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悲壮的美丽,是呼唤理性的天籁。与其一味地哀叹寂寞,倒不如勇敢地面对寂寞。只要不被寂寞扼制,用非凡的意志克服寂寞所带来的心灵困扰,人生便具有了超凡脱俗、至善至真的内蕴,就能领略到寂寞的无限妙境,因此而陶醉其中。没有经历寂寞人生的体验,就不可能品味人生的真谛,进而进发出照耀思想的火花。只有在寂寞时,才能让心的山石沉进凝思的河床,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
邓学之编著的《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这本书将伴你直面寂寞,解读寂寞,品味寂寞,在寂寞中静思,在寂寞中沉淀,直至在寂寞中获得超越与救赎。
《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由邓学之编著。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内涵,它潜藏着惊人的力量。虽然与寂寞为伴难免要忍受痛苦的煎熬,但寂寞不是一首悲歌,而是一条滚滚向前的大河,会在迂回曲折中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境界,里面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包罗了我们人生的信念和价值,令人神往,耐人追索!
《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从人生、成长、生命、成功、幸福、都市、爱情、婚姻等各个侧面对寂寞进行了解读,引导人们直面寂寞,品味寂寞,在寂寞中静思,在寂寞中沉淀,在寂寞中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直至在寂寞中获得超越与救赎。一个人如果耐不住寂寞,精神的家园就会被杂草侵占,心灵的净土就会被邪念玷污,生命的底线就会被欲望突破,就极有可能从此徘徊在黑暗与痛苦里,饱受心灵的鞭答和谴责,甚至将自己的所有都彻底葬送。相反,能耐得住寂寞的考验,你就会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有所感悟,精神灵魂就会得到升华,自然也学会享受寂寞,在寂寞中创出自己的一番成绩。
1.理想转个弯,寂寞处是艳阳天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寂寞,在大多数人的意念里,寂寞就是无聊,无聊就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就是不务正业,反正说到一个人寂寞,大多会往坏的方面联想。
事实上,寂寞不存在好坏之说,它时刻伴随着我们,是我们一生中比影子还要亲密的伙伴。很多时候,它不仅会化作我们追求成功的动力,还会点拨或者提醒我们自己的潜力和长处究竟在何处。
喜欢清静的人,与寂寞相处时,寂寞会提醒他们做研究或者修研宗教;喜欢交际或运动的人,与寂寞相处时,寂寞会提醒他们去世俗中闯荡,干出一番事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下山还俗而去。
但是,下山不到一个月,他因为耐不住尘世污浊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个月,他又因不耐寂寞还俗了。
如此三番,寺院的老禅师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他听从了老禅师的指点,在半山腰开了一个茶店,还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日子过得清闲自在,其乐融融。
一个人是否忍受得了寂寞,决定了他做何种性质的事才能获得幸福。老禅师知道那徒弟忍受不了寂寞,不适合做和尚,但他又不能完全入俗,就让他在半山上开个小店。果然,徒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做的事,开启了幸福生活的历程。这一切的起源,居然是寂寞。
幸福的人生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能否忍得住寂寞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某件事的重要标杆。当我们的理想与这个标杆发生冲撞时,就是寂寞在向我们提醒:你不适合做这种性质的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让理想转个弯儿。
一个人要想成功,拥有理想、勇气、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合弃,懂得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的理想转个弯,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走出一片蓝天来。
弘一法师是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但他影响最大的不在佛学领域,而是在与世俗世界息息相关的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在这些方面,他均有创造性发展,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叫李叔同,出身于富裕家庭,曾留学于日本,是当时社会精英中的精英。但李叔同的骨子里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他不喜欢世俗社会虚假的人际关系,喜欢与寂寞为伍,潜心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李叔同出家前在浙江第一师范教书。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里好像也不很走动,教员休息室里也不常去。到上课时,他总是挟了书本去上课,下课直接回到房间。他走路很迅速,不左右顾盼。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这足以展现他与寂寞为伴的生活场面。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彻底远离尘世,过起与寂寞为伴的生活,追求他的人生理想去了。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
