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
内容
编辑推荐

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拥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怀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用欲望文化代替历史教育,足以使一个国家的青年被腐蚀、使一个民族的希望被毁掉,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被永世万代地奴役!历史不应该被忽略,更不应该被遗忘,牢记那段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历史更是责任。为了那些不应该被忘却的记忆,为了那些不应该被丢弃的信念,于是就有了海南省文化交流促进会主编的这套《红色记忆》丛书。《红色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海南省文化交流促进会主编的《红色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主要内容:

曾记否,当草鞋与意志丈量出来的两万五千里穿越一个伟大民族五千年的荣辱兴衰,革命的火种被一路播撒、一路点燃。人迹罕至的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被鲜血浸透,衬映出一段光辉的里程;万水千山早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一轮红日在黄土高原磅礴而起。满目疮痍的河山在1936年10月温暖如春……

曾记否,当生命和鲜血浸染的十几年光阴将一种记忆铭刻进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画卷,革命的火焰从星火到燎原。这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这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这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这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腔腔热血、铮铮铁骨早已被融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了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毅然前行。《红色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对青少年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目录

星汉灿烂 光耀历史 文/刘亚洲

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 文/孟克

“猛子”连长曾贤生 文/何畏

十六天穿过四道封锁线 口述/师宗勤整理/苏建刚

朝鲜战场上的“神医”孙凤钜 文/安克骏 李瑶

父亲的战斗 文/董凤香

林伯熙:让日军胆战心惊的名字 文/王愉靖

我送红军过“长征第一河” 口述/李声仁整理/张春梅

桥儿沟的欢乐 文/易达美

送子弹,兄弟捐生 文/雷再润

泰兴姑娘 文/陈志军

我在牡丹江打日军——周保中将军警卫员回忆65年前的艰苦岁月 文/刘义权

革命熔炉温暖的家 文/周建本

“八一”军徽 文/丁超

凤阳山的“老伙夫” 文/王文忠图/李忠翔

桃树沟里的抗日小英雄 文/陆晨晨

町店奇袭 文/韦杰冯志湘

怀念比泰山还重的烈士 文/潘云

西安事变 文/尚迎宾

逃出虎口参加新四军 文/张连振

我参加了浙东抗日第一战 文/满新月

背着大锅长征 文/李健

舌战“盟邦”代表 文/马白山

重庆之鹰——抗日时期的空中保卫战 文/杨耀健

找党 文/林诗耀

遵义大捷——血战娄山关 文/谢振华

六连岭:青山有幸埋忠骨 文/丁静

一缸水煮青稞 口述/周龙整理/张学贤 宋武州

父亲王耀南在井冈山造盐 文/王太眉

长征夜行军 文/李富春

强渡乌江 文/刘亚楼

我的父亲——张权将军 文/张伯森

忆上海战役中的两位烈士 文/徐春鹏

回忆晋南两次战斗 文/姜庠璧

威震广阳 文/陈士榘

一元抗币交党费 文/秦明

抗联虎将史忠恒 文/张慧

永不消逝的电波——忆李白同志 口述/申 毅整理/贾晓明

志愿军第一个击落敌机的飞行员李汉 文/季秀志

蔡店奔袭战 文/佚名

老山界 文/陆定一

水上游击建奇功 文/李健

我是真正的新四军 文/付家庆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军 文/佚名

一张不过期的借条 文/周栎茜

生死战友情 文,王炳炀

沂蒙“红嫂”——明德英 文/李开田

忆我的父亲夏云超烈士 文/夏吉丽

永不凋谢的春花 文/李文实

试读章节

终生难忘的艰苦岁月

文/孟克

随着时光的流逝,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悲壮而传奇的故事,正以其无比深沉的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追寻,去思考。虽然时光过去了七十年,但当年的艰苦岁月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令我终身难忘。

1932年,我十二岁。那年12月,我参加了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师二一九团政治处任宣传员。每到一地,我们就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组织、教育与训练儿童团,提着石灰桶在路边、村庄显眼的墙上写标语、口号。半年后,我奉调至团卫生队学医做卫生员,两个月后调做司药。先是在师医院,1934年八九月份,随一个姓陈的医生到红四军军部做司药。我是跟随红四军参加长征的。说起长征的艰苦,现在的年轻人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长征,顾名思义,就是不停地走路。一天最少要走五十到六十公里,一般要走七十到八十公里,最多时一天要走九十公里。一边走,一边还要随时与敌人作战,边打边走。走路的时间远远超过宿营的时间。因此,边走边打瞌睡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夜行军,天黑沉沉的,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地打起了瞌睡。待到被战友唤醒,前面的部队早走了,于是就只能猛追。不少同志的脚肿得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脚板与脚趾头上尽是一个个水泡,但是不能休息,还得不停地走。记得是1935年初,我们进入西康藏区。这是个高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区。生活上,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没有盐吃,就用人工打石头,熬成硝盐水当盐吃。干粮吃完了,就沿途挖野菜充饥。记得有一种野菜叫茴茴菜,吃后很多人都脸发肿。

大约在1935年11月,我们来到夹金山。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顶终年积雪。没过夹金山之前,上级动员部队:第一,每个人准备一壶辣椒水;第二,在过雪山的时候不能停步,不能坐下来,因为山顶气温本来就低,红军衣衫单薄,有的同志身上就披一块羊皮御寒,加上连续行军打仗疲惫不堪,坐下来很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第三,在雪山行军,一定要一个紧跟一个,千万不可乱走,否则掉进雪坑里那就出不来了;第四,到山顶不能大声说话,因为山顶空气稀薄,声音振动会引起大风把积雪刮得满天飞舞,致使部队迷失方向。我们在积雪没膝的雪山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好不容易才走过了约三百多米雪线。下山了,走在前面的部队因为实在太冷,就在山林里捡了些干柴烤火,暴冷暴热,很多红军战士由此脚皮红肿、溃烂。为此,上级命令后续部队绝对不能烤火。

