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贾平凹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辛敏编写的这本《贾平凹纪事》所要实现的,不是对于深奥学理的探寻,而是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神秘性的揭示。更为重要的是,它要还原一个现实的、本真的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所以,如果要了解更具生活化的、本真性情的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那就不妨读读这本书。

内容推荐

《贾平凹纪事》侧重于新世纪十年来贾平凹主要经历和重大事件的记述,浓墨于有关贾平凹作品的创作、争鸣、出版、遭禁、解禁、获奖,以及贾平凹的升迁、打假、维权、书画、收藏等作者积累资料较为丰富的方面,内容均有据可查,并多为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

《贾平凹纪事》由辛敏编写。

目录

春部:喜事成双,好事连连

 苦涩的笑中当选陕西省作协主席

 《秦腔》喜获茅盾文学奖

 《废都》解禁再版

 《文集》修订再版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落成

 曲江贾平凹馆和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相继建立

 文坛获奖大户

夏部:怒不可遏,孰不可忍

 维权之日话维权

 作家被盗何时了

 维权之日告百度

秋部:哀民多艰,痛定思痛

 在《秦腔》声中告别故乡

 痛苦艰难地写作《高兴》

 慈母长逝是永远的痛

 描写乡村“文革”的《古炉》出炉

冬部:收藏丰富,陶醉书画

 收藏广泛俨然大家

 书画出版已成大观

 第一部手稿本《西路上——贾平凹手稿珍藏版》出版

 书画作品日益走俏

附录

 一 收藏贾平凹作品的凹友们

 二 编辑贾平凹作品的出版人

 三 说平论凹的批评家们

后记

试读章节

家有老小,身兼多职,集著名作家、著名主编、著名病人于一身的贾氏是如何在30余年时间创作出千万字的作品,且有不少或选人大中小学教材或改编成影视或译成外文或屡获大奖的呢?

首先,贾平凹视创作为生命。相传,贾平凹结婚时和新娘面对墙上的稿纸叩拜,视稿纸为神灵,反映了贾氏对文学罕见而独特的虔诚和热衷。事实上,写作已经成为贾平凹的主要生命方式,他大年初一笔耕不辍,外出参加会议也随身携带书稿,礼拜天为躲避干扰就躲在办公室写作,去饭馆吃饭,突然来了灵感,随手掏出烟盒撕开就写起来。在一些冗长无聊的会议上,他在笔记本上写写记记,不是记录,也不是准备发言,而是在写小说提纲,或是人物对话。有时在朋友家做客,大家谈笑风生,贾平凹突然匆匆离座,别人以为他急着出恭,其实却是潜入隔壁屋子,记下一个情节、细节或几句描绘。患病住院,他也能在病床上推出一篇又一篇作品。1994年,在《家庭》杂志上一组文章就是他在医院病床上写就的。可以说,贾平凹是把全部身心都用到文学事业上来了。

其次,贾平凹视生活为源泉。他几乎每年都要回老家商州这个生命和生活的双重基地汲取“乳汁”补充营养。他曾挂职商洛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就是为了便于到故乡体验生活。每当欲在写作上有突破时,他便要回商州去,脱胎换骨,于是有了《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一系列骇俗惊世之作。每次到商州,他不是走马观花地游游看看,而是每到一地,先找县志看,了解当地历史、地理和风土民情,然后熟人找熟人,层层找下去。他曾在丹江的木排上,喝着水手的白酒,听他们与岸边洗衣挖沙的女人们作歌嬉戏;在深山野林的茅屋里,吃着主家自制的腊肉、浆水面,听男主人说古道今、女主人唱歌哼曲。夜穿荒山野林迷失方向,脚踏鸡鸣三省的白浪街石。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里,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半路上,饿了啃两口干锅盔,渴了到老乡地里拔两个萝卜。每次回到家,一进门,妻子就叫他赶紧脱光衣服去洗澡,因为衣服上爬满了小动物。他数次沿着丝绸之路、军路、油路深入戈壁沙漠,探寻历史遗迹,造访石油人、边防战士和各族人民,写出了《西路上》等充满时代气息和西部风情的优秀之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贾平凹不辍地啜取生活之水,才有其海纳百川方为大的创作硕果。

