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学工作漫谈
内容
编辑推荐

魏书生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特级教师,知名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

《教学工作漫谈》由魏书生所著:

最具影响力的班主任、最权威的版本、最实用的教学工作指南!

1.这是一部用技术和艺术浇灌而成的教学兵法!

2.这是魏书生老师多年教学经验与思考的一次集中展示!

3.这是一本向广大中学教师传递科研精神与方法的优秀著作!

内容推荐

30年前,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魏书生以严整、科学、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新颖的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指点,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本书即他的经典著作,以教书育人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作者30年来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工作漫谈》由魏书生所著,《教学工作漫谈》从细小知识点的学习到能力兴趣的培养,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乃至和谐融洽的师生相处模式,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散发着生动的气息,长者的温厚和师者的智慧充盈其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是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目录

我为什么愿意教书(代序)/1

第一辑 愤悱启发皆有道/1

 课堂六步教学法/2

 讲读课,少讲多读/4

 画语文知识树/6

 怎样划分文章层次/8

 怎样归纳中心思想/10

 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12

 怎样教词语/14

 怎样教修辞/17

 初中推普五题/18

 除了教材,还讲什么/20

 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27

 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36

第二辑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41

 开学第二天的“期末”考——自学整册教材/42

 整体化——自学一类文章/45

 “四遍八步”读书法——自学一篇文章/46

 层次化、网络化——自学文学常识/47

 语文课——学生自己讲/49

 作文——学生互相批改/51

 作业——学生自己留/53

 考试——学生出题评卷/55

 谁都能自己摘果子——后进生怎样自学语文/57

一、后进生差在哪/58

二、怎样才能不差/60

三、从文科打开缺口/63

 谈培养自学能力/64

一、为啥要自学/64

二、怎样自学/65

 再谈培养自学能力/68

一、提高认识/69

二、激发兴趣/71

第三辑 效率是关键/75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76

 高效学习日/81

 一分钟竞赛/83

 45分钟写完2420字/86

 用好“边角余料”/89

 推开犹豫,雷厉风行/92

 考前“独往独来”好/94

 劳动不吃大锅饭/96

 大扫除15分钟结束/99

 一分钟全班调好座位/101

 两分半钟收好书费/103

 生物钟——高效来自科学/105

第四辑 能力的训练/107

 听说读写都来自实践/108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13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116

 无规则数字板——提高注意力/120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2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25

 做语文学习的主人/129

 发展后进生智力的几点做法/134

一、增强信心/135

二、掌握方法/136

三、定向活动/137

四、规则活动/138

五、惯性活动/138

第五辑 经师与人师——教书与育人并重/141

 教书必须育人/142

 育人应先知人/147

 重在培养良好习惯/150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151

一、增强道德意识/152

二、训练道德行为/154

三、培养道德习惯/155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157

 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160

 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162

 好教育是能自我教育/164

一、认识到新我旧我之争/165

二、感受到新我胜利的幸福/167

三、制订扶植新我的计划/168

四、日日自新无歇时/169

 永远有效的后进生互助组/172

 控制“三闲”/174

 关注国外科技动态/178

 国外的同龄人怎样学/180

 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184

 立足长处,培养自信/186

 学会驾驶大脑这部汽车,1 89

第六辑 犯了错误怎么办/191

 犯错误,写说明书/192

 犯错误,写心理病历/196

 犯错误,唱歌/198

 犯错误,做好事/200

 有时也需要留下学生/203

 教师是亲子关系的黏合剂/206

 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好/208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209

一、只教书未必能教好书/209

二、心染芝兰久自香/210

三、好雨润物细无声/213

四、春风化雨柳成荫/216

第七辑 “学高”还要“身正”——提高教师修养/217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218

