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师家中走出,深深地沉入大海几十年,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生活磨难以及他高度的艺术悟性,使他的作品在中国艺坛上显得格外地神秘、独立、豪迈、精湛。同时我们在其文学、禅宗、建筑、景观、绘画、雕塑等姐妹艺术作品中看到他那全方位的造诣、修养和自信。他身在艺术圈却远离世俗的纷争,默默地做着一件件憾动人心的作品……
这位艺术家就是朱仁民。
图书 | 中国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 |
内容 | 编辑推荐 他从大师家中走出,深深地沉入大海几十年,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生活磨难以及他高度的艺术悟性,使他的作品在中国艺坛上显得格外地神秘、独立、豪迈、精湛。同时我们在其文学、禅宗、建筑、景观、绘画、雕塑等姐妹艺术作品中看到他那全方位的造诣、修养和自信。他身在艺术圈却远离世俗的纷争,默默地做着一件件憾动人心的作品…… 这位艺术家就是朱仁民。 内容推荐 朱仁民,号莲花洋人。教授,我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籍贯浙江玉环,出生于宁海。童年在潘天寿先生身边,少年随父母去海岛普陀。1987年起往来于国内、外讲学办展,进行景观艺术设计。1996年购买莲花岛,进行艺术与禅宗理论实践。1997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设计研究院常务院长。现为中国潘天寿景观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中国朱仁民景观艺术研究院院长。 本书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大家介绍朱仁民,内容包括朱仁民的家世经历,艺术理念和艺术业绩,以及艺术家的生活情状等。书中并附有多幅难得的照片。作者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深入到朱仁民的生活,深入到朱仁民的艺术公益机构,深入到相关单位听取对朱仁民艺术等方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觉来解读朱仁民,试图揭开“朱仁民现象”的源头,寻找朱仁民热爱“母亲”的情怀。 目录 序 一、人生:艰辛备尝 二、家族:艺术传奇 三、家庭:苦难历史 四、大艺术理念:融合的潮流 五、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六、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探索新模式 七、超常思维:蕴含大智慧 八、“佛性”:人生的修炼 九、生活:简单的“有昧” 附录:朱仁民主要艺术活动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 人生:艰辛备尝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医院中正躺着一位年轻的孕妇。农历十月初五(阳历11月24日)这天下午的四五点钟,万里晴空中突然传来了一声霹雳,之后一个男婴出生了!而这个男婴离开母体时,并没有像大多数新生儿那样带着哇哇的哭声。这两个奇特的现象,是“天意”还是“佛音”,成为这个共和国同龄人谜一样的人生起步。 年轻的母亲叫潘秀兰,是当代国画大师潘天寿的长女,她的丈夫朱和曾在民国政府财政部门任高职——解放后他与岳父潘天寿一样,想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充满活力的人民共和国,因而选择留在了大陆——朱仁民就出生在这样—个具有艺术细胞和经济头脑的家庭里。但幸福的家庭并没有给朱仁民带来幸福的童年。1952年,他的父亲被放逐到东海之滨美丽又贫穷的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年幼的朱仁民也就在这片海岛上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为了帮助补贴家用,他很小的时候就在岛上打工,他做过渔民、铁匠、教师和救生员等,历尽了艰辛。但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生活和社会的希望,反而锻炼了他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性格。同时,家庭的艺术熏陶与自身的艺术天赋也给他打开了另一扇人生的大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骨子里的艺术天赋是在不断地生根发芽。他自幼就酷爱绘画,小学5年级时就获得了全市美术展览一等奖。这时他已读完了“水浒”和“三国”等中国古典名著,语文、历史、政治凡是文科类科目一直名列前茅。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会干,“野孩子”一样的朱仁民也因此成为小伙伴中的“领袖”和偶像。 1966年,18岁的朱仁民刚升入高中,“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场革命一革就革到他自己的家里来了,他亲眼目睹了外公潘天寿被他的学生批斗迫害的情景,这使他开始慢慢思考和审视这个时代的有关问题。他暗暗地下了决心,离开养育他成人的舟山普陀,寻找自己心中向往的艺术航船。于是,他避开武斗的枪炮声来到了上海,在那里自己学习水粉、油画等西洋画美术技法。几乎每个不下雨的日子,他都会步行几个小时从愚园路到人民广场,看大批判专栏的报头绘画,看上整整一天后再步行几个小时赶回到愚园路的亲戚家。几年后,为了追求艺术并解决生存问题,朱仁民又重新回到海岛,在部队和地方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做舞台美术,他一个人包揽了通常剧团中—个团队才能承担的所有舞台美术工作。业余的时候,就专心致力于艺术创作。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发表了“一条海鲫鱼”、“暗礁”、“双龙洞”、“奔月”等大量的连环画插图等作品。1981年,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次美术界划时代的国展——“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在北京隆重举办,当年的《中国年文艺年鉴》上记录着有其中三幅代表性的获奖作品:罗中立的油画仪亲》、朱仁民的国画《在公海上团聚》和王公懿的版画《秋瑾》。可以这样说,通过这些作品,朱仁民检验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应有的思想动力,同时也使他看到了艺术前沿的曙光。 