再次,有恒心者有恒产。著名作家孙犁在写给贾平凹的序中说贾氏“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在炎炎烈日之下,或细雨潆潆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贾平凹也多次自称农夫或牧羊犬,他认为作家就要像农民那样耕好自己的田,像牧羊犬一样管好自己的羊。纵观贾氏二十多年的创作之路,尽管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但他跌倒爬起,风雨兼程,从未停步,即使是在身患重病,遭受打击,作品被禁,名利诱惑之时,仍能我行我素,排除干扰,默雷止谤,化毁为缘,转危为安,开辟新的天地。如今,贾氏名闻海内外,邀他出省出国访问、讲学乃至定居的,或请他做这顾问那理事的纷至沓来,但他不为所动,依然在自己的创作田园里辛勤地耕耘着,期望着新的收成。尽管他年过半百,精力渐减,每天写千儿八百字就累了,但他依然注视着墙上亲书的《排球女将》中那句名言“我的目标——奥林匹克!”默默地努力着。

贾平凹的高产和多奖与他的为人处世不无关系。贾平凹原名平娃,父母望子顺通平安。后贾平凹自改为平凹,正视人生的崎岖不平。但不幸而言中,平凹几起几落,尤其是在不惑之年间大红大紫,大悲大苦,四面楚歌。但他不是项羽般的末路英雄,而是逢凶化吉、转毁为缘的潜龙。可不,没有待几年,潜龙又看飞了,人气愈来愈旺,身体愈来愈好,作品愈写愈棒。世纪之交,贾平凹更是荣获陕西省“德艺双馨”称号。

说起贾氏的为人处世,不少人和文章均说其受释、道的影响大,却往往忽略了儒对贾氏人生观的决定作用。儒家主张入世和进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抱负,号召人们重视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要立德、立功、立言,要有所作为。以此对照,贾平凹已著有并出版千万字的作品,可谓立言;他主编《美文》,身兼全国和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西安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可谓立功;被授予“德艺双馨”称号则是对其德和言的肯定。尽管贾氏一直谦称自己成名但未成功,但“著作超身”的当代作家又有多少呢?而这些著作大多又是在他身患肝病以后创作的啊!

P50-52

序言

时值暑假,我集中精力撰写一个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接受与传播的课题研究报告,累得腰酸腿疼,深感体制下的科研文字确实不好写。一天,新民送我一本《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废都)沉浮》,同时把这本《贾平凹纪事》书稿交我,并嘱写个序。我一改审慎态度,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一切皆在缘。

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纯属一种机缘。大学毕业分配到某新成立不久的学校,因无人上现当代文学的课,我就接手了。从此与现当代文学就结下了终生都不可能摆脱的学缘。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早我一年毕业的大学乡党学兄王新民,他将刚编辑出版的《平凹游记选》送我,谈起当代作家及其创作,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贾平凹。我说想写篇关于贾平凹创作的文章,有些问题想与他聊聊。新民兄积极引见,我便与平凹相约谈了一次。我的贾平凹研究,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时间是1986年。此后,与新民的交往就多了起来。其实,我与新民兄在1979年就认识了。机缘是一块儿在我们镇中学补习高考,那年他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我因身体缘故与北京大学错失良缘,次年方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人说这是命,我觉得这是人生之机缘使然。若细论起来,我与新民的缘分可能还要早。我1974年高中毕业回农村,先当会计,而后当生产队长,新民的父亲那时就在我们公社(现在叫乡镇)当革委会副主任(现在叫副镇长),是我的上司。

如此,这写序的事就一切都在情缘之中了。

新民痴迷于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由来已久。他大学毕业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便与平凹结下了情谊友缘。除了上述的《平凹游记选》,他参与策划、编辑出版的贾平凹的书还有《贾平凹游品精选》、《坐佛》、《贾平凹书画》、《做个自在人——贾平凹序跋书话集》、《西路上——贾平凹手稿珍藏版》、《贾平凹文集》(20卷),还编著有《多色贾平凹》、《贾平凹与(废都)》、《贾平凹谜中谜》、《废都啊废都》等。编书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关贾平凹创作,以及文学活动的资料,便开始写书了,一路下来,便有了好几本书:《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贾平凹图书策划出版畅销纪实》、《(秦腔)大合唱》、《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废都)沉浮》等,上百万字。新民跟踪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及其活动,可谓是如痴如醉,撰写或者编著有关贾平凹的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爱好,是他对于贾平凹的敬佩痴迷,甚至当做了自己的一种宿命。

