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军编著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
命题应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这里的“高于教材”是指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考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命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命题至关重要,是最初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考试改革也就是考试命题的改革。,
我们不能因为可能会出现主观上的不公,评价难度大,结果可能不准确等原因而放弃对学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项目的评价。
过多的以监控质量为名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来说不是促进,而是干扰。
教师在考试成绩上的急功近利,将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长远思考与个性发展。
学校监控教学质量,应秉持“全面评价,专项操作”的理念。
命题时,我们是站在评价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而试做,我们是站在被评价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份试卷只有既符合评价者的意图,又适应被评价者的实际,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没有评价的教学,教师失去了改进与完善教学最根本的依据。没有评价的学习,学生失去了发展进步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只有适应学生个性表现的试卷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
评价在整个教育链条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考试作为学习评价的一种,运用最为广泛,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虽然新一轮课改已近十年,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对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运用不当。《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作者张文军参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考试?考什么?如何考?这样考,我们在教学上应注意点什么?
本书在如何运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上所花笔墨不少,因为思想决定行为。《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特别在考试命题上谈得比较多,因为谈考试命题最重要。
学校对教师的质量监控,教师是被动的。题目不知道难易,也不知是否有涉及超越自己授课范围之外的内容。在老师的心目中,学校组织的质量检测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突然冒出一个这样的想法。在校级质量监控上,让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具体这样操作:一是由学校语文学科组细化这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二是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确定几次考试评价,并常态化,也就是说,每一学段都必须有这几次考试,缺一不可。每一个班级到底什么时候接受考试,由任课教师申请,任课教师认为自己班的学生在这一项目上都已达到目标,可以接受检测了,就可以向学校(学校可以成立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学校收到申请后,则立即组织教师根据这一项目的细化目标进行命题并组织考试。这样做强化了老师的目标意识。
对于如何细化目标,在这试举一例。如识字、写字,课标每个学段都进行了量化规定。像四年级,课标规定要认识2500个常用汉字,其中1800个会写。我们在细化这一目标时就要把这2500个常用字列出来,并分好类,哪些是要求会写的,哪些是要求会读的,哪些是三四年级这个学段新学的。命题时侧重于新学的字。老师根据这个目标组织教学,要是老师认为这2500个字班上的学生都会了,则可以申请考试。
识字写字属于课本积累,课本要积累的不仅是生字,还有词语、句子、课文和段落(要求背诵的)。为了减少评价的次数,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内容通过纸笔测试一次性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是这样,任课教师则必须认为学生在这些方面都能达标才能申请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