记得过草地前,上级让大家准备十天的干粮。说是十天的干粮,其实也就是一个干粮袋青稞面。由于干粮实在太少,饿了,也不能随便吃。要等到部队行军休息时,由领导把带的干粮一把把分配好,给大家吃,只能吃一把,再把干粮袋系好背在身上。每人还得背上十斤干柴。

草地,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你要沿着前头部队走过的弯弯曲曲的坚硬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走,千万不可贪图方便抄近路。因为草地上到处是一滩滩深不可测的淤泥,你一脚踩上去,身体就直往下沉,越挣扎沉得越快,淤泥一下子就会没过头顶。别的战友根本没法拉,也拉不住,弄不好还没救上战友自己也跟着一起被淤泥没了顶。我就亲眼见过战友与一只驮着东西的战马陷人泥潭,只一会儿便被淤泥淹没,消失得无影无踪。

沼泽地的腐草烂了成千上万年,弥漫着一股毒气,双脚泡在那污水里,只感到一阵阵发痛。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稍干的地方宿营,第二天清早起来后,发现有些原先很瘦的同志怎么一下子“胖”了起来,大家还笑他们。可是没多久就发现那些“胖”了的同志因为毒气侵入肌体已都牺牲了!此后,再发现“胖”了的同志,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再也笑不出来了。

干粮吃完了,连野菜也挖不到了,就只能杀部队带着的牛、马。一头牛或者一匹马杀了后,除了牲口的排泄物,其余的全分给大家烧了吃。牛马肉每人一块;每人还分到一小块皮、一根骨头和一段肠子。牛马皮用火烧焦了吃,骨头砸碎了熬汤喝。到后来,能杀的牛马都吃光了,就把自己身上穿的牛皮草鞋和皮带烧焦了吃。

长征时,红军还有个收容队。我也当过收容队员。长征途中经常有红军战士倒下了,他们躺倒在地,再也站不起来。自己身体也已十分虚弱的收容队员根本没法背起他们,甚至也没法架着他们继续前进。实在没办法,就强忍着悲痛的心情,尽可能匀给他们一点干粮,好让他们的生命多支撑一会儿。可是,倒下的同志们不但不要我们递给他们的干粮,还把他们自己仅剩下来的一丁点儿干粮交给我们收容队员说:“同志,我……我不行了,这一点儿干粮给你们,快走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进入耄耋之年,想起当年的情景,心情仍然十分悲痛。

历尽千辛万苦,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汇合。记得三个方面军汇合后,我找到一个理发的师傅给我理发。那个理发师傅一手拿着剃刀,一手摸着我的头十分吃惊地说:“看你瘦成什么样子了!你的头上除了头皮就是骨头,我都没法下刀了啊!”

经过十分艰苦的长征,我尽管瘦得脱了形,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比起成千上万在长征途中倒下的同志,我算是幸运的。之后,我在革命队伍里从事无线电报务工作,历经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全中国。

P3-5

序言

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可言;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拥有美好的理想,不可能胸怀崇高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用欲望文化代替历史教育,足以使一个国家的青年被腐蚀、使一个民族的希望被毁掉,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被永世万代地奴役!

鉴于此,我们呼唤历史,唤回那段属于上世纪的“红色”历史,唤回那段炮火硝烟、颠沛流离的历史,唤回那冲天的狼烟留下的悲壮回忆、岁月年轮沉淀的斑驳痕迹。历史不应该被忽略,更不应该被遗忘,牢记那段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历史更是责任。为了那些不应该被忘却的记忆,为了那些不应该被丢弃的信念,于是就有了这套《红色记忆》丛书。

曾记否,当草鞋与意志丈量出来的两万五千里穿越一个伟大民族五千年的荣辱兴衰,革命的火种被一路播撒、一路点燃。人迹罕至的雪山、荒无人烟的草地被鲜血浸透,衬映出一段光辉的里程;万水千山早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一轮红日在黄土高原磅礴而起。满目疮痍的河山在1936年10月温暖如春……

曾记否,当生命和鲜血浸染的十几年光阴将一种记忆铭刻进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画卷,革命的火焰从星火到燎原。这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这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这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这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腔腔热血、铮铮铁骨早已被融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了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

曾记否,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有无数英烈接过前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或壮怀激烈戍边卫国,或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或绝甘分少奉献大爱,甘做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铺路石,成为和平年代民族复兴的荣光,把人民心中的红色记忆浸染得分外鲜艳,永不褪色。

这红色记忆,是信念不衰、志向不改的崇高气节;这红色记忆,是无私无我、生属苍生的博大胸怀;这红色记忆,是敢为人先、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这红色记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诫我们,人事有代谢,传承无绝期。缅怀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是社会的道德和民族的良心,是后来者须臾不可忘怀的本分。

老一代人把历史的真实交付给我们,我们有责任用真实还原历史,传承给下一代,把那段岁月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连接到一起,使他们眼中的历史变得立体、真实、可靠,让历史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本丛书将那些流动的、随时会飘散在时间天际的事件凝固下来,希望透过这些文字、图片,感受到英雄们那坚定的革命信念,感受到那个年代澎湃的革命激情,真切体会那段“红色历史”。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毅然前行。  刘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记忆(人间正道是沧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南省文化交流促进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57176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