研究。茶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儒释道的撷英,步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视阈为其博大精深而折服,自感愉悦心爽。在面对喝碳酸饮料长大的新生代,颇有守金山而拾芥的感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民族传承的必然。鉴于此,余在校方领导和同仁们的关怀和帮助下,使茶文化走进课堂,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余的授课引导弟子们尽情吸吮中华数千年厚积的精神养汁,而弟子们如饥似渴的求知热情更深深鞭策着余兢兢业业耕耘讲台。此书收笔,余心愿释然。虽书中不乏拙见,但为余亲历感受。借此平台,与读者交流心得并共享中华茶文化的荣耀,同时诚请方家对此书雅正。

田真

2008年10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我们祖先的茶缘

 一 茶的故乡

 二 茶字的演变和饮茶的沿革

 三 我国制茶的历史与茶叶的种类

 四 我国历代贡茶和名茶

 思考题

第二章 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

 一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二 佛家思想与茶文化

 三 道家、道教思想与茶文化

 思考题

第三章 茶与中国文学艺术

 一 茶与诗词

 二 茶与小说、歌舞、戏曲

 三 茶与绘画、楹联

 四 历代茶著撷英

 思考题

第四章 茶、水、器的融合

 一 选茶——瑞草之魁

 二 择水——水为茶之母

 三 取器——器为茶之父

 四 茶艺——习茶之技

 五 我国各地饮茶的民俗

 思考题

第五章 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

 一 历代治边政策与茶马古道

 二 茶叶贸易与普世茶饮

 三 茶在东方文化圈的影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茶艺图片

 绿茶中投冲泡(瀹茶安吉白茶)

 绿茶上投冲泡(瀹茶碧螺春)

 乌龙茶茶艺(瀹茶武夷水仙)

 红茶茶艺(瀹茶滇红)

序言

饮茶不仅有着去腻化食、悦志助思、涤烦荡寐的自然功效,更重要的是茶在中国担当着精神载体的角色。客来敬荼是沿袭千年的民族礼俗,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践行礼仪是构建和谐安泰的理想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前提,礼之用,和为贵。中国茶道首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和”字,正如作者在此书中所表达的“仁、礼、和”为躬行茶道的精髓。仁者,爱人。通过敬茶传递爱人的礼节意向,而受敬者的礼尚往来又是对仁礼的回馈,仁内礼外,终达人际社会之和谐。品茶悟道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和修行者用茶的境界,无论是儒士的雅尚茶饮、出家人的禅茶,还是隐者的逍遥茶,茶事成为提纯精神、反省自我的媒介。中国茶文化所具有的不仅是人文价值取向,而且还包含着品饮荼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一门涉猎广泛的学科体系。

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速食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面临着强烈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饮茶的常识和荼文化知之甚少,人们把80后、90后称作喝碳酸饮料长大的一代,因此对茶文化的弘扬和普及势在必行。可喜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全国著名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的大学,在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开设了一系列人文艺术课程,使学生不仅扩展了涉猎知识的视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学养风范。“古今茶文化”就是其中的优秀课程之一。这门课自开讲至今,广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批爱茶和钻研茶文化的新生力量。

《古今茶文化概论》一书,针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礼仪素养而写。田真老师多年从事宗教哲学和茶文化的教研工作,成果丰厚,著有《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比较》、《宗教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论京城民众宗教信仰的传统心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高校改革的沉思》等专著和论文。《古今荼文化概论》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隽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此书的出版填补了我校在茶文化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空白,在此诚挚祝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纪素菊

2008年11月

内容推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我国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古今茶文化概论(第2版)》分为五章:我们祖先的茶缘;儒释道与我国茶文化;茶与中国文学艺术;茶、水、器的融合;茶与国政、贸易、文化的传播。阐释了茶与华夏民族的深深缘分;中华民族茶饮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我国历代茶诗、茶歌、茶戏、茶画、茶文从茶的视角勾勒了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脚步;茶、水、器的融合恰是天地人的合一,唐代烹茶、宋代点茶和明清至当今的瀹茶茶艺映衬着历史的气息;茶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国政、经济、贸易及文化传播丝丝相连,在绵延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茶香飘四海,流芳众口,中国茶文化更因其人文和审美价值而走向世界。

《古今茶文化概论(第2版)》由田真编著。

编辑推荐

田真编著的《古今茶文化概论(第2版)》对我国茶史和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茶道精神的阐述颇具理论功底和独到见解,清晰地梳理了我国传统思想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对茶、水、器品鉴的论述出自作者多年对茶事的亲历研究和心灵感悟,文笔娟秀畅朗,扣人心扉,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选茶、择水、取器的生活知识,而且是人文和审美的意境。书中对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阐述,明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品饮文化的贡献。本书集思想理论、生活知识;茶诗文鉴赏、茶道茶艺于一体,涵盖了我国茶文化的视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今茶文化概论(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404786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