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勒的两部佳作——《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人们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成功发射的全过程。《环游月球》则讲述了炮弹飞船的太空之旅和最后的返回。
凡尔纳在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作者也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图书 |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名家名译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勒的两部佳作——《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人们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成功发射的全过程。《环游月球》则讲述了炮弹飞船的太空之旅和最后的返回。 凡尔纳在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作者也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 内容推荐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收录凡尔纳的两部佳作,《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这两部小说共同讲述了一部完整的太空历险记,第一部《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人们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成功发射的全过程。第二部《环游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发射之后在太空的种种历险。小说的情节奇幻惊险,充满了作者的科学设想,而这些设想在以后几乎又一一得到验证和实现。 目录 译序/1 从地球到月球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3 第二章 巴尔比康主席的报告/9 第三章 巴尔比康报告产生的效果/14 第四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信/17 第五章 月亮的故事/21 第六章 美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和不再允许相信的事情/26 第七章 炮弹赞歌/31 第八章 大炮的历史/38 第九章 火药的问题/43 第十章 两千五百万个朋友和一个敌人/49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州/54 第十二章 致全世界/60 第十三章 乱石岗/65 第十四章 十字镐和镘刀/70 第十五章 铸炮庆典/75 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大炮/79 第十七章 一份急电/84 第十八章 “亚特兰大”号上的乘客/85 第十九章 会议/94 第二十章 进攻与回刺/101 第二十一章 法国人怎样解决纠纷/109 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新公民/117 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122 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127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细节问题/131 第二十六章 开炮/13 6 第二十七章 阴云密布/141 第二十八章 一颗新星/144 绕月旅行(续篇) 前序/149 第一章 晚上十点二十分到十点四十七分/153 第二章 最初的半小时/158 第三章 置身之地/167 第四章 一点代数知识/173 第五章 太空的严寒/180 第六章 询问与回答/189 第七章 迷醉的时刻/196 第八章 在那七万八千一百一十四法里的地方/204 第九章 轨道偏离的后果/212 第十章 月球的观察者们/217 第十一章 幻想与现实/221 第十二章 细看山岳/226 第十三章 月球风光/233 第十四章 三百五十四个半小时的黑夜/239 第十五章 双曲线或抛物线/248 第十六章 南半球/256 第十七章 第谷山/260 第十八章 一些重要的问题/2 66 第十九章 与不可能的搏斗/273 第二十章 苏斯克哈那号的测量工作/281 第二十一章 马斯顿被呼唤/286 第二十二章 营救工作/292 第二十三章 尾声/298 试读章节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马里兰地区的巴尔的摩城出现了一个名气颇大的俱乐部。众所周知,那些船家、商人、机械师们身上潜在的军事才能在战争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些没有受过任何西点训练的普通生意人,却一脚迈出柜台,挂上了中尉、上校、将军等头衔;并且,他们很快就赶上了欧洲大陆的同僚们,不但掌握了精湛的“战争艺术”,并且倚仗强大的炮弹和人力、财力,打了很多胜仗。 美国人超越欧洲人的主要是弹道科学。当然美国人的武器并非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武器体积的巨大以及射程的遥远却令人吃惊。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是不需要再学习什么平射、俯射、直射、斜射、纵射、反射等技术了,可是他们的大炮、榴弹炮、迫击炮要跟美国炮兵的武器比,那就只能算袖珍手枪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这些美国佬,这些世界上第一批的机械师天生就是工程师,就像意大利人天生就是音乐家,德国人天生就是玄学家一样。他们把聪明才智用来发展他们的弹道科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的巨型大炮虽没有缝纫机实用,却同样令人称奇,更加使人敬佩。人们知道这里面有巴罗特、道格林、罗德曼等人的杰作。那些欧洲的“阿姆斯特龙”、“巴利赛”以及博利厄的“特厄伊”等大炮在美国对手面前只能甘拜下风了。 所以炮兵部队在这场可怕的南北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合众国的报纸也对他们的发明进行了狂热的鼓吹,以至于那些天真的小商小贩和市井闲人都在日夜计算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弹道轨迹。 然而,一个美国人有了好主意,往往会找第二个人来商量。如果有三个人,通常会推选一位主席,两位秘书。四个人的话则会任命一位档案管理员,这样一个办公室就运作起来了。五个人就会召开全体大会,成立一个俱乐部。巴尔的摩城的俱乐部就是这样成立的。新大炮的首位发明者、首位铸造者和首位打炮眼者联合起来就有了“大炮俱乐部”。俱乐部创立一月后即拥有了一千八百三十三位正式会员和三万零五百七十五位通信会员。 所有想加入“大炮俱乐部”的人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发明过或至少改良过一门火炮;当然其他火药武器也算。但归根结底,那些十五响左轮手枪,旋转式卡宾枪和军刀式手枪的发明者还是被人瞧不起。无论什么场合,大家尊崇的还是大炮发明家。 一天,俱乐部里一位很有学问的演讲家说:“人们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跟他们的大炮‘体积重量’成正比,并跟射程的‘平方数’有直接关系。” 进一步讲,就是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到了精神领域。 