 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219

 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223

 笑对人生/225

 走自学之路/228

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29

二、增强筛选信息的能力/230

三、看多家之言,有助于信息的处理/231

四、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反馈/232

 发展自己的长处/233

 调整需要,善于比较/237

 尊人者,人尊之/242

 来者都是客/244

 服装与发型/245

 练习放松/247

 每学期都写文章/250

 做园丁,当然收硕果/252

第八辑 我和我的学生/257

我的指导思想/258

一、教育与哲学/258

二、教育与心理学/260

三、教育与管理学/261

四、教育学本身的争论/262

鼓励学生自荐/263

条条大路通罗马/265

每天点一盏思想的灯/269

跑进快乐天地/271

每天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272

有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275

变“?”为“!”/279

课前唱响一支歌/281

轮流教唱歌/284

忠实于自己——考试不作弊/287

没娘的孩子早当家——选好常务班长/289

设立值周、值日班长/295

班级“八有”/300

青出于蓝——三代师生共期盼/302

编辑的话/305

试读章节

一天,我刚从外地回到学校,听说有很多教师从外省来到了我校,正等着我回来。

我回到学校处理了几件事情,就到班级上课。同学们口头作文后,坐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讲《公输》这一课。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老师想用两课时讲完。”说完,我便转身去板书,刚写完课题,便听到有同学喊:“报告!”“什么事?”“老师,我不同意这篇文章讲两课时。”“为什么不同意?”“我认为这课书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如‘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有些难懂的句子,教材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老师不在家这些天,这几篇文言文我们又都自己翻译了,再用两节课时间,不白白浪费一节课吗?”

我便问:“同学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没料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都赞成这样做。后面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到很新奇。看我究竟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依照班级的规矩,只要多数人通过的事,即使老师不同意,也得照大家意见办。于是我说:“那就照老规矩办,服从多数,只讲一节课,将两节课的学习重点合二为一吧!”这节课上得较顺利,一课时,重点难点都解决了。

《公输》这么长的文言文都讲一节课,浅显的短的课文就更不多用时间了。

这些年来,我经常外出开会,教学进度落不下吗?落不下。为什么,就因为我减少了讲读课上讲的时间。从1979年以来,我一直这样处理讲读课文,少讲多读。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一节课讲一篇课文。极少数课文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出师表》等我才讲两课时。《周总理,你在哪里》并不是因为难懂才讲两课时,而是因为我极其崇敬周总理的为人,所以总要在课堂上介绍总理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

每节课讲一篇课文,原来教材30篇课文,加之有用两节课的,35节课也讲完了。现在的教材增加到40课,减去自读课,讲读课和阅读课总共也不过三十二三课。这些课就是多算一点,用40课时也能讲完。每学期语文教学课时,以每周6节,共20周计,也有120课时。倘用40课时讲课文,10课时讲知识短文,10课时作文,那还剩下一半时间,做什么?有了时间,做什么都好办,学生自学,学生读书,我去开会,单元复习,系统复习,增加一些教材外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知识,国外科技动态,学习方法,名篇时文,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

十年来,我之所以教得比较轻松,原因之一就是从讲读课文精雕细刻中解放了出来。当然精雕细刻地讲,有很多长处,但相对于我的实际,很明显就弊多利少了。我既然精雕细刻不起,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现在这条路。

这样走了十来年,觉得这“少讲多读”之路,也自有一些存在的道理。

讲得少,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是必讲的内容,哪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讲10分钟就是两千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时间讲,那就是4500字。即使其中有1/4的是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收之后储存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当堂接收储存了1100多字的信息量,但其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存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即使大部分长期保存了,又有多少有再现的价值和可能呢?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

读得多,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只有学生多读书,多划分文章层次,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讲解、抄录中心思想,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归纳,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即使讲过的,由于没有自己实践,没有去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久还是容易忘记。

一篇课文只讲一节课,能讲完吗?能。许多知识点,如字、词、文学常识,学生在假期已自学过。倘必要,上课时,我强调提问一下,大部分时间,课堂上不讲。文章的层次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因已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则许多课文这两项也不讲。倘层次、中心思想的归纳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时,则用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点拨一下。这样每课必讲的就剩下一两处写作特色了。重点突出了,内容又很少,讲起来自然容易,省时间。

漏掉了必要的知识怎么办?其实语文总体知识把握住了,一册书必要的知识也就把握住了。就这一篇课文来说,真没有必要到非讲不可那种程度的知识。试问,从中语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十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就更不影响语文总体知识了。既然漏掉可以,就不要怕漏掉。但重要的知识,还是不漏更好些。从复习的角度看知识,重要与不重要会看得更清楚,那时一看某课漏掉一个知识点没讲,再补上就是了。

