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采绿小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扬之水,原名赵丽雅,醉心文史,博学多识。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采绿小辑》是其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的作品之一,书中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考据精彩杰出。

内容推荐

扬之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释古之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1996年起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著有《脂麻通鉴》、《终朝采绿》、《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先秦诗文史》、《古诗文名物新证》等书,《采绿小辑》作为其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的作品之一并发表多篇论文,考据精确,言辞优美,造诣深厚。

《采绿小辑》给你全新的读词感受。

目录

万物总关情

难得平常

此老能存坦白心

风波不信菱枝弱

妙处难与君说

晴空雁影一行书

品书录外

乐园鸟

世间已无林徽因

又读唐鲁孙

不求解渴的酒

依旧野花野菜

损之腴

青琐窗里的光和影

寻找智慧

细节的意义

“有意味的没意思”

世纪初的“开心果女郎”

闲话

《山书》

“文人相轻”

程式化与大一统

“我是他”

建筑中的历史

泊定在土地上的船

尘封的舞台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古琴专辑》,收图四十幅,虽未称丰赡,但其择要而编,依时代而序列,琴史之一般,亦可备一览了。

“琴的历史悠久,它的原始形状是什么样子,又如何发展到今日仍在使用的形制,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见《说明》)。其实不妨说,这始终是个悬案。又似乎琴的历史,早于琴的出现——几乎在有关琴的历史与传说见诸文字的同时,琴就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世了。《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似披一重神话色彩;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算是最早,而其所述之琴的弹奏,便已臻于善与美的极致。

这含太古之遗美的悠悠琴韵,简直就是不可企及。后世只是不断奋志追寻这一逝去了的开端——开端竟亦成为终极,琴的历史,在它“开始”的时候,便“结束”了。

从辑中所收的几幅弹琴图中,自然无法捕捉早已流逝的弦上之音,但其独坐幽篁,弹琴自赏的神气却仍可使人依约想象那一种纵身大化,与天地同流的萧然远韵。琴之为器,大道寓焉。其实更多的时候,它就是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情绪,一种文化品格而存在的。在这一“绝对精神”之域,人的生命律动,直与宇宙天心会通,而达于圆融如一的澄明与纯全。“凡鼓琴,必择静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如不遇知音,宁对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巅猿老鹤而鼓耳,是为自得其乐也。”(杨表正《弹琴杂说》)琴之极清、极净,是不可入于歌舞场中的,它只同鸟语风声相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抚琴者须澄心涤虑,方可奏出远杳清冥之韵;听琴者亦须澡雪精神,方可会得和平广大之音——“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七听。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定步屐齿深,貌禅闷冥冥。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孟郊《听琴》)琴决非以新声娱俗耳,而是以远古之音予雅人以得道的喜悦。正所谓“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于邺《匣中琴》)。琴曲实在早无古调可宗,后人所制,不过想象古调而成。《高山》与《流水》是所 知最早的曲调,也是最高的标准,其毕竟如何,却无法得知,究其实,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但以“高山”与“流水”来作为琴的象征,则又是恰切不过——如高山般静穆峻立,如流水般奔竞不息,这极动与极静,正蕴含着生命之纯全与周流,动以养静,静以居动,“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它使人返归于太古洪荒的至真至善至美之境(自然这是一种想象,正如同人们对末米的想象),生命之息,自然之韵,圆融无间——吾人之大智慧,即深藏于此罢。

“去者不复返,来者永远新,一切都是新创,但一切也仍旧是老的。他的中间是永恒的生命,演进,活动”(歌德:《自然赞歌》)。开端与终结也许真的相同,作为人生追求,都不妨设为一种象征,而真正有意义的,是横亘其问的“永恒的生命,演进,活动”。

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情绪,一种文化品格,琴所表达的,又是人间至情。伯牙为子期绝琴,固为至情, 《世说新语》载:“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竞,抚琴日:‘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此又何尝不是至情。及相如与文君,张生与莺莺,陈妙常与潘必正,由知音而托死生,“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其为情,盖亦至矣。

图册所辑资料,包括琴之彤制、琴之曲谱、琴之演奏、琴之聆听,可谓有境、有物、有情。不过面对这“无声诗”、“无声画”,总忍不住要去想象其声外远致,何况沈括在论及越僧义海琴技之时就说道:“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可知对琴来说,远有比声更重要的东西。更思及“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不正是“愔愔琴德,不可测兮”;“能尽稚琴,惟至人兮”(嵇康《琴赋》)。

(《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古琴专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P32—P37

后记

我的读书随笔的写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持续了约莫十余年的时间。近日以整理《<读书>十年》书稿的缘故,在旧年日记中又重新看到了自己昔日读书的痕迹,眼下再面对这一部分文字,发现自己给自己留下的记录,差不多是完整的,与《读书》十年也大抵重合。

九十年代出版了三个集子,即《梧柿楼读书记》(署名宋远)、《脂麻通鉴》、《终朝采绿》,三种所收篇什稍有重复。前不久应友人之约,由《脂麻通鉴》中拣选有关读词的部分成一小辑,补入新作一二,名作《无计花间住》。今番也是同样情形,因自《终朝采绿》拣出若干,复将进入本世纪写下的随笔添了三五篇,凑成一编。重新命名,似乎不妥,因为泰半旧什;延用旧称,也不合宜,因为所收不过其中的三之一,于是名作“采绿小辑”。如此,《终朝采绿》后记中的几句话便依然可以用在这里:

《诗·小雅·采绿》中的绿,是一种染草,又称王刍、黄草、荩草、鸱脚莎。细茎贴地匍匐,茎梢则挺立起来分作数枝,叶似竹而细薄,九月开花,梢尖上秀出一串褐紫色的花穗。绿的茎叶中含有黄色素,用来染黄,色极鲜好——黄原是庶人的服色,杜诗“黄衫少年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可知中唐以前犹如此。“终朝采绿,不盈一铜”,固因伊人意在“所思”,不在荩草,但绿的茎叶纤薄,虽“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采满一掬,也并不足很容易。我既别无所思,乃专意采集,然碌碌半日,仍不免所得无几,到底不成染功。“予发局曲,薄言归沐”。几茎细细的绿草,算是记下风露中曾经有过的一点儿辛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采绿小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扬之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6887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94
132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