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代科学家/当代浙江学术文丛/光明学术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清代科学家》(作者沈雨梧)以翔实的史料阐明了清代科学家在天文、数学、物理、农田、水利、医学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世界第一或与世界同步。众多的清代科学家独立自主,勇于创新,打破了学术界认为清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说法。书中精选44位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科技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考订、厘清历史事迹,不仅探讨和评价他们的科技活动与成就,也关注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学术背景。每篇传记配有人物肖像,并插入了许多科学家著作的书影,对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成果也尽可能加上仪器图说和图解,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内容推荐

《清代科学家》(作者沈雨梧)以翔实的史料,阐明清代科学家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农田水利、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

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或与世界保持同步,或为中国独创。如方以智的三棱晶能把光分成五色,比牛顿分光实验早30年;孙云球发明探照灯比俄罗斯人制造成探照灯早98年;黄履庄发明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薄珏制造千里镜用于发炮比西欧各国早15年。再如,《物理小识》中记载中国炼焦的方法比欧洲开始炼焦早146年;王锡阐天文学研究成果与欧洲古典天文学成果相比,不相上下,中国还略胜;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总结的小麦移种技术,比国外早300年;陈司成是世界上最早用砷剂治疗梅毒病的实践与成果,早于西方近百年;戴煦对幂级数的研究成果比法国数学家的成果早29年。

《清代科学家》44位清代科学家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不计个人名利,默默无闻地耕耘在科学研究的园地里,有的隐居农村,对农村耕种科学技术作出贡献;有的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竟无暇照顾在家的父母妻儿和家庭;更有的在科举考试的前一天,还在搞他的科学研究。全心全意搞科学研究,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我牺牲、勇于献身的品格,终于使他们能独立自主,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取得许多丰硕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为世界科学技术作出贡献。他们打破了学术界认为“清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说法,也有力驳斥了外国学者所说“这一时期(指清代),中国学者对西方传入的天文、数学,只停留在介绍的水平,没有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同时也澄清了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的论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目录

内容简介/1

前言/1

勇于创新的数学家明安图/1

首创高次方程与低次方程之间联系的中国方程理论的汪莱/13

与笛卡儿符号法则一致的数学家李锐/25

开创我国符号数学研究的先导——焦循/34

清代第一个介绍约瑟夫斯算题的方中通/42

清初数学泰斗梅文鼎/50

增删《算法统宗》的梅毂成/63

精通算学的戴震/69

主张学校开设“自然科学”的黄宗羲/80

著“中国科学和工程百科全书”的方以智/93

薄珏制造千里镜用于实战/111

东亚领先的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117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自行车的贫民黄履庄/126

邹伯奇的摄影技术世界领先/134

兵器制造家戴梓/144

撰写我国第一部钟表著作的徐朝俊/154

对世界天文学史贡献极大的王锡阐/163

中国用对数计算历法的第一人薛凤祚/174

否定水晶球宇宙体系和九重天说的天算学家——揭暄/184

世界领先的“变盈流谦”理论提出者孙兰/194

研究自然规律的地理学家刘献廷/201

清代水经——《水道提纲》作者齐召南/210

黄叔礅和他的《台海使槎录》/219

研究西北边疆地理第一人梁份/225

最早园艺专著《花镜》作者陈溟子/229

孙之騄与他的《晴川蟹录》/239

清代杰出农学家张履祥/247

测水法发明者平民水利学家陈潢/257

对医学普及作出贡献的汪昂/268

天医星叶桂/276

世界公认的治梅毒专家——陈司成/281

解剖医学家王清任/288

开创中西药汇合先例的赵学敏/297

戴煦《求表捷术》译成英文伦敦出版/309

创造李善兰恒等式的数学家/321

中国第一个氢气球的制造者数学家华蘅芳/336

光学家郑复光/352

首创世界铁模铸炮法的龚振麟/361

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者——徐寿/367

爱国军工化学家徐建寅/377

化学工业民族资本家徐华封/387

《二十四史日月考》与汪日桢/397

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吴其溶/402

著《霍乱论》的名医王孟英/411

附录:清代科学家科研成果世界领先、世界同步、中国独创统计简表/419

主要参考书目/421

后记/431

试读章节

数学泰斗

梅文鼎青少年时代就精研古代历算之学,于古书之难读者,必求其说至废寝食。他又兼通明末清初以来输入之西方数学,融会贯通,冶为一炉,中年丧偶,不再娶,闭户覃思,著天算之书八十余种,皆发前人所未发;对经史诸子等学,亦旁搜博览,诗文颇有文采,有《绩学堂诗文钞》传世。