都说新民是个实在人,其实他还是个有心人。在文学圈的人,平时参与平凹文学创作以及生活活动的很多,但过去就过去了。而新民则千方百计地把各类活动的资料收集在一起,记述了下来。这是费神费力而又十分烦琐的事情,很多人都不愿去干。新民恰恰在别人不愿涉足的地方,开拓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不断地写出记述贾平凹文学创作及其活动的著作来。新民是另一种剑走偏锋,别人都将精力用在了所谓的皇皇论作的事情上,而新民却致力于不被人们所重视的细枝末节上,并且乐此不疲,自得其乐,突显出别一番风味天地来。

与纯粹的学术研究著述不同,新民致力于贾平凹文学创作活动,以及现象事件的记述。比如平凹出席《秦腔》茅盾奖颁奖活动,《废都》的被禁与解禁,《秦腔》、《高兴》、《古炉》等长篇作品的创作过程等。再比如许多活动上人们的讲话致辞,是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轻视的,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讲话原稿,今天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但时过境迁,它们都是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乃至当代文学历史现象的珍贵资料,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其实,收集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工作,虽然不显功绩,但却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因为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叫打路基。我们都将注意力投向了路上奔跑的各色车辆,却无视于路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坚实的路基,再好的车也是无法跑动的。所以,文学创作及其发展历史的建构,是建立在翔实丰厚的史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史料的支撑,是建构不起文学及其历史研究的大厦的。这是基础工作,出力未必能落好,所以现在愿做者寥寥无几。这更显出本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来。新民这样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扎势,不做腔,我对他便有了由衷的敬佩之意。

既然为纪事,那所记写之事自然要客观真实。《贾平凹纪事》首先体现的就是实述风格:忠于事实,客观记述。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最怕的就是史料不详不实。现在有许多媒介追求轰动效应,以猎奇之笔叙写事情,甚至捕风捉影,主观臆测,可能也许之类的叙述,可以满足消遣性的好奇心理,读来也可煽情,但是,却不能作为研究的资料事实。从事研究,最怕也是最头疼的就是以也许、可能、据说的口吻所叙述的事实资料,你不仅不敢轻易地运用,还得费许多神去查证他所叙述的是否真实。新民在本书中所记写的事情,毫无疑问都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在本书中所记述的许多事情,都是我所参与经历过的,包括我与平凹关于他某部作品的对话。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新民所记写的基本都是他所亲历过的。这样,本书便以亲历性的方式进行叙述,不仅给人以真实感,而且具有一种亲切感。读新民的这些文字,就犹如在与他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没有任何距离感。新民不是居高临下,也不是带着面纱去宣讲,而是以与读者平等的态度,在与读者进行对话。记述的语言也是很具生活情感性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暖流。

真文章要有真性情,《贾平凹纪事》就是新民真性情的袒露。可以说不矫情,不虚妄,写真事,叙实情,是这本书叙写上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与纯客观叙述不同的是,新民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看法和评述。当然,他的评说是基于事实基础之上的。这种评说,既有对往事情景再现性的议论,也有对一些虚假事实的矫正,以正视听,更有对于那些违法乱纪扰乱文学市场秩序行为的愤慨,甚至对于作家作品无妄诟病的愤怒。当然更为主要的是一种历史客观的评价,对于人们真实了解或者解读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具有一种引导作用。也许正因为如此,《贾平凹纪事》更富有了可读性。人们不仅从中读到了事实,而且随同作者的叙述评说,情感波澜起伏,得到一种在场性的情感心理体验。它按照一定的主题,分为几个部分,对某类事情进行叙述,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我们也不必回避,贾平凹及其创作本身,蕴涵着极强的神秘色彩。正如有人所言,贾平凹是个谜,富有传奇色彩。贾平凹的书中蕴涵着神秘文化的意蕴,他的创作过程也是让人惊叹而惊奇的,而他那些作品的命运,似乎冥冥之中也包含着多乖的神秘性。《贾平凹纪事》所要实现的,不是对于深奥学理的探寻,而是对贾平凹文学创作神秘性的揭示。更为重要的是,它要还原一个现实的、本真的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所以,如果要了解更具生活化的、本真性情的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那就不妨读读这本书。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草麓堂