如果讲某篇课文的时候,生怕讲得不全而被考试钻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哪篇课文都可以展开来,出上一百道习题也不止。为了堵这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不少讲精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

讲读课少讲多读的教法,十年来为我赢得了大量的时间。以每课书节省1.5课时计,每学期就近50课时。有了这50课时,我就有了极大的主动权:查漏补缺,系统复习,强化重点,增学课外知识。所以在心理上感到教得很轻松。

P4-6

序言

我爱读书。

16岁,正是渴望读书的时候,然而“文革”开始了,学校生活便告终结。我刚念完初三,一切升学的美梦均告破灭。

运动了两年,我便从沈阳市三十二中学,下乡到了有祖国南大荒之称的辽宁盘锦。

同学们付出的劳动时间不算短,常常日未出而已作,日已落而未息,劳动所得却连辘辘饥肠都无法填饱,扩大再生产和积累更无从谈起。端起碗来喝白菜清水汤,放下筷子却绝没有人敢骂娘,原因是劳动归来还要抓各种各样的斗争会、批判会,大家都绷紧了那样一根弦过日子。“阶级斗争”果然“一抓就灵”,人们饿得要命,却能够搜肠刮肚,想出各种各样权势者爱听的话来进行“大颂扬”。并且表决心,要进一步勒紧裤腰带,去支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因为据说,他们正过着吃不上、穿不上的苦日子,在水深火热中受着煎熬。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10个月,我当上了民办教师。那一年,我19岁。

从服从分配到心灵安宁

我读书的时候,并没想过能去教书。

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我们全班55名同学下乡在一个青年点,有一位同学比我先得到分配,到县城的公路工程队去做筑路工人,同学们都羡慕得厉害。对我去教书则感到惋惜。有的朋友劝我不去,以便等待能当上领导的机会。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去,于是,便服从命令去教书。

教书之后,我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农村孩子们真诚、质朴、勤劳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我。我教的第一届学生便是小学毕业班,学生比我小不了几岁。第二届学生,年龄大的,才比我小四岁,这样我们共同语言便比较多。当时教材又比较浅,剩余时间,我便给学生读《红岩》《欧阳海之歌》,讲我看过的一些书,介绍城里的一些事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些在城里人那里听不到的农村的习俗、秘闻。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

那时,大人们为了适应形势而违心地斗争、批判、清队,整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而又无可奈何。于是我便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

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那么生活穷点富点,工作轻点重点,寿命长点短点,他都能坦然无愧、豁达大度地对待,从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人活着对他人、对世界有没有益处,有没有贡献,最主要的也在于他有没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那么体力强点弱点,才能大点小点,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他人为世界做好事。反过来,心肠坏了,就不好办,他自己活得太累,太麻烦,别人也会由于他的存在而累,而麻烦。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

为了教书,我放弃过招工进城的机会,在农村教了两年零四个月。

1971年秋,辽宁省历史博物馆要招工作人员,从我们农场近四千名知青中选两名。农场领导确定了我,同志们也劝我去,我心灵的天平向去的一方倾倒了,办了回城手续,办了户口。正在整装待发的时候,事情又有了变化,这两个名额不给盘锦而给沈阳了。后来我被分配到当时盘锦最好的工厂——盘锦地区电机厂。

我深深地想念着学校,想念着学生,想念着老师们。到厂的第一天,便向领导提出不愿在工厂而要到学校的要求,但未获批准。我便继续申请着,即使在两年以后确定我做厂领导接班人时,我仍一遍又一遍地申请当教师。

批林批孔时,我因赞扬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并且不满“文革”运动而受到批判。某一位领导从我的日记、文稿中摘录出我的“反动言论”竟达108条之多。有的时候,我一天要挨三回批判,由政工干部下放到车间做工人,头上顶着若干顶帽子,自然没有了申请做教师的资格。

好在只过了两年多,“四人帮”便折腾完事了。他们一朝覆灭,人们也就不再认为我是反革命,便又让我离开车间,负责所谓的“七二一”大学工作。我想,我既没有罪了,何不要求去教书呢?领导同情我被批判时的遭遇,终于答应了我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六载夙愿,一朝得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在教改中前进

