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安编著的《乡土大地上的思考》从作者个人的视角以粗线条的方式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作者与新中国同步度过的六十年(虽然这些记忆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但却是真实具体的,它既反映了像作者这样一代人的经历,又可以作为共和国“六十年大记忆”的一个小小的足迹)。另外在本书中,还记载了六十年前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所度过的“难童”和“流亡学生”的生涯,这段历史也是作者一生记忆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
图书 | 乡土大地上的思考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厚安编著的《乡土大地上的思考》从作者个人的视角以粗线条的方式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作者与新中国同步度过的六十年(虽然这些记忆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但却是真实具体的,它既反映了像作者这样一代人的经历,又可以作为共和国“六十年大记忆”的一个小小的足迹)。另外在本书中,还记载了六十年前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所度过的“难童”和“流亡学生”的生涯,这段历史也是作者一生记忆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 目录 第一部分 与新中国同步60个春秋 (1949-2009) 一、1949年:武汉解放,我考进中原大学 二、1950年:黄安县土改试点,我是工作队员 1.“县里来土改工作队了”! 2.扎根串连、深入发动群众 3.划分阶级,“劳动不劳动分地富” 4.分田分地,先填“坑”、后补“齐” 5.选举乡干部,投下神圣的豆子 6.这是一个错误:把“地富”分子当作敌人“专政”了30年 7.重返红安,情系老区乡亲 三、1951年:我是新中国最早的研究生 1.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2.苏联派来了专家 3.个人迷信与教条主义 4.“三反”、“五反”及其他 四、1953年:我从人民大学回到华中师范大学 1.华中师范大学没有一百岁 2.上世纪50年代华中师范学院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3.桂子山上的政治系 五、1954年防汛、i957年“反右派”斗争 1.1954年武汉防汛,大水是我的‘媒人” 2.1957年反“右派”斗争,我是“积极分子” 六、1959-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与反‘右倾”斗争 1.怀念“50年代的社会风气” 2.我亲身经历过的“三年困难时期” 3.1960年华师政治系的反“右倾” 七、1964年四清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 1.“小四清”、“大四清”、“系统四清”,我都是工作队员 2.“文革”三十年后,再话“文化大革命” 3.我当了一年人民公社社员 八、1979-2009年:我的后半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 1.致力于政治学学科的重建 2.创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附: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性转换 九、访问台湾 1.我捎回了台湾同学的问候 2.再访台湾 第二部分 抗战时期我的“难童”生涯(1939-1946) 后记——再访国立十二中旧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土大地上的思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厚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6791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6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