1978年,全国还正处在一片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之中。朱仁民按捺不住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开始创作一幅300米长3米宽的巨作:《大道·海天篇》。他在海岛上掀起的这场—个人的“水墨运动”,比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水墨运动足足早了十年,开创了中国当代水墨运动的先例。为此,他租了—个大游泳池,搭起像建设大楼—样的脚手架,每天光着身子,汗流夹背,横泼直扫,墨光飞溅。就在巨作即将完成之时,朱仁民辛劳的眼神中已经流露出收获果实的喜悦,由于连续几个月的紧张与创作的疲惫,他的身体失去自控能力,一不小心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掉了下来,当时就摔断了腰椎神经,瘫痪在地。家人和朋友凑了钱,来回几次到上海多家医院给他看病,但医生的结论却都一样:这个人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再站起来了。这等于是判了他的“死刑”。为了创作这幅大画,此时此刻的朱仁民已经是身无分文,遭遇这样的不幸经历,真正是陷入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境之中,家里的人和朋友及学生只好把他被抬到了普陀山山顶一个叫隐修庵的庙里。这里将是他免费的栖身之所,或许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之地。这是一座倒塌的破庙,前后杂草丛生,庙内也破败不堪,每天和他作伴的是无数的老鼠与一条大蛇,不时能看见蛇在大梁上吞吃老鼠的情景。这个场景就像电影中的场面,令他恐慌而绝望,寂寞和空虚不时袭扰他的心头,他不止一次想过如何痛快地了结自己的一生。 然而,不屈的性格没有让他倒下,苦楚的生活,孤单的心境,让他晤透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他开始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和环境读书和学习。他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还创作了自传性文学作品《青春日记》,并将其画成了彩色连环画——后来这部作品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或许是因为读了一些佛经的缘故,或许是冥冥之中他的精神感动了佛祖,就在卧床的第五年,他竟然发现自己的双腿渐渐能动了。这个奇迹的出现,使朱仁民又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新生命的火花又开始燃烧起来。他开始在地上艰难的爬行,从—米到二米、三米……爬累了就休息—会儿,每日坚持不辍。 P3-8 序言 在中国,朱仁民的名字,还很陌生;在中国美术界,也只有不多的人对他有一些了解。但当我们说起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潘天寿、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肘,大家都知道。鲜有人知的是,潘天寿是朱仁民的亲外公,潘公凯是他的亲舅舅;更令人闻所未闻的是,朱仁民在这个时代中的艺术创举,比起他的前辈来,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我把这本书的名字叫作《中国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这并不是我的杜撰,而是“出口转内销”而来。几年前,有一位意大利资深艺术评论家为朱仁民的艺术而感动,在国外报刊上大篇幅介绍朱仁民,并动情地称他为“中国的米开朗基罗”。当瑞典哥德堡号帆船全体船员访问朱仁民的莲花岛时,竟不可思议地说出了这样激动的话:“我们跑遍了全世界,朱仁民是最令我们感动的—位艺术家。”并且又添了一句: “您像一座大山一样站在我们瑞典人民面前。”著名的德国汉学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布海歌先生专程拜访朱仁民,读了他的所有作品、了解了他的业绩后感叹道:“这是我见过的中国—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是这个国家的民族英雄。”同样,美国、新加坡、德国等许多国家的高端艺术家和媒体都为朱仁民所倾倒。为什么朱仁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没有发现,而是这些外国人发现了他并为他感动?我不想探究这是否正常,我想知道的是,远离所谓的艺术圈子,默默无闻地创作着的朱仁民究竟凭什么感动了这些老外。 在我的心目中,朱仁民是—个真正的“大明星”,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承认还是不承认,我认为,他已有的成就和业绩是当今许多艺术家很难企及的。他与春节晚会的明星不同,因为在一个夜晚走红全国的,往往只是一些“流星”,一闪而过;而朱仁民的艺术不是—炮打响,需要经过—个相当长的时间的检验,他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人生代价把自己炼就成为了—颗“恒星”——永恒的“恒星”。 我对朱仁民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个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叫“正、反、合”。 我首先认识的是他的作品。1979年,他创作了大幅中国画《公海上团聚》,这是海峡两岸第一次在全国最高艺术展示殿堂公开发出两岸团聚的历史强音;紧接着他的作品又在第六届全国美展、第七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艺术节等共和国最高级别的画展中入选并获奖;1996年,他独资买下浙江普陀莲花岛,耗时15年,将一座汹涌海涛中的荒岛营建成国内首座以生态、文脉为主题的海上大地艺术作品;1999年开始,他耗时6年,设计营建成我国第一座西部荒漠上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使百万只大型水鸟找到了栖身的家园;2002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妖下粮仓》主题绘画巨作仟里饿殍图》和仟里嘉禾图》也是在全国招寻中成于朱仁民之手;2008年朱仁民将自己创作的中国画长卷《环楼戏说》和《大运河·拱墅河上徒稿》设计成建筑施工图,并营建了胜利河环楼和古水街,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的—个地标性旅游风情线。 