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
内容
编辑推荐

蔡元云编著的《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整合了中外文化的“传”与“承”。作者以生命故事演绎他与“恩师”同行的“十堂课”。作者更在书中剖析在当下的处境中学习为徒的重要性,也会分享作者从年少到现在,与众多生命师父相遇及交往的片段。他将这些思想、经历化成十堂课,道出“如何为徒”的种种心得。

内容推荐

蔡元云编著的《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讲述了:回顾生命老师传授的课,蔡元云医生好像又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听到他们对自己的祝福与期盼……

《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整合了中外文化的“传”与“承”。作者以生命故事演绎“知” “遇”之恩,“寻”“根”之路;同时经历“静”与“死”的心路历程,将所听所闻的“道”,于真实的世界“行”出来——构成他与“恩师”同行的“十堂课”。他从自以为知,到明白自己的无知:从惧怕亲密关系,到走入瑞士深山安静面对自己,再进到青年的群众之中、于地震灾区拥抱四川大汉……作者进到灵魂的深处自我省视、最后坦率地承认:我一生都在学习,我只是学徒。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为徒。不管哪个朝代,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经过学习的阶段,才能蜕变成长。作者更在书中剖析在当下的处境中学习为徒的重要性,也会分享作者从年少到现在,与众多生命师父相遇及交往的片段。他将这些思想、经历化成十堂课,道出“如何为徒”的种种心得。

目录

自序

导言

结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回顾自己的生命之旅,有一段时期,我以为自己是通天晓,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那是我中七的一年(因为我的中学沿用英式学校的传统,所以会将中七说成uppersix)。当时我们那群人是upper six medicine,要修读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由于我们和另一群upper six science是校内年纪最大的,我和同学都自觉高人一等、地位特殊,各个同学往往在学生会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我篮球打得不怎么出色,那年竟然也当了社际篮球比赛的队长。

当年社会上掀起了探求物理学的热潮,所以我们都很向往科学,一群男同学心目中的共同英雄就是爱因斯坦。不过我们其实并不懂得“相对论”,物理学知识还在很基础的阶段,只是对那些大师级人物计算出来的方程式、用来解释宇宙奥秘的理论感到万分佩服和赞叹。相对来说,化学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科,因为要牢记元素表和许多方程式。

生物则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我特别喜欢上解剖课。不论是蟑螂、弓鳍鱼、青蛙,都统统给我们拿来解剖,从而了解它们的身体和器官构造。在显微镜下我们可看到另一个世界,红血球组织、细胞中微细的部分,都被我们逐一仔细研究。而生物科的英雄无疑是达尔文,我们觉得他真是了不起,能够认识那么多的物种,又能够将不同的物种一一排列出来,层次分明;从单细胞生物开始,一层一层罗列,到构造复杂的高等生物。物种之间,很明显有一个演进过程:鱼变成爬虫,爬虫变成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慢慢又演变成哺乳类动物,继而有猴子、猿猴出现,然后就成了人。

我们十分尊崇“进化论”的始创者达尔文,亦自以为掌握了很多对人的构造、功能、来源的知识。受到科学的熏陶,我们不论对物质界、自然界,还是对化学、动力学等学说,都感到既新鲜又具有说服力。课堂上的学习,使我以为比别人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读的是男校,同学之间除了讨论知识以外,很少谈及更深层的人生问题。我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朋友,一类是经常走在一起玩球类的,有时打篮球,有时一起看足球赛。我们会起个大早,走到球场霸占一个篮球架,玩上半天。我和另外两个男孩分外要好,别人称我们为“三剑侠”,去哪都走在一起,有时三个人组成一队玩篮球,低年级的同学更会走来围观。我们乐在其中。