这段话足以说明李叔同出家是追求理想的行为,是他救国救民理想遭遇到现实挫折后,在寂寞的提醒下拐了个弯儿的行为。李叔同虽然无法通过修行去实现其理想,但这种符合他自身方式的行为,却让他出家后比出家前过得更幸福,更开心。
每个人的智能都不是均衡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劣势,对寂寞的忍受力和适应能力各不相同。我们要实现理想,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充分利用寂寞,在寂寞中淡定、执著,一步一步地实现理想。
也许,我们当初构建的理想并不适合我们,而人生路上的某些失败,也不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只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所以在理想和现实的岔口,应该学会转弯,或许会走上一条光明大道。要实现转弯,就不能忽略寂寞对我们的提醒,虽然它不能告诉我们具体该做哪种工作,但它能告诉我们适不适合做那种性质的工作。
人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坚持固然重要,适时变通还是必不可少。必要时,理想转个弯,寂寞处就是艳阳天。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眼前的寂寞,做不了那种性质的工作,不妨转个弯,换一种性质的工作试试;如果你认为寂寞也是一种享受,那就珍惜目前的工作,让寂寞继续鞭策你,一步步走向成功。一句话,无论你喜欢不喜欢目前的工作,都不要忽视了对寂寞的感受!
P33-36
寂寞是人一生的影子,任何人都无法远离寂寞。人生在世如何对待寂寞,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幸福指数。
很多人认为,寂寞让人失落,让人心神不定,是一种痛苦的心理感受。这些人大多是耐不住寂寞、不能在寂寞中升华的人。事实上,寂寞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考验,经受住这场考验,我们就会变得淡定,惯看人生的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平凡走向不凡。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借用前人描写寂寞的名句来形容人生事业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寂寞的迷茫阶段,面对寂寞不知如何排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忍受寂寞、孤独求索的阶段;“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成功超越寂寞、接近目标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接受寂寞的考验、战胜寂寞的过程,成功后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则是你在寂寞考验中所得到的分数。在寂寞的考验中,你的分数越高,成功指数、幸福指数就越高。
寂寞是生命的乐章,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进行曲,只要生命存在,寂寞就存在,它如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刻伴随着我们。一个人要想好好地生活、幸福地生活,要想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善待寂寞,不能视寂寞为洪水猛兽。
能否善待寂寞,经受住寂寞的考验,取决于我们认识和追求的动机是什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面对寂寞,犹如面对茫茫苦海,恨不得马上回头,他们常常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干扰,被外面的灯红酒绿所诱惑,在朝三暮四的动摇与徘徊之中浪费大好的时光。他们耐不住寂寞,抵挡不住诱惑,最终会陷入更大的寂寞,成为人生路上的失败者。一个人如果胸怀大志,立志要干一番事业,面对寂寞,就会视其为人生路上的知音,在滚滚红尘之中“坐怀不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当他们与寂寞携手前进时,成功就会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当他们寂寞地冲刺在成功的道路上时,他们的灵魂会得到升华,幸福和快乐将伴随着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
所以,圣经说:“人哪!你为什么跃跃欲试?你为什么这样急于求成?你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成功的辉煌就隐藏在它的背后。”
寂寞是幸福的守护神,耐得住寂寞就守得住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来之不易,需要好好地守护,守护幸福需要耐得住寂寞。很多恋爱男女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修成正果,走进婚姻的殿堂,此刻他们是幸福的。但是,婚后因为一方或双方耐不住寂寞而离异的并不少见。因此,守护幸福,必须要耐得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内涵,它潜藏着惊人的力量。虽然与寂寞为伴难免要忍受痛苦的煎熬,但寂寞不是一首悲歌,而是一条滚滚向前的大河,会在迂回曲折中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境界,里面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包罗了我们人生的信念和价值,令人神往,耐人追索!
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