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精选文集(1问学论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编著的《季羡林精选文集(1问学论道)》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季先生一生的最后十年,在病榻上依然难得糊涂,时刻承载着天下大事,守望着祖国人民,他的那支笔一直挥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堪称风流倜傥、可喜可贺的佳话。

内容推荐

季羡林编著的《季羡林精选文集(1问学论道)》一书堪称季羡林先生70余年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

《季羡林精选文集(1问学论道)》通过“治学生涯”、“上下求索”、“学术总结”等章节,可见季先生认真总结和汲取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并且介绍了自己治学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季先生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通的指导意义。

目录

自传--代总序:季羡林

编者前言

治学生涯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三  回到祖国

上下求索

一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二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三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四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五  关于考证

六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七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八  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

九  再谈东方文化

十  “天人合一”新解

十一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十二  漫谈东西文化

十三  国学漫谈

十四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十五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十六  正确评价和深入研究东方文学

十七  关于中国美学的一点断想--为老友王元化教授八秩华诞寿

十八  门外中外文论絮语

十九  漫谈散文

二十  历史研究断想

二十一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二十二  汉语与外语

学术总结

一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  我的研究范围

三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  我的义理

五  一些具体的想法

六  重视文化交流

七  佛教梵语研究

八  吐火罗文

九  《糖史》

十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二  我的考证

十三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六  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七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试读章节

我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人临清市)官庄。我们家大概也小康过。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父亲亲兄弟三人,无怙无恃,孤苦伶仃,一个送了人,剩下的两个也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来吃。

六岁以前,我有—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大概只不过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而经过不知多少艰难险阻,终于立定了脚跟。从那时起,我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我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语法、一些单词而已。我当时有一个怪问题:“有”和“是”都没有“动”的意思,为什么叫“动词”呢?后来才逐渐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个译名不妥的问题。

我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我这个人颇有点自知之明,有人说,我自知过了头。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无疑的。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我们的学校濒临大明湖,风景绝美。一下课,我就跑到校后湖畔去钓虾、钓蛤蟆,不知用功为何物。但是,叔父却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编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10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至于我们的正式课程,国文、英、数、理、生、地、史都有。国文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要求背诵。英文念《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等。写国文作文全用文言,英文也写作文。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外,我读了大量的旧小说,什么《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等,无不阅读。《红楼梦》我最不喜欢。连《西厢记》《金瓶梅》一类的书,我也阅读。这些书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不出,反正我并没有想去当强盗或偷女人。

初中毕业以后,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1926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他提倡读经。在高中教读经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者进士,一位绰号“大清国”,是一个顽固的遗老。两位老师的姓名我都忘记了,只记住了绰号。他们上课,都不带课本,教《书经》和《易经》,都背得滚瓜烂熟,连注疏都在内,据说还能倒背。教国文的老师是王岜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我的影响极大。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完全出我意料,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谈到英文,由于有尚实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很难同我竞争。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我也学了德文。

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我在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因此受到了王状元的嘉奖。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当然更出我意料。我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反正我在高中学习j年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冠”,自己的虚荣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这是不是就改变了我幼无大志的情况呢?也并没有。我照样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我根本没有发下宏愿,立下大志,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什么学者。我梦寐以求的只不过是毕业后考上大学,在当时谋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抢到一只饭碗,无灾无难,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而已。

1929年。我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在我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这里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等。前两位是我的业师。胡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现代文艺,也就是普罗文学。我也迷离模糊,读了一些从日文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曾写过一篇《现代文艺的使命》,大概是东抄西抄,勉强成篇。不意竟受到胡先生垂青,想在他筹办的杂志上发表。不幸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仓促逃往上海,不久遇难。我的普罗文学梦也随之消逝。接他工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我此时改用白话写作文,大得董先生赞扬,认为我同王联榜是“全校之冠”。这当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之所以五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精选文集(1问学论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4667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5-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