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共2册彩绘图文版)/书香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集结,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道德思想、政治主张的著作。《论语》言辞简洁却含义深刻,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气度。通读《论语》,那率直的子路,贤雅的颜回,善辩的子贡,无不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然,作为描述的中心,大圣孔子更是跃然纸上,仿佛在以他特有的温和、庄严的语调,阐述着那些至善至仁的思想和道理。

细细品读《论语》,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人生各个方面看法的升华。

内容推荐

孔子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他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仍然不得志,于是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执教期间,他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聆听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任人唯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可以了解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教育思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治国安邦理论。总之,《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形成起过重大影响。

目录

上册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册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孔子家语

试读章节

2.20 康子①问:“使民敬②、忠③以④劝⑤,如之何?”子曰:“临⑥之以庄⑦,则敬;孝慈⑧,则忠;举⑨善而教不能⑩,则劝。”

注解

①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康”是他的谥号。

②敬:严肃认真。

③忠:忠诚。

④以:连词,或解为而,或解为和,均可通。

⑤劝:劝勉、勉励。此处是指自勉之意。

⑥临:靠近。上对下靠近为临。

⑦庄:庄重、严肃。

⑧孝慈:孝顺、慈爱。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

⑨举:推举、提拔。

⑩不能:能力薄弱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敬重、忠诚于上级,勤勤恳恳地做事,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百姓态度严肃认真,他们对你自然会敬重;你孝敬老的、慈爱幼小的,他们自然会忠于你;你提拔任用正直善良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自然就会勤勉了。”

读解心得

孔子此言,也是论治民为政的。孔子论政,在于论述德治亦即礼治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方法。治理国家之道,一是以法治国,民畏而服,民敬而从;二是以教治国,教化百姓,使百姓知耻而能增德、守法;三是唯贤是用,任用有德有才的贤士,而让无德无能的庸才居于下位。这里的核心机制,首先是“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善,在没有得到关于对方的负面信息之前,把对方当做守信用、有底线的人看待。其次就是对等原则。如果把对等原则解释为“礼”(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话,孔子的这个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仁”与“礼”两大原则的合力,其实质是,通过“人心美德相互之间的感应”,用美德唤醒美德,奠定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羹②不为政③?”子曰:‘《书》④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⑤,施⑥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解

①或:有人。

②奚:疑问词,为什么。

③为政:参与政治。

④《书》:《尚书》。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

⑤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两句见伪古文《尚书·君陈篇》。前句意谓孝于父母,后句意谓善于兄弟。“孝乎惟孝”,有的本子作“孝于惟孝”。友于:兄弟之间友爱的意思,借指兄弟。

⑥施:延及、影响。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

读解心得

其实,这一章孔子的理论是一种自我解嘲的违心之言。其实,孔子本人对做官从政是很积极的。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他不辞辛劳,周游列国,这个事实本身,就否定了他这句托辞。连朱熹也都看出了这一点:“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孔子在自己的理论中,完全把政治与道德等同起来了,或者说将政治的基础奠基在人心之上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实际是从做人来强调的。在孔子看来,不论为政者也好,不为政者也好,首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参政有时并非仅仅指公共国家层面的直接介入,个体私人层面的职责同样是一种或者间接然而尤为重要的参政形式,两者在“施于”上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影响作用,由之而取得良性互动。

2.22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②无辊③,小车④无轨⑤。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信:信誉、信用。

②大车:牛车。古代称牛拉的车为大车。

③挽祝: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④小车:马车。古代称马拉的车为小车。

⑤杌: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祝,小马车没有轨,这车怎么走得了呢?”

读解心得

孔子论“信”,在《论语》中讲的地方不少,但无论信用也罢,忠信也罢,都离不开一个信字的范畴。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向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

2.23 子张问:“十世呵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十世:十代。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②因:因袭、沿袭、继承。

③损益:废除和增添。损,减去;益,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现在也可以通过考察知道;周朝对殷朝礼仪制度的沿用,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呀!”

