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天说话
内容
编辑推荐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一名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朱晓军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他秉笔直书,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一部将人间大美与催泪悲情写到淋漓尽致的报告文学集。

比何建明、王树增、苏童的报告文学更有气场。

陈晓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桂希恩(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沙拉(罗斯蒂克兄弟钻石公司首席驻华代表),一个个震撼我们灵魂的人物。

他们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存在于最平凡中,百姓是天,让天说话。

《让天说话》是朱晓军写的第七部书。作品关注民生、民心和民情,呼唤社会道德,呼唤做人良知,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直接接地气、接民气,跟民心相连。

内容推荐

《让天说话》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一名朱晓军的报告文学集,第一次把朱晓军的经典报告文学一网打尽。《让天说话》包括五篇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犹太母亲是这样打造千万富翁的——对中国妈妈的批判》、《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大海是这样被感动的》、《让天说话》。

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却震撼我们的灵魂,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内伤、隐痛和反思,良心学者朱晓军为“小人物”发振聋发聩之声,给我们一面认识社会的镜子。

目录

天使在作战

犹太母亲是这样打造千万富翁的——对中国妈妈的批判

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

大海是这样被感动的

让天说话

试读章节

天使在作战

当医疗腐败的雪球从高山上滚下,越来越大,呼啸着砸向病人时,一位女医生挺身而出。她一次次勇敢地向有关部门举报。为了取证,她让自己柔弱的身体遭受一次次戕害。9年来,她一次次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两次被迫离开挚爱的医疗岗位,至今享受着“工人编制,农民待遇”,没有经济收入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四金”。

“医疗器械企业制假,医院用假,医生为病人进行假治疗,这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在医疗系统中,这个过程几乎就是各方牟取利益的流程图。”她说。她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一个强大的利益联盟——有钱的造假厂商、有权力的官人、有名望的专家,还有那些谋财害命的医务人员。

有人说她打的是一个人的战争,有人说她就是中国的“唐o吉诃德”,也有人说她是啄木鸟,在啄害虫。她家的保姆却说:“陈医生是在拿石头砸天。”几乎没有几个人相信她会赢得这场战争,可是她却顽强地坚守阵地,对医疗腐败的死穴,发起一次次猛烈地进攻……

2006年3月,人民的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

住房、教育和医疗,这是中国百姓最关注的三大焦点。

住房关系着人们生活的质量,教育关系着人们未来的生存状态,医疗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人,在医院降生,回到医院辞世。医院是生命的始点,也是终点。

佛家认为,人生有四苦——生老病死。这“四苦”都需要医生帮忙解弭。医生在病人的眼里是神圣的,西方将医生誉为白衣天使,东方则将医生视为菩萨。

俗话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在生命的苦旅上,医院是驿站,谁都免不了要跟医生“亲密地接触”。张洁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写道,母亲在开刀手术前,拉着医生的手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了。”在病人的眼里,医生是最亲的亲人。他托付给医生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的平台,失去了生命,权力、金钱、爱情、事业、未来,还有家人的幸福都要归零。因此,不论什么人站在医生的面前都要虔诚、敬服和信赖。不想信赖也要信赖,你别无选择。生命都交人家去打理了,再掖点儿藏点儿还有什么意思?

亲人,是需要双方承认才能确定的。无论希波克拉底誓言、《赫尔辛基宣言》,还是中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都认为,对医生而言,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生要对得起病人的那份信赖。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医生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百姓疾苦。若有人求医,不要看他的贵贱贫富,老少美丑,恩怨亲疏,国人洋人,智商高低,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也不能瞻前顾后,先考虑自己的利弊和生命。

“这些医生究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还是撒旦派来的魔鬼?”

在20世纪末,几千年来的信赖动摇了,从没有过的疑惑出现了。病人将医生一分为二,一类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另一类是劫财害命的“白衣魔鬼”。在“白衣魔鬼”的眼里,疾病就是他的钱口袋和来钱道儿。他们要跟疾病狼狈为奸,密切勾搭。落在他们手里,小病会搞得你倾家荡产,大病让你家破人亡,健全的让你缺少“部件”,残缺的让你支离破碎……

