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吉作为爱国诗人,早已享誉神州大地和华人世界,而作为教育家,却只见头衔,不见论证。编者刘国铭以此现象请教过一些朋友、长者和吴氏后裔,均未得到符合“教育家”质的定性的回答,因此试着涉及这个问题,选编了这本《吴芳吉论教育》,发掘与吴芳吉教育实践共生共荣的教育思想,论述与爱国诗人相伴而行的教育家。
图书 | 吴芳吉论教育/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吴芳吉作为爱国诗人,早已享誉神州大地和华人世界,而作为教育家,却只见头衔,不见论证。编者刘国铭以此现象请教过一些朋友、长者和吴氏后裔,均未得到符合“教育家”质的定性的回答,因此试着涉及这个问题,选编了这本《吴芳吉论教育》,发掘与吴芳吉教育实践共生共荣的教育思想,论述与爱国诗人相伴而行的教育家。 目录 第一篇 吴芳吉教育言论选 一、兴教育以振导社会 (一)兴国必兴教 (二)建学校以培植人才 (三)国之信不亡者,赖有少年以继其后 二、培育救国救世之人才 (一)德智体育期参优 (二)立德,立己立人之基 (三)爱国诚信理想信念德之首 三、具学德以为人师 (一)良师者百世之楷模 (二)贫富贤愚,勿有厚薄 (三)言教者讼,身教者从 四、治校惠及乡邻学子 (一)环境优美,人格陶镕 (二)废除惩罚,以理达心 (三)更新教学制度 五、家教昌明,民族兴旺 (一)孝亲报国,救人救世 (二)拟立家训,独立无求 (三)择邻择友,治家教子 (四)观其心性,贵在适当 第二篇 吴芳吉教育诗文选 一、诗 二、文 三、信 四、日记 第三篇 吴芳吉教育评说选 一、张澜:为挽留吴芳吉信函四封 (一)成都大学校长张澜给吴芳吉母亲刘素贤的信 (二)给吴芳吉先生的信 (三)一月十九日给吴芳吉的信 (四)四月十三日给吴芳吉的信 二、吴汉骧:慈母般的严父 三、陈光复、何斌、蒋达美:白屋诗人吴芳吉与四川大学 四、梁赐龙:白屋诗人在明德学堂 五、黄永贵:学习研究吴芳吉教育思想 六、张一瑶:教育家吴芳吉 七、蒋达美:诗人亦人师,人师诗人两绝伦 八、兰锡容:吴芳吉教育思想浅议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三)关于教师 (四)关于家庭教育 (五)关于学校管理 第四篇 附录 一、吴宓:吴芳吉传 二、刘朴:吴芳吉传 三、吴芳吉教育年表 四、邓时泽:八十春秋颂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吴芳吉论教育/白屋诗人吴芳吉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国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45494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9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重庆 |
长 | 209 |
宽 | 144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2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