读解心得

相对来说,儒家学说重“因”不重“革”,将“礼”看成是先验抽象的普遍原则,所以孔子自信地说“虽百世,可知也”。这里所说的是任何朝代的变迁,在礼仪制度方面总是有沿用的,也有增删改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总有不变的东西,也总有不断变化的形式。礼法随时代而变,礼之时;变中有不变者,礼之意。有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不会一时头脑发热,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解

①鬼:人死叫鬼。这里指自己的祖先。

⑦谄:谄媚、奉承。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他,这是谄媚;本应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而没有做,这是怯懦。”  读解心得

按周制,祭祀之礼是国家的大事,有着非常繁琐而详细的制度。但是到了周代后期,很多国君已经不再遵守周代的祭礼了。孔子说此话时,是出于维护周礼的角度来思考的,但对于我们来说,他告诉我们的是祭祀之礼的本质。我国自古就极其看重对祖辈的孝道和追思,每逢年节都要祭祀一番,这是后代与先祖交流情感、传承精神的仪式。古人之所以要举行祭祀之礼,是为了缅怀亲人,更是出于孝道。所以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是一种别有用心而令人作呕的谄媚行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反过来说,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要勇于去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义勇为”。勇就是不问对方强弱,不计胜败,无所畏惧;勇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坚决去做。

P24-28

序言

儒学经典——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论语》的介绍,意即《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与集结,是一部集中体现孔子道德思想、政治主张的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几近佚失,到西汉时仅剩下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和《齐论语》,以及孔子住宅夹壁中的残本。直到东汉末年,才有北海人郑玄对其进行整理、批注,这就是现今通行的《论语》20篇。

提到《论语》,就不得不说到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持续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孔子也因此受到后人高度地敬仰和追捧。但是,孔子在世时却未受到这般礼遇,他幼时家境贫寒,胸怀大志,曾经出任鲁国司寇,在政治上颇具才华,却备受冷落,后来孔子携其弟子在列国间周游,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却屡屡碰壁,最终只好回归鲁国,潜心执教。

正是由于孔子曾周游列国,看到了当时在诸侯争霸局势下百姓的疾苦,感受到了百姓对于国家、对于政治的影响力,所以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儒家思想。而作为孔子思想的结晶,《论语》几乎通篇都在阐述“仁”、“礼”、“义”的思想,字字句旬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论语》言辞简洁却含义深刻,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态语言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气度,《文心雕龙》中称赞《论语》,“夫子风采,溢于格言”,通读《论语》,那率直的子路,贤雅的颜回,善辩的子贡,无不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然,作为描述的中心,大圣孔子更是跃然纸上,仿佛在以他特有的温和、庄严的语调,阐述着那些至善至仁的思想和道理。

当然,生动凝练的语言是为了传达深刻思想服务的,《论语》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对孔子思想最集中细致的阐释了。作为孔儒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正是儒家思想最原始,也是最正宗的体现。历代后儒纷纷尊孔子为圣,阐述他们眼中的儒学,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里,儒学被理解、误解、曲解,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经不同于孔子当时的儒学。

真正的孔子,就存在于这部《论语》中,他就站在那些后儒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引导着世人,感化着世人。

自从西汉时,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主张,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的儒学就如一棵树木在中国迅速成长起来,很快就长成为其冠如盖的参天大树了。

在之后的时光里,《论语》不仅被列入四书五经,,作为读书人学识的重要部分,更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而且,也成为幼童蒙学读物,中国古代那些小小的学童,大多是背诵着《论语》来学习文字、句读的,当然孔子的儒学,也在那一声声稚嫩的朗读声中,缓缓渗入他们的心里,在日后的言行中,无声地发挥着作用。

古人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说法,这是对至圣先师孔子的赞扬,也是对孔子所创儒家学派的中肯评价,是的,孔子的儒学就如同一枝巨大的火炬,照亮了古来很多人的思想,而《论语》就是擎着这把火炬的木棍。

而现代以来,由于五四运动时代曾一度有“打倒孔家店”的思潮,加上后来一些政治原因,孔儒备受批判,而《论语》作为孔儒最基础的托载,更是受尽了冷落和批驳。

但是,一片叶子无法长久遮盖太阳的光芒,它总会被时光吹走,随着时代了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回顾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终于将论语放回它本该待的位置上。现在的我们,再来看这部《论语》,已经没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那种近乎仰望神明般的目光,也不再抱有“打烂砸烂”的思想,我们可以从这部《论语》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应对当今社会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等影响人类发展的严峻挑战。

《论语》中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翻开《论语》你会看到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长远而艰难,我们只有依着步骤,脚踏实地地向前走,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孔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教授我们与不同的人相处交往的方法;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让我们在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表现时,要对此人的品性有所界定……

《论语》中还含有很多治学教学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这些熟悉的话语,不就是在我们学习时提醒我们要时时复习的格言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也正是教诲我们要思学结合、勤于思考的箴言啊!而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方针,也正是现代教育方法的重要部分。

当然,《论语》中对“仁”的阐释更加丰富,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些言论,细读下来,都是对人性深处闪光点的描绘,通读《论语》,你一定会对人性,对为人,有所感悟,正如程子所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细细品读《论语》,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人生各个方面看法的升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共2册彩绘图文版)/书香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11997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1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50
171
30
整理 王凯瑞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