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冯编著的《移民就那么回事儿》包括两个部分:“移民十一年”和“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

除了事件的讲述,更多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世事的剖析,喜怒哀乐间道出生存的真谛。出去还是不出去,这一横在许多人心中的症结也许因此书而解。

内容推荐

老冯编著的《移民就那么回事儿》为个人随笔文集。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以“我的移民十年”和“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为题,将最初移民的冲动、顺利签出,到打工为生、站稳脚跟良性发展等一系列的人生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道来。

目录

移民十一年

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

试读章节

移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打工不能给中国人干,听着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许多人都有过在唐人街打工的经历,回头看看,都有点儿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其实,唐人街的老板们也未必是故意欺负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经过了冒险偷渡、拼命打工、勤劳致富这么三个阶段挨过来的,所以,他们吃过苦就觉得你吃点苦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受过气,也就不太把你当人看。另外,偷渡过来的没有身份的人都扑向唐人街打黑工,不挑活,不讲价,给钱就千。老板不愁人手,你不千有人千,低价能雇到人,利益驱动,也就不会给你合理的工资了。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前前后后地也打过几份工,总的感觉也是给老外打工要比给中国人打工好一些。

第一份工作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唐人街的中餐馆给人家洗碗,只做了一天就不千了。

我的第二份工是朋友介绍的,在两家香港人合伙开的饭店里帮厨。帮厨,说白了就是厨房杂工,也就是什么活都干,刷碗,择菜,包春卷,炸春卷,烤鸡翅等。由于姿势不停地变换,所以也不觉得怎么累,但是也一点儿闲不着。中国老板的想法就是按小时给你钱了(每小时六块),就不会让你闲着,生意忙时,得紧张起来紧忙活,过了饭口,没啥客人了,老板就没活找活,经常让我擦擦冷柜,关键是那个店的生意总是不好,所以我也就总是擦冷柜。好在每天工作结束后我都可以好好地吃上一顿,因为忙了一天了,他们会善待自己,总要做些好吃的,而他们只有我一个工人,所以我们也就大家一起吃,对于一个“单身汉”来说,隔三差五地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像样的晚餐绝对算是一种享受。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蒙特利尔的英文报纸上找到的,看了英文报纸我才发现,这里也有很多英裔人士开的工厂,招工并不需要法语,实际上找份简单的体力工作也要不了多少语言,闷头千活就是了。

这是一家刚开业的洗车行,我的工作就是洗车。我还是要求打现金工(黑工),老板开始不答应,我说我刚来,“工卡”(类似身份证件,有你的号码以及你的个人记录)还没有办下来(不好意思,撒了个小谎)。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时薪六块,外加小费。

洗车是个简单的工作,我看有点儿像给人洗澡。车子开进来,先用高压水枪给车痛痛快快地冲个“淋浴”。然后,车向前移,进入到第二道程序:工人们戴上毛茸茸的大手套,在放有洗车液的水池里浸泡一下,开始给车“打肥皂”,如果有需要再打一层蜡;第三道工序是清洗汽车里面,吸尘器清理脚下及车座,里面玻璃等其他地方再用特殊的抹布配上特殊的洗液擦干净。把这部分比作洗澡有点牵强。最后,又是一通酣畅的“淋浴”,然后擦干车身,清洗完毕。

给老外打工比较简单,活多了使劲干,赶上雨后或雪后天晴,车一辆接一辆,从早到晚,连个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天儿不好,没活时,工人们坐着聊天、打牌,时薪照给,小费照拿。每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下了班关上门,工人们从墙上取下装着小费的罐子,把它往地上一倒,数钱、分钱。由于是额外的收入,我们也经常买些饮料、雪糕或是炸鸡腿之类的犒劳一下目己。

