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
内容
编辑推荐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内容推荐

菲茨杰拉德(1896—1940),十世纪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鲜明反映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代精神。短暂一生中只写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四部小说,每部都获得巨大影响。

《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要通过原是军人的大富豪盖茨比与初恋姑娘黛西的重逢,以及后来发生的悲剧,描绘“爵士时代”社会的种种腐败,反映美国传统信念的沦丧以及“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尼克结识了靠非法买卖发横财的大富翁盖茨比,盖茨比原先是个穷中尉,年轻时与尼克的远房表妹黛茜热恋,然而美丽的黛茜却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发家后的盖茨比对黛茜仍然魂牵梦绕,他想尽一切办法与黛茜见面。然而,冰冷的现实浇灭了爱情烈火,盖茨比的人生悲剧因“情”而收场……

目录

Chapter 1

第一章

Chapter2

第二章

Chapter3

第三章

Chapter 4

第四章

Chapter 5

第五章

Chapter 6

第六章

Chapter 7

第七章

Chapter 8

第八章

Chapter 9

第九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在我还是年少、稚嫩的年龄时,我父亲便给了我一个忠告,它至今萦绕在我的脑际。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他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们父子之间常有一种一点就通的默契,我心里明白父亲的话里有着更多的含义。从此,我总是倾向于对人对事不妄做任何评断,我的这一习惯致使许多秘密的心灵向我敞开,也使我成了不少牢骚满腹的人的牺牲品。当这一品行在一个正常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变态的头脑便会很快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且依附于其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学院里我被不公正地指责为政客,因为我暗知许多行为不检、来路不明的人的隐私和悲苦。这些心腹话儿大多都是它们自己找上门来的——当我通过某种准确无误的迹象意识到谁有贴己话马上就要向我倾诉的时候,我总是装着在睡觉,或是心不在焉,或是装出一种冷漠和不屑一顾:因为青年人诉说其隐秘时,或者至少是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开场总是窃用别人的话语,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吞吞吐吐。不妄加评断能给事情留下无限的余地。直到现在,我仍然有点害怕我会失去什么,假使我忘记了我父亲不无骄傲地叮嘱和我不无骄傲地重复的话:人们的善恶感一生下来就有差异。

在我这般吹嘘了一通我的宽容精神之后,我到头来还得承认这种宽容是有它的限度的。人的品行有的好像建筑在坚硬的岩石上,有的好像建筑在泥沼里,不过超过一定的限度,我就不在乎它建在什么之上了。在我去年秋天从东部回来的时候,我真想让世界上的人都穿上军装,在道德上都永远取立正的姿势;我再也不想毫无顾忌地尽兴地窥探人们的灵魂。只有盖茨比,以其名作为这本书名的男主人公,不包括在我的这一改变了的行为之列——盖茨比,此人体现了一切我分明蔑视的事物。不过,如果说人的品格是由一连串美好的行为举止组成的,那么,在盖茨比身上,倒也不乏有某种光彩,不乏有一种对生活展现出的种种憧憬的高度感应能力,宛如他身上接通了一架能测出万里之外的地震的精密机器。这种感应力与那毫无生气的易感性(它被冠之以“创造的品性”之后变得体面起来)毫无干系——它是一种与希望维系在一起的非凡品质,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感性,这一天赋我在别人身上从来没有见到过,而且以后也不大可能见得到了。不——到最后证明盖茨比并没有错!倒是那一吞噬了盖茨比的力量,那一接踵在他的梦想之后扬起的污垢飞尘,使我暂时放弃了我窥视人生的徒劳悲伤和短暂欢乐的兴趣。

我家一连三代都是这个中西部城市里的有名的富贵人家。我们卡拉威家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据家谱记载我们还是布克里奇公爵的后裔,不过我的这一家系的实际创始人则是我的伯祖父,他五十一岁时来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他雇了一个人去替他打仗,自己却做起了五金批发生意,这门生意我父亲一直从事至今。

