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文中国(8暗处的生命)
内容
编辑推荐

蓝燕飞所著的《散文中国(8暗处的生命)》作者把散文的细节分作情感性、情绪性和情节性三种,这三类细节纠结缠绕,云集密布,而且,她在叙事之前,喜好营造浓重的情绪氛围。本书共有四辑,收录了这些年自己比较喜欢的散文,它们是作者所见所闻。

内容推荐

蓝燕飞所著的《散文中国(8暗处的生命)》共有四辑,收录了这些年自己比较喜欢的散文,它们是作者所见所闻。《散文中国(8暗处的生命)》中所感所想,那些沉淀于心的纷扰人事世象,作者希望借文字得以记录下来。

目录

壹 命若琴弦

 杜拉斯的一个下午抑或暗处的生命

 命若琴弦

 那些花儿

 午后

 西瓜、西瓜

 表兄

 有的爱情不可抵达

 发生在遥远年代的风车事件

 痕迹

 声音

 山谷里的教堂

 消失

 九妹

 乡村故事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

 她和他

 魔咒

贰 铺里,铺里

 岐黄

 铁匠铺

 狮子桥

 洋油贸里的女人们

 电影

 发电厂

 逆光

 天地一沙鸥

 卫生院

 知青范小明的悲喜人生

 一场聚会牵出的往事

 仕中

 陈旧影像

 上街头

 拖拉机手

 糖

 天井

 上海知青

 广播响了

 最后一个染匠

叁 离去或者归来

 我知道这不是爱情

 秋天到来的时候

 开始一段平静如水的行程

 眺望时间流逝

 离去或者归来

 疼痛掩蔽的真实

 昨日的悲伤

 永远在小河这边等他

 箫声

 —个悲观主义者的爱情观

 离离心上秋

 寂寞锦江园

 局部与片段

 山不过来我过去

 为一只鸭子寻找食物

 没有结果的事情

 观舞记

 旅途

肆 高处

 梦里家园

 沱江边的爱情

 火中凤凰

 约会桃花

 菊韵

 也来说一说梅

 永远的雨声

 梦想与生命

 等待一场雪

 遍地月光

 老屋

 高处

 难以回归

 破碎的瓷片

 叛徒及其他

 黄昏独语

 又是人间四月天

 有关张爱玲的一些话

 小小一片云

 无声的歌哭

 遥望沈园

 一个人的岳阳楼

 冬天的蜗牛

后记

试读章节

杜拉斯的一个下午抑或暗处的生命

杜拉斯在《写作》里详尽地描写了一只苍蝇的死亡。那种描述让人感觉到了她的悲悯与残忍。经过漫长时间的浸染,一切都保持着原本的姿态。二十年后,她仍然记住并记录下了那只苍蝇死亡的全部过程。

一个孤独的写作者在自己明亮、宽敞的客厅里等待着朋友的到来。等待是漫长的。无所事事、心不在焉。她的眼睛透过幽深的门廊,游走在花园里。那里草木扶疏,蜜蜂、蝴蝶往来穿梭。她那样望着。渐渐地望出了一些焦躁。于是收回目光。于是邂逅了一场死亡。

静谧,四壁皆白,阳光温暖又漫不经心。

这样的时候,一只苍蝇正在墙壁上刻下生命最后的痕迹。它的旁边,有一双眼睛目睹了整个事件。眼神冷静、冷漠,充满悲悯。她当时的姿态是坐在地下,一动不动。怕吓坏它,怕惊扰一场正在进行的死亡。下午三点二十一分多一点,是事件完成的时间。

一只苍蝇死于二十年前的一个下午的三点二十一分。杜拉斯把这件事情隐藏着。隐藏并不等于遗忘,现在她毫无保留地把它说了出来。这让我们知道那只苍蝇的死是有一些意义的,它暗指什么?又隐喻了什么?是否真如她自己所说的,仅仅希望知道死亡是如何逐步地入侵生命?希望知道死亡来自何处?天空、大地,还是虚无?