另一类朋友就是与我毗邻而居的同学,由于住处相近,我们会相约一同上学,上学途中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他们是与我一起玩乐的朋友。我们会相约上电影院,聚在一起听欧美流行曲,例如猫王、保罗·安卡,以及稍后期的甲壳虫乐队。我妈妈则听时代曲,所以我也稍有涉猎,不过我们甚少听广东歌。上电影院的话,也是看西方电影,特别是首轮西片,即使票价比较贵,我们也都喜欢看,觉得比粤语片高档,连放映西片的戏院也好像是高级戏院。我们这一群玩乐的朋友走在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电影和歌曲。

在学校以外,我还有一些朋友,因为有共同信仰而走在一起。我小学在一所基督教学校就读,参加了学校团契,结识了一些朋友。虽然当时我的信仰仍甚肤浅,但也会定时出席,聚会中有男有女,也有我的中学同学。我们举办许多活动,一起出外旅行,久而久之,也成了交情较深的朋友。不管跟哪一些朋友一起,我都觉得相当愉快。

同班同学中,有几个特别出类拔萃,他们的话题都围绕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又经常参与文化活动。其中一位同学每年都考第一,我记得lowei-six(中六)那一年,他因病缺课很长时间,但复课后依然名列前茅。我跟这些同学明显不是一类的,但我也没有心生妒忌,因为我的成绩也不俗,而且人生方向非常清晰。经过了中五、lowersix的迷惘阶段,升上upper six后我已经很有把握,决定自己将来要读医科,便发奋读书,努力向目标迈进。

P22-23

序言

首先,我想跟读者谈谈写这本书的理念。

因自己的成长经验,我经常思考一个关于青年人成长的课题:我认为任何年代,任何文化阶层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人与他结伴同行,而且是同一代中比他年长的人,彼此亦师亦友地同行。

曾进入这种同行经历的年轻人,能在师徒关系的互动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面对将来升学、择业等人生重要关口,都更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以至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年轻人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历程。西方国家近二十年来,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十分热烈。探讨青少年发展的专家指出,青年人倘若在求学或是刚踏足社会的时期,能够找到一位师傅(mentor)与他同行,那么无论对他的成长还是在社会上的表现,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和助力。他的工作表现会较佳,处事会较成熟,而且在专业上发展更快。

我经常在公开场合分享师徒关系的正面影响。直至有一次,我的同事(出版社的编辑杨碧瑶)跟我说,不如写一本主旨为“如何为师”的书,剖析如何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师傅。她的邀请促使我仔细地回忆。的确,不少年轻人告诉我,他如何以我为师,以往怎样受到我言行的启迪。不过扪心自问,我实在不敢说自己真的做到与青年人亦师亦友,结伴同行。

相反,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谦卑自己,学习为徒。不管中外,不管哪个时代,任何成功人士以及受人尊敬的大师,都必定经历过学习的阶段。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拜师为徒,师成后自立门户,差不多是认真面对人生,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必经的人生阶段。不过可惜的是,为徒的艺术却随时代推演而慢慢“失传”了。

我突发奇想,何不写一本书谈谈“为徒的学问”?作为别人的生命师傅,我未必有那份自信,但我确信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徒弟。我对在我生命中出现的前辈、导师,总是怀一颗感戴之心,记念他们的知遇之恩。无论是我的父母还是那些我视为生命师傅的人,他们实实在在地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与他们交往、同行的历程中,我对自己的生命有很多新发现,这些发现很宝贵,对成长有莫大裨益。

这本书就在这种回忆、思考的过程中慢慢酝酿成形。

前述的是这本书背后的理念,但驱使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是两股强大的动力。我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两股动力:第一个字是“谢”,感谢我的恩师们;第二个字是“感”,受感于一群八零后的青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香港新一代,他们用声音、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保育、民生、政治制度改革、基础建设等等的关注。我有机会与他们倾谈,被这群八零后青年的激情所触动。“谢”与“感”是促使我写就这本书的推动力。

而就整本书而言,我将与恩师同行的体验和领悟,总结成为十个字:“知”、“遇”、“寻”、“根”、“静”、“死”、“道”、“承”、“传”、“行”。每个字成为一堂课的核心思想,合成“十堂课”,这些部分合起来,便是我个人终身为徒的心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元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89315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