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这位伯祖父,不过家人以为我长得像他——特别的依据就是一直挂在我父亲办公室里的那幅颜色发了黄的伯祖父的画像。我一九一五年从纽黑文毕业,正好是我父亲从那里毕业二十五年,稍后一些时候我便参加了那一酷似公元一世纪初条顿民族之大迁徙的世界大战。我是那么醉心于那场反击战,以至回到美国以后我倒觉得无所适从。在我看来,中西部现在不再是世界繁荣的中心,倒像是这个世界上的边远的贫瘠之地——因此我决定到东部去学做证券生意。我所认识的人都在做证券生意,所以我想这门生意再多养活一个单身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所有的姑舅叔婶们都商量了这件事,那慎重的态度就像是为我入学挑选学校一般,最后他们表情严肃又略带迟疑地同意道:“啊,那就这样定了吧。”父亲答应资助我一年,几经耽搁之后,我终于在我二十二岁的那年春天去了东部,我当时以为这次来后我就永久性地住下去了。

来后第一件实际要做的事情,是寻找住房。那时正值温暖和煦的季节,我又是刚刚告别了有着宽阔的草地和葱绿林木的乡村,因此当我办公室里的一位年轻同事建议我们两人到近郊区租间房一起住时,我觉得这真是个好主意。他去租到了房子,一间久经风吹雨淋的木板平房,月租金八十元,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公司派他去了华盛顿,结果我独自一人住到了那里。我有一条狗——至少在它逃走之前与我相伴了一些日子——辆旧道奇牌轿车和一位芬兰籍的女用人,她为我整理床铺做阜饭,有时守着电炉子自言自语她的国家的谚语格言。

这样寂寞地度过了一两日后,一天早晨一个到此地比我还晚的男子在路上叫住了我。

“到西卵镇怎么走?”他求助似的向我问道。

我告诉了他。当我再往前走的时候我便不再寂寞了。一路上我成了一个向导,一个引路人,一个土著居民。他无意间也给予我一种邻居间的信任感。

这样当阳光日渐和暖,树上顶出嫩嫩的绿叶时——宛若银幕上的植物生长得那么快,在我身上又复生了那一熟悉的信念:随着夏日的到来,生命又将重新开始。

我有大量的书籍需要阅读,而且我要从这清新扑面的空气中汲取勃勃生机。我买了十几本关于银行业、信贷和投资证券的书,它们红皮烫金,立在我的书架上(像是刚从造币厂印出来的新钞票),好像在预示要把只有迈达斯、摩根和米赛纳斯才知晓的了不起的秘密展现给我。另外,我也满心打算再读许多其他方面的书籍。在大学的时候,我就饶有文名——有一年曾为《耶鲁新闻》撰写了一系列格调严肃、文字晓畅的社论——现在我打算在学做金融的同时把这些旧业重操起来,再成为一个“万事通”专家,所有各类专家中智力最有限的一种。这不仅仅是一个格言警句——生活从一个单个的窗口去眺望毕竟显得成功得多。

我竟然会在美国北部的一个风俗奇特的居住区中租下一所房子,这也纯属偶然。这个区位于纽约正东的那一狭长喧闹的小岛上—那儿除了自然风光旖旎瑰丽之外,还有两处很不寻常的地形构造。在离纽约市的二十里开外处,有两个在外轮廓上极相似、中间仅有一条小湾分割开来的蛋卵形地域,它们两个的最前端都延伸进了西半球的最平静的咸水海域,此处被称为长岛桑德湿地。它们并不是那种完美的椭圆状——恰似有关哥伦布故事里的鸡蛋,它们与大海相接的那一端都像是被挤压过了似的显得扁平——不过,它们外形上的相像,却总是使飞过的海鸥辨别不清方位的原因。对于没有翅膀的人来说,更有趣的现象则是,除了形状和大小的相似,它们在其他每一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我住在西卵镇,哦,可以说在华丽和气派上它略逊于东头的镇,尽管用此语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那种奇特、怪诞的对比几近于肤浅。我的房子位于西卵的顶端,离桑德海湾只有五十码远,而且被夹在两幢一个季节的租金便高达一万二到一万五的巨大宅邸中间。在我右边的建筑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都可以说是雄伟壮观的——实际上它是诺曼底市政厅的仿造物,在它的一侧耸立着一座塔楼,由一层稀疏的常春藤盘绕着,显得很有新意,再过去一点儿是一个大理石游泳池,还有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这就是盖茨比的住宅。因为我还不认识盖茨比先生其人,或者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叫做那一名字的先生的住所较为合适一些。我自己的寓所显得寒酸,不过好在其小,人们也不太注意,我从我住的这儿可以看到大海,可以观赏我邻居的一方草坪,这给我一种与百万富翁毗邻的慰藉感——而这一切只需我每月付出八十块的房钱就可以了。