第四份工作,是个正式工作。所谓正式工作,就是工作是在税务局记录在案的,你享受工人应有的权利,诸如,老板除了工资还要给你买相应的退休养老等保险,外加每年的带薪休假等。而你的收入也要报税,当然,如果你的收入低,政府年终还会退税给你。那时我才知道,并不是像人们说的,只要打正式的支票工就要扣除助学金,而只是当你的收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助学金才会相应减少,偶尔做点工根本不受影响。  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塑料制品厂,我的工作是在生产线上把塑料制品分类、包好、装箱,比如塑料玩具从传送带上移过来,你要进行分类,几件一组放到塑料袋里,封好,放到大的包装箱中,等到包装箱满了,拿走,再装下一个。这活儿看似轻松,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动作,但是传送带设置的速度让你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刚想直直腰,喘口气,产品就又到了你的手边,所以工人们就得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千,颇有点儿像卓别林电影中拧螺丝的工作。工资是八块/小时,老板答应不久工资就会涨到九块,但我只千了一个假期,开学了也就不干了。顺便说一句,那家工厂的确够正规的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其间还给我发了个“工作能手”之类的奖状,也不知算是奖励还是鼓励,另外,不千了,还得在一份离职的材料上签字,可能是因为那家工厂有工会,老板不能随意开除员工,自动离岗要本人签字画押吧!

最后一份工作是我在心理上、身体上感觉最轻松的一份工作,那时有了车,才发现工作选择机会其实很多(因为许多大的工厂都远离市区,没车很不方便),另外,打过几份工后也就不那么紧张了,你用人,我干活,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在加拿大,每年八月份是人们休假的日子,到处缺人,我们上学的同学便找到一个大型的制鞋厂,放假期间,十几个同学一起打工,有说有笑,很是开心。工作也很轻松,就是折鞋盒,把一块硬纸板,左叠右折弄成个鞋盒,再把鞋子装进去。有时我们男的也千些装货、卸货的活儿,东西不重,也没人管,我们千千歇歇,一点儿也不累。后来,开学了,也就没人去了,工厂缺人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叫我找几个人过去帮忙,我去过几次,再后来,我也找不到人了。上了学,有了收入,也就没人看得上这种体力工作了。

总体说来,在老外的工厂,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好像只是分工不同,工人只要千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一般老板不会对你吆五喝六,也不会提出过分要求,而许多中国老板就会感觉他是你的老板,也是你的主人,说点儿难听的话是免不了的,提出些过分要求的事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给一家便利店打工,本来是收款,可老板经常要他在上班的路上给他买些大超市打折的商品,这等于是让他工作之余替他上货了。还有,我们中国人总认为老板的秘书也是老板的私人生活助理,可以为老板做一切事情,其实发达国家的老板和秘书的关系同样是工作关系,秘书可以按老板的要求打印一份材料,也可以对老板提出帮助打饭的要求说不。

虽然打过几份工,但做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后来我上了学也有了收入,学习为主,打工为辅,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回头看看,打工的苦和累大都源于自身,刚来时,身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行,加上在国内从没千过体力工作,心里总是有些紧张,生怕做不好,所以总是拼命千。还有,由于语言差,信息少,加上没有车,使明明有身份,可以光明正大找工作的新移民偏偏打着受人欺负,没有保障的“黑工”,想想看也算是自找苦吃吧。

老冯语录:

虽说忍耐与坚持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临时的打工者倒不必恪守此道,工作该换就换,道路越走越宽。

P21-24

序言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十年前,许多人争相走出国门,甚至有点儿义无反顾;十年后,有些人回流了,有些人痛苦但还坚守着,也有些人在海外奋斗井快乐着,无怨无悔。

如果让我们重新选择,我们还会移民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知道也有很多人会说不。

我说会,并不说明我曾经的抉择是多么理性,多么高瞻远瞩,相反,我决定出国也是有些盲目的,是做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我认为我当时在国内的状况也就那样了,没有什么前途了,如同死了,出国了大不了还是死。抱着这种想法,我移了民,没想到,十余年的海外打拼,我竟然误打误撞地活了下来,好像还有点儿越活越滋润的感觉,所以,虽然吃过许多苦,但是我还真的就从来没有后悔过。

说是越活越滋润,其实也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也是在出国后,重新归零后,期望值降低后,对自己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沾沾自喜。就比如说打零工吧,在国内,即使你是一名普通白领,你也绝对不会去什么餐馆千些刷盘子洗碗的活儿,但是到了国外,你带出来的钱被六或者是七一除,也就所剩无几了,再久久找不到个像样的工作,坐吃山空,你也就待不住了,你也就不挑活儿了,能干什么就千什么去了,从无到有,你也就数着那几个辛苦钱偷着乐了。如果这只是暂时的,这就叫从头开始,这就叫奋斗!但如果这是永远,这就叫做习惯,或者叫做无奈!

我不知道这是可喜还是可悲?