中国式的纳皮尔筹还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手摇计算机中得到应用。梅文鼎的《度算释例》是对伽利略式比例规的原理、制作方法、使用方法等做了介绍与研究,并通过算例订正了明末传教士所撰《比例规解》中的若干舛误。梅文鼎认真钻研西方科学,善于对传人的西方科学著作进行通俗的解释,经他整理和疏解的内容不但深入浅出,而且赋予浓厚的民族色彩,便于中国知识分子理解和学习。梅文鼎无论是算学还是历学方面的著作,都以介绍西学为主,其次才是对中国古代历算学的研究,他将这两者会通融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梅文鼎的历算著作中,明明讲的是西算中三角或弧角,却又仿佛是在讲中国算学中的勾股法;明明是讲的是西洋历法,总好像是在说授时历。把西学中国化,中学科学化,一是梅文鼎的绝技,这才是他著作的学术性的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梅文鼎是中国古典科学走向世界近代科学过渡中承前启后的人物。梅文鼎是传播近代科学的先驱,他在天文、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远非普通一两件学术发明所能比拟。正如同时代的学者刘献廷所指出的,“我友梅定九,中华算学无有过之者,著有中西算学通一册,凡若干卷,易泰西横行之术为竖行筹,甚简明也。”

梅文鼎对当时传人中国的西方数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会通,并且有所创造。他的学术活动促进了清代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数学、天文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又接纳了西算使其扎根于中土,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数学的发展。

从明万历到清康熙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待西方传人的科学知识,以梅文鼎为代表,尽力做到“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勇于采纳和吸收西方科学,并力求与传统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对于一个具有悠久的文明和自己独特的科学传统的文明中国来说,梅文鼎对西学的态度是大多数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并最终所经历的一种方式,阮元评价梅文鼎说:“其论算之文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其书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这与早期他人翻译的那些天文、数学著作,“其取径迂回,波澜阔远,枝叶扶疏,读者每难卒也”,形成了明显对比。西方的数学、天文就是经过梅文鼎的大力会通、阐发才最终得以在中国流传普及,梅文鼎的天文、数学研究工作,得到同时代学者和后人的赞誉,李光地说他“统掠中西之学,为历法不祧之祖,其功甚大。”正如清代学者指出梅文鼎致力于阐发西学要旨,表彰中学精华,能够“既贯通旧法,而兼精乎西学”,“旁通曲畅,会两家之异同,而一一究其指归。”梅文鼎因此被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国朝算学第一”,“通数学者后先辈出,而师师相传,皆本于梅氏。”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学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梅文鼎成了清初的数学泰斗。

对天文学的研究

梅文鼎撰的《勿庵历算书目》中天文著作有40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古历法的诠释,如《历学骈枝》、《历法通考》;二是对天文历法知识的一般性介绍,如《历学疑问》、《疑问补》、《答问》等;第三类是专题研究,如研究交食、七政、五星、测日、恒星观测等,这一类应该最能反映他的学术成就,多数是对西洋历法的介绍,其中对交食方位的确定法算是他的发明。不过在王锡阐的著作中已经有过相似的划分。梅文鼎对《崇祯历书》的评论,“或正其误,或补其阙。”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发现梅文鼎知识渊博,把历法知识从古到今、从中国到西欧都搞得明明白白,细大不遗,他写的书才能毫不含糊,通俗易懂,句句说到点子上。但他个人发明却比较少。

梅文鼎于“测算之图与器,一见即得要领”,“西洋简平、浑盖、比例规尺诸仪器书不尽言,以意推广之,皆中规矩。”简平仪和浑盖仪,是当时传人中国的两种建立在投影原理基础上的天文仪器,梅文鼎对其制造原理十分关心,除著书详论外,又制成璇玑尺、揆日器、侧望仪、仰观仪、月道仪和浑盖新式等名目繁多的天文仪器,从其《勿庵历算书目》所撰提要来看,它们大都与简平仪和浑盖仪有关。

著作传播日本、朝鲜与西欧

梅文鼎的《历算全书》不仅在国内有深远影响,而且远播国外。1726年梅文鼎的《历算全书》经中国至日本的航轮传到日本长崎,1728年中根元圭将这本书译成日文。1733年新写日文译本《历算全书》46册完成,卷首由建部贤弘作序。该书现仍保存在日本宫内省图书馆内。

1820年日本对清代梅文鼎的《历学疑问》附注训读法,并复刻刊行。乾嘉时期梅文鼎的《筹算》7卷,也流入日本,并有相当的影响。据李迪先生考证,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及《梅氏丛书辑要》传到朝鲜(包括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传去朝鲜的还有《勿庵历算书目》,并且在朝鲜有深远的影响和引用。

