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壁后的她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建波编著的《影壁后的她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借用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情感、家庭与社会中定位分析,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态与历史风貌,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权利地位和情感意识与西方女性的不同,重新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之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研究或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者的进一步研究、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内容推荐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人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针对第三世界女性的理论建构又存在着文化霸权的倾向。另一方面,无论中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多是近现代和当代的文本,生硬地割裂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文本,还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解构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即菲勒斯逻各斯(phallologocen-trism,男性词语中心主义)必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审美体系的变化甚至逆转,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话体系与审美标准难以建立起来,会形成思想上的混乱与行为上的失措;将传统的文学文本绝对化地视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而不注意辨别、细分,不注意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其中积极的成分,这都使得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女性主义视角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重新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建构中国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刘建波编著的《影壁后的她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必要性,提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是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的需要。在绪论中还介绍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的缺乏,同时介绍了《影壁后的她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采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的理论。

第一章对女性主义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各种流派和理论,包括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派女权主义诗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诗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等;对本沦文所运用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介绍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不同,包括历史渊源不同、身份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思想基础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五个大的方面。

第二章从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人手,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及其主体身份在社会、家庭婚姻中消解的原因和过程,同时用女性主义理论重新解读了汉代《女诫》和《列女传》两部关于女性的专著,指出了两部著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的作用,从而指出不应该将其视为男权中心主义和奴化女性的帮凶而予以完全否定和批判。

第三章从西方传统知识论中的“主体客体”论和女性主义对西方传统的知识论的改写出发,分别论述了女性的三种社会身份——女儿、妻子及母亲,探讨了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置于这些社会身份中,如何在逆境下获取自己的权利。

第四章研究了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对《诗经》、《楚辞》和汉代文学中审美特征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双性体验”和“双性同体”现象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并论述了这三大现象的源头在于先秦时期儒道的情色观。

本论文有四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首次系统全面地用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并指出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二是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性与社会身份及其权利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女性主体地位逐渐丧失的过程,通过对《女诫》和《列女传》的重新解读,发现了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女性所起的作用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从而发现了女性在逆境中通过“道德的力量”实现“自我崇高”的路径;三是将“双性同体”的概念引入了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弃妇诗”及“拟女性写作”的创作手法研究中;四是首次提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身体消费”的概念,并揭示了其与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的渊源。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文学史、美学史、思想史形成的时期,也是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特征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研究锁定这一时期,借用了女性主义的理论,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情感、家庭与社会中定位分析,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态与历史风貌,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权利地位和情感意识与西方女性的不同,重新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之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研究或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者的进一步研究、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目录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

 重要意义

 第二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论所运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依据

第一章 女性主义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兴起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

 第三节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

 差异

第二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初期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

 第三节 西汉《列女传》: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体的第一次集中

 书写

 第四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t肖解与重构

第三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与权利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中的“客体”与性别意识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的第一重社会身份:女儿性

 第三节 第二重社会身份:妻性及其权利结构

 第四节 从《女诫》看第三重社会身份:母性及其权利结构

第四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女性意识

 第一节 《诗经》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楚辞》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风》、《骚》“弃妇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

 及“双性同体”体验

 第五节 早期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特征:先秦两汉诗赋中的

 “拟女性写作”

第五章 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与中国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第一节 孔孟的情色观

 第二节 《庄子》的情性论与道家的情色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结语:重读中国古典文学,构建“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诗学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壁后的她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建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43240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