虽说劳动是光荣的,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但是那么多的工程师、教师、医生、法官、律师都在海外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出国梦?所以,每当有人向我咨询该不该出国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却总是反过来问他:移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不是专家,不会回答你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我只是千千万万个过来人中的一分子,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十一年走过的移民路展现在你们面前,把我七年多开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倾诉给你们听,如果碰巧你也走在通向移民的路上,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是主动移民还是被动移民,但愿我所经历过的一切会对你有所启示,有所帮助。同时也是给自己十一年的海外生活做一个总结。

移民,是对是错,是苦是甜,是利是弊,是得是失,很难概括。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后记

我于2000年10月4日到达加拿大,到现在整整十一年了。也是巧合,在2010年10月4日移民+周年纪念日之时我完成了两篇博文《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和《移民,就这么回事儿》(后来因为书名定为《移民,就那么回事儿》,这部分便更名为《移民十一年》)。

2010年1月31日,我卖掉经营了五年的第二个便利店。

然后回国、休闲、旅游、无聊,时而也会反思近十年的移民生活,尤其是虽带给我许多苦辣酸甜,却使我安身立命的开店的那段日子,我就有了要把它写下来的想法,并计划两个月内写完,然后回国设法出书。于是就动笔先写了个“序”以及前面的几篇。

虽说是在国内做过编辑,但其间并没有真正写过多少东西,加上移民十年,更是从未动过笔,心里也就没有个底。于是先把写完的几篇草稿给我的第一读者——妻子看看,让她帮我把把关。可能是一家人的关系吧。妻子从来不觉得我有什么长处,似乎除了“笨”,就是“懒”。平时我看蒙特利尔的中文报纸,经常对其中的文章评头论足一番,这个不好,那个太糟。每当这时,妻子就会说:你写个试试!所以真把我的文字给妻子看时,心里也没个谱。果不其然,妻子看后便说:不行!太拽了!不自然、不朴实、不生动!妻子话虽不多却句句尖锐犀利,说实话也是句句到位,切中要害!我以前写东西就喜欢大段大段的排比,以及“难道”、“岂不是”之类的反问句,有点儿华而不实。可这些批评的话不留余地地从妻子嘴里说出来,我还是有点难以忍受,一赌气,就把写东西的想法搁下了。

接下来的日子,通宵达旦地在网上看电影,看电视剧,正事没干还弄得疲惫不堪。妻子可能看到我这个状态还不如瞎写点儿东西呢,就让女儿给我开了个博客,并跟我说:接着写吧,放在博客里,写给自己看,好坏都无所谓,但别太装了,像唠家常一样,朴实点儿,慢慢地写。于是我就心平气和地,尽量朴实无华地完成了《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并且,每写完一篇,妻子都是我的第一读者兼编辑。

真是成也老婆,败也老婆,

绝对不是客套。

我也真的从内心深处感谢每天、经常、偶尔、路过,来到我的博客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两篇博文我写了三个月),陪着我慢慢地回顾了我的十年。这三个月我写得很累,我的心情也时常随着回忆而起伏,有时甚至有些难以承受。写到悲处,你们陪我叹息,写到乐处,你们为我喝彩,甚至你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我的写作。看得人多了,妻子就经常提醒我:好好写,认真写,那么多人看着呢!悲与苦写得多了,跟帖的人喊压抑,让我写点儿高兴的事儿,于是我就临时加点积极的内容。写完了《在加拿大开店的日子》,我的任务实际上也就完成了,本想就此打住,很多人跟帖让我接着写点什么,这边的朋友甚至打电话到家里来,说喜欢看我写的东西,让我再写点儿什么,于是又有了《移民,就那么回事儿》(现更名为《移民十一年》)。

还没等写完,我就已经在酝酿着买我的第三个便利店了,以至于《移民,就那么同事儿(移民十一年)》写得有点儿短,有点儿草。开了店,出书的事儿也就放下了。这个店本想至少千个两三年,阴差阳错地七个多月就又卖了,回趟国,出书的事重新提起。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张洪先生、马辉先生,圆了我把移民经历结册成书的美梦,但我还是要再次感谢我的博友们,如果我的经历能对即将移民魁北克的朋友有所帮助,我还会继续并十分愿意解答你们的问题,你们可以通过在博客上给我留言、发字条的方式和我沟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会成为朋友!

http://blog.sina.com.cn/feng0743

冯斌  2010年10月30日于蒙特利尔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2285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29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