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
内容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国学综论

 国学若干问题浅说

一 国学的内涵与外延

二 国学的现代价值

三 国学的普及与提高

 国学之“源”与“流”

一 关于国学之“源”

二 关于国学之“流”

 国学的本质特征——“尚道”

一 儒家所奉行的“道”

二 墨家所奉行的“道”

三 道家所奉行的“道”

四 法家所奉行的“道”

 论先秦人文思潮及其深远影响

一 儒家的人文理念

二 墨家、道家和法家的人文理念

三 先秦诸子的人文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编 《周易》探析

 《易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一 八卦作为早期文字符号,推动了我国观念形态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

二 《易经》所透露的思想观念,推动了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从《易传》与《老子》之比较,看《易传》成书的时代

一 《老子》比《易传》的学术思想更加成熟、老练

二 《易传》晚出论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失误

 关于《易传》成书时代之我见

一 《易传》思想资料的酝酿与积累阶段

二 《易传》初本成书阶段

三 《易传》定本完成阶段

 《易传》的道德理念浅析

一 注重对《易经》道德观念的阐发与创新

二 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

三 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修身原则

 读《周易》管识

一 关于“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新解

二 关于“直、方、大、不习”新解

三 关于“孚”字之释

四 关于“临者,大也”之训

第三编 儒家道德学说浅探

 “六经”——儒家道德学说的理论源头

一 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二 “六经”是儒家道德学说直接的理论源头

 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一 关于“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 关于“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

三 关于“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 关于“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精神

五 关于“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

六 关于“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

七 关于“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

八 关于“致中和”的尚中贵和精神

九 关于“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

十 关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

十一 关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独立精神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一 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它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二 我国新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儒家道德有现实价值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道德具有现实价值

第四编 道家渊源及若干《老子》版本考论

 论《老子》与《易》的血缘关系

一 《老子》对《易》哲学思想的继承

二 《老子》对《易》的思想作了必要的扬弃

 论道家学术与楚文化的血亲关系

一 道家的基本思想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二 道家“尚隐”的人生态度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三 道家的文字风格、诗歌体例亦同楚文化保持渊源关系

 帛书《老子》的文献价值简论

一 帛书《老子》有助于恢复原本《老子》的完整体系

二 帛书《老子》有助于订正今本《老子》字句的讹误

三 帛书《老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

 竹简《老子》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

一 竹简《老子》应为一种摘抄本

二 竹简《老子》可能出目稷下道家传本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于西汉中前期考论

一 《河上注》之成书不能晚至魏晋

二 《河上注》之成书不能晚至东汉

三 《河上注》当成书于西汉中前期

《老子想尔注》作者及其思想体系考述

一 关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二 《想尔注》对构建道教教义的理论贡献

三 《想尔注》的道教伦理观念

第五编 稷下道家与黄老道家若干著作考论

 《管子·水地篇》的成文时代及其理论贡献

一 《水地》应成文于战国中期

二 《水地》以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及其理论贡献

三 《水地》是古代先民治水实践的哲学总结

 《文子》若干问题考说

一 关于《文子》这部书

二 《文子》的宇宙观

 《黄老帛书》相关问题辨析

一 关于《黄老帛书》的若干问题

二 《黄老帛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 《黄老帛书》的宇宙观

 《鹗冠子》若干问题探讨

一 关于《鹗冠子》这部书

二 《鹛冠子》的宇宙观

第六编 道家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探讨

 论道家学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道家学术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势

二 道家学术的理论贡献

 道家的生态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一 《老子》的生态理念表现形态

二 庄子的生态理念

三 《淮南子》的生态理念

 道家的和谐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一 道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 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从简帛《老子》的研究所引出的方法论思考

一 对出土简帛文献的评价不能人为拔高

二 对传世今本文献的评价不能人为贬低

三 研究出土文献切忌主观臆测

 关于出土文献研究中的存真与失真之我见

一 关于内容“失真”的问题

二 关于“篇名失真”的问题

三 关于“篇序失真”的问题

四 关于“‘肯定帛书《老子》不分章’失真”的问题

五 关于“‘将错就错’的‘章序失真”’问题

第七编 道教与佛教散论

 道教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渊源

一 吸取和利用道家的思想成果

二 吸取利用了原始宗教的思想遗存

 论道教与楚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楚辞》给予道教文化以深刻影响

二 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

 论葛洪《抱朴子·内篇》长生成仙说的理论体系

一 全力论证了长生成仙的可能性

二 系统探讨了长生成仙的途径和方法

三 重点突出了道教徒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生活理想

 隋唐时期隆盛的佛学思潮概说

一 隋唐佛学兴起的缘由

二 隋唐佛教鼎盛的具体表现

三 隋唐佛教一些主要宗派的理论创获

 东山法门的开创,标志禅宗的正式形成

一 东山法门开创了禅门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东山法门时期的禅学理论创造达到了很高境界

三 慧能的禅学思想渊源于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的奠基者道信其人

一 关于道信的简要生平

二 关于道信禅法的主要渊源

三 道信的禅学理论创造

 中国古代宗教伦理的现实价值

一 应当重视发掘中国古代宗教伦理的现实价值

二 佛教和道教伦理观念的表现形式及其现代价值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笔者黄钊近三十年来潜心国学研究的一个系统性小结。全书收入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所撰写的三十余篇论文,其中大多数已在相关刊物上公开发表。之所以将它们汇集于此,一是所选论文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二是对所跨越的学术历程,作一次较为全面的清理与反思;三是将之奉献给读者,以便于读者朋友对敝人的学术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便于彼此进行学术交流,并听取各方面的批评与教诲。

本书题名为《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是因为全书的内容同国学与儒道释文化不可分割。

内容推荐
本书从“国学”与“儒道释文化”的视角,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一些学术问题, 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哲理探讨。全书共分十章, 着重阐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国学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 二是对儒家经典中的若干学术问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证与研究 ; 三是对道家经典及其学术成果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发 ; 四是对道教和佛教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研究评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与儒道释文化发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01971
开本 16开
页数 4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8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27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