老百姓愤愤地说:“十个劫道的,不如一个卖药的。”卖药的并不可怕,只要捏紧钱包死活不撒手,他就没辙。最可怕的是医生,他说你有病,你没勇气否认;他要你服这药,你不能买那药。有时,你明知那种药药价虚高,医生会得到回扣,还得咬牙买。破财免灾,这是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可是,“白衣魔鬼”的逻辑却是破财招灾。他们将谋财害命的游戏已玩到了极致。俗话说:“倒霉上卦摊。”那是自找挨骗。如今是倒霉上医院,那是无奈,有病拽着,不去不成,明知被宰,也要拎着钱袋子自己送上门。

Who(谁)?“白衣天使”还是“白衣魔鬼”?当病人在医生的对面坐下,心里难免要打鼓。

有的医生委屈地说,医生倒霉就倒在媒体上了。其实绝大多数医生是好的,败类只是少数。也有医生很客观地说,现有的医疗体制就这样,我们不宰病人,医院就要宰我们,不仅让我们拿不到工资和奖金,甚至要“炒”我们。谁不想当孙思邈、希波克拉底、白求恩,可那样在医院混得下去吗?

天使和魔鬼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就像李逵容不得李鬼。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是一场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较量。

正义终归要战胜邪恶,世界不可能划归魔鬼,中国的医疗界也不可能让“百年魔怪舞蹁跹”。可是,人们要记住天使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要把光量子说成激光?医院怎么可以骗病人?从医28年,陈晓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困惑,这么迷茫,这么痛苦。

1997年7月24日,这本来是个寻常的日子。寻常的日子就像从树上飘落溪流的树叶,打个旋儿就冲走了。可是,这片树叶却滞留在陈晓兰的心里,漂不走了。

早晨6点,她就上班了。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的办公区还沉浸在梦境。理疗科位于办公区,距院长和书记的办公室仅几步之遥。她打开门,来苏儿味扑面而来,理疗器械和理疗床像一群乖孩子似的迎接着她。她将它们一一看过后,换上白大褂。在所有的衣服中,她最喜欢穿的就是这白大褂,几十年来怎么都穿不够。女儿说过,妈妈穿白大褂最好看,最像医生。

医生不是演员,不是演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为做好医生,她坚持提前一小时上班,拖后一小时下班。在给病人治病前,医生需要一个心理缓解,来净化心绪。不是所有病人都能在工作时间出来的,晚下班一个小时,一些病人就可以在下班后来看病了。

“陈医生,×科的医生非让我扎激光针不可,我不扎他就不给我开药。”开诊后,一位老病人上来对陈晓兰说,“光扎一针激光针就要40元,再加上药费就得100多元。激光针扎上后不仅很痛,还浑身颤抖……”病人信赖她,看病时遇到问题都会找她商量。

“激光针,什么激光针,我怎么不知道?”陈晓兰疑惑地问。这时,理疗床躺满了病人,她脱不开身,只好让护士到注射室取一份说明书来看看。

陈晓兰将说明书读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据说明书介绍,这种疗法能够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氧饱和度,适用于治疗脑血栓、脑动脉硬化等症,是一种先进的医疗器械。

“那激光针一扎,人就抖起来。”旁边的两位病人说道。

一个病人抖,两个病人抖,怎么病人都抖呢?是输液反应,还是器械的问题?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她给病人处置好,下楼去了注射室。

狭小的注射室弥漫着浓重的臭氧味儿,输液的病人一个挨一个地挤坐着。陈晓兰说,她想看一下“激光针”。手忙脚乱的护士抬手指了指:“这就是。”她走过去,弯下腰,仔细地打量着那个像月饼盒似的器械,那上面有“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几个字,与之配套的是“石英玻璃输液器”。在输液前,先对药液进行充氧,然后让含氧的药液流经治疗仪,经激光照射后输入病人的静脉。

蓦然,她见那盒子上印有“ZWG-B2型”一行字。一年前,在晋升医师职称时,她申报内科、外科或者儿科医师,可是医院却非让她申报医技类医师。申报医技类医师是要考医用物理学的,这对1968年中学毕业,没有学过物理的陈晓兰来说是不可能通过的。她知道,自己得罪了院长,院长在刁难她。她想去找区卫生局讨个公道。“如果你有本事就考出来,没本事就别丢人现眼。怎么那么没骨气,像是跟人家讨饶似的,”爸爸生气地说,“真不像是我的女儿!”说完,爸爸妈妈就不再搭理她了。她只好硬着头皮考了医技类医师。参加辅导班学习时,她每次都早早去,坐在第一排。老师在上面画,她在下面画。可是,老师讲的是什么,画的是什么,她都不明白。好在课后爸爸给她辅导,妈妈托人帮忙找了一位大学的副校长给她补习。结果,有许多读过医用物理学的医生都没考及格,她却考了86分。