1978年2月,我到盘山县三中教语文课,当班主任。不到半年,学校便不再让我教课带班,而让我当教导处副主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听到这一消息,我连夜写辞职报告,因为我费尽唇舌,历尽辛苦,谋求的就是能带班教课,如果愿意当干部,我早就可以当比教导主任大得多的官了。于是,我苦苦要求让我继续带班教课。半年以后,领导答应了,但条件是以学校工作为主.兼班主任,教语文课。

当时学校1500多名学生,26个教学班,两名主任,一位主抓教学,我负责学生思想教育。那时学生纪律又特别不好,我每天忙于学校事务,自己班级学生自觉性也不强,二者常常无法兼顾。于是便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改实验。

当时是1979年3月。

那时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学什么。我同学生谈心,相当多的学生苦于不知语文究竟学些什么。他们感觉练习册到处是,花样翻新的试题如海浪般涌来,思维之舟掉在里面,不辨方向,不着边际。于是我便和学生商量讨论,画出了“语文知识树”。15年前我们画的语文知识树有lO个分枝:拼音、生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分枝以下还有小枝和权。自学语文就先要扎扎实实地学习这些最基本的知识。

学生按照语文知识树去学语文.就像司机按照交通路线图驾驶汽车到没有去过的地方,做到了心中有数,少走许多冤枉路。

明确了学什么,紧接着就要解决怎样学的问题。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我便按照这个规律去培养学生。

首先,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其次,使学生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第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如怎样读总体语文书、怎样读一本语文书、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制订语文学习计划等。第四,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执行自学计划。

1979年,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除统考外,我没搞过测验、考试。但我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批改作文,怎样出考试题。一学期的教材,我只用30多节课就讲完了。我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全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县内却遥遥领先。参加县内中学语文能力测验,我们获第一名;参加全县30所中学听说读写竞赛,获第一名;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当时我校是一般中学,学苗是经重点中学选拔后剩下的)。

1979年末,我便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自己作文教学改革的论文,在会上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支持者热情鼓励,反对者亦慷慨激昂。

1981年暑期,第一届实验班学生毕业,我写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文,在省中语会宣读,得到多方面支持,同年送全国中语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交流。《中国教育学会会刊》全文刊载了我这篇文章。广西((中学文科教学参考》杂志为我开辟了一个专栏,广西教育学院王世堪院长亲自为我写短评。专栏还登了我的两名学生的文章。那时我的中学教龄还不到四年,学历只是初中。得到这么多老师、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既有感激,又有惭愧,还有不安。我默默地把感激、惭愧、不安在心灵深处转化为上进的动力,继续朝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处探索。

曾经有人认为,我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但我越往语文教学的深处探索就越感觉到,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学习的动力不能代替学习的实践;反过来,学习的实践也不能代替学习的动力。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教语文极为轻松,根本原因也在于育人,在于引导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是工具学科。但不同的人利用这一工具做着不同的事,来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同是学习的工具,有人用阅读能力读伟人传记、技术资料、先进理论,有人则读黄色书刊、反动文章。同是工作的工具,有人讲话劝人具备真善美的品质,写文章宣传周总理、雷锋的精神,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激励别人为人民、为祖国做出贡献;有人说话怂恿入作恶,写文章宣传入是自私自利的动物,引诱别人为了个人私欲不顾别人死活。

显然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不行,只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不行。没文化很可怕,有了文化心术不正,有人认为更可怕。我觉得至少是同没文化一样可怕。

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我的这一观念和教书育入的具体做法,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介绍时,受到与会者赞同,许多同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

1984年暑期,全国中语会在大连开会,重点推广我教书育人的经验。德高望重的吕叔湘先生亲临会议.从头到尾听了我的汇报发言。吕先生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我以多方面的鼓励。吕老的鞭策,使我获得了极大的动力,增长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1984.年8月12日,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同时省政府授予我“特级教师”的称号,那时我34岁,中学教龄才6年。同许多教师相比,我是幸运的,我得到的关怀、支持、鼓励要比别人多。唯有如此,我才更应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加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

魏书生

1994.1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学工作漫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书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8637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3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53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