梅文鼎及其著作还被介绍到西方国家。据目前所知,首先把梅文鼎的事迹介绍到西方的是英国来华传教士伟烈亚力,他于19世纪中后期在著作中把梅文鼎的传记进行了注释,并补充了若干资料。法国汉学家兼外交官维散累(Vissiere)1700年把《梅氏丛书辑要》中的《古算器考》(主要探讨中国筹算和珠算的历史)译成法文。稍后,勾歇(L Cauchet)在讨论郭守敬的“球面三角”的论文中,也较详细地讲述了梅文鼎对郭守敬“球面三角”的研究工作。

P56-59

序言

浙江师范大学沈雨梧教授以多年之功力,对清代重要或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生平事迹和科技成就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撰成《清代科学家》一书,即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科学、家传记著作,值得向读者推荐。

《清代科学家》是在搜集大量原始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发掘过去学界关注较少或重视不够的清代科技人物的史料,同时对以往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因此,该书不仅史料翔实,而且颇具新意。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变时期,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也几经变化。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科学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进入明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下来,创造性的成果明显减少。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的传人为中国科技注人了新的内容,虽然传统科技仍有一定发展并在实际中发挥着作用,但中西科技会通局面的形成已经改变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固有模式。清代的科学家在消化与吸收西方科技和会通中西科学方面成绩突出,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乾隆末叶,清朝开始由盛转衰,清廷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我国与西方的科技交流几乎中断,科技发展再度陷入停顿状态。清代中后期,尽管仍有少数科学家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某些进展,但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较少。而此时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科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与西方的差距也在这时迅速拉大。鸦片战争前后,面对列强的威胁、侵略,一些有识之士和科学家认识到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中国的落后状况,开始积极倡导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大规模传人中国,中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近代化转变时期。晚清的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和文章,在新式学堂中开展科学教育,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进人中国。晚清科学家在引进和消化西方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科学研究与新式机械的研制工作。他们的先驱性工作推进了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进程,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撰写一部能够展现清代科学家整体面貌的传记著作,意义重大,但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兼顾可读性,实属不易。从《清代科学家》不难看出作者为此付出的辛勤和努力,该书精选出44位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科技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考订、厘清他们的事迹,不仅探讨和评价他们的科技活动与成就,也关注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和学术背景。该书图文并茂,每篇传记配有人物肖像,并插入了许多科学家著作的书影,对科学家进行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成果也尽可能加上仪器图说和图解,便于读者更形象地了解清代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成果。

该书有两大显著优长。其一是作者在史料搜集方面用功甚多,发掘出不少新的史料,如发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久已失传的孙云球所著《镜史》(1681年刻本),便是清代科技史的一项重大史料发现。作者根据《镜史》及其序文撰写了内容丰富的孙云球传记。其二是作者特别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即便是一些最新发表的成果,也能及时吸收融会,这一点读者不难从每篇传记的大量脚注中发现。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以往流行的一些评价清代科学水平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和澄清。我认为,通读过本书的读者,即使不一定赞同作者的结论,但对其重新认识和评价清代科学家与科学成就的努力和探索会给予肯定的。

近些年来,清代科技史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清代科学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在我国近十多年来出版的人物传记读物中,专述清代科技人物的传记著作比较匮乏,尽管梅文鼎这样的历算大家的传记出版了不止一部,但介绍有清一代科技人物群体的传记著作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清代科学家》的出版,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填补空缺和弥补不足。它不仅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清代科技史,对于有关领域的学者进一步认识清代科技人物和科学史,也会有所助益。

冯立昇

2010年7月28日于清华园

(冯立昇先生系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

后记

说起我搞清代科学家课题,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在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浙江地方史教学时,就萌发了研究清代浙江科技人物的想法。这既是为了丰富浙江地方史的教学内容,也是为了科学研究(因为当时这方面还是空白点)。可说是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目标既定,就下决心去实践。于是我花了很大精力,看了很多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清代浙江科技人物传稿编目》,并以此为蓝本,去全省各地有关单位和图书馆搜集编目中有关的原始资料,以便撰写这方面的科技人物传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先后在《浙江日报》、全国清史编委会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下编,和《成人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有关清代浙江科技人物传记多篇。我初步对这个课题研究有了兴趣。