(本文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后记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西北大学求学期间听了贾平凹的文学讲座并开始关注阅读他的散文、小说作品后,就与这位当代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和陕西新闻出版局工作,在阅读贾平凹文学作品的同时,就开始了策划、编辑、编选他的文学著作的生涯,先后出版问世的图书计有《平凹游记选》、《贾平凹游品精选》(与孙见喜合编)、《贾平凹书画》、《坐佛》、《做个自在人——贾平凹序跋书话集》、《西路上——贾平凹手稿珍藏版》等;主编(与惠西平合编)出版了《贾平凹文集》(20卷)。同时征集编选或编著出版了《多色贾平凹》、《贾平凹与(废都)》、《贾平凹谜中谜》、《废都啊废都》、《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贾平凹图书策划出版畅销纪实》等图书。

进入新世纪后,因公务和家务日益繁杂,精力也渐趋衰减,我便很少策划编选贾平凹著作,研究和编著贾平凹图书也越来越少,以致面对文友和凹友们的询问不免支吾和汗颜。

近三五年来,随着贾平凹当选陕西作家协会主席、《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废都》解禁再版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文友们聚会时总会问起一些事情,我却多不知晓,倒是从文友尤其是凹友们处听到一些有关贾平凹的逸闻趣事,心中甚是欢喜和慰藉,同时也有一些隐忧和担心。

欢喜和慰藉的是,贾平凹不负众望,不断有新作问世,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热爱和追随,研读和研究。隐忧和担心的是一些逸闻趣事,有些是道听途说,难免错误离谱,应该予以甄别,去粗取精,去芜存良,予以研究。说起研究,由于贾平凹创作多变,新作不断,评论家似乎跟不上趟,甚至有断档之忧。这就需要有人把有关贾平凹及其创作的史料和资料先收集起来,记录下来,以供后来者研究。

在上述情形下,孙见喜先生多次鼓励我继续进行贾平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于是我开始留心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有关贾平凹的报道文章,及时剪贴,经常汇辑,几乎每年积攒一大本子,可以说有了粮草米面,先收藏起来。

《秦腔》出版的次年,即2006年,我就将有关《秦腔》的资料整理编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纪实《(秦腔)大合唱》,且修订后一版再版,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

2009年,在《废都》解禁再版不久,我利用节假日甚至夏日作息时间多出的一个小时午休时间,将有关《废都》创作、出版、争鸣、被禁、获奖、解禁、再版的有关资料整理撰写了长篇纪实《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废都)沉浮》,经过一年多的修改和联系出版,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付梓问世。

2011年3月的一天,在京的陕籍著名评论家李炳银先生’向我约稿,恭敬不如从命,我如约撰写了《新世纪:贾平凹的喜怒哀乐》,约3万字,已在2011年第七期《报告文学》杂志上发表。

在与西安万邦书城魏红建总经理商谈《一部奇书的命运——贾平凹(废都)沉浮》发行事宜时,魏总希望我写一本图文并茂的贾平凹现在进行时的东西,适逢有《新世纪:贾平凹的喜怒哀乐》垫底,于是就答应了。从此利用能够利用的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即使在不得不参加的应酬聚会时,也惦记着此事,常常因为早离开而令人尴尬遗憾。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写作和修改补充,便有了这本书稿。  要声明的是,这本书不是传记,也不是史志,就是一本长篇纪实或者报告文学,或时下所说的非虚构文学,侧重于对新世纪十年来贾平凹主要经历和重大事件的记述,浓墨于有关贾平凹及其作品创作、争鸣、出版、遭禁、解禁、获奖、升迁、打假、维权、书画、收藏、馆院建设等我所熟悉或了解较多,积累资料较为丰富,反映其喜怒哀乐的方面,可以说挂一漏万,但均有据可查,多为眼见为实的一手资料。

还要说明的是,写作这本书时,参考、使用或引用了贾平凹、徐德龙、李星、韩鲁华、孙见喜、陈长吟、刘炜平、何丹萌、王立志、木南、孔明、王锋、狄蕊红、张宏斌、朱文鑫、文彦群、陶北、张文华等人的讲话、诗文、书画、图片或对话录,有的联系上打过招呼,有的尚未联系上,难以征求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说明并祈谅解,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要衷心感谢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高彦平处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社长刘东风、总编赵豪迈先生、策划编辑邓微女士和万邦书城魏红建总经理对拙稿的审阅斧正,使拙稿趋于完善,得以出版问世。

最后还要明言的是,由于掌握资料有限,写作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差错和谬误,请专家和读者指正和见谅,还有在公务应酬和家务迎送方面的不周不到之处,在此向同人同学和家人亲朋们鞠躬致歉,对大家的宽容海涵则举手致敬了。

2011年6月16日初稿,9月20日修改于上林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贾平凹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59204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8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