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本书是日本复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通过注解《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著作,全面深入地阐释物哀论之代表作品,对理解日本文学及文化意义重大。
图书 | 日本物哀 |
内容 | 编辑推荐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本书是日本复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通过注解《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著作,全面深入地阐释物哀论之代表作品,对理解日本文学及文化意义重大。 内容推荐 本书是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1720~1801)以“物哀”论为主题的作品集。 本居宣长对日本文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物哀论”。他在《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等著作中一再强调:“物哀”与“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就是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本居宣长认为,以物语与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作者只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并与读者分享,以寻求审美共鸣及心理满足,此外并没有教诲、教训读者等其他功利目的,而读者的阅读目的也是为了“知物哀”,“知物哀”既是文学修养,也是一种情感修养。 本居宣长以“物哀论”颠覆了日本文学评论史上长期流行的、建立在中国儒家道德学说基础上的“劝善惩恶”论。“物哀论”既是对日本文学民族特色的概括与总结,也是日本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试图摆脱对中国文学的依附与依赖,确证其独特性、寻求其独立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日本文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物哀论”涉及文学价值论、审美判断论、创作心理与接受心理论、中日文学与文化比较论等,从世界文论史上和比较文学史上看,也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 本书将体现本居宣长“物哀论”的代表作《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两书及其他相关著作首次译出,不仅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学、特别是和歌与物语提供了必读文献,也为日本文论、比较诗学与比较文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资料。 目录 内容提要 “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代译序) 紫文要领——《源氏物语》概论 石上私淑言——和歌百问百答 初山踏——学术方法论 玉胜间——治学随笔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日本物哀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本居宣长 |
译者 | 王向远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3388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313.06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