人们可以想象得到,因为大炮俱乐部的成立,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天才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他们把巨型火炮搬上了战场,超远的射击能力使无辜的路人都死无全尸。 所有这些发明远远超越了欧洲那些落后的武器,大家通过下面的数字就能看到。 在往昔那些“美好的日子”,一枚三十六磅的炮弹可以在三百英尺外从侧翼打翻三十六匹马和六十八个人。这是大炮艺术的童年时期。自那以后,大炮艺术就不断地发展完善。罗德曼炮弹在七英里外,发射一枚半吨的炮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炸翻五百匹马和三百个人。大炮俱乐部曾想对此进行一次隆重的试验,然而,即使马儿愿意献身,人却难找。 不管怎样,这些大炮超强的杀伤力是毋庸质疑的,每次发射,敌方士兵都会像镰刀下的麦穗纷纷倒下。如此威力的炮弹意味着什么呢?1587年,一颗著名的圆弹在库特拉斯摧毁掉了二十五个士兵;1758年,另一颗在佐尔多夫炸死了四十个步兵;1742年,奥地利的凯赛尔多夫大炮每一响就能炸倒七十个敌人。那些决定了战争命运的神奇的“伊恩纳”炮弹或“奥斯特里茨”弹又如何呢?南北战争期间大家见到的炮弹就更多了。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一门滑膛炮射出的一颗锥形弹击中了一百七十三名南方士兵;在波托马克渡口,一颗“罗德曼”圆弹把两百一十五个南方兵送到了美好的天堂。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俱乐部荣誉会员兼常任秘书J.-T.马斯顿发明的一种神奇的追击炮,它的杀伤力就更强了,试炮时,“轰”的一声,就炸掉了三百三十七人。 面对这些很有说服力的数字,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什么说的也没了。同样,统计学家皮特凯恩进行的下述计算也是让人信服的:用大炮俱乐部出产的炮弹伤亡的人员总数除以俱乐部的会员数,他发现每位会员“平均’,杀死过两千三百七十五点多人。 仔细想想这个数字,很显然这个由智者组成的协会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为了博爱的目标去摧毁人类,并把战争武器的完善看成文明工具的进步。 这是一群“灭绝天使”,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应该再补充的是,这些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勇敢的美国佬,不仅善于数字计算,且善于用生命作亲身实践。战死沙场的有各种级别的军官,如上尉或将军,有不同年龄的士兵,还有刚上战场的新兵和老死在炮架旁的老兵。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大炮俱乐部的史册,而回来的大部分人身上都落下了无可非议的勇敢标记。拐杖、木腿、假胳膊、吊起来的手、橡胶下巴、金属头盖骨、铂金鼻子,各式各样,蔚为大观。统计学家皮特凯恩同样也计算过,在大炮俱乐部,四个人只有一条胳膊,六个人只有两条腿。 但英勇的炮手们并不在乎这些损失,每当战事新闻报道敌方的伤亡数十倍于他们消耗的炮弹时,他们会感到由衷的19豪。 然而,有一天——如此郁闷凄凉的一天,战争的幸存者们签订了和平协议,轰炸声渐渐停息,迫击炮哑然失声,榴弹炮长久沉默,火炮们黯然神伤,低垂着头颅返回了军火仓库,炮弹堆积如山,血腥的记忆逐渐淡去,棉花树在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葬礼上的服装也不再因为那些痛苦而磨损,大炮俱乐部陷入了深深的空虚无聊。P3-5 序言 “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以全新的姿态摆在读者面前。这套丛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大量收入了儿童文学作品,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爱的教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一批经典的儿童文学名著,也有近年来脍炙人口的畅销作品,如《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小鹿斑比》、《吹牛大王历险记》、《海蒂》、《秘密花园》、《小飞侠彼得·潘》、《新天方夜谭》、《安妮日记》等。新与老的儿童文学相结合,丰富了这一文学品种,扩大了儿童文学的天地。 二是力求从原文翻译,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十日谈》、《木偶奇遇记》、《好兵帅克》等。转译往往出现删节、漏译和不忠实、不确切的现象,只有通过原文去译,才能消除这些弊端。以往因为知道小语种的人较少,往往通过英文去翻译小语种的文学作品。但英语译者喜欢删节,如《基督山伯爵》的英译本就删去五六万字。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也多半从英语转译,错讹甚多。 三是组织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译本是上乘的。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得不组织一些新译本。有不少译者抱着认真的态度重译,改正了许多旧译的错误。翻译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前人的译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后来的译者应该提高译本质量,这才体现出重译的意义。当然,倘若译者敷衍塞责,重译未必赶得上前译。总体而言,这套丛书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我们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每本书都附有一篇序言,阐述每本名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以助读者理解。与有些人理解的相反,序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随手就可以写出,不费吹灰之力的。说实话,没有研究的人,花上一两个月也未必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序言。序言不是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就可以打发过去的,而应该对作品发表言之有物的见解,帮助读者欣赏作品。诚然,序言也不宜写得太长,以说清作品的意义为准即可。 这套丛书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相信一定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2009年12月22日于上海文苑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名家名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儒勒·凡尔纳 |
译者 | 黄珂维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70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6 |
出版时间 | 2011-03-01 |
首版时间 | 2011-03-01 |
印刷时间 | 201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65.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9 |
宽 | 154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