死亡对人类来说是场宏大的仪式。其势汹涌。锐不可当,如尖刀直插生命的底部。但那只苍蝇的死亡杜拉斯是完全可以阻止或拯救的。那只可怜的苍蝇只是需要挣脱墙壁的吸附。那里或许有一张蛛网或一些我们人类不能预见的陷阱。举手之劳。这个词用在这里正合适。杜拉斯没有施以援手。她目不转睛,她所做的就是目不转睛。她目睹着挣扎、挣扎、挣扎,直到筋疲力尽,直到放弃,直到跌落在方砖地上阴暗的折射光线中。苍蝇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上,感受到身体里渐渐失却的热度,但它不能呼救或反抗,它蜷缩的身体正在慢慢地松弛。这个世界对它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死亡正在来临。有意义的是,这场无足轻重的死亡,在杜拉斯那里没有就此结束。这或许正是杜拉斯与我们的区别。我们有谁会记住一只苍蝇的死亡呢?一条狗的死,或许能够让我们记住。因为它曾经向我们摇尾乞怜;一头牛的死,我们或许也能够记住,因为它为我们流尽了最后一滴汗水;而我们记住一朵花的死,那不仅因为它愉悦了我们的眼眸与心灵,更是引起人类对美好事物短暂如斯的哀叹。我们真是功利的一群。即便在对待诸如死亡这样的事上也难改其恶疾。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被我们记住或者讲述,完全是因为它曾经给了我们这样或那样的好处。柴门犬吠,旷野牛哞,花儿绽放或者凋零,都是我们情感的庇护与寄托。如果一只苍蝇想让我记住它的死,那我告诉它,门儿都没有。它相貌丑陋,传播疾病,永远与贫穷、肮脏混杂在一起。

在上帝的眼里,众生平等;而在人的眼里,众物也平等吗?上帝不在场,所以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卑微与高贵,贫穷与富有。既然人尚且不能平等,既然有些人的生命如蝼蚁般被同类踏践。那么人不能记住一只苍蝇的死亡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而且这件事,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苍蝇自己来负。它甚至不能化作一只美丽的蝴蝶。所有的蛹都能够羽化成蝶,唯独它变成了苍蝇,就凭这点,它不仅该死,简直就不该生。

可是出生是个偶然的问题。与本能、情欲或者爱情有关,而与那条即将诞生的生命无关。如果有选择,不该出生的不仅有苍蝇,还有那些如牲畜一般在大地深处蜿蜒爬行的我的同类。锋利的镐刨扬起,乌黑的金子纷纷落下。陷阱虎视眈眈,步步为营,见缝插针。瓦斯、漏顶、潜藏的暗流。哪一样都能要了他们的命。他们裸露着身体,肌肤、血肉、白骨是他们全部的防御。卖命所得何所营?还是身上衣裳口中食。顶多再讨一个异性来繁殖后代。难道他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将另一些人喂得脑满肠肥?难道他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忍受一切?黑暗永远指向黑暗,所有祈望的光明都在风中摇曳。一灯如豆,而风声萧瑟。黑暗联手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送往黑暗的纵深处,封杀在大地的记忆里。千万年后,这些生命或许会变作一块坚硬的煤石。烙痛采矿人的掌心。

我知道有位乡党就这样死于异地的煤矿。亲人们哭一场,痛一场,然后平静。没有平静的倒是东邻西舍。他们为那几万元的抚恤全窃窃私语。一致认为那小子死得值。几万元呢,那小子苦一世能苦出来吗?

生命与金钱存在着一个怎样的换算公式?