P1-13

序言

美国梦的破灭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其一生中创作的最好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至今日,仍然以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独树一帜,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放射着异彩。

法兰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他的外祖父麦奎伦是爱尔兰移民,做批发食品生意,颇为有钱。小斯科特优越的家庭背景使他有机会进到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与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家具商,在菲茨杰拉德出生后不久便破了产,后来只好举家从纽约迁回圣保罗市,投靠麦奎伦家。虽然菲茨杰拉德当时只有11岁,但也和家人一样深感羞愧。父母亲双方的差异,造成菲茨杰拉德既自卑又富于幻想的性格。不过,他还是很欣赏自己具有绅士风度的父亲。他对父亲的仰慕之情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首页上便可见一斑。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20世纪20年代正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繁盛期,其创作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峰巅;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在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年代。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方面。当经济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当赊销的经营的方式盛行,个人消费膨胀似的扩张,当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以及整个民族通过新技术的媒介作用和交通运输网络而连成一片的时候,现代性便似乎加快了它的速度。生活的风尚改变了,代沟形成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了。这是一个清教主义的和饮酒被禁止的年代,是心理分析、爵士音乐的年代,也是少女变得轻佻的时代;这是一个向革新挑战眷恋于往昔田园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技术普遍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年代。这一革新和怀旧的混合糅杂,在2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中表现得很明显,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尤其是在书的结尾部分尼克对故乡中西部的回忆,写得相当动情,很好地烘托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之情。这些深刻的变化荡涤掉了许多美国人自认为牢牢恪守的价值观念。人们传统的的信仰和观念已不复存在,加之欧洲在文化方面产生的无序感和崩溃感对美国的影响,在美国社会中也产生了一种颓废情绪和无目的感,以及文化的一种虚无意识,这些都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反映。《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对它那一时代的一种本质的概括。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一作品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它通过小说中的讲述者尼克,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的一个看似有真情,却最终是个虚无飘渺的梦的爱情故事。盖茨比,一个贫穷的比达科他州的农家子弟,在肯塔基州一个军训营里当少尉时,遇见了上流社会女子黛西,并对她一见钟情,把她作为一个完美的理想追求着,至死不渝。他隐瞒了真实身世,凭借着自己的英俊、聪明和敏感赢得了黛西的爱情。热恋了一个月后,他被派遣到法国作战,一去就是五年。黛西受不了这漫长的寂寞,在盖茨比走了的第二年便嫁给了一个名叫汤姆。布坎恩的大富翁。婚后他们整日同一帮游手好闲的富人们游乐享受,而且汤姆还时有外遇。贪图钱财和享乐的生活,甚至在她生女儿时寒夫仍在外面和别的女人寻欢作乐的现实,使黛西失去了少女时的纯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五年后盖茨比从国外回来,他执着热烈地爱着他心目中的那个黛西,追踪着她的足迹。他买了一幢隔着桑德海湾与黛西的府邸遥遥相望的巨宅,将它当做一种富贵的标志,向黛西发出无声的召唤。盖茨比每日大宴宾客举办晚会,挥金如土,彻夜笙歌,以引起黛西的注意,勾起她往日的情思。通过盖茨比的精心安排和尼克的搭桥,两人终于重新相见。虽然黛西对盖茨比仍说了“我爱你”的话,可这早已不是真情,而是她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寻找的一种刺激。所以当她驾驶着盖茨比的汽车撞死了她丈夫的情妇时,竟毫不犹豫地把罪责推到了盖茨比的身上;当盖茨比为此被威尔逊枪杀后她也毫不为之所动。盖茨比用毕生心血建造起来的梦想居然献给了这么一个俗物,这正是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描写爱情与理想时有一股哀伤的细流隐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对美国梦的失望。