然后是认识他的艺术公益机构。朱仁民目前拥有三个艺术公益机构,一是普陀莲花岛禅宗艺术公园,二是菱湖国际艺术家村,三是杭州潘天寿艺术沙龙。他用产业化的模式去建立与运作艺术公益事业,是全国艺术家中唯一一个倾囊行善进行大胆探索的典范。 最后是认识到“朱仁民现象”。他用高端的艺术形式,把文化艺术产业化,开拓了高端艺术家走产业化的道路;用产业化的“模式”去创办文化艺术公益事业,拓宽了在新形势下办公益事业的渠道;用创新的理念,融合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智慧,率先走向文化产业高地。作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耗费国家一分钱,创作了那么多的高端艺术作品,并将这些作品演化为民众能享用的产品;他用苦难的人生经历,激发创意热情和创作作品,开拓了当代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我就是通过这些认识朱仁民的。 时代造就了朱仁民,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朱仁民的艺术,而朱仁民也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无愧于时代的艺术。自古以来,艺术家都生活在“双轨制”中,要么是在政府支持的艺术机构中,要么是个人独立前行一前者一般称为主流艺术家,后者称为非主流艺术家。然而,历史上的艺术大家往往出自那些非主流的艺术家。那些主流艺术家,他们和时代同步,或许会获得当代人的赞誉,但他们的艺术生命往往越不过时代的藩篱。而那些非主流艺术家,往往因为真正发现了艺术的真谛,从而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走在了历史的前面,因之对他们的认识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朱仁民曾经不无自豪地说: “大约还有三五十年吧,人们会在我的所有作品面前,给我—个崇高的敬礼,那是向中华民族的大国敬礼,他们会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或许到那时,朱仁民的就会像历史上那些文化先贤一样,真正进入不朽者的行列。 林日葵 2010年3月6日 后记 2008年3月29日那天,我的朋友王宏中邀请我去他的老家浙江桐庐县参加纪念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诞生100周年的活动。王宏中亲自开车前往,可能是我们之间有缘分,同车的就有朱仁民教授等人。这是我与朱仁民的第一次见面。虽是初识,但我们谈了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他的知识面,对文化艺术的理解,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通过经常的接触和交往,我对他的个人经历、家庭历史、艺术成就、爱国热情等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许是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缘故,我们最后成了好朋友。 我在与朱仁民的接触过程中,不仅对他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对他艺术的特点和艺术公益加深了了解,而且被他的人格、品格、魅力和爱国热情所感染。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我在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文学院艺术经济学专业选修课、全校艺术经济学任意选修课的不同班级的讲授中,把朱仁民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有几次请朱仁民教授到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对话,还经常组织同学们到杭州潘天寿艺术沙龙听朱仁民教授上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对文化产业中的“朱仁民现象”的研究。 《中国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是“朱仁民现象”研究系列中的一部分。根据我的计划,还有朱仁民对艺术的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朱仁民的大艺术概念,朱仁民艺术比较等课题,需要在今后再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朱仁民在国画、油画、雕塑、景观设计、哲学等领域都有自己的成果,尚需要我们拓展自己的研究空间。这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先让大家认识朱仁民,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说,这本书并非是朱仁民艺术领域和成果的全面,而是只提到了很小的部分,或者说好戏还在后面。 在本书形成过程中,我们已经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在这个过程中,王超、顾腾、钟铧三位同学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前期的工作,也为今后“朱仁民现象”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书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错误亦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林日葵 2010年3月1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的米开朗基罗(朱仁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日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46797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2 |
丛书名 | |
印张 | 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80 |
宽 | 145 |
高 | 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