那些生命就这样走了。没有人记下这些生命离开的确切的时间。没有人记下他们在朝向世界末日进程中的挣扎与呐喊,没有人记下他们难以忍受的恐惧。他们难道连只苍蝇都不如吗?他们知道在最后的时刻渗透他们全身的冰冷就是死亡,他们知道,但只能接受。

我们都看见了结果,但缺少过程的记录。过程或许比结果更惨烈、哀痛。而所有的事件只有被记载才能凸现出它本来的面目。

前些年,我的邻县发生了一场事故。那是个烟花之乡。几十名小学生在劳作中随着一声爆响如烟花一般升上了本不该他们去的天空,那些血的花朵,肢体的弧线,笼罩着那个小小山村。一个哭泣的村庄被一块宽大的黑布蒙住。哭声被黑布逼在咽喉深处。现场立即被封锁,连无冕之王也不能人内。村里全都是自己人,每一家每一户都人住了关心他们的公仆,自己人在琢磨事故是如何发生的,最后总算想清楚了,原来是村里的一个精神病患者肇的事,而且这个肇事者当场毙命。一场特大的恶性事故因为精神病人的出现而成为一场意外。而且是法律不能也无法追究的意外。所有的人毫发无损,他们头上的帽子也安然无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精神病人却在事故一年后返乡。真相其实很简单,他外出打工很多年,音讯全无,所有的人包括亲人都认为他客死他乡。现在他出现了,出现了又怎么样?已经事过境迁,那场事故已经尘埃落定。只是那些如花苞一样的生命去了,永不复返。

真希望这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十足蹩脚的故事。或者你就把它当一个故事吧。P3-5

序言

大约十多年前,读过蓝燕飞的一些散文短章。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再看到她的作品。近几年,她的创作好像是在铜鼓山里萦回不止的溪流,突然涓涓不断地汇人了江西散文的江河里。

——带着在山涧里孕育的力量,带着与岩石碰撞出来的浪花,跳跃在与江河遭遇的交汇口。

我惊奇地凝视着这股溪流。

它是有色彩的。一些落红,揣着淡淡的愁绪;一些残叶,怀着深深的眷顾;或许还有各色的野果,带着它们各自涩涩的滋味。那些野果,好像都来自一个叫铺里的地方。

它是有气息的。偏僻的山里所有的一切气息:山野的气息,偏僻的气息。殊不知,偏僻的气息也许跟历史勾连得更为紧密。偏僻可能就是某一段历史的温床,可能就是某一群人命运的转折点或终点。所以。偏僻的气息中不免氤氲着历史和命运的气息。

它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产生于打量日常生活、平凡人生的瞬间,就像推拿,揉着揉着,不经意间,指向生命的痛处,命运的穴位。或者,就像抚摸。像涧水,不仅映照着谷壑里的叶影光斑,也抚摸着那些被水磨蚀、变得滑溜溜、甚至布满青苔的石头。

推拿、抚摸或者拍打,却不肯轻易绕过。在我看来,这是蓝燕飞散文最重要的特点。

铺里那地方,连接着历史。历史对于作者,不过是孩提时代的往事。一个女孩眼里的世界能有什么呢?山上的竹木和花草,溪边的果树和蜻蜒,泛着冷光的青石街,幽深狭长的木板房,再就是凉亭、茶坊、油坊、铁匠铺、裁缝铺、剃头铺、南杂山货铺、油货铺、中药铺以及穿梭其中的人。

作者不肯绕过的,竟是散落在记忆之河中那些布满命运刻痕的生命。也许生命是柔软的,但是,生命的背后却是坚硬的生活、时代和无常的命运。她没有绕过,而是在记忆、传说乃至想象中抚摸着那些坚硬。

如《狮子桥》。茶叶原本的清香和制茶的焦香混杂在一起,浓郁而悠远,关于它的怀想,该是唇齿留香吧?然而,蓝燕飞想到的是人。人是山涧里的石头,人让流水陡然沉重起来。讨了两个老婆、死了老婆一双的唢呐好手,在唢呐依旧嘹亮之时,在一次乡村葬礼中突然死去。“他本来是去送别人的,用唢呐热热闹闹地送一程”,他把自己也一并送走了。茶香糅合了乐声,该是什么滋味?