正如作者在一封信里所说的:“这部小说的重心是放在‘幻想的破灭上’——正是这种幻想才使得这世界那么鲜艳,你根本无须理会事情的真与假,只要它们沾上了那份魔术似的光彩就行。”而正是因为罩上了这层魔术似的光彩,这部小说才更强烈地显示出其深刻性和其悲剧的意识。作品中一方面存在着一个爱情和梦幻的世界,一个事件被遏止住,过去悬浮于其中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个充满迷失的无根可寻的怪诞形象的世界。从两个世界的这一混合存在中,菲茨杰拉德提取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这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被赋予了永久性神话色彩的现代历史的世界,在那里当他亲吻着黛西的时候,时间的钟表就像盖茨比壁炉架上的钟表一样倒走了回来;另一个是历史被阉割了的世界,被割裂为碎片而没有明显的秩序,一个现代荒原(“死灰谷”便是对人们纵情享乐于其中的这一迷乱世界的象征)。这两个世界形成的张力和模糊性一直持续到终章,在那里菲茨杰拉德既卓越地重建了“美国梦”,一个天真淳朴的田园美国的梦;而且也把这一“美国梦”看成了是对被时间本身所击败的事物的一种缅怀和向往。这是该作品在内容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成为一部不朽的名著,与其形式和写作上的特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凡对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小说风格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两人的小说风格完全不同:前者用词简朴,句式洁净,后者用词华丽,句式繁复;前者客观简约,后者抒情铺陈;前者的小说世界是个纯化了的世界,后者的却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而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则好像是集两人之所长于一身,创作出了一个客观与抒情、现实与梦幻、理想与象征、顺叙与倒叙、铺陈与简约等手段并用的和谐统一体,使这部作品的语言和形式具有了极其丰富的意蕴和内涵。这是从比较的观点来看。从作品自身看,它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一、用不多的笔墨把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鞭辟入里,比如作者对乔丹·贝克的一段描写:“乔丹·贝克本能地避开那些聪慧精明的男人们,现在我明白了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立在那些觉得她不可能做出任何背离社会准则和道德的事的人们中间,她要安全得多。她无可救药般的不诚实。她从来不能容忍自己处在不利的位置,以这一不情愿为前提,我想她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就开始学会了玩弄手腕和推诿事由,以便既能对世界操一种冷嘲热讽的微笑,又能满足她那坚实活泼的肉体的欲求。”这段文字多么辛辣地揭示出了那种自私高傲的女子的灵魂。二、看似极随便轻松的一笔,却有着丰富的意蕴。譬如:“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们这排高高地俯瞰这座城市的灯火通明的窗户,一定让在街头眺望的人感到了,人类的秘密也有一份在这里吧,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过路人,举头望着诧异着。……我既在事内又在事外,既被永不枯竭的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吸引,同时又被它排斥着。”‘轻松一笔便形象地带出了作者整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三、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感受。这种描写在作品中处处可见,恕译者在这里不再举例。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含情,而且很好地揭示了主题。譬如:“……我和黛西站在一块儿望着那位电影导演和他的女明星。他们两人依然在那棵白李树下,他们的脸儿正挨近到一起,隔在他们中间的只剩下一缕淡淡的薄薄的月光。我蓦然想到,他也许整个晚上都在慢慢、慢慢地向她俯下身去,直到刚才的那般挨近。就在我注视着的当儿,我看见他又将身子弯下了最后一点儿,吻到了她的面颊。

“‘我很喜欢她,’黛西说,‘我想她长得很可爱。’

“但是毫无疑问,这幕场景的其他部分都刺痛了她,因为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真情实感。”通过这段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加深对黛西那种一切都是逢场作戏、缺乏真实情感之品性的了解。

简而言之,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读者在欣赏这部世界名著的原文的同时,也能喜欢这个中文译本。

王晋华,中北大学外语系教授,留美学者。主要译著包括《美国现代小说论》《狄更生诗歌精选》《了不起的盖茨比》《傲慢与偏见》等。

书评(媒体评论)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20世纪流传最广、最为人钦佩的美国小说。

——克罗蒂亚·皮埃罗庞:《纽约客》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

——村上春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汉对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王晋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505153
开本 32开
页数 4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68
11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