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学问虽然很深奥,但是并不是玄虚神秘的抽象道理,而是人民大众人人可学、家家可用的实用技术。恰如古人所说,“大道本乎寻常,至理不外日用”。高深的学问,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医养生的道理,只要用心学习,大家都会懂;只要真心去做,大家都将受益。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着眼于大众生活,紧切当代养生的困惑,期望带领人们走出误区,奔向健康快乐的美好未来;即使是体弱多病,或者已经大病缠身,也可从书中找到走向健康的门径、战胜病痛的方法。本书由杨新建主编。
图书 |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燕赵中医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医养生的学问虽然很深奥,但是并不是玄虚神秘的抽象道理,而是人民大众人人可学、家家可用的实用技术。恰如古人所说,“大道本乎寻常,至理不外日用”。高深的学问,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医养生的道理,只要用心学习,大家都会懂;只要真心去做,大家都将受益。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着眼于大众生活,紧切当代养生的困惑,期望带领人们走出误区,奔向健康快乐的美好未来;即使是体弱多病,或者已经大病缠身,也可从书中找到走向健康的门径、战胜病痛的方法。本书由杨新建主编。 内容推荐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着眼于大众生活,紧切当代养生的困惑,期望带领人们走出误区,奔向健康快乐的美好未来;即使是体弱多病,或者已经大病缠身,也可从书中找到走向健康的门径、战胜病痛的方法。因此,本书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中医如何看待健康、疾病和养生;也介绍了许多具体的自我保健方法,以及尽量丰富的食疗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还介绍了多种家庭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常识,各种常见病证的自我保健方法。本书由杨新建主编。 目录 上篇 中医药学是人类医学的伟大宝库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概况 中医养生保健特色从何而来 因人制宜 体质养生 顺应自然 季节养生 调节情志 精神养生 谨和五味 饮食养生 动静结合 运动养生 作息有常 起居养生 下篇 家庭常备中成药 常见病的简易疗法 中医治病小常识 附录 河北省名中医 河北省中医医疗机构及特色专科 试读章节 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中医药学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医学。中医药学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汲取了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和自然观、哲学观、思维模式无不在中医药学上有着深深的烙印。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中医药学无疑是东方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为中医药学注人了活力,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生命观、人体观和医学观,并以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了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医药学的人体观强调“形、气、神”统一,生命观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不仅仅把人看作一个生物之人,更看作一个自然之人、社会之人、心理之人,从人的自然、社会、心理等方面去动态综合地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现象,反映了“生物一心理一自然一社会”医学思想,合乎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所在。 中医药学是“治未病”的医学。在中医药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治未病”的思想始终闪烁着光辉。“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工治未病”(《灵枢·逆顺》),指导人们“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这里将医学的研究对象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状态,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医”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中医”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下医”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证治心传·证治总纲》)。 中医药学将“治未病”表达为“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等多个层次,贯穿于无病状态、疾病隐而未显、发而未传的全过程。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治未病”作为中医药学的特色所在和优势领域,于当前以至今后可望展示更加光明的前景和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中医药学的理论思想具有整体恒动观,这一思想贯穿在中医药学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各个方面,它把人体看作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脏腑经络之间阴阳平衡失调,机体与外在环境的对立统一被破坏的结果;在辨证上重视脏腑之间病变的影响,对患者体质,当时反应状态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决不孤立地看局部病变。而在此指导下的整体调节思维模式的治疗观,对现在社会中的许多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其独特的疗效、独特的医学观和治疗观正引起国内外西医学界普遍关注。 在中医诊疗活动和理论发展过程中,四诊合参、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面一直体现个体化医疗思想;其辨证论治系统的应用十分注重体质及机体反应性等因素所引起的各种变化规律,符合人体多样化的特点。尤其中医体质学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诊疗思想。 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据此拓展到个性化养生保健及包括人类生命前期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实现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化。个体化诊疗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中医学的特色,无论在医疗理论、治疗方法还是医药经验积累方面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理论及治疗体系。 中医药学使用辨证论治的诊疗手段。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即是从总体和相互联系上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认识疾病、处理疾病。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自动调节系统,因而自动调节系统的反常即为病理信息,“有诸内必形于外”,这种信息,可以经过各种途径反映到体外状态上来,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在“不打开暗箱”的情况下,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诊察神色、舌苔、脉象、体征,询问病史等),将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相关的类比分析,以此推断病因、病位及疾病转归等,进而分别情况,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方法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种从综合角度,以动态信息分析为主的方法,把疾病与患者机体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思维不受某一局部生理、病理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实为医学领域的伟大创举。 中医药学具有自稳调节的平衡协调观念。中医药学的精华之一是自稳调节思想,它贯穿于《黄帝内经》全书。古代医学家把万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来表达世界上包括气候、物候、病候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属性及其内在关系,以生、克、乘、侮、胜、复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问生理和病理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人体自稳调节模型,用它说明自然界和人体中稳态的规律性。中医药学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出发来考虑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把人体中的互相区别而又互相依存的两大类关系与自然界联系起来并用阴阳加以类比,而且还用五行关系来类比人体五脏功能和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从而将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体内环境的组织器官、精神活动等都与五脏联系在一起。 中医药学把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及人体对外在环境因素的防御能力看成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或治愈的根本原因或内在根据,这种认识对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P3-5 序言 通过养生保健,使自身平素少生病,进而获得健康长寿,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具备正确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养生保健历史,从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华佗五禽之戏的演练,到太极拳、八段锦等各种群众养生活动的开展,既有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有丰富的理论解释。那么,这些养生观念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可以一看就会,一用就灵?还有,药店里很多非处方中成药,应该在选用的时候注意什么?我们认为,不能听信一些传言,乱吃补品,也不能把养生与治病对立起来。要靠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达到“辨证养生”的个体化要求,才可以获得养生保健的预期目的。因此,谈论中医养生保健,绝不等于介绍几个偏方,说一个两个的食疗。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去运用,它不仅会造福于中华,而且必将有益于人类。 中医养生的学问虽然很深奥,但是并不是玄虚神秘的抽象道理,而是人民大众人人可学、家家可用的实用技术。恰如古人所说,“大道本乎寻常,至理不外日用”。高深的学问,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医养生的道理,只要用心学习,大家都会懂;只要真心去做,大家都将受益。 本书着眼于大众生活,紧切当代养生的困惑,期望带领人们走出误区,奔向健康快乐的美好未来;即使是体弱多病,或者已经大病缠身,也可从书中找到走向健康的门径、战胜病痛的方法。因此,本书介绍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中医如何看待健康、疾病和养生;也介绍了许多具体的自我保健方法,以及尽量丰富的食疗措施。本书还介绍了多种家庭常用中成药的使用常识,各种常见病证的自我保健方法。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之中,借鉴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吸收了他们的好方法,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然而,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于避免各种表述不当的错误。因此,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改和补充。 编者 2010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唐·自居易《不出门》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面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医养生保健手册/燕赵中医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新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176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7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12-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