陈晓兰直起身子,当着病人的面对护士说:“这哪里是激光?回家查查字典吧。”说完,转身回理疗科了。

金钱的能量往往是无法估量的,它可以把冰冷变成火热,也可以让火热变成冰冷。如果你是医生,只要在处方上写“激光针”三个字就可以赚钱,在“激光针”的后边写1就可以拿到7元钱,如果写7,就可以将49元畅畅快快地收入囊中,你会怎么样?会不会感觉天上掉下一只钱口袋?对,那些汲汲于捞钱的医生可能就是这种感觉,他们拼命地向病人推荐“激光针”,甚至逼病人就范。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钞票改变了医生的支点,“激光针”在广中地段医院流行起来,在狭小的注射室外病人排着长队等候扎“激光针”。

“你昨天是不是讲了一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话?”第二天早晨一上班,院长悻然过来问罪。

“没有呀!”陈晓兰莫名其妙地看着院长。

“你是不是讲过光量子不是激光?”

“是啊。”她恍然大悟,“光量子确实不是激光,那上面不是写着'ZWG'吗?那是'紫外光'三个字的汉语拼音缩写。”说着,她拿出书来,跟院长解释道:“激光和紫外光,一种是受激辐射发出的光,一种是自发辐射发出的光,二者的物理性能是不一样的。”

她抬头,发现院长已气呼呼地走了。她望着院长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医院为什么非要把紫外光说成激光。难道激光就等于高科技?近年来,激光在普外、心脑血管、泌尿、口腔、妇科、耳鼻喉、眼科、肛肠科都被广泛应用。将“光量子”说成激光,病人容易接受,觉得多花40元钱值得,如果说是紫外光,病人就会觉得物非所值。

可是,紫外光不是激光。医院怎么能欺骗病人,医生怎么能说谎?苦恼会让人思索,思索在不经意间就会推开意想不到的柴扉。药液经紫外光照射后会不会发生药性变化?她疑惑了。“药物可以用紫外光照射吗?”她打电话问老师和上海有名望的医生,多数医生都认为不行。

“光量子”像光阴冲不走的淤泥滞留在她的心头,堵得难受。她是一位行医严谨、恪守规范的医生,为此深受病人的欢迎,写给她的表扬信像春风中飘飘洒洒的花瓣。按医院的规定,医生上交一封表扬信奖励2元钱。她却把表扬信锁在抽屉里,拒不上交。她认为,医生就应该为病人治好病,就应该像对亲人那样来对待病人;不论医生待病人怎么好,只有不够,没有过分。医生给病人看好了病就要受到表扬,那就像赞扬裁缝“非常会做短裤”一样,让人耻笑。

陈晓兰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每天上班后,她除上厕所之外,从来不离开诊室。可是,同事却非常喜欢在她那儿坐坐,她那儿不仅有几张舒适的理疗床,还有她这位乐于助人的医生。她心灵手巧,不仅理疗室的一些器械是她自己做的,而且同事的雨伞、拉链等东西坏了,她都会一声不吭地给修好。她淡泊名利,在医院,人们往往会为半级工资打破头,她却把两次涨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她从来不主动讨好领导,也不跟别人拉关系,却在医院口碑极好,每次选先进,她都全票通过。

可是,她却感到自己在医院越来越“水土不服”了。从医28年,她从来没有这么困惑过,这么迷茫过,这么痛苦过。

一位病人死了,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医生给她开的那瓶药——过期失效的药。面对这种图财害命的医疗腐败,她怎么能够保持沉默?