如《表兄》。对表兄一大家艰辛生活和命运遭际的叙说,渗透了作者的同情和无奈。这是一种抚摸吧?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看到涧水拍打岩石激起的浪花:“到某地做事的二表兄一般是去给别人看坟的。乡间的希望多半是寄托在祖坟上的,祖坟冒了青烟,自然家道兴旺。也因此,清明这天,二表兄格外地忙,他手执罗盘,行走在起伏的山岭与纵横的阡陌,神色庄重,似乎真的担当了什么拯救的重任。”风水和神色、心愿和现实,也不知孰荒诞孰神圣。

如《仕中》。“手艺人里的鳏夫比例远比苦做苦熬的庄稼人大”,而游方裁缝仕中之没有为自己挣下一个媳妇,是因为他喜欢搂女人的腰,“一把软尺蛇一般在那个峡谷地带游走滑行,看上去他的手也一直在摸索、摩挲”。偏偏,他做的衣裳,“腰收得特别妥帖,正所谓加一分过肥,减一分过瘦,它呈现的葫芦的美好的曲线,让一个个新娘光彩夺目”。没想到,技艺可以成就人生,也可能撕碎甚至毁灭人生。

作者回望往事、关注底层的目光,果然像一双推拿的手。拿捏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那些生命的痛处。我注意到,在蓝燕飞忆念着的铺里,在流逝的生活中,不少人物的生活命运都带着某个特定时代的烙痕。她娓娓叙说着铺里的人事、物事,总是忍不住要信手拈来某些生命之惑、命运之谜,对着旧日时光端详一番。人生的苦涩,在她手里就像一片褪色的毛羽,既轻盈,又沉重。轻盈,是指她言说的方式,笔墨在漫不经心的叙事状物之间,突然传达出了命运的某些信息;沉重,是指那些命运信息总是带着人生苦涩的况味,有的差不多就是对历史的叩问了。

如《岐黄》。祖父的历史萦绕在两把檀香扇、一堆泛黄的书籍之中,有个败家的三弟,居然成为他的人生大幸:“老婆子,没有老三,你今天早成了地主婆。要去跪台角的。”如《逆光》,作为乡野小知识分子的外祖父,其命运遭际已成为不能破解的谜,“他为了什么舍弃悬壶济世的坦道,而挎上那冷森森的铁枪,走上一条崎岖的险途?他没有得着一丝一毫的利益,他甚至差点把自己的老婆和女儿丢了。”

再如《魔咒》,那个送走新婚丈夫的女人,做的鞋堆成了“一座死山”,二十年后,盼回的却是“一本血一样红的证书”。“学君叫我不要有不良之心,我就没有不良之心。”魔咒般的一句话,却成了她毕生恪守的爱情宣言。

因为偏僻。铺里生长革命,也移植着被革命的人生。于是,在蓝燕飞笔下,出现了曾立誓要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女性(《天地一沙鸥》),为了找点事干想到了养驴的下放汉子(《卫生院》),以及上海知青等等外来人口。他们与祖父外祖父们的生活命运一样,都紧紧勾连着逝去的时代。通过人的命运,作者在偏僻中窥见了更大的世界,更深的历史。因此,作者追忆的铺里,其实是一个与社会声息相通的气场;因此,我以为,蓝燕飞散文中的偏僻气息总是氤氲着历史和命运的气息。

是的,蓝燕飞的散文关注的是底层生活,普通人的命运遭际。虽然,这个集子里也收入了不少自语般诉说自我心绪和思考的作品,但是,我觉得,最优秀的篇什仍是那些满怀生命悲悯、体察平凡人生的作品。在那些作品里,有一种深切的痛,牵扯人心的痛。或者,如推拿吧,拿捏到某个穴位上,那痛就放射开来。

