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老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老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老氏家族,天下大道,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相生相成,太上老君。

内容推荐

《提问老子》:老子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的“形象代言人”的话,那么,老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老子的一大创造就是提出了以“道”为轴心的思想体系。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短短的五千言中,“道”字出现七十余次。老子是言“道”的大师,求“道”的始祖,践“道”的真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老子崇尚的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虚实相间的宏阔境界。

身后事,实难料。再伟大的人物,身后也免不了被人随意搓捏和重塑。老子明明是一位面世的大思想家,但在之后的岁月里,几经改造,就成了端坐神坛、受人顶礼膜拜的“太上老君”。这种变化,正体现了老学的智慧之丰富。

《提问老子》由郭志坤、陈雪良所著。

目录

第一章 老氏家族

第二章 天下大道

第三章 绝圣弃智

第四章 无为而治

第五章 相生相成

第六章 太上老君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问

孔子给人一种明快而清晰的感觉。孔子是“透明”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在想什么和他要说什么。孔子不反对“文”,主张“文质彬彬”,主张外观与内在的统一,但对过分“文饰”不予认同。而您呢,什么都在云遮雾障之中,您说的、您做的,常常会让人觉得很困惑,甚至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您给人一种模糊和高深莫测的感觉。说您是个‘神秘兮兮”的人物,您能接受吗?

老答:说我是“神秘兮兮”人物?可以,可以!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神秘不一定是坏事,这种神秘感正是我的大智慧的体现。我在《老子》首句中就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很多道理用简单的语言是说不明白的,你得自己去体会,去探究。我的意思是“道”不可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得“道”的人在于心领神会,这在你们看来就有点“神秘兮兮”了吧。在世俗的人的眼里,超凡脱俗的人都是“神秘兮兮”的。是不是这样啊?

其实,大干世界本身就是神秘的,这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在《老子》一书中,喜欢用一个“神”字,“神”本身含有“神秘”之意。“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其意是说,天下本身是一种神秘和神妙的器物,不容人随意摆弄。摆弄它,会把它搞坏;把持它,相反会失去它。我的神秘源于世界本身的神妙。“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人的认识是相对的、有限的,面对“惟恍惟惚”的世界,过分绝对,过分明白,反而是不真实的。神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以及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真实状况。二问

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似乎也能感受到您的这种神秘感。一篇短短数百字的传记,用了那么多个“或”字。“或”者,不肯定也,也许也,疑惑也。这说明司马迁对您老先生也没有琢磨透,是不是这样呢?

老答:大概是这样吧!司马迁写着写着,感到没有把握,就用“或”字来表明他的迷惑和不解。其实,越是这样做,越是让后世读书人弄不明白。作为智者的读书人都弄不明白,其他人就更弄不明白了。司马迁甚至连“老子是谁”这个写人物传记最基本的要素都回答不了,他只是说“或日儋即老子,或日非也”,“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与我老子一样“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还有一个叫李耳的人,他是怎么回事,司马迁也说不清楚,只能用“或日”来交待。连我姓什么名什么都弄不清楚,就匆匆忙忙写我的传记,其实,我看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位“神秘兮兮”的人物。

三问

这种“神秘兮兮”,也许是您自己造成的。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可您不信那一套,您什么都遮遮掩掩的,叫人怎么准确把握?就拿您姓名来说,您从来没在正式场合明示过,人们当然只能凭想象“或日”了,是不是这样呢?

老答:也不完全是这样。中华大地那么辽阔,南北东西的习俗差异很大,在一个地方的人认为很平常的事,在另一个地方的人看来也许有点儿“神秘兮兮”的。我生在楚地,对生长在中原一带的司马迁来说有些事也许会感到比较陌生吧。比如说,“老子”这个名字,在我们那里,既可以是对个人的称谓,也可以是对一个家族中人的统称。中原人不了解这一情况,就难以理解,于是只能以“或日”解释了。实际上,我出生在一个特殊的老氏家族中。为何称“老”氏家族?原来,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以“所居地域”为姓的,有以“所事职责”为姓的,我们这个家族是以“寿考”为姓的。我们家族中人,都是长寿者,那么“老”了还都健健康康活着,久而久之,就被人称为“老”族了。后来,就干脆以“老”为姓了。

四问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说您活了“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难道您比数千年后的后世之人更长寿吗?

老答:我那个时代的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有道是“人过四十不为天”,能活到四十岁那就不算“短命鬼”了。像孔子那样活到七十多岁的人是很少的。我清静无为,又善于“修道而养寿”,再比孔子多活十来岁,就算是个奇迹了,哪能活到两百来岁?事实证明,就是我身后数千年,也没有人活到两百余岁!司马迁那么写,凭的不是证据,可能就是坊间的传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小道消息”。小道消息当然是靠不住的,你们怎么能相信呢?

五问

那样说来,说您活到两百来岁,全是忽悠人的谎话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信史,怎么也忽悠人呢?

老答:那也不完全是这样。说忽悠人,言重了。司马迁有什么必要忽悠人?从人品到文品,司马迁都不会忽悠人。“忽悠”是一种主观上的故意,近于诈骗。我想,对太史公司马迁来说,那只是记忆上的错误,或者说是认知上的错位。从主观上讲,司马迁还是认真的,他写了那么多“或日”,正说明他治学严谨,落笔谨慎。“或日”本身有让后代人去考证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诚实的态度。P2-6

序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老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218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4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