28年前的上海北站,知青们在跟亲人告别,月台上泪雨纷纷。爸爸、妈妈、奶奶,还有一些亲属簇拥着身高只有1.48米、梳着两只小抓鬏的陈晓兰。大家目光依依,泪水滚落。她刚满16周岁,从来没有一个人出过门。她感到很新奇,欢心雀跃,喜笑颜开,好似不是去江西安福县插队落户,而是去北京大串联。

“呜——”的一声,知青专列呼啸着驶离上海,车窗外的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的慈爱面容不见了,小弟跟着火车跑动的身影也像一片落叶似的刮走了。陈晓兰“哇”地咧开嘴——哭了,蹦着跳着喊着要下车。带队的老师哄了一阵子,才把她哄住。

车厢愔愔,沉沉闷闷,知青满脸黯然。陈晓兰在厕所里,像个孩子似的跳高去摸上面的一根管子。一下,两下,三下,她摸着了,开心地笑了。她出生于上海滩家道从容的读书人家,父母都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家里有五十多位亲属遍及海外,其中不乏社会名流。“文革”前,她家不仅拥有一幢三层小楼,还有两个保姆和自己的裁缝、医生。那时,她看弄堂里的小朋友踢毽,就跑回家把奶奶的金戒指拿出去当毽踢。

有人吃饭了。吃饭也会传染,本来没什么感觉,突然看见别人吃东西就饿得抓心挠肝了。知青们纷纷从行囊里取出吃的,摆放在茶几上,摆出与这些吃的决战的架势。陈晓兰的行李很沉,可是里边没多少能吃能穿的,有的是榔头、锯子、刨子,规格不同的凿子,什么七分凿、五分凿、三分凿;有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药物,还有听诊器、止血钳和一个布娃娃。

她从小就想像表姨那样身穿白大褂,做一位医生。她最理想的是做外科医生。爸爸说,当外科医生要心灵手巧,不仅能缝缝补补,还要有木工、钳工的手艺。为此,她买了一些木工工具,在家里“吱嘎吱嘎”地锯木头,“乒乒乓乓”地做凳子、椅子。

陈晓兰天真地望着车窗之外,想象着自己背着药箱,行走在纵横的田间小路上。她笑了,笑得很甜……

火车终于到站了,她跳下车,就像只欢快的黄鹂跑去逮蚂蚱去了。咦,蚂蚱都是绿的,这里的却是黄的,太好玩了,逮几只拿回去给弟弟。老师终于把她喊了回来,见她小脸上蹭着红色的泥土,掏出手帕给她擦。擦着擦着,几滴泪水滴落在她的脸上,老师哭了。来接他们的贫下中农挑着知青的行李,像背孩子似的背起陈晓兰,沿着山上的羊肠小路向山村走去……

陈晓兰以为插队的地方肯定缺医少药,没想到那里不仅不缺医,居然还有两位权威。一位姓廖,是华侨,在德国学成后,不远万里回来报效祖国,结果被“造反派”打成了特务,流放到乡村;另一位姓朱,曾是江西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他出身不好。下乡后,陈晓兰当上了赤脚医生,师从这两位“反动学术权威”,开始了医务生涯。老师是监督改造对象,在她面前却是很严厉,要求她一招一式都要符合规范,不得有半点儿偏差。是啊,医生是跟生命打交道的,哪能容得半点儿粗心和马虎?

20年后,在上海一家大医院的手术室里,没有剪刀、止血钳、托盘的尖锐的碰撞声,无影灯也关了。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传出手术刀在肌体上划动的声音。陈晓兰捧着一条腿,按廖老师当初教的姿势在解剖。这条腿刚刚从病人身上截下来,还没僵硬。老师让拿包扎和填单,她却用它来温习老师讲过的人体结构。表皮剖开了,肌肉剥下了,血管却怎么也剥不下来,因为没有弹性和韧性,一碰就断。她执著地剥着,时间悄然而过。“这是德派!”突然,老师站在她的后面,望着她的姿势和动作惊讶地说。

廖老师教她的不仅是标准的“德派”,还有作为医生应有的医德医风。简陋的公社卫生院,一位蓬头垢面的患有肺炎的病人蜷曲在病床上。突然,病人呕吐起来,陈晓兰本能地躲开了,廖医生却迎面冲过去,将病人抱坐起来。呕吐物一股股喷射在廖医生的身上,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儿。病人吐完了,望着廖医生衣襟上的秽物,难为情了。廖医生却安慰道:“没关系,没关系,吐了就好了。”她劝廖医生赶紧把脏衣服脱掉。廖医生却摆摆手,直到把病人安置好了才去换衣服。廖医生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当病人躺着呕吐时,要马上把他扶起来,这样当他吐完第一口后吸气时,才不至于把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否则的话,不仅病人很痛苦,医生抢救起来也很费事。不要当着病人的面就把吐脏的衣服脱下来,那会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医生是属于病人的,要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

爸爸对她说,在英语中,医生和博士是同一单词。你要经常想想,凭你的医德医术配得上这个称呼吗?做医生的,心里应该装着病人,哪能唯利是图?