那种痛来自生命的尴尬。丈夫不能生养,为了家族的传承,一家人陷入尴尬而屈辱的境地(《命若琴弦》);那种痛来自生活的意外,祖父“一个盹就打掉了两个孙子”,而“他们救赎的方式就是成为一个疯子。多么简单又多么残忍”(《午后》)。那种痛来自生活的必然。洋油贸里的女主人,就像衰败的洋油贸,“老迈得只剩一口气,她的丈夫与女儿带走了昔日繁华,只留下无穷无尽的凄凉”(《洋油贸里的女人们》);那种痛来自人生的无奈,一个染匠用几十年光阴,走过无数的村庄,“他的小姐或许在某一处,在某一扇陈旧而强硬的门后,又或者他的小姐已经成了一株野草”(《最后一个染匠》)……

我把散文的细节分作情感性、情绪性和情节性三种。在蓝燕飞的散文里,这三类细节纠结缠绕,云集密布,而且,她在叙事之前,喜好营造浓重的情绪氛围。这是她写作个性所在,也是不足所在,正如她自己所言,“文字有时非常让人绝望,它像一个幽灵,无时无刻不徘徊在你的身边,它更像一根力道十足的老藤,缠着你,越来越紧,让你缓不过气,直到你吐出如鲠于喉的一些话”(《昨日的悲伤》)。因而,读她的散文有些紧张感,如能张弛有度最好。

不过,她对生命的深切悲悯,应该会打动众多的心灵。因为她道破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精神现实:“那些生命就这样走了。没有人记下这些生命离开的确切的时间。没有人记下他们在朝向世界末日进程中的挣扎与呐喊,没有人记下他们难以忍受的恐惧。”(《杜拉斯的一个下午抑或暗处的生命》)

于是,“我们牵挂辽远的村庄、河流、森林,大地。我们用文字抚摩着它们的柔软与坚硬,温情与疼痛”。

于是,作者把她的集子命名为《暗处的生命》。

本文作者系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最早接近的文字是小说。

那时我大概十岁左右。我的哥哥和两个姐姐时不时带回一本书。书被太多的手摩挲过,泛黄的页面沾着形迹可疑的颜色,有时还掐头断尾。他们一般把它藏在被褥下,我把它“偷”出来,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很快沉浸在那些故事里。

《青春之歌》、《苦菜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每见一本都如获至宝。我的阅读速度很快,因为是“偷”来的,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完璧归赵,也因为年幼,小说在我心里也只是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吸引着我。

这样就慢慢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爱好。

而我的“文字生涯”却是一波三折。最早动笔是在二十岁时,那时呈一时笔快,文字似乎没经过思想,就来到了笔端。江西当时有《星火》与《南苑》,我把自己写出来的文字寄给它们,我已不记得自己写了多少,但是它们全部都被退回来了。这样维持了两三年,我结婚、养育女儿,匆匆结束了文学梦。

这一停就是十几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开始重拾笔墨,写一些心情笔记。当时的县文联主席李南伦先生对文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麾下聚集了一批文学青年。我虽然已不是青年,同样得到了他的无私帮助。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向《星火》杂志投稿,那是我第一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

我是个懒散的人,耽于幻想,只在自己实在有话要说的时候。才发出一点儿似有似无的声音。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2005年,情形才有所改变。

于是有了这本集子。

深知自己不是那种具备自省能力和执著精神的写作者。但是,我永远感谢文字。文字之于我是庸常里跃然而出的一抹亮色,是驱散寒冷的温暖,是安放思想与心灵的地方。

这本书共有四辑,收录了这些年自己比较喜欢的散文,它们是我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那些沉淀于心的纷扰人事世象,我希望借文字得以记录下来。

感谢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感谢杨献平先生!感谢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感谢寓目此书的读者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文中国(8暗处的生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蓝燕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2777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43