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提问孟子/提问诸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孟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七章,内容分别为孔门私淑,人性本善,乐育英才,民贵君轻,利义之争,浩然正气等。

内容推荐

《提问孟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

《提问孟子》简介: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说的是真话,他的毕生之功,就是学习和弘扬孔道。

孔子首创私学,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孟子则全力以赴于时雨化人的“君子之教”,高举起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文大旗。

孔子倡言仁学,强调“仁以为己任”。孟子将“仁”由德行推向政事,以仁“一天下”,行仁政,施王道,推出传颂千古的十字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二人是血脉相通的。孔子世称“至圣”,而孟子则世称“亚圣”,他们两人精心打遗的儒道则被世人称为“孔孟之道”

目录

第一章 孔门私淑

第二章 人性本善

第三章 乐育英才

第四章 民贵君轻

第五章 利义之争

第六章 浩然正气

第七章 岳岳亚圣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问

对于您是哪里人,史籍上说法颇多,有说是邹人的,有说是邾人的,有说是鲁人的,《史记》则说:“孟轲,驺(z6u)人也。”请问,究竟哪个说法更准确些?

孟答:我看,都说对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说法略有不同而已。说是邹人,那当然是确切的。我出生的那个地方称为邹邑,是一个小县城,它从属于鲁。因此,说我是鲁人与说我是邹人是一个意思,只是指认的地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已。至于《史记》上说的驺人的“驺”,实际上只是“邹”的异文而已,“邹”与“驺”相通,正像“邹衍”其人可以写成“驺衍”一样。

说我是“邾人”,那是一种更加文化一点的说法。《说文解字·邑部》:“邹,鲁县,古邾娄国,帝颛顼之后所封。”“邾”为“邾娄”的省文。邾国的第一任君主据说是古帝颛顼的后人名挟的那个人,这里有着五帝时代的古文化。后来邾国为鲁所兼并,成为鲁的一部分,由于当地人口音的关系,“邾”字又被读成“邹”,后来就定名为“邹”了。

这就很清楚了,我的出生故地从地域上看,小而言之为邹(驺),大而言之为鲁;可言我为邾人,亦可言我为邹人。人们辩来辩去,其实大致上是一回事。

二问

在《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太史公直呼您为“孟轲”。对于“轲”字,后人有多种解读。有的说:“轲,接轴车也,轲有车义。”(《说文》)说明您是出生在一个“有车”阶层的家庭中。但又有人说,您之所以叫“孟轲”,那是因为早年生活太坎坷。“轲”与“坷”同音同义,可以通假,如这样看,“轲”与“有车”就一点不沾边了。您说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孟答:如从我家族的发展过程来解读这个“轲”字就清楚了。我家的祖上原是鲁国威名赫赫的家族,当年曾经主政过鲁国,也出了像孟公绰、孟之反、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等这些德行高尚的人。一直到孔子那个时代,孟氏家族还是颇有权势的。那时的孟氏家族,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有车”族。但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孟氏一脉明显中落了,家族成员也散居各地,有的还流落他国。我的家几经变动,最后算是定居在邹地了。那时我父母已是一介平民,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说“轲”是“坷”也就不无道理了。

三问

说您早年坎坷,是否与您早年丧父有关?

孟答:这是个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中年男子在家庭中是顶梁柱,没有这样的支撑,整个家庭都会散架。我的父亲叫孟激,名为“激”,是否与像我一样易于激动有关?也许是吧!他比孔子父亲更普通.有关他的有价值的资料一点都没有留下。我三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孔子也是三岁丧父)。父亲死后,母亲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又是耕,又是织,还要管教我这个调皮又不懂事的孩子,实在不容易。

四问

从汉代开始,在《列女传》等文字中,就有关于“孟母教子”的诸多故事。这些故事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但是,有不少人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先生,作为当事人,您是怎样看待这些故事的?

孟答:这里有一个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的问题。历史的真实是指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真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生活的真实是指在某人身上完全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我觉得,不管是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还是阅读历史作品的普通百姓,首先要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应该说,“孟母三迁”之类的故事,在以文明和教化著称的古代中国是必然会发生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树立了孟母天下“母教一人”的高大形象,那有什么不好呢?通过这个故事,不管是当父母的,还是当子女的,都有所得,那就够了。

五问

“孟母三迁”是最有名的,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最初,孟子一家居住在靠近坟墓的地方。当时孟轲还小,把墓葬的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闲来无事,就去学掘坟墓、埋死人这些事。孟母感到不妥,心想,那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了,就把家迁到了城里的集市旁。那里行商坐贾,肩挑叫卖,讨价还价,热闹非凡。孟子与那里的孩子一起做起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觉得那里的气氛也不好,于是又把家迁到学宫之旁。这下孟子全变了,“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见孩子这样,很高兴,说:“此真可以居吾子矣。”请问:这个故事被视为家庭教育的经典留传下来,其道理何在?

孟答:在历史进程中,大大小小的史实无数,某些史实被留存下来,传之久远,总有它的道理。这个故事干百年来之所以盛传不衰,是因为它带给了我们不少积极的文化信息。“三迁”的核心价值当然是对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选择。我们虽不能说环境决定一切,但也必须看到,居住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最后,我的母亲选择在“学宫之旁”定居下来,这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当时虽说是在大乱之世,但人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为孩子从小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父母的责任。P2-6

序言

一个孔子,一个孟子,他们精心构建的儒学,奇迹般地主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影响了世代华夏子孙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孔子倡导于前,成为天下第一人,人称“至圣”。孟子紧随其后,极尽光大之能事,位居次席,人称“亚圣”。孔孟两人在儒学兴盛中起着特殊而无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人们又习惯地将儒道称为“孔孟之道”。

早在孔子在世之时,他就被孔门弟子奉为经天的日月,后世的儒家传人更是强调“孔子之道如日月之明”,要是没有孔子,华夏子孙还不知要在黑暗中徘徊几多岁月,几多时日!孔子伟大如此,那么被唐代大学问家韩愈誉为“醇乎醇者”的孟子呢?如果天不生孟圣,那儒学的命运将如何呢?

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加以弘扬,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观念;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仁学理论推上了“仁政”的轨道,推出了“王天下”和“民贵君轻”的理念;正是这个孟子,把孔子的“立志观”加以完善,认为人既应有“志”,还应有“气”,以浩然正气立身于世;正是这个孟子,提升了孔学中的人格精神,号召士人努力去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中华文化没有孔子不行,那么,要是没有孟子呢?这是历史留给后世的一个大问题。

郭志坤 陈雪良

2010年5月20日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提问孟子/提问诸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志坤//陈雪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3263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