P1-10

序言

赶个晚集

虽然《让天说话》是我写的第七部书,可是为自己的书作序却是第一次。这样也就使这本书在我的心里点染了郑重其事的色彩。

我的报告文学起步很早,第一篇写于1984年。那一年是我人生拐点——弃工从文,由哈尔滨工程机械制造厂调到一家杂志社,女儿也在那年出生。那几年,我特别想在报告文学上有所作为,整天捧着徐迟、理由、苏晓康、陈祖芬的报告文学读。可是,我的报告文学不仅跟女儿一起成长,反而在第一篇发表后就转写特稿。

第二篇报告文学写于2002年。那年,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矿难,124人遇难。这一矿难震惊全国,遇难者名单上不仅有城子河煤矿的矿长,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还有总经理——赵文林。矿难发生一周后,在各路记者纷纷撤出鸡西之际,我逆流而上,赴鸡西采访。特稿的时效性不像消息那么强,需要的不是争分夺秒,而是深入采访。我在鸡西跑了五六天,采访了包括赵文林遗孀在内的十多位遗属,写了一篇六千多字的特稿《6·20矿难第一责任人的悲情人生》。刚调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的杨晓升听说我采访过鸡西矿难后,约我接着再写一篇报告文学。

我认为,报告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顶峰已出溜到新世纪初的低谷,已没有多少读者了。另外,报告文学的稿酬低微,仅有特稿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往往连差旅费都不够。特稿写的是新闻背后的故事,报告文学不仅要有情节,还要有人物和背景,容量比特稿大得多,要将特稿改写成报告文学的话还得深入采访,我有点儿不大情愿。晓升不仅是一位好主编,而且还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优秀编辑,他一遍遍来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是,我又去鸡西采访十多天,并且深入巷道。回来后,写下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让天说话》。这篇报告文学写得很苦,前后写了两个多月,用了相当于五六篇特稿的时间和精力,交卷时还不甚满意。不料,发表后报刊纷纷要求连载,我谢绝了。我非常感谢晓升给了我重返报告文学的机会,在写赵文林的日子里,我逢人就讲鸡西矿难,讲赵文林。我讲得《大雪无痕》的副导演康宁眼泪汪汪地一再表态:“朱老师,你写电视连续剧剧本吧,我来执导。”

我刚完成电视剧故事梗概和分集提纲,女儿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我的人生又出现拐点——我被浙江理工大学作为人才引进,从事写作和编辑学教学。接下来的两年,我的写作时钟停摆了,每天忙于备课、讲课和申报课题。从小受父母的“干啥吆喝啥”之教诲,我做编辑时想当出色编辑,不仅读编辑出版方面的书,写学术论文,在编辑实务方面还特投入;当教师,我特别想像其他教授那样写论文做课题,拥有丰硕的科研成果。两年后,我突然感到自己不该丢掉写作,应该继续写下去。

2006年春,我采写了第三篇报告文学: 《天使在作战》。这篇报告文学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北京青年报》、《深圳晚报》、《南方日报》、《今晚报》、《大众日报》等媒体纷纷连载,先后获得“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征文大奖”、“新世纪第三届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荣誉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五个奖项,主人公陈晓兰医生被评为“影响中国医改进程的二十人”之一、央视“全国2007年度法制人物”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接下来,我又写了中篇报告文学《大海是这样被感动的》、《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疯狂》、《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犹太母亲是这样打造千万富翁的——对中国妈妈的批判》和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疯狂》(节选)被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年鉴》 (2008), 《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进入“2008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天使在作战》获奖后,我接到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辑李天卿的电话,提出给我出版报告文学集。我特别高兴,爽快地答应了。东北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沈阳,长在黑龙江,并且在哈尔滨生活和工作了将近30年。家乡出版社出版我的报告文学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此后,有几家出版社的编辑提出出版此书的要求,我都一一谢绝了。

 母亲经常说我“起大早赶个晚集”。还好,总算赶上了“晚集”。在此,我特别感谢我的报告文学责编:杨晓升、刘茵、脚印、萧立军、李凤臣、吴双、王晓华等人,如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就没有这部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天说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晓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39244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