2003年4月,我应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的“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我在会上重点讲述了应当重视畴人(科技人物)的编人,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座谈会期间,我拿了上世纪编的《清代浙江科技人物传稿编目》找戴逸主任请教。戴逸教授仔细看了这个“编目”,给予充分肯定并认为“很好”。他建议我把清代科技人物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江浙地区或全国,会有更大的意义。于是我就把清代科技人物研究范围扩大到全国即整个清代,定名为“清代科学家”,重新编目。当时共搜集55位清代科学家的原始著作和有关研究文献资料,着手撰写《清代科学家》一书。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李文海教授严正地对我说:“要写好一部《清代科学家》,是不容易的。首先你要对‘清史’好好读通弄懂。这样才能了解每个科学家科研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编好这部书,还要在‘功力’上下功夫,功力不够是写不好这部书的,一定要认真研读科学家原始著作着手,时间可放长些。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李文海老校长为我写好《清代科学家》一书指出了方向,获益匪浅。2004年3月27日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在清史传记组学术座谈会上说:“譬如沈雨梧同志你搞的科学家,研究很勤奋,资料也很多,我觉得很好。”但是科学家“资料像沙里淘金,要花很大的功夫……因为这里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很多新的人物,不被注意,都埋没了。”所以搞清代科学家,有一定难度。我在著写《清代科学家》一书中,得到老师、同学、同行和有关专家的支持、鼓励和帮助,都铭记在心。我以往的论著和本书的著写中,曾参考和吸收前辈和当今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谨向他们表示感谢。限于作者水平和占有资料有限,本书中有不少问题的探索存在缺陷和片面之处,我热诚盼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到2006年,我苦读了四年科学家的原始著作,终于写成《清代科学家》书稿,但不知书稿能否达到出版水平,心中无数。于是只得请组织帮忙,以匿名方式将书稿送有关高校专家评审。这一想法,得到浙师大当时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的支持,同时还得到校科技处领导和具体工作同志的支持,即送浙江大学、清华大学4位专家评审。各专家在肯定《清代科学家》一书是“有创见及新意”、“有新成果及新见解”的前提下,认为达到了出版水平。“书稿”获得有关专家好评,激发我更坚定做《清代科学家》一书的信心,兴趣也更浓了。我牢记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所说的,大凡一个人要有学术成果:“一是要从兴趣始;二是要有毅力终。”这是我搞好《清代科学家》一书的座右铭。

经师大学术社领导的指点和推荐,我在2008—2009年申请了《清代科学家》一书的校级和省级出版基金,并获得师大人文学院领导、校社科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还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省社联领导和省社联学会处领导及学会处分管出版基金的具体工作人员对《清代科学家》一书也十分支持,帮助许多。还要感谢省社联组织评审《清代科学家》书稿的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使《清代科学家》书稿顺利通过2009年省级出版基金全额的资助。为了使书稿更加完善,2010年年初浙江师大科技处又将《清代科学家》书稿(第5稿)送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有关专家评审,得到科技处领导和经办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在书稿修改和提高上,特别要感谢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点的许为民、王淼、张立等3位专家和清华大学的冯立升教授,以及后来评审的浙江大学专门研究清代社会的徐和雍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石云里教授,还有浙江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伟建同志也提出书稿的修改意见。由于他们提出《清代科学家》书稿修改意见和建议,才使《清代科学家》书稿改正了一些缺点,更加完善,并促进著者顺利完成第6稿。在《清代科学家》书稿修改提高中,浙江社科院的王兴福老师对我也有很多的帮助。光明日报出版社本书责任编辑杜星同志,为编辑《清代科学家》一书,任劳任怨,耐心仔细,认真核对,精心编审,确实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前期联系的刘书永同志,对书稿整理起过作用;清华大学冯立舁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石云里教授在百忙中细读书稿,欣然为《清代科学家》一书作序,为本书增添了光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昌德为本书题辞,也使《清代科学家》一书增辉。在本书收集资料和著写等工作中,还得到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有关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咨询部,古籍部,样本书库,期刊部、流通部及邵逸夫图书馆的借阅部、期刊部的同志对《清代科学家》一书的著写也给予支持和帮助。数理信息学院资料室的同志、人文学院资料室的同志对本书著写也有很多帮助。校办综合科的全体同志为我网上查找资料出了力。传媒学院领导和历史系研究生虞亚琴同志,都为我申报课题中出了力。打字员金芳多年来一直打印《清代科学家》的初稿到第6稿,从设计到排印,功不可没。在《清代科学家》一书的著写过程中,从开始撰写到第6稿顺利完稿,还有赖全家男女老少的全力支持,使我全心全意投入著写工作。老伴闻品芬女士,包揽了全部家务,还管好我日常的衣食住行,使我没有后顾之忧,为本书著写顺利完成起了关键作用。儿子、女儿、女婿,都为本书出了力。连小孙子沈捷,也十分支持我安心读书、写书,从不来书房干扰我,使我有一个良好写作环境。《清代科学家》一书花了三十个寒暑著写,六易其稿,最后顺利将《清代科学家》书稿(第6稿)送交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没有这么多领导和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全体家庭成员的配合,我这本《清代科学家》一书是绝对不能顺利付梓的。所以《清代科学家》一书是“众人帮”的结晶。

沈雨梧

2010年4月18日于浙江师大公寓41幢403室澍秋书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代科学家/当代浙江学术文丛/光明学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雨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